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三國》|正史和小說,三國究竟有何不同?

2020-11-03 十七愛寫作

我想,或許每個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逃不開閱讀四大名著這件事情,即使你不曾主動去讀,但是初中和高中的語文課本上,一定會有四大名著的選段,讓你有機會去研讀一番。即使距離學生時代已然年代久遠,但我仍能清晰的記得語文課本裡,林黛玉初入賈府時的描繪,以及群英會蔣幹中計和火燒赤壁的選段。

初讀紅樓甚覺驚豔,原來故事還可以這樣描繪,草蛇灰線伏脈千裡,人物形象嬉笑怒罵躍然紙上,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確如作者所言「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應是無人能解,所以才女張愛玲才會說,三恨紅樓未完。

之於我個人與「四大名著」的緣分,說來甚覺慚愧,《紅樓夢》從學生時代起至今,我讀了不下百遍,前八十回可以做到倒背如流,但是《三國演義》和《西遊記》迄今為止,我各自只通讀過一遍而已,而直到今天,我也未曾通讀過《水滸傳》,我對水滸傳的了解,僅限於語文課本選段風雪山神廟和電視劇。

我有一本翻得稀爛的《紅樓夢》,從初中讀到高中,後來帶到念大學的城市,及至後來參加工作做了導遊,這本書跟隨我走過很多的城市和他鄉,在大學宿舍裡讀,在異國他鄉的賓館裡讀,在開往拉薩的火車上讀,在飛往美國的飛機上讀,在深夜裡讀,也在陽光正好的午後讀。

但是關於閱讀《三國演義》的記憶,則可以追溯回到高中時代,書中的大部分情節,被我遺忘得一乾二淨,當年的我,完全感受不到《三國演義》一書中權謀的精彩,真的是硬著頭皮死磕下去,通讀了這部書。但書中描繪諸葛亮續命的七星燈被魏延迅速入帳,將其熄滅時,這情節,讓16歲的我,哭到不能自已。那種遺憾和憤懣,迄今難忘。

此去經年,而今36歲的我,已然是一位五歲小朋友的媽媽,在陪壯壯小朋友閱讀兒童版的《三國演義》時,不知緣何,我忽然對三國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深深的被故事情節所吸引,找出自己那塵封已久的《三國演義》一書,讀起來欲罷不能,興致高昂。或許,是由於自己的人生閱歷發生了改變所致,也未可知。

在給壯壯讀三國故事的過程中,我驚奇的發現,他一如我的少年時代一樣,天然的喜歡劉備、關羽、諸葛亮,不喜曹操。由此可見,一個作者的立場,真的是太重要了。但是,歷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翻開了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可以說,歷史系碩士廖彥博老師的這部書,顛覆了此前我對三國的刻板認知,讀到了真正的三國!


德才兼備值得人追隨的劉備

廖彥博老師在《被誤解的三國》一書中,通過對比嚴謹的正史和小說中的演繹,令人可以更進一步地認識真實的三國人物和歷史。

最令人深感意外的,便是我個人對劉備這一歷史人物的認知,才疏學淺的我深深的覺得自己被電視劇中,演員所塑造的劉備的形象給誤導了,在我此前的印象中,劉備是一個哭包,沒有真正的能力,甚至是有些假惺惺,尤其是在迎娶孫尚香時,看到佩劍的婢女時,表現的有些窩囊且慫。打起仗來,總是輸輸輸。

一直以來,我接觸到的成語,對於劉備也不甚友好,比如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劉備的天下,哭來的。基於以上刻板且狹隘的印象,我其實是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眾將領心甘情願肝腦塗地的追隨著他,甚至是後來成聖的關二爺,也誓死相隨,叫他大哥。總覺得似乎哪裡不合邏輯。

直至今年,當我閱讀了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時,心中的疑惑才算得以解開。正史上的劉備,心胸開闊、折而不撓、毫不氣餒,最終成功建立了蜀漢政權。

廖彥博老師以輕鬆詼諧的筆觸,將嚴謹且枯燥的正史,邏輯清晰且嚴謹的娓娓道來,在《被誤解的三國》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少年時代的劉備,不喜歡讀書,每天穿得很「潮」,往酒店跑,賭賽馬、賽狗。而青年時代的劉備,話很少,為人謙虛,很少表露自己心裡在想什麼。有義氣,講信用,樂意結交三教九流的朋友。重點是,他並不愛哭!

