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播出十年記:披著三國外衣的宮鬥劇

2020-09-26 吟風社

新三國播出迄今已經十周年了,新三國早已不新,當初在2010年播出時,與鞠覺亮版水滸傳、二張版西遊記、李少紅版紅樓夢並稱為新四大名著,其實新三國嚴格來說都不算新三國演義,說正史不正史,說演義不演義,整一不倫不類。凡是演義有的劇情朱蘇進都要進行再解讀:例如三英戰呂布變成劉備義釋呂布,諸葛亮借東風變成小喬義救孔明,落鳳坡變成龐統自己送死,華容道變成孫權劉備爭相放曹操……最搞笑的還是溫酒斬華雄變成杯酒斬華雄,你這改一個字有意思?不如直接拍孫堅斬華雄好了。下面來詳細說說該劇的各種問題。

新三國海報

劇情

高希希、朱蘇進一方面竭力要與三國演義撇開關係,另一方面在宣傳上又要緊抱三國演義的大腿,比如下面這張宣傳海報,赫然寫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正因在這種前後矛盾的基調下,導致了劇情了種種問題和人設崩壞。

新三國海報

新三國拍了95集,結果劇情容量遠沒有央視三國演義84集的多,一開始就是董卓霸京師,曹操刺董,司馬懿一死全劇終,前面缺黃巾之亂、十常侍之亂,後面缺姜維九伐中原、吳宮風波、三家歸晉。黃巾之亂使得漢朝廷允許各地自主招兵,這是後來亂世諸侯有能力格局的初始,十常侍之亂何進引董卓進京,這才有了董卓霸京師。而姜維九伐中原空耗國力、吳宮風波自我內耗是吳蜀衰落的伊始,這些全部沒有,可以說是沒頭沒尾。

若說篇幅不夠,這也是胡說,有大量戲份被安排在戀愛、宮鬥上,比如呂布和貂蟬的那點事就膩歪了很多集,該劇朱大編劇真的很喜歡陰謀論,魏蜀吳全部給安排上,而且是那種水平低下的陰謀論。

最典型的是東吳的,先是讓孫策到了赤壁之戰前夕才死,整整多活了七年,孫策前腳剛死,後腳臣屬們就打算擁立孫河,讓大喬垂簾聽政,這種劇情簡直匪夷所思,隔壁蔡夫人的兄弟蔡瑁掌管荊州軍政大權,蔡夫人都沒法替劉琮掌權,這讓大喬掌權唱的是哪出?

後面就是孫權與大都督們的鬥爭了,不管正史還是演義,孫權和東吳四英傑都是君臣際遇的典型(雖然後期逼死陸遜,但早期是真心不錯),新三國卻讓孫權渣化提前了幾十年,對四英一個比一個猜忌,改成這樣除了凸顯別出心裁還是什麼?

周瑜,東吳眾將只認周瑜不認孫權,氣的孫權怒罵:「這江東你是主還是我是主?」

對魯肅,孫權沒有絲毫客氣,直言:「放肆,你這是在跟我說話?」

呂蒙,安排了一出呂蒙和關羽有私怨,呂蒙為了讓關羽為自己傲慢付出代價,以及為了實現周瑜的囑託,自作主張,違背孫權之命斬殺關羽,襲取荊州之後孫權將之毒死。

對陸遜,在夷陵之戰中,關了陸遜整整十三天,等戰況不利才啟用他,還說如果前面打贏了,陸遜就在劫難逃了。

曹魏這邊則是曹丕和司馬懿的受罪史了,曹操成天沒事嚇唬曹丕,曹操、曹丕、曹叡不斷猜忌司馬懿,曹真、曹休整天除了整司馬懿沒別的事情做,搞得司馬懿是白蓮花,一步步被人逼反似得。

