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國唱盡天下英雄,令多少人為之動容。恨不能生在那個年代,也好戎裝戰馬建功立業博個盪氣迴腸。然而你是否清楚,你所看的三國,是元末明初羅貫中給你塑造的,並不是歷史展現給你的。
能夠達到小說和正史讓人傻傻分不清的,也只有羅貫中了。關於三國時期比較嚴謹的歷史記載的書籍,也就是陳壽的《三國志》,羅貫中於是很認真地寫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你看,連名字都這麼玩兒套路。看似他在跟著正史走,實則把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發揮到了極致。
裡面的人物是歷史中真實的,有的事件也是真實的,甚至於那些計策都是歷史中有過的。《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夠在大眾之中風靡開來並且被人當成歷史深信不疑,跟《三國志》這個正史太高大上有關係,深奧的文字老百姓看不懂。而且陳壽其人太過於惜墨,能少一個字說明白的決不多寫,《三國演義》於是有了肥沃的土壤,進而發芽生根逐漸成勢。
來讓我們看看,羅貫中到底在歷史長河中撒了怎麼樣的迷魂湯,讓人沉浸其中不自知。
桃園三結義,一拜定報國安邦志慷慨。說起桃園結拜,就會不自覺地想起這首歌,也會讓人為三兄弟的情深義重而深深敬佩。然而《三國志》中記載,劉關張三人確實情同手足,劉備對關羽張飛就像是對自己的親兄弟,就因為劉備的義氣和深情,關羽也曾經在酒後吐心聲:劉備對他如此重情重義,他發誓要跟他共赴生死。
但是,他們沒有結拜。一句「恩若兄弟」為三人的真實情義定了基調。感情好,不在形式,對吧?
順帶提一下,演義中對於兄弟三人在創業初期的大義、大勇之形象可是不惜筆墨,比較出彩的就是在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劉備懷有遠大的光復漢室的夢想,關張二人也是各自一身武功懷著報國之心卻苦於無法展示。在三人知名度有待打開的檔口,呂布這個勇冠三軍無人能戰的大反派出場做了陪襯。三打一不光彩?那都是不值的提得,主要的是三人從此提出了自己小團隊的氣場,同時塑造了大忠大義的形象。
但是,正史卻是,公孫瓚並沒有參加一幫人發起的討伐董卓的聯盟,跟隨公孫瓚的三兄弟自然也不可能出現在虎牢關通過呂布來揚名氣。
諸葛亮在演義中是以「第一謀士」的身份登場的。「得孔明者得天下」是他的宣傳標語,如此誘惑性的導向自然得有無數具體的戰績來佐證才能不至於讓形象倒塌。
「空城計」是不折不扣的妙計。在城中沒有多少兵力的情況下,有勇氣把城門大開,還泰然自若地坐在城門樓子上撫琴。鎮定的氣場就把敵軍嚇跑了,堪稱史上最省力氣的一戰。
但是這功勞可不是諸葛亮的,歷史上也沒有空城計,空營計倒是有一出,主角是趙雲。當時被曹操的兵力逼回了營地,趙雲沒了辦法,乾脆放手一搏,打開營門,一個人淡然地騎馬擋在營門前。本就有重度疑心病的曹操卻是不敢輕易靠前了,下令撤兵。
「草船借箭」是諸葛亮「腦瓜靈活」的又一體現。裝滿草把的船去敵人跟前晃一圈,十萬支箭就不費力地「借」來了,這簡直就是讓對方的拳頭打自己的眼睛。然並卵,這樣的絕世計謀也是羅貫中的移花接木。諸葛亮沒有「借」過一支箭,倒是東吳的孫權靠著「借箭」機智逃生。一次對戰,孫權戰船的一側船幫被敵軍射滿了箭,眼看著要沉船,孫權乾脆把船調過來,讓另一側船身也被射滿箭。平衡理論運用的不錯。不過要是他知道日後自己的這種「逆向思維」被安在諸葛亮身上,會不會跳著腳要精神賠償。
華雄是三國中的第一龍套,雖為龍套,也是武力不容小覷的龍套,自然得襯託出一位主角才行。在幾番出陣都沒拿下華雄的情況下,當時只是劉備身邊充當馬弓手的關羽出場,在曹操為他溫的酒未涼之前就把華雄人頭擲於帳前。
但實際上,華雄是在跟孫堅作戰時被拿掉的。具體死於誰手,沒有詳細記載。「孫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當然,不論是誰殺的,都成就了一個英雄之名,華雄當一次龍套也不冤。
因為爭奪一個荊州,有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成語「單刀赴會」。但是卻把主角給弄顛倒了。並不是關羽大義凜然地赴魯肅的約,而是魯肅在雙方為了爭奪荊州即將開戰之際,為保住孫劉聯盟,不讓曹操有機可乘一家獨大,而提出當面與關羽和談,「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一個一手促進兩家聯盟使得三國鼎足局面出現的英雄卻被塑造成了沒什麼遠見的反面教材,還被別人搶了風頭。估計關羽也是無奈:怪我咯,誰讓羅貫中偏愛塑造我的形象?
還有不用任何麻藥,不用任何輔助手段而刮骨療傷這個橋段,是真的。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國志-關羽傳》
但是,這個「醫」並不是華佗。因為當時華佗早就被曹操給殺死了十幾年了。
諸如此類的移花接木還有很多。羅貫中的這劑湯,雖然讓我們迷失了真正的歷史,但是其中的很多謀略,比如: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等等,都給後人不少借鑑之處。說出來你可能覺得驚奇,當初清軍入主中原,靠的就是一部三國演義。就連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在打天下的時候都是隨身攜帶三國演義。可見其對戰爭謀略的參考價值之高。
題外話:現在很多人都拜關公,如果沒有演義裡的出神入化的形象塑造,沒有甩掉《三國志》高傲的外衣,用大白話來向歷史長河中的芸芸眾生訴說每一個故事,恐怕也不會這麼流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