通過廖彥博老師的筆端,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性格豐滿,少年意氣的劉備。而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劉備雖然東奔西走,常備打得落荒而逃,卻從未更改過心中志氣。沒有底盤,卻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壯志,即使窮困潦倒也不放棄不認輸。雖屢敗屢戰,但卻艱苦奮鬥,在劉備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英雄終究會有用武之地。

由此可見,劉備的江山,並不是靠眼淚哭來的,而是靠他堅韌的鬥志和一群那年長期追隨他的忠實幹將,加上諸葛亮的正確戰略,共同奮鬥,拼出來的!

晚年時代的劉備,為了給兩位結拜弟弟報仇,拒絕了孫權的和談,雖感情用事,導致夷陵慘敗,但他的義氣,卻可歌可泣,不忘兩個弟弟追隨他戎馬一生。有這樣的大哥,值得了。

今晚,恰好給壯壯讀書,讀到的便是「劉備白帝城託孤」,雖然是兒童書籍,可也還是被深深的感動了,病榻之前,劉備神智清明,毫無雜念,把新生而又脆弱的蜀漢託付給了諸葛亮。甚至說出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話,何等胸襟。


諸葛亮到底能不能打仗?

還記得我們少年時代都背誦過的那篇課文嗎?大名鼎鼎的《出師表》。這篇文章,確實有震撼到我,文字間的赤膽忠心和恢弘大氣令人難忘。儘管現實生活常常讓我們耗盡全部力氣,沒有風花雪月,但我還是記得《出師表》中的千古名句。或許,少年時代的童子功,背誦過的句子,是刻在腦海中的吧。

在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中,不可避免的,還是會寫到一個已經爭論超過千年的辯題:到底諸葛亮懂不懂用兵?會不會打仗?通過廖彥博老師抽絲剝繭般的在史實中不斷的找尋,也終於解了一個困擾我多年的疑問。

我們可以把這個辯題想像成一場大學裡的辯論賽,主張諸葛亮善於用兵、很會打仗的,是正方。而正方最有名的辯手,當然就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書中,諸葛亮用兵之奇妙,被抬高到了「神」級。他可以借東風、未卜先知、料敵機先,甚至還能施法術,借來六甲神兵,使用遁地之法。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中,我看到了一個無人可用,捉襟見肘的諸葛亮,一個殫精竭慮平衡新興蜀國各方面勢力的諸葛亮,一個肝腦塗地輔佐著並不給力的劉禪的諸葛亮。難上加難卻毫無怨言。

歷史的喧囂早已塵埃落定,透過千年我仿佛看到一個清瘦的身影,夜以繼日忠心耿耿,無怨無悔。

在泰國的海邊,我曾帶著遊客放飛過一盞盞的孔明燈,用以祈福。很遺憾在我的帶團生涯中,一直沒能有機會去成都看一看劉備和諸葛亮的蜀國。


三國的歷史,在漫長的年代裡以訛傳訛,或許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實的歷史。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用流暢有趣的文筆,介紹了一段一段經過他詳細考證史料後的故事。讓人覺得歷史其實也很有趣。

