品《三國》,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拿歷史說事?

2020-08-23 珍珠大笑

「多少古今爭霸事,難平三國青史爭。」

喜歡《三國演義》,已經讀了十遍二十遍,也許還不止;

也喜歡《三國志》,沒事時拿來翻看,與小說相互印證,有不少值得玩味的東西;

還喜歡用筆解讀三國,已寫了十幾篇詮釋文章,前期的發在報紙或雜誌上,最近完成的全都發了自媒體。

正是這些發在自媒體上的文章,引來一些意外的說道。

01,說事,此起彼伏

前一段時間在頭條號、百家號發了篇解讀三國的文章:《「後諸葛亮時代」何以「蜀中無大將」》,是大笑鬥膽揭示諸葛亮的白璧微瑕——培養人才之失的。

當天,有一位網友在文後留下一幀別致的貼子一一

蜀漢主將:

第一任 228年 李嚴。

第二任 234年 向寵。

第三任 240年 馬忠。

第四任 246年 李福。

第五任 252年 姜維。

第六任 258年 傅僉。

想了想,姜維、李嚴等不用說了,向寵等倒也是西蜀的將軍,但小說裡卻面生的緊。向寵只是在武侯上的《岀師表》裡驚鴻一現,但確實評價不低: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在這裡,向將軍是諸葛丞相規勸後主劉禪多多親近的賢臣之一。

那麼,這是間接地說劉蜀政權大將多得是?還是表達諸葛丞相育才有道,名將像韭菜般割了一茬又長一茬?

不管是什麼表達,這顯然又是一個拿歷史說事的個例。於是我回覆:

本文從頭至尾講論小說《三國演義》,說歷史請繞行。

再無迴響。

孟德獻刀


​無獨有偶,年初在寫解讀三國馬超系列時,我的戰友、一位遼寧大學哲學系八十年代初的老畢業生發來微信長帖一一

或曰,演義和評書,與歷史有多大差距?今日閒來無事,梳理三國演義的虛與實,供君一樂。

1.桃園結義,假

2.張飛鞭打督郵,假,其實是劉備打的

3.華容道關羽放曹操,假,華容道上無關羽

4.曹操刺董卓,假,曹操曾經謀刺過太監張讓不成

5.諸葛亮草船借箭,假

6.貂蟬美人計,純屬虛構

7.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沒有的事

8.中牟縣令陳宮捉放曹操,假

9.關羽其實是被曹操俘虜後投降的,並非約定了三個誓言

10.關羽溫酒斬華雄,假滴,其實華雄是被孫堅殺的

……

帖子洋洋灑灑,羅列了25項真與假,都是指責小說《三國演義》「弄虛作假」的。篇幅所限,本文僅錄下前十條存證。

觀後,我真的很佩服他,即服其歷史知識的淵博精微,也服其理科生的計算和工科生的刻度感。

我原來在一個叫美篇的平臺有位文友叫風清揚,是專門寫書評的,是該平臺專訪過的大咖。他在我解讀《三國》的文章裡留貼說,有幾個噴子專門噴他的三國文章,怎麼說也說不通,煩!

我點進去一看,有那麼三五個人盯上他了,發一篇駁一篇,都是拿歷史說事的。

02,說事,為什麼?憑什麼?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看三國掉眼淚一一替古人擔憂,拿歷史說事呢?

歷史是一門科學呀,它嚴肅,它嚴謹,它嚴格。

大唐開國名臣魏徵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告訴我們:「歷史使人智慧。」

而文學則大相逕庭。小說《三國演義》引明人詞作為開篇詞言說:「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笑談,多不嚴肅?三國周郎赤壁,最後就剩下一杯酒一一一尊還酹江月。

