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三國:羅貫中到底給我們灌了什麼迷魂湯,讓人只把小說當正史

2020-09-28 果果木hhp


一部三國唱盡天下英雄,令多少人為之動容。恨不能生在那個年代,也好戎裝戰馬建功立業博個盪氣迴腸。然而你是否清楚,你所看的三國,是元末明初羅貫中給你塑造的,並不是歷史展現給你的。

能夠達到小說和正史讓人傻傻分不清的,也只有羅貫中了。關於三國時期比較嚴謹的歷史記載的書籍,也就是陳壽的《三國志》,羅貫中於是很認真地寫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你看,連名字都這麼玩兒套路。看似他在跟著正史走,實則把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發揮到了極致。

裡面的人物是歷史中真實的,有的事件也是真實的,甚至於那些計策都是歷史中有過的。《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夠在大眾之中風靡開來並且被人當成歷史深信不疑,跟《三國志》這個正史太高大上有關係,深奧的文字老百姓看不懂。而且陳壽其人太過於惜墨,能少一個字說明白的決不多寫,《三國演義》於是有了肥沃的土壤,進而發芽生根逐漸成勢。

來讓我們看看,羅貫中到底在歷史長河中撒了怎麼樣的迷魂湯,讓人沉浸其中不自知。

說好的三結義呢

桃園三結義,一拜定報國安邦志慷慨。說起桃園結拜,就會不自覺地想起這首歌,也會讓人為三兄弟的情深義重而深深敬佩。然而《三國志》中記載,劉關張三人確實情同手足,劉備對關羽張飛就像是對自己的親兄弟,就因為劉備的義氣和深情,關羽也曾經在酒後吐心聲:劉備對他如此重情重義,他發誓要跟他共赴生死。

但是,他們沒有結拜。一句「恩若兄弟」為三人的真實情義定了基調。感情好,不在形式,對吧?

順帶提一下,演義中對於兄弟三人在創業初期的大義、大勇之形象可是不惜筆墨,比較出彩的就是在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劉備懷有遠大的光復漢室的夢想,關張二人也是各自一身武功懷著報國之心卻苦於無法展示。在三人知名度有待打開的檔口,呂布這個勇冠三軍無人能戰的大反派出場做了陪襯。三打一不光彩?那都是不值的提得,主要的是三人從此提出了自己小團隊的氣場,同時塑造了大忠大義的形象。

但是,正史卻是,公孫瓚並沒有參加一幫人發起的討伐董卓的聯盟,跟隨公孫瓚的三兄弟自然也不可能出現在虎牢關通過呂布來揚名氣。

第一謀士的事跡不經推敲

諸葛亮在演義中是以「第一謀士」的身份登場的。「得孔明者得天下」是他的宣傳標語,如此誘惑性的導向自然得有無數具體的戰績來佐證才能不至於讓形象倒塌。

「空城計」是不折不扣的妙計。在城中沒有多少兵力的情況下,有勇氣把城門大開,還泰然自若地坐在城門樓子上撫琴。鎮定的氣場就把敵軍嚇跑了,堪稱史上最省力氣的一戰。

但是這功勞可不是諸葛亮的,歷史上也沒有空城計,空營計倒是有一出,主角是趙雲。當時被曹操的兵力逼回了營地,趙雲沒了辦法,乾脆放手一搏,打開營門,一個人淡然地騎馬擋在營門前。本就有重度疑心病的曹操卻是不敢輕易靠前了,下令撤兵。

「草船借箭」是諸葛亮「腦瓜靈活」的又一體現。裝滿草把的船去敵人跟前晃一圈,十萬支箭就不費力地「借」來了,這簡直就是讓對方的拳頭打自己的眼睛。然並卵,這樣的絕世計謀也是羅貫中的移花接木。諸葛亮沒有「借」過一支箭,倒是東吳的孫權靠著「借箭」機智逃生。一次對戰,孫權戰船的一側船幫被敵軍射滿了箭,眼看著要沉船,孫權乾脆把船調過來,讓另一側船身也被射滿箭。平衡理論運用的不錯。不過要是他知道日後自己的這種「逆向思維」被安在諸葛亮身上,會不會跳著腳要精神賠償。

關羽的高大也是站在了別人的肩膀上

華雄是三國中的第一龍套,雖為龍套,也是武力不容小覷的龍套,自然得襯託出一位主角才行。在幾番出陣都沒拿下華雄的情況下,當時只是劉備身邊充當馬弓手的關羽出場,在曹操為他溫的酒未涼之前就把華雄人頭擲於帳前。

但實際上,華雄是在跟孫堅作戰時被拿掉的。具體死於誰手,沒有詳細記載。「孫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當然,不論是誰殺的,都成就了一個英雄之名,華雄當一次龍套也不冤。

因為爭奪一個荊州,有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成語「單刀赴會」。但是卻把主角給弄顛倒了。並不是關羽大義凜然地赴魯肅的約,而是魯肅在雙方為了爭奪荊州即將開戰之際,為保住孫劉聯盟,不讓曹操有機可乘一家獨大,而提出當面與關羽和談,「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一個一手促進兩家聯盟使得三國鼎足局面出現的英雄卻被塑造成了沒什麼遠見的反面教材,還被別人搶了風頭。估計關羽也是無奈:怪我咯,誰讓羅貫中偏愛塑造我的形象?