司馬懿

蜀漢這邊,搞出了關張和諸葛亮的鬥爭,劉備去東吳那次,關張對諸葛亮直接誣以謀反,如果不是諸葛亮克制,幾乎搞出了火併。

再說說一些自作聰明的改編,比如華容道放曹操,這場戲的張力在於,曹操瞬息之間經歷生死徘徊,關羽立下軍令狀卻出於恩義放人,張遼等人還刷了波臉,兩方都是真正生與死之間遊走的較量和考衡。這段劇情,羅貫中給出的評價是「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這段戲之所以被千古傳誦,也在於情節的戲劇化張力。而新三國加入看穿論之後,曹操看穿了諸葛亮故意放水,所以壓根就不緊張,反倒是諸葛亮在擔心沒把話挑明白,別讓關羽真一刀把曹操砍了。

這段劇情另一個莫名其妙的地方是孫劉兩家擔心誰殺了曹操,曹操餘部就討伐誰報仇,為什麼說這個地方莫名其妙?因為赤壁之戰曹軍若是在華容道全軍覆沒,那死的不止一個曹操,而是武文精英被一鍋端了,此時曹操繼承人又還未確立,內有黃奎外有馬騰,能自保就燒高香吧,加上朱大編劇數學歷史雙雙不過關,赤壁之戰後曹操瞬間變袁紹,只剩四個州,就這麼個慘狀,哪來力量復仇,即使復仇,要將沒將的,又能有什麼戰鬥力呢?

人設

新三國的大部分角色問題都是非常大,挑幾個主要的來說說:

曹操:陳建斌的曹操,眼皮子永遠撐不開,無精打採。說話節奏緩慢,聲音低沉鼻息音重,時常大喘氣,感覺隨時都會因喘不過氣窒息而死。動不動就是雞湯王道,整天就吼著「世人皆看錯我曹操」。然後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表現曹操不拘小節,撒尿的戲份就安排了好幾場,給人感官極差,還有什麼當眾學狗叫,這是為了表現曹操豪邁大氣?最後就是做作了,什麼在大庭廣眾之下大吼「國賊董卓」,什麼向劉備解釋自己夢中殺人。


司馬懿: 首先是扮相上,倪大紅版的司馬懿披頭散髮,要知道司馬懿士族出身,不說時時刻刻都是衣冠楚楚,至少別跟野人一樣。無論演義還是歷史,司馬懿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地位並不顯赫,只是一個主簿,但在新三國荀彧死後,司馬懿幾乎就成了曹操第一謀士了。曹操臨終前特別囑咐曹丕說「沒有司馬懿,你對付不了諸葛亮」(看來曹操已經預測到未來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決)。曹丕安插美人計,給了司馬懿一個美人間諜......搞了一出老夫少妻的膩歪言情。

司馬懿的愛情劇情

而且新三國很多關於司馬懿的劇情,真心不是腦子正常的人能想出來的:司馬懿上任雍涼大都督·時下了三條軍令,第三條,但凡沒有斬殺過蜀軍的人,無論是將、校、尉、士兵,全部斬首。要知道,魏國在西北的駐防部隊可是遠多於蜀國,你就是把蜀軍打到全軍覆沒,也得有一多半人沒人頭,更何況諸葛亮之前領兵,也沒啥大敗。除此之外,還有剛調任的將士,豈不是稀裡糊塗的就被斬首了?這麼一搞魏國西北軍怕不是被司馬懿自己報銷一大半。後來,司馬懿提出劃渭水為界和諸葛亮和談,這種劃法等於直接把關中大片腹地包括長安都送給了蜀漢,諸葛亮還於舊都的願望當場實現。從這兩段劇情來看,司馬懿確定不是蜀漢內奸?迫不及待想整死魏軍,大手一揮要割地關中?


曹真、曹爽我懷疑朱編把這兩個人人設記混了,十年前網絡流行吹曹真,但曹真好歹有平定河西,復通西域,應對諸葛亮一伐的戰績,在新三國裡成了只會打敗仗的將軍,還被司馬懿一掌拍死。

曹真

曹爽一個伐蜀被吊打,高平陵大優勢,自己犯慫投降的,直接被桓範罵成笨如豬狗,在歷史、演義全無亮點的角色,在新三國裡卻成了智勇雙全,智足以識破諸葛亮計策,武足以殺退魏延救出曹真,司馬懿說曹爽之才遠在其父曹真之上,同時也遠勝自己的兒子司馬昭。