而歷史呢,說大,可以到國家以至國際,說小,還能到家庭乃至個人,既有學習處,有借鑑處,也有批判處,有揚棄處。

歷史自有其獨特的魅力,當你一次次輕輕拂去陳年舊歲積下的厚厚塵埃,看到的不僅僅是先人的遺蹟,讚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更主要的是會認知歷久彌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且慢,我就是援引再多類似的理性認知,也不能完全說服人家放下文學,專愛歷史。

因為,文學是文學,歷史是歷史,小說是小說,史書是史書。這是兩個相鄰的學科,各有不同的功用和邊際,多有交融但不能相互替代。

一般的說,網友們拿歷史,拿史書說事,有三種傾向。

其一,確實有那麼一部分就是為了糾錯。

你想,名列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的《三國演義》肯定是相當強大的存在,諸葛亮的「智絕」,曹操的「奸絕」,劉備的「仁絕」,關羽的「義絕」,都是從何而來?

顯然,這並非來自史書記載,他們的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必須歸功於這部文學名著。

但是同時,《三國演義》又是一部與史書記錄的歷史契合度非常高的文學作品。

當年羅貫中腦洞大開,就著《三國志》的歷史外殼進行藝術加工寫成了《三國演義》,所以連文史大家周汝昌都認同該作史實與加工之比為七比三,也即廣為流傳的「七實三虛」。

老百姓有幾個看過《三國志》啊,哪真哪假,在他們心目中沒有那麼清楚的分野,對他們來說,《三國演義》既是文學,是藝術,也是歷史。是什麼不重要,喜歡最重要。

嚴格來說,這是有偏差的,於是就有人為純潔歷史而證明、而說事。

關公讀史


其二,也確實有一些網友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逼格。

顯示自己的高逼格,也是由於《三國演義》太過強大,但這個強大因為婦孺皆知倒顯得有點低逼格,物以稀為貴嘛。

那怎麼辦?此時此刻,亮出正史的名頭,史書上怎麼說,歷史上咋回事,自然覺得學究天地,高人一等。

論起來,拿歷史說事的人中,這樣的人還真不少見。

他們本來也許並沒有正兒八經地讀過《三國志》或者是《後漢書》之類的史書,也更沒有興趣去讀別的斷代史書、紀傳史書,憑藉道聽途說地拾人牙慧了幾句,就覺得自己光鮮亮麗了,可以斧正別人了,有一種口含天憲、居高臨下的快感,於是就樂此不疲地反覆問難下去。

其三,名人大咖的示範引路珠玉在前。

近年勃興的通俗解讀歷史,大致發軔於央視的百家講壇等,從星星點燈到星火燎原,捧紅了一眾「學問明星」,其中以易中天最為炫目,易中天品三國得以大行其道。

他解讀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拿小說和史書來進行對比講解。

其實,易中天教授的史評有道有術,只是術多了點,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子品三國,卻沒有把握歷史大勢和人物一生形跡,往往隨便拿出一兩個故事,或者僅憑《三國志》作者陳壽的某一個個別觀點,就作為論據得出結論了,顯得有些飄。

所以,梁宏達敢於直言他是二三流學者。

這且不說,如易教授這般的學術明星,手握通俗解讀的時尚寶劍,加之口若懸河,一忽兒史書,一忽兒小說,往往容易吸引讀者,引來效仿,說史者眾,也就不足為怪了。

03,歷史:也可能不是事

歷史就一定嚴實合縫的與真實相吻合嗎?老實說,我不那麼認為。

一方面,史書也是人寫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立足點,就避免不了主觀色彩。

曾經有一個極端一點的說法,「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講的大致就是這個意思,細思,極恐。

遍觀中國的斷代史書,《二十四史》應該是最權威的一套叢書了,其中《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這前四史,都沒有明確的官方背景,被史學界公認為成就最高的幾部史書作品。

即便如此,《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因為身在蜀漢,終歸魏晉,仍然難以改變奉曹魏乃至後來的西晉為正統的立場。