還有不用任何麻藥,不用任何輔助手段而刮骨療傷這個橋段,是真的。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國志-關羽傳》

但是,這個「醫」並不是華佗。因為當時華佗早就被曹操給殺死了十幾年了。

諸如此類的移花接木還有很多。羅貫中的這劑湯,雖然讓我們迷失了真正的歷史,但是其中的很多謀略,比如: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等等,都給後人不少借鑑之處。說出來你可能覺得驚奇,當初清軍入主中原,靠的就是一部三國演義。就連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在打天下的時候都是隨身攜帶三國演義。可見其對戰爭謀略的參考價值之高。

題外話:現在很多人都拜關公,如果沒有演義裡的出神入化的形象塑造,沒有甩掉《三國志》高傲的外衣,用大白話來向歷史長河中的芸芸眾生訴說每一個故事,恐怕也不會這麼流行吧。

相關焦點

  • 新三國:羅貫中硬編出來的三國第一謀士
    從這句話我們就能明白,董卓集團是沒有謀士的(正史)!這位李儒,純粹是小說家羅貫中寫著寫著,發現不對。董卓大軍閥,成立軍政府,手下除了一票糙漢子之外,居然沒有一位謀士!正史中是漢少帝時的郎中令,董卓專政時,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劉辯 (漢少帝)。關於李儒的篇幅只在《三國演義》裡出現,《後漢書》和《三國志》中只有簡單提到。
  • 三國正史猛如虎,演義卻成鼠,細數羅貫中筆下最冤的3個人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虛構的文學作品,有一些情節就是作者羅貫中先生杜撰出來的了,甚至是有一些人物形象根本不符合正史中真實的模樣,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這其中到底有哪些人物?第一位就是周瑜,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為了彰顯蜀漢集團等人的智慧,就把周瑜塑造成一個妒忌別人才華,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奸詐小人,但是他的心機算盤被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多次剷除諸葛亮不成,最後自己還被諸葛亮活活氣死。
  • 《被誤解的三國》|正史和小說,三國究竟有何不同?
    廖彥博老師在《被誤解的三國》一書中,通過對比嚴謹的正史和小說中的演繹,令人可以更進一步地認識真實的三國人物和歷史。直至今年,當我閱讀了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時,心中的疑惑才算得以解開。正史上的劉備,心胸開闊、折而不撓、毫不氣餒,最終成功建立了蜀漢政權。廖彥博老師以輕鬆詼諧的筆觸,將嚴謹且枯燥的正史,邏輯清晰且嚴謹的娓娓道來,在《被誤解的三國》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少年時代的劉備,不喜歡讀書,每天穿得很「潮」,往酒店跑,賭賽馬、賽狗。
  • 打開三國的正確方式
    小時候,我們傻傻地以為《三國演義》裡描繪的就是真實歷史。什麼桃園結義啊、三英戰呂布啊、千裡走單騎啊……一幕幕都精彩給力燃到爆。——可惜小時候的我們還不懂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很難用一兩張地圖說清的,還需要有專業詳盡的解釋。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這麼一本書作為打開三國的方式了——《透過地理看歷史:三國篇》。
  • 除掉演義光環,在正史中,十三太保李存孝還能穩坐五代第一嗎?
    這得感謝一部成書於元末明初年間的小說。 這部小說的名字喚做《殘唐五代史演義》。 提到這部小說的作者,大家也一定不陌生,他就是羅貫中。 我們拿三國時期蜀漢第一名將關羽來舉例,拋開羅貫中在演義中給關羽安排的「溫酒斬華雄」、「誅殺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戲份,關羽在正史中依然有「陣斬顏良
  • 萬萬沒想到,這才是打開一部三國的正確方式
    小時候,我們傻傻地以為《三國演義》裡描繪的就是真實歷史。什麼桃園結義啊、三英戰呂布啊、千裡走單騎啊……一幕幕都精彩給力燃到爆。長大了,我們才發現,原來《三國演義》就是羅貫中抱著《三國志》YY出來的一篇同人長文嘛!
  • 《封神演義》和正史裡的姜子牙,是怎樣的形象
    而電影姜子牙的形象,其實更是和《演義》及正史相去甚遠,電影裡的姜子牙,一手打神鞭技驚四座,可謂是閃轉騰挪之間,進退章法有度。正經的闡教大弟子,可謂是闡教弟子的戰力天花板。那實際上的姜子牙是怎樣的人呢?是什麼意思,他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呢?姓氏在今天已經被合併,指代一個人的名字,但是在最初,其實是這麼回事的。譬如說現在有一大家子人,全姓姜,那麼這就是姜姓,在姜老太爺的指揮下,姜姓發展的很快,族人日益增加,這種情況下,就會開始分支。這批分出來的族人雖然還姓姜,但也會給自己另外取一個名字來作為稱號,這就是「氏」。