曹爽

諸葛亮:陸毅把諸葛亮演成一個受氣包形象,年輕時動不動受關羽張飛的氣,年老後愁眉緊鎖,心事重重,一副「老臣為主操碎了心」的小媳婦模樣。上方谷吐血更是演出了斷穿腸的影子。

諸葛亮

關羽:有人說老三比新三臉譜化,但以關羽為例,新三過度突出傲的一面,而不見關羽其他性格優點,這才是臉譜化的完全。關羽敬重忠義之士,所以他對張遼十分有好感,在諸葛亮火燒新野之後,關羽更對他心服口服,而新三國怕是為了突出關羽的傲,從頭到尾就沒見關羽真正服氣過諸葛亮。

關羽

張飛:張飛性格是粗中有細,有勇有謀,而康凱演的,簡直就是一個二愣子,「大哥當盟主,二哥當副盟主」這麼幼稚的言論就是李逵怕也說不出來,動不動要捅人透明窟窿,下面這個砍柴的戲份,和李逵毫無分辨度。

孫策:客觀地說,沙溢雖然因為白展堂深入人心,被當成搞笑角色,但在新三國扮相還是不差,比央視三國裡的濮存昕要好,但為了突出孫權,直接讓孫策降智,例如發現井中的傳國玉璽,孫策的第一個反應居然是恭喜孫堅可以稱帝,這智商表現連八歲的孫權都不如。

孫權:讓孫權渣化早了幾十年,雖然童年表現夠驚豔,小小年紀識破李儒的計策,和劉表談判要回其父的遺體,可沒想到是欲抑先揚。成年後孫權初次登場是在孫策遇刺後,孫權聽說孫策被行刺這件事後波瀾不驚,令人懷疑孫權是不是幕後黑手,之後孫權的最大敵人感覺不是曹操和劉備,而是他的幾個大都督,無時無刻不在和大都督們爭權奪利。

孫權

呂布:何潤東版呂布似乎是走錯片場,更適合言情劇,大部分戲份都是和貂蟬談情說愛,為此突出呂布專情形象,直接把呂布另外兩個老婆嚴夫人和曹夫人弄沒了,老丈人曹豹變成了表弟。還不斷借著陳宮的口說呂布是傻孩子。恩,要知道呂布可是有個外號叫做狡布的。

呂布與貂蟬

就說這幾個吧,朱蘇進特有風格,大量歷史人物合併成一個人,比如曹操五大謀士戲份合併到荀彧身上,程昱略有戲份,郭嘉跑個龍套,荀攸、賈詡直接神隱,秦宓和馬謖合併等等,某種程度也是可以理解,節省演員成本,不過邢道榮這種跑龍套都有那麼多戲份,讓一些重要人物失蹤,是不是太過分了?

邢道榮

無處不在的BUG


我覺得新三國很強大的一個方面在於它的犯錯效率,即使讓我故意寫一個錯漏百出的劇本,我也達不到新三國那樣的程度。

就拿第一集來說曹操還在董卓那邊,袁紹已經糾集了18路諸侯,後來關羽斬華雄後,袁紹又封劉備為第十九路諸侯,N年後,曹操說十八路諸侯就剩馬騰和劉備。所以曹操不在十八路諸侯裡?劉備到底算第幾路?這也正如前文所說,新三國一方面借用演義,一方面標新立異導致的劇情BUG。

再舉個例子,新三國有句臺詞:徐州城是中原第一雄關。只有十個字,但這句話犯了至少四個錯。第一,當時沒有徐州城。第二,徐州不算中原。第三,徐州沒有雄關。第四,徐州並不險要。如果出個題讓我編一句臺詞並在十個字以內犯四個錯,我可能會想很久,但這種臺詞在朱蘇進那裡簡直信手拈來。

各種知識錯誤

1、人際關係

舉幾個有代表性的曹植和孔融、嵇康吟詩作對,司馬懿長子司馬昭,孫桓被強行降輩變成孫權親侄,在同一集裡,曹丕叫曹節姐姐。漢獻帝又說她是曹丕的妹妹,你倆到底誰大?還有前文說的呂布表弟曹豹。

最為混亂的是呂布有幾個義父,早期為了給呂布洗白,沒有殺丁原的戲份,直接是從西涼帶兵回來,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湊齊三姓家奴,又讓他拜王允為義父(還是在沒殺董卓的時候),但呂布對王允又自稱小人,到白門樓要處決呂布時,劉備又提到丁原,這不就成了四姓家奴了嗎?