就是說,所謂的史筆如鐵、客觀公正是相對的。至少在這一點上,羅貫中和陳壽站的高度在伯仲之間,而不像有的吐槽羅氏奉蜀漢為正統是有失公允一樣,誰也別笑話誰。


蔣幹盜書


治史是一件複雜的事,《三國志》的陳壽如此,其他史書的作者也概莫能外。

據《左傳·宣公二年》記載,趙穿殺晉靈公,他的叔叔、當時晉國當權的大官趙盾沒有管,史官董狐認為趙盾應該為此負責任,便在史冊上記下:「趙盾弒其君。」

這是千百年來史官最提氣的一段往事,常常在激勵史官秉筆直書時反覆被提到。連孔子也讚嘆不已:「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秉筆直書也好,史筆如鐵也罷,真正做到客觀公正的記錄歷史絕非易事,畢竟,像董狐那樣把腦袋瓜子別在褲腰帶上恪盡職守、敬業不渝的人,並不多見。

治史大家班固曾在他的《漢書・藝文志》中,對先秦史籍評說道:

「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

瞧瞧,就連「仲尼厄而作」出來的大名鼎鼎的《春秋》,對於有「威權勢力」者的所作所為(當然主要還是貶損之言),也只能用口頭傳授的方式,由孔子傳給弟子,再由弟子一代代地往下傳,而不敢形諸書面記載,主要的應該是怕招禍吧?

這種口口相傳的方式方法,年深日久次數多了,史事失實或傳出幾種說法恐怕就是大概率事件,會為後世的治史者們造成無盡無休的困擾。

這還是無意識跑調,那麼史官們的操守到底怎麼樣呢?我們再舉一例。

一位大史官告老還鄉了,沒有幾天就有鄉人找上門來求教:我正在為一個富人寫回憶錄,他年輕時是個殺豬的,又不願意提這段歷史,怎麼辦?

三緘其口之後,大史官問:你知道興漢大功臣陳平年輕時是做什麼的?

史載陳平自幼家境貧寒,年輕時四出遊學。一次所居的庫上裡祭祀土地神時,讓陳平負責主持割肉,他分配祭肉很合理。父老鄉親都很滿意。陳平說:「唉,假如讓我陳平執宰天下,也會像這次分肉一樣合適。」此時的陳平已經顯露出遠大的志向。

怎麼樣,你懂了嗎?請教者懵懂。

這位曾經的大史官悄悄地告訴他:你腦子不太靈光啊!看了這段記載,我覺得是一種曲筆的手法呀,其實陳平年輕時和你寫的這位富人一樣,也是個賣肉的屠戶呀!

鄉人恍然大悟,再拜受教。

唉,都這樣授之以漁,這史書可怎麼讀啊?

網絡作家、《宿命三國》的作者桓大司馬宣稱,要致力於為歷史卸妝。可見,歷史的臉蛋上胭脂不薄啊!不知道你我閱讀時趕沒趕上「渭河漲膩,棄脂水也……」

04,史書與演義,到底誰高?

拿歷史說事的人總有一種心理優越感,仿佛曆史真相在握:你想知道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吧!

殊不知,他們的所知無非只是一種相對的歷史真實,很大意義上與真相無關,與正本清源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並不比文學、比歷史小說更加高明。

這裡涉及一個對史書與演義的評價。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試圖把演義小說與史書比如《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去比高低,因為它們一個是文學名著的至高點,一個是史學名著的佼佼者,二者屬於相關學科,但不在同一個領域,沒有什麼可比性。

就像體育比賽中的撐杆跳和三級跳,雖然他們同屬田賽,又同屬跳躍比賽,但一個競遠,一個比高;一個藉助杆子,一個單憑人力。二者有同有異,區別還是明顯的。

那麼讀史書,尤其是讀《三國志》這樣在《二十四史》中高踞前四史的史書典籍,到底有什麼作用與價值呢?簡單的說,可以讀史鑑今,促成我們對人生、對群體、對社會的理性認知,而不是拿來炫耀的。