  • 新三國:羅貫中為連環計創作工具人,成為四大美人之一
    新三國裡花了好幾集來拍這段故事,看來高導和編劇也是愛美之人。據《三國志》記載,董卓和呂布之間還是有感情的,但董卓性格暴躁,沒辦法,人家是大軍閥嘛。有一次呂布觸犯了董卓,董卓操起長戟扔過去,幸虧呂布身手好,躲了過去。
  • 侃《三國》之39:也給周瑜平個反
    小說《三國演義》也好,電視劇《三國》也罷,對周瑜的刻畫都有失公允。  面對這些鋪天蓋地的負面評價,不少人都會忍不住問上一句:真實的周瑜,果真如此不堪?  顯然不是這樣。先不講正史,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換個角度品,就是一篇為周瑜正名的文章。  讓我們重溫一下這首上中學時必須背誦的名人名篇。
  • 新三國播出十年記:披著三國外衣的宮鬥劇
    新三國播出迄今已經十周年了,新三國早已不新,當初在2010年播出時,與鞠覺亮版水滸傳、二張版西遊記、李少紅版紅樓夢並稱為新四大名著,其實新三國嚴格來說都不算新三國演義,說正史不正史,說演義不演義,整一不倫不類。
  • 期待下一場《三國志》盛宴:《三國演義》有憾,《三國》存遺
    重拍《三國》,你希望順著什麼思路來展開?其實不必說「經典已有、來回翻拍」,等等,這些話。一個《西遊記》能延伸出眾多新思路,三國也可以。當然,神化的可塑性要強很多,只要你自圓其說,也沒有什麼合不合理。因為本身現階段的科技就講不清神論的理。
  • 以訛傳訛近千年,你我都被羅貫中忽悠了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描寫了三國風雲人物和重要事件,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改編的小說,卻被後人誤解該書內容就是三國時期的正史,其中,劉備軍師中郎將龐統之死是羅貫中筆下精湛篇章,但卻忽悠世人近千年。
  • 周瑜和羅貫中有仇嗎?
    《三國志》是距三國時期非常近的的西晉朝所編。作者陳壽就是在蜀漢當過官的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人。書上記載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品《三國》,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拿歷史說事?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告訴我們:「歷史使人智慧。」而文學則大相逕庭。小說《三國演義》引明人詞作為開篇詞言說:「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笑談,多不嚴肅?三國周郎赤壁,最後就剩下一杯酒一一一尊還酹江月。而歷史呢,說大,可以到國家以至國際,說小,還能到家庭乃至個人,既有學習處,有借鑑處,也有批判處,有揚棄處。
  • 《被誤解的三國》:小說裡的「假三國」和其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
    讀史使人明智。那如果你所知道的歷史僅僅只是文學作品中的虛構呢?那我們還能從中得出真正的智慧和道理嗎?顯然,小說比真正的歷史傳播的更加廣泛,比如《三國演義》讓很多人對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歷史,有了很多的了解。但是,卻也存在很多誤解。當看到《被誤解的三國》這本書時,才知道,原來之前從電視劇或者小說裡了解到的三國人物及其事件,並不是完全跟真正的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吻合。
  • 羅貫中:最早的爽文大師
    ,專治各種不服,見誰打誰,一路爽到底。讀書做學問這種事,都是在人吃飽了沒事幹的時候才會花時間鼓搗的東西。諸葛亮滿肚子學問不說,足不出戶卻通曉天下大勢,他又不上網,這些消息和知識哪來的?三國時期,天下動亂,能掌握這種層次的知識和信息的絕不可能是平民,只能是高級精英階層。諸葛亮家族,在當時可是實實在在的大地主大豪紳。
  • 《三國演義》最被低估的名將,正史中他不亞諸葛亮,遠勝司馬懿。
    羅貫中老先生為了讓故事精彩,為了突出劉關張以及三國歸晉這個主線,所以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以及司馬家族和諸葛家族等採取了誇張或者張冠李戴的方式,把這些人的缺點隱藏或者轉嫁給別人,或者把別人的軍功和成績轉給他們。
  • 三國十大謀士排名(上篇)
    上一篇我們給出了三國十大猛將的最終排名,由於正史中鮮有武將單挑,故猛將排名都是基於流傳最廣的羅氏《三國演義》。而本篇要說的三國十大謀士排名,考慮到演義中羅老師欲狀某同學多智而近妖的情況會使排名索然無味,故本篇是基於正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