另外,白門樓的時候還說王允也因為呂布而死,我尋思呂布哪裡害過王允了?論演義呂布在城破時第一時間去救王允,王允不走,導致呂布連家小都是沒能救走。論歷史,要不是王允不聽呂布建議,不肯饒恕董卓舊部,也沒後面的事兒。


2、地理錯誤

正如前文所殺,曹操赤壁敗退後,說曹操只剩下青冀幽并四州,然後部下突然來報,說馬騰進攻許昌了。我如果是曹操,會回他一句:關我屁事,許昌在豫州。

劉備拿下益州和漢中就有了半壁江山,然後益州有多少州郡,編劇從頭到尾沒搞清楚,隆中對諸葛亮說是五十四郡,張松獻圖的時候好像說是四十三州,到了涪城的時候又說是四十一縣,等魯肅聽了又說是巴蜀百餘縣。

還有什麼孫堅三個時辰要拿下荊州城,袁紹、公孫瓚、袁術救援徐州只需五日等等,不勝枚舉。

3、莫名其妙的官職

天下兵馬大元帥袁紹、并州上將袁尚、荊襄刺史劉琦、中將軍張遼,此處省略一百個字。還有編劇大概不知道各自官職是幾品,完全隨心所欲,想到什麼些什麼,比如零陵太守劉度那句「道榮啊,殺退劉備,我表你做車騎將軍」,擱到現在,大約相當於一個市長推舉自己下面的公安局長做全國陸軍司令吧……


4、稱謂錯誤:朱蘇進在《康熙王朝》裡讓孝莊太后一口一個「我孝莊」已經成為笑柄,到新三國裡更是變本加厲,董卓、張飛一口一個咱家,再舉兩個有代表性的:趙諮在曹丕面前公然稱曹操為「先父」,而曹丕等人沒有任何異議,可見趙諮是曹操實打實的私生子,而且和魏國關係不錯,所以孫權派他出使,編劇考慮得何等嚴密。

曹叡對曹真、曹休的稱呼是三叔四伯,暫且不論歷史上這二人和曹丕的關係,難道不是伯在前叔在後?

5、常識錯誤

慘不忍睹,什麼春秋時期的趙括啊,公孫瓚對曹操說「天下誰人不識君」,什麼張郃在官渡之戰前已經在曹操那邊,什麼潘鳳是劉岱部下,順便一提,新三國被日本引進後,改了不少該劇錯誤,比如劉岱改成韓馥,連日本人都知道潘鳳的主公是韓馥,高希希、朱蘇進情何以堪?

可以說,新三國犯的錯都是最基礎的,編劇如果不是故意寫成這樣(概率極低),就是他真的不懂這些常識。對歷史一竅不通還可以當歷史劇的編劇,也算是國情了。不過朱蘇進倒是頗為自信,後來還把新三國的劇本寫成小說,只見封面上赫然寫著「比羅貫中還懂三國,全景展現風起雲湧的歷史活劇」。

對此,我只想說一句:

相關焦點

  • 《新三國》有多喜歡陰謀論+宮鬥?魏蜀吳天天自己人打自己人
    三國作為經久不衰的一個題材,不但在遊戲上備受各家廠商青睞,也有過相當多的影視改編作品。不過,這些影視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有的非常優秀,有的讓人不敢恭維,也有的優缺點都很明顯。今天說到的《新三國》,嚴格來說這部劇有它自己的優點,但敗筆也不少。
  • 還在沉迷新三國的宏大場面?看看老版三國.....
    小編近期看閒來無事看完了老版的三國演義,而在十年前小編曾完整的看過新版三國。如今看來,兩部三國確有很大的差距,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兩部三國的不同與差距。從評價來看,多數人更傾向於老版的三國,之所以認為老版的較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演員的選擇上,老版三國很多演員都不是很火的演員,而是面向全國進行,幾乎所有的演員都是按照原著的描述來挑選的,他們的演技和氣質都很符合所扮演的角色。
  • 從《三國演義》到《新三國》,贏在思路開拓,輸在人物塑造
    平心而論,目前來看,「四大名著」的翻拍如果進行一個對比的話,《新三國》無疑是走出了一條新路,在對於「經典」的理解和觀念上要超出了一大截。並不是這部劇超越了「經典」,而是這部劇有可能成為一種翻拍的樣板,給之後的「翻拍」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 喜歡《新三國》的人文化素質肯定不高,一定沒讀全《三國演義》?
    新三國編劇朱蘇進自己承認沒看過三國演義,只看過三國連環畫。而央視三國有七大導演,都熟讀三國演義,分別管理不同橋段,遇到事情一起討論,而且還能做到風格統一。老三國演曹操的演員鮑國安老師為了演好曹操聽了許多專家的講課,閱讀大量文獻,寫了兩篇小論文(可在知網查作者鮑國安就可查到,鮑老師分析的極為詳細)。
  • 和老三國一比,新三國真的只是一部「陰謀論」嗎?
    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國掀起了一股翻拍經典的熱潮,四大名著被統統翻拍了一遍,其中這個《新三國演義》是最讓我詬病地版本,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同感。本來我看新三國的時候只是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說不出來是什麼原因!直到有一天,我和一個00後的小朋友聊天,當聊到劉備的時候,他居然直接說劉備是個假仁假義的小人,滿肚子的壞水,到處招搖撞騙,扮豬吃老虎。
  • 新三國的成功與失敗
    作為三國迷只要看到關於三國的題材都會關注。新版三國當年剛出就追劇了,可是看了之後感到很複雜,有拍的好的地方,也有很離譜的地方。一 題材不用說都知道是三國演義,可是為了有檔次新三國來了一個史詩巨製,新版不符合歷史的太多了,隨便說倆,劉備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新三國:羅貫中硬編出來的三國第一謀士
    在三國的各個政治集團中,每個集團都有專屬於自己的人才,不同陣營的文臣在戰場之外施展謀略,精彩迭出,這批文臣在三國中有一個共同的稱呼——謀士。後來,在一些關於三國的影視劇中,但凡有事需要決策,董卓總是先諮詢李儒的意見。高導的《新三國》裡更是將李儒演繹成了陰險小人。其實認真一想就會明白,李儒就是董卓,董卓也就是李儒!
  • 春秋戰國是亂世,三國也是亂世,為什麼三國比較受歡迎
    提起三國的歷史,簡直婦孺皆知,大家都比較耳熟能詳,但是要提起春秋戰國,估計大家只記得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了,很明顯三國比春秋戰國那段歷史要受歡迎的多。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受名著《三國演義》、影視劇、遊戲的影響。
  • 新三國和老三國,差的不僅僅是一點
    新三國上映很久了,但我還是要吐槽一下。在頭條,我刷到過無數「批評」新三國的文章和評論這不但沒使我沮喪,反而讓我頗有興趣的點開新三國看。到昨天為止,我終於刷完了新三國和老三國,不得不說,新三國槽點實在太多:1、第一個槽點就是天下第一孝子呂布
  • 電視劇老版《三國演義》和《新三國》,哪個更好?
    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的人氣應該是最高的,即便沒有讀過三國的人,或多或少也能說出幾個三國人物。改編自《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不少,其中94版三國演義和新三國的知名度應該是最高的,這兩部作品也經常被拿來做對比,有人喜歡老版,也有喜歡新版,那麼,老版三國和新版三國哪個更好,都有哪些亮點呢?老版《三國演義》好在哪裡?