相關焦點

  • 《被誤解的三國》:小說裡的「假三國」和其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
    那我們還能從中得出真正的智慧和道理嗎?顯然,小說比真正的歷史傳播的更加廣泛,比如《三國演義》讓很多人對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歷史,有了很多的了解。但是,卻也存在很多誤解。當看到《被誤解的三國》這本書時,才知道,原來之前從電視劇或者小說裡了解到的三國人物及其事件,並不是完全跟真正的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吻合。
  • 新三國:羅貫中硬編出來的三國第一謀士
    在三國的各個政治集團中,每個集團都有專屬於自己的人才,不同陣營的文臣在戰場之外施展謀略,精彩迭出,這批文臣在三國中有一個共同的稱呼——謀士。正史中是漢少帝時的郎中令,董卓專政時,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劉辯 (漢少帝)。關於李儒的篇幅只在《三國演義》裡出現,《後漢書》和《三國志》中只有簡單提到。
  • 真假三國:羅貫中到底給我們灌了什麼迷魂湯,讓人只把小說當正史
    一部三國唱盡天下英雄,令多少人為之動容。恨不能生在那個年代,也好戎裝戰馬建功立業博個盪氣迴腸。然而你是否清楚,你所看的三國,是元末明初羅貫中給你塑造的,並不是歷史展現給你的。能夠達到小說和正史讓人傻傻分不清的,也只有羅貫中了。
  • 從《三國演義》到《新三國》,贏在思路開拓,輸在人物塑造
    從這裡可以看到,和之前的《三國演義》描寫群雄爭鋒不同,《新三國》將鬥爭的矛頭轉向了各自勢力的內部。說實話,一本寫亂世英雄的小說,在《新三國》中硬生生變成了「宮鬥」戲,可以說這種轉折讓人意想不到,但絕對是耳目一新。
  • 《詭三國》:621萬字三國小說,沒有金手指,全是詭辯和智慧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621萬字的歷史小說。可是何進出了個昏招,把董卓招進京來。接下來就是西涼兵亂和全國大亂。黯然傷神的他,不知道投靠誰才能在這個亂世活下去。第二章,其實古人不簡單。和袁紹不同,主角的日子目前可以說是相當安逸。只是他也面臨人生選擇的問題。東漢十三州,他最後選定了小霸王孫堅所在的揚州。董卓營帳,兩大謀士李儒和賈詡正在對飲。自從被驅趕至西涼後,三百三十七年了,他們終於能夠回到洛陽。來,搞事吧。第五章,吃是有條件的。
  • 期待下一場《三國志》盛宴:《三國演義》有憾,《三國》存遺
    《三國》可以說是部分避開了《三國演義》充分遵循原著小說的主旨,增加了很多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這沒啥錯。完全根據老版再拍,那有什麼意義。《三國演義》也刪減了部分神鬼劇情,比方說玉泉山顯聖那一段。必然不能原著小說的拍,已經有《三國演義》了;也不會小改大尊的模仿《三國》。那麼只剩一個沒被動過的《三國志》。不能拍嗎?先看看兩版電視劇的主要優缺點,再看看有沒有拍的可能。
  • 權謀天下爭霸三國,這些精品完本小說,顛覆你對魏蜀吳的認識
    三國小說只有劉關張嗎?其實還有許多可以書寫的文臣武將,這些以三國為背景的小說,每一本都寫得很有新意,今天就推薦幾本,希望有各位老鐵喜歡的。但是這本小說的男主穿越的卻不同尋常,他沒有穿越魏蜀吳中的任何一位名將雄主,而是穿越成了陶謙的長子陶商。陶氏一族在群雄中是屬於比較弱的,按照歷史來說很快就要被滅了,所以男主為了活下去必須改變命運,於是在三國當起了偽君子。從男主穿越後身份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本不走尋常路的三國文,本書風格歡樂,主角配角智商在線(會坑人),老鐵們可以試試。
  • 三國殺:曹操就一定是三國人物嗎?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無論是三國殺遊戲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歷史演義小說,甚至正史《三國志》曹操都是絕對的主角,佔據著我們熟知的三國劇情中絕大多數精彩絕倫的故事:無論現實還是歷史演義,曹操都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與飽滿複雜的梟雄形象,我們幾乎都將曹操視作了三國時期曹魏的代表人物。
  • 新三國播出十年記:披著三國外衣的宮鬥劇
    新三國播出迄今已經十周年了,新三國早已不新,當初在2010年播出時,與鞠覺亮版水滸傳、二張版西遊記、李少紅版紅樓夢並稱為新四大名著,其實新三國嚴格來說都不算新三國演義,說正史不正史,說演義不演義,整一不倫不類。
  • 三國兵器譜!盤點三國時期都有哪些神兵利器
    俗語有云,&34;,羅貫中在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窮盡了筆墨為大家描繪出了一副東漢末年的宏大戰爭場面,讀之令人心馳神往、熱血沸騰。羅老先生除了對於武將文臣的形象刻畫地鞭辟入裡外,更用了大量筆墨去描繪神兵利器,趙子龍在長坂坡七進七出,藉助得便是青釭劍之利;而關二爺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也絕對與他手持的神兵青龍偃月刀脫不了關係!
