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或許每個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逃不開閱讀四大名著這件事情,即使你不曾主動去讀,但是初中和高中的語文課本上,一定會有四大名著的選段,讓你有機會去研讀一番。即使距離學生時代已然年代久遠,但我仍能清晰的記得語文課本裡,林