演義小說的特點則是「依傍史傳,再現成文;偏重敘述,故事性強;行文淺顯,通俗易懂。」而三國作為演義小說的巔峰之作,當然做的更精純,更壯美。


七擒孟獲


從呈現方式看,秉筆直抒的史書《三國志》等與才華橫溢的小說《三國演義》,區別還是不小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三國》,這正是《三國演義》這部超級名著的魅力所在,小說藉助各種表現手法,精彩紛呈,這種假非「假惡醜」之假,而是文學原則的虛構之假,所以可謂富有光彩奪目、歷久不衰的歷史魅力與文學魅力。

而這個《三國》,其中也有《三國志》。

史書是孤傲的。《三國志》比較真實的記錄歷史,是一種映畫再現,由於真實的要求,筆筆板正,顯得有些枯燥,板刻,吸引力、親和力要打不少折扣,但貴在真實存在,貴在類經歷。

從二者的關係看,大笑曾經做過類似這樣的概括:

一一史書是浩如煙海的寶藏,也是演義取材的「三角洲」,歷史小說是正史的拓展、誇飾與集中,二者聯繫可謂千絲萬縷;

一一演義是演義,史書是史書,作為社會科學範疇的兩個近鄰分支,他們聯繫密切,卻又常常各自獨立;

一一史書有史書的嚴謹,演義有演義的精彩,就三國而言,歷史小說與史書典籍,究其實還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他們互相成就著彼此的壯美。

歷史小說與史書,具體到《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是兩座互相致意、互為支撐的峰巒。