  • 品《三國》,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拿歷史說事?
    或曰,演義和評書,與歷史有多大差距?觀後,我真的很佩服他,即服其歷史知識的淵博精微,也服其理科生的計算和工科生的刻度感。我原來在一個叫美篇的平臺有位文友叫風清揚,是專門寫書評的,是該平臺專訪過的大咖。他在我解讀《三國》的文章裡留貼說,有幾個噴子專門噴他的三國文章,怎麼說也說不通,煩!我點進去一看,有那麼三五個人盯上他了,發一篇駁一篇,都是拿歷史說事的。
  • 三國十大謀士排名(上篇)
    上一篇我們給出了三國十大猛將的最終排名,由於正史中鮮有武將單挑,故猛將排名都是基於流傳最廣的羅氏《三國演義》。而本篇要說的三國十大謀士排名,考慮到演義中羅老師欲狀某同學多智而近妖的情況會使排名索然無味,故本篇是基於正史的。
  • 喜歡《新三國》的人文化素質肯定不高,一定沒讀全《三國演義》?
    新三國編劇朱蘇進自己承認沒看過三國演義,只看過三國連環畫。而央視三國有七大導演,都熟讀三國演義,分別管理不同橋段,遇到事情一起討論,而且還能做到風格統一。老三國演曹操的演員鮑國安老師為了演好曹操聽了許多專家的講課,閱讀大量文獻,寫了兩篇小論文(可在知網查作者鮑國安就可查到,鮑老師分析的極為詳細)。
  • 侃《三國》之39:也給周瑜平個反
    小說《三國演義》也好,電視劇《三國》也罷,對周瑜的刻畫都有失公允。  英雄愛美人,美人嫁英雄,既愛美人更愛江山,多麼美妙而又符合大眾心理預期的愛情故事,多麼英俊瀟灑卻又拼搏進取的有為青年,在蘇東坡眼裡,周瑜周公瑾簡直就是完美男人的「形象代言人」。  請注意「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一句,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沒錯,如果按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去理解,這分明在公開表揚諸葛亮同志。
  • 還在沉迷新三國的宏大場面?看看老版三國.....
    小編近期看閒來無事看完了老版的三國演義,而在十年前小編曾完整的看過新版三國。如今看來,兩部三國確有很大的差距,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兩部三國的不同與差距。從評價來看,多數人更傾向於老版的三國,之所以認為老版的較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演員的選擇上,老版三國很多演員都不是很火的演員,而是面向全國進行,幾乎所有的演員都是按照原著的描述來挑選的,他們的演技和氣質都很符合所扮演的角色。
  • 三國帝王哪家強?答案出乎你想像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由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巨大影響力,三國時期絕對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個歷史階段了。這部小說不但多次被搬上電視熒幕,其中的一些經典故事也經常被改編成電影、戲劇等。很多故事耳熟能詳、婦孺皆知,比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過五關斬六將、空城計等等。
  • 三國知名人物的真正死因
    三國,歷來被很多小說、歷史愛好者津津樂道,因三國演義的關係,很多人物演義化,小說化,那麼,這些真實的三國人物到底是怎麼去世的呢?本文去偽存真,以正史聽。,兵敗後,孫權派人將其殺害,死於臨沮(正史)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另有死於郭氏塢趙云:自然死(演義,正史),因為一生沒敗仗,笑死(野史),身上沒有傷口,老婆拿針刺,因為血友病流血死亡(野史)曹丕:病死馬超:憂鬱中病死魯肅
  • 你知道根據三國題材改編的漫畫有哪些嗎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漫畫曾三年獲得「日本漫畫家協會獎、優秀獎」,有不少日本讀者就是通過它了解了古代中國的那段風雲變幻的歷史。
  • 《三國4》書評
    這篇書評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這本書是日本小說作家吉川英治的代表作,日本三國文化的奠基之作,也是這個系列的終曲。這很久沒有讀三國了,想起小時候,是小浣熊魔法士方便麵裡的人物卡喚起了我對三國人物的崇敬之情,那個時候我們關注的無非是卡片上颯爽的將領,以及迷之量化的智力值、武力值。
  • 《三國5》書評
    這篇書評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很久沒有讀三國了,想起小時候,是小浣熊魔法士方便麵裡的人物卡喚起了我對三國人物的崇敬之情,那個時候我們關注的無非是卡片上颯爽的將領,以及迷之量化的智力值、武力值。後來,三國殺遊戲的興起再次帶起了「三國熱」,文韜武略,明爭暗鬥,三國殺裡的縱橫捭闔,比起童年的方便麵卡片,更接近了三國的真實面目和歷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