  • 搞笑版三國?日本推出《三國志新解》,看到貂蟬網友們坐不住了
    在三國的世界裡,無數男兒投身沙場、建功立業。在這個世界裡,難免會有血腥與暴力,這可以說是日本軍國思想的一種延伸。日本人尚武,可是其人口少、國土面積小,他們很難有《三國演義》裡那樣大規模的戰爭,可以說《三國演義》是他們夢想的一種投射。所以日本人喜歡三國、推崇三國,並推出了不少關於《三國演義》的作品,像是遊戲、動漫等等。
  • 三國英雄(1) 新作者,多多支持
    三國時期更是居多,接下來每篇文章會給大家帶來五位介紹。1. 趙雲吾乃常山趙子龍,趙雲的開場詞,他早年曾經跟隨公孫瓚。後來又跟隨了劉備,支援陶謙。一開始便和三國武功第一的呂布大戰了100多回合,可見其武功高強,他為人沒有多大學問,但對大哥從來忠心不二。在入川和漢中更是有義釋嚴顏,三敗張郃的美譽,後來得知二哥被殺,心痛萬分,變得尤其暴躁,導致了自己被手下傻掉。
  • 蕭玉寒的《三國異俠傳》算不算是第一部三國題材的武俠小說
    春秋時期:金庸的《越女劍》、黃易的《荊楚爭雄記》戰國時期:黃易的《尋春記》秦漢時期:龍人的《霸漢》南北朝時期:黃易的《邊荒傳說》隋唐時期:黃易的《大唐雙龍傳》兩宋時期:金庸的《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溫瑞安的《四大名捕》、《神州奇俠》、《說英雄誰是英雄》宋元時期:鳳歌的《崑崙》元朝時期:黃易的《破碎虛空》明朝時期
  • 《新三國》優秀的組織都有哪些特點?曹操集團優秀嗎?
    最近一直在研究《新三國》這部電視劇,今天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也很有用的東西。我發現優秀的組織都有以下三個特點。《新三國》漢獻帝劇照第一,願景《新三國》曹操劇照第二,決策者《新三國》曹操集團武將劇照第三,執行者
  • 三國演義新排名,排名低只能怪此一人
    武有呂布,趙雲,典韋等等,當你翻開三國這本書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故事的精彩程度,遠遠是影像不能比擬的!雖然三國迷們都有自己心中的武將排名順序,論三國演義而言,每個武將出場都是自帶bug的,新老三國對典韋的描寫很少,老三國故事稍稍有些全面,因為是為了尊重原著,儘量把一些躍然於紙上人物都表達出來!今天閒話不多說,就書中描述,今天小編給武將們重新排名!
  • 《新三國》裡看人性,我這個年紀竟然開始佩服曹操!
    十九歲的我略通世故,也有了自己的見解與思考,看完劇版《新三國》,發現了我巨大的心理轉變。曹操固然奸詐,但也有很多點是值得學習的;劉備當然仁善,優柔寡斷,行事不絕卻不可取;這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真實的三國也不是演繹,沒有誰是固定的反派,想當皇帝的也不止曹操,而觀者的我們不應該只看熱鬧,更應該辯證的看人看物,有自己的思考見解,學到自己所或缺的東西。所以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評論區討論
  • 數說三國
    等,對三國的興趣又「迴光返照」起來。三國這個大IP伴隨了各個時代的人成長,從史記到小說、到書評、到民間劇集、到影視作品,特別對於Y世代之後的人來說,三國類遊戲也是層出不窮。老不看三國的問題就深沉一些。老不讀三國,是不必讀。
  • 三國人物雜談
    我這裡要說的幾個人物,都是平時大家在讀三國和看三國時不大注意或者忽略的人物,但他們在整篇故事中也有這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三國裡代表了一個人物,而且是一個大貪官的形象。督郵也被三國迷成為三國中「無名無姓」之人。
  • 讀易中天的《品三國》有感
    當年易中天在CCTV的百家論壇講播《品三國》時十分轟動,三國風颳遍了大半個中國。小巖記得那時聽了五遍,每次都大呼過癮,每次聽完都有不同的感受,讓人回味無窮。最近《三國志14》發布了,小巖玩了玩之後,再次沉迷於三國文化,於是小巖將當年購買的《品三國》
  • 《三國4》書評
    這篇書評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這本書是日本小說作家吉川英治的代表作,日本三國文化的奠基之作,也是這個系列的終曲。這很久沒有讀三國了,想起小時候,是小浣熊魔法士方便麵裡的人物卡喚起了我對三國人物的崇敬之情,那個時候我們關注的無非是卡片上颯爽的將領,以及迷之量化的智力值、武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