相關焦點

  • 讀易中天的《品三國》有感
    當年易中天在CCTV的百家論壇講播《品三國》時十分轟動,三國風颳遍了大半個中國。小巖記得那時聽了五遍,每次都大呼過癮,每次聽完都有不同的感受,讓人回味無窮。拿起來閱讀,發現有點找到了當年的感覺,於是就有了這篇讀後感。
  • 品三國讀書筆記
    很小就很喜歡看一部電視劇《三國演義》,雖然那個時候又很多晦澀難懂,但還是被電視劇裡面刻畫的曹操,劉備,孫權,關雲長,張飛,諸葛亮,周瑜,荀彧等人物形象深深吸引,被裡面的兵臨城下、三顧茅廬,桃園結義幾天前查看書櫃,發現了一本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又重新讓我燃起了對三國的追憶,和跟隨易中天教授重新思考三國那段不到一百年卻精彩紛呈的歷史。
  • 不才也想叫板易氏品《三國》奇書之外行無稽720
    認識易中天教授,大多數網友是通過他在央視《百家講壇》上「品三國」。而後者被上海出書時,更創下了百萬冊發行,讓武大的這位老講師賺得腸肥腦滿的不亦樂乎。今天在明清小說微群中,又有易粉、易醚在轉貼虎牙直播《攝氏零度:易中天品三國》。
  • 打開三國的正確方式
    有人開始結合現代熱點插科打諢講解三國,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國》;有人試圖從公司管理營銷的角度剖析三國,比如成君憶的《水煮三國》;有人以個人奮鬥結合家族背景來解讀三國,比如劉軒鴻的《三國六大家族列傳》——這個系列如今還在《桌遊志》連載喲。
  • 萬萬沒想到,這才是打開一部三國的正確方式
    提起三國,稱它為中國第一IP也不為過。從漢室凋敝到三國歸晉這一段歷史長河裡,誕生了無數的名士猛將、陽策陰謀、殺伐鏖戰……以及數不清的成語典故。直到今天,三國IP依然是海量影視作品與動漫遊戲的改編首選,乃至各種段子梗圖的本源出處。
  • 春秋戰國是亂世,三國也是亂世,為什麼三國比較受歡迎
    提起三國的歷史,簡直婦孺皆知,大家都比較耳熟能詳,但是要提起春秋戰國,估計大家只記得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了,很明顯三國比春秋戰國那段歷史要受歡迎的多。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受名著《三國演義》、影視劇、遊戲的影響。
  • 你知道真實的三國歷史是怎樣的嗎
    相信很多男同胞們都非常喜歡看三國故事,裡面講了一個又一個英雄的傳奇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非常熱血的,其中的桃園三結義相信是很多男同胞們所嚮往的。但是,我們還是要認清現實,畢竟三國一書,只是一本小說,裡面有很多的故事內容都不是真實的。在小說中,很多的故事和歷史上是有很大的差別的。為了讓故事看起來有連貫性,很多情節也都是由作者編撰的。
  • 1994版《三國演義》與2010版《三國》的十勝十敗
    再後來,看到的東東是導演反覆強調「還原歷史」,於是開始感覺有點不妙了。還原歷史?說起來簡單!歷史是什麼?誰知道?假定史書、史料就是歷史,整天忙著拍片、應酬、潛規則的導演和演員們有時間來研究史書、史料?接下來,看來看去,終於明白了,人家導演所說的「歷史」,是指易中天的《品三國》!
  • 論三國的不良風氣,一味貶劉揚曹,甚不可以取
    別人的意見死活聽不進去,反正就喜歡聽自己喜歡聽的,信自己喜歡信的。這不良開端,是易中天的錯嗎在三國上,替曹翻案由來已久,而貶劉揚曹亦是如此,不過早年都是比較小眾。而使之發揚光大者易中天。早年在百家講壇講漢代風雲人物大火,講壇節目組於是趁人打鐵讓易中天講三國歷史。易中天也算是被趕鴨子上架了,後來在節目中易中天也曾說道,自己在飛機一邊看三國志一邊寫稿子。如此這般質量也很難保證了,再加上一些主觀猜想,捧曹貶劉也不難理解。易中天以一種特有的幽默的方式講三國歷史,吸引了大堆路人粉,讓他們了解真實的三國歷史,這本來是個好事。
  • 《被誤解的三國》:小說裡的「假三國」和其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
    那如果你所知道的歷史僅僅只是文學作品中的虛構呢?那我們還能從中得出真正的智慧和道理嗎?顯然,小說比真正的歷史傳播的更加廣泛,比如《三國演義》讓很多人對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歷史,有了很多的了解。但是,卻也存在很多誤解。當看到《被誤解的三國》這本書時,才知道,原來之前從電視劇或者小說裡了解到的三國人物及其事件,並不是完全跟真正的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吻合。
  • 為什麼三國明明是一個人命不如狗的亂世,卻有那麼多的人推崇?
    我們看歷史故事可能也一樣。或許一些人看史書也會有這樣的感覺。不過我看史書都把精力用在理解字詞上了。並且沒看過兩本。所以從史書上我找不到這樣的感覺。《三國演義》,雖然沒有完整看過,但是好多段落都翻看過,原因很簡單,蜀國沒得天下,感覺總有個什麼東西卡著,不舒服。但是整體色彩給我的感覺卻是明亮的。能找到很多閃光點。
