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白,這個「第一」,指的是在《三國演義》中,第一位出場的謀士。
在三國的各個政治集團中,每個集團都有專屬於自己的人才,不同陣營的文臣在戰場之外施展謀略,精彩迭出,這批文臣在三國中有一個共同的稱呼——謀士。
李儒是眾多謀士中率先登上政治舞臺中心的一位,他是《三國演義》中第一個出現的政治勢力——董卓集團的王牌謀士。
從這句話我們就能明白,董卓集團是沒有謀士的(正史)!這位李儒,純粹是小說家羅貫中寫著寫著,發現不對。
董卓大軍閥,成立軍政府,手下除了一票糙漢子之外,居然沒有一位謀士!那怎麼行?
咱現給他寫一位!
李儒,生卒年不詳,字文優,又名李孝儒。正史中是漢少帝時的郎中令,董卓專政時,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劉辯 (漢少帝)。
關於李儒的篇幅只在《三國演義》裡出現,《後漢書》和《三國志》中只有簡單提到。
《魏書》記載,呂布刺殺董卓,卓將李儒等人曾派兵阻隔。然而,李儒並沒有在董卓敗亡時被殺,董卓死後幾個月,西涼軍首領李傕殺死王允,控制了朝政。初平三年(192年),李傕推舉博士李儒為侍中,但被漢獻帝拒絕。198年李傕被曹操擊敗,此後李儒的事跡及下落史書均無記載。
李儒官居博士、兼弘農王郎中令,應該只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儒臣。這個弘農王郎中令,不是現任皇帝的郎中令,郎中令是皇帝身邊的顧問與護衛的負責人,位在九卿,秩二千石,是很高的地位,而弘農王郎中令只不過是劉辯被廢為諸侯王后,身邊的侍衛長罷了。
在正史之中,董卓進京、招降呂布、勸棄貂蟬、主張毒帝、焚城千裡等等均與李儒沒有關係,尤其是毒殺少帝劉辯,明確記載為「使郎中令李儒獻上毒藥」,也就是說李儒其實並不是董卓的謀士,只不過是被指使殺掉皇帝的替罪羊。
當然這個人的人性很一般,在面對朝廷新興勢力董卓集團時,他二話不說,投入了董卓大大的懷抱。
這樣簡單的記載,再加上不怎麼樣的人性,在小說家羅貫中看來,太適合用來再創作了。
於是,我們就在《三國演義》看到了這位,集各種缺德於一身的「小毒士」。
李儒一上場就是舞臺的中心。當時何進召外兵進京誅殺十常侍,「常有不臣之心」的西涼刺史董卓立即帶兵出發。
身為董卓女婿(羅貫中為了給董卓一位鐵桿粉絲,乾脆將他倆之間編成了翁婿關係。)的李儒一出場,就為董卓擺平了重要的「名分」問題:「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
董卓對李儒的建議「大喜」,上表表示要為社稷「請除讓等」,同時大軍馬不停蹄地趕往洛陽。
最終董卓順利進京,一如所願掌握了朝廷大權。
當時的朝堂不是董卓一個人說的算,并州丁原是反對派之一。丁原除了倚仗并州軍外,最主要的是有「九原虓虎」呂布在其帳下效命。李儒此時站出來說了一句」欲取天下,何惜一馬「,靠著赤兔馬和無數金銀,將沒有立場的呂布給拐到董卓這一方來了。
接著,董卓集團走的每一步,都由李儒負責出謀劃策:立新君、殺少帝,看穿曹操的獻刀計,殺袁紹叔叔袁隗。
當董卓抵抗十八路諸侯失利後,他又獻計遷都,為解決錢糧問題,他建議「洛陽富戶極多,可籍沒入關」,對於袁紹等十八路諸侯在京門下,是「殺其宗黨而抄其家貲」。
接著,王允使「連環計」離間董卓、呂布,李儒勸董卓放棄貂蟬而換取呂布的效忠,董卓最終沒有聽從,死於呂布之手。董卓死時,李儒臥病在家,被家僕捆綁獻出,處斬於市曹之中。
在《三國演義》裡,李儒就隨著董卓的死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從容的被羅貫中給寫死了。
後來,在一些關於三國的影視劇中,但凡有事需要決策,董卓總是先諮詢李儒的意見。高導的《新三國》裡更是將李儒演繹成了陰險小人。
其實認真一想就會明白,李儒就是董卓,董卓也就是李儒!為了將董卓描寫的粗鄙且無大智慧,小說家羅貫中只能將他身上的所有閃光點,全部摘出來,加上一些誇張的描寫,創造出了一位新的人物,而他,就是李儒。
請和我一起看《新三國》,原創不易,喜歡就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