  • 新三國播出十年記:披著三國外衣的宮鬥劇
    若說篇幅不夠,這也是胡說,有大量戲份被安排在戀愛、宮鬥上,比如呂布和貂蟬的那點事就膩歪了很多集,該劇朱大編劇真的很喜歡陰謀論,魏蜀吳全部給安排上,而且是那種水平低下的陰謀論。無論演義還是歷史,司馬懿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地位並不顯赫,只是一個主簿,但在新三國荀彧死後,司馬懿幾乎就成了曹操第一謀士了。曹操臨終前特別囑咐曹丕說「沒有司馬懿,你對付不了諸葛亮」(看來曹操已經預測到未來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決)。曹丕安插美人計,給了司馬懿一個美人間諜......搞了一出老夫少妻的膩歪言情。
  • 《三十而已》:林有有拿第一次說事,女孩們最應該知道的這個底線
    文|鈴音琴心,點擊「關注」,讀情感故事,品人間百味。特別是當她為了留住許幻山拿自己的第一次說事時,更有網友看了氣得要砸電視機。我覺得林有有很可憐,但她並不值得同情。現實生活中,同樣戀愛腦的女孩絕不止林有有一個,而這些女孩的通病,暴露出她們對自己身體底線認知的缺失。
  • 精選四本三國時期的歷史小說,字數總計一千萬,書荒一口氣看過癮
    起點精品歷史小說分享(二十五):四本三國時期的歷史爽文,主角本想安靜過一生卻陰差陽錯稱霸王侯大家好,本次小S花了大力氣,把起點所有的精品書都整理了一遍,準備做一檔起點精品小說分享,第一部分會先涉及到玄幻、仙俠、都市、歷史。所以如果本期沒有符合你口味的小說也別急,關注我!我會持續更新,總有一款你的菜!
  • 三國時期世家分仕,是有意識的兩邊下注,還是無奈之舉?
    都說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可以稱之為英雄者眾,他們的事跡被後世傳唱歌頌著。草船借箭、火攻赤壁等等耳熟能詳的故事便是出自《三國演義》。這本書描寫的就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三國鼎立,再到建立晉朝的故事。在作者的生動描寫之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遙遠而不可見的歷史人物似乎就在眼前。
  • 5本秦漢三國類歷史小說,主角無權無勢,一步步布局最終割據一方
    書評:三國題材,本書講述的是重生成為了董卓兒子、董俷的故事,他是一個歷史上大概不存在的人物,就如同一隻蝴蝶,張開了翅膀,一頭撲進了這個亂世,於是一切都改變了。這是一次不同凡響的三國穿越,主角這次沒有黑科技種田,也不是官場鬥爭,而是讓主角立足商業領域積累資本以此來改變歷史,縱橫三國。算是我經濟類閱讀的入門教材,資本與理想的角逐,制度與感情的博弈,最重要的是我喜歡這種淡然從容的筆鋒。從不同視角寫三國的成功力作。有感悟,有情節,合理化的佳作。完本幾年還有餘溫!
  • 品《三國殺》3—孫吳篇
    之前我們一起學習了《三國殺》裡面的蜀漢武將和曹魏武將,閒話少說,今天一起來學習江東諸將。1、孫權,字仲謀。承父、兄基業,與劉備建立同盟,共同抗曹,建立東吳,諡號大皇帝,稱吳大帝。孫權為人寬宏大度,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為孫吳政權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被誤解的三國》|正史和小說,三國究竟有何不同?
    在給壯壯讀三國故事的過程中,我驚奇的發現,他一如我的少年時代一樣,天然的喜歡劉備、關羽、諸葛亮,不喜曹操。由此可見,一個作者的立場,真的是太重要了。但是,歷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翻開了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可以說,歷史系碩士廖彥博老師的這部書,顛覆了此前我對三國的刻板認知,讀到了真正的三國!
  • 三國時期的關羽為什麼總是一身綠?
    三國時期,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人才輩出,湧現出了不少的英雄豪傑,關羽是蜀漢集團的頂梁柱,其不僅武藝高超,而且精通戰鬥用兵的計謀,在溫酒斬華雄之後,一戰成名,之後又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等戰役後,更使得關羽名聲大震,但在電視影視劇中,我們看到關羽這樣的名將,卻一直身穿綠色的戰袍、綠色的帽子,這裡有什麼緣由嗎?
  • 和老三國一比,新三國真的只是一部「陰謀論」嗎?
    》潛移默化的改動了很多歷史人物的屬性,而這些屬性的改變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陰謀論甚囂塵上,君王無情,臣子無義,爾虞我詐,機關算盡。想要入川為主,理由多了去了,如果非要犧牲龐統才能換來這個理由,那只能說明一點,劉備這個人確實無能無德,但他要是無能無德,為什麼關羽張飛誓死追隨,諸葛亮鞠躬盡瘁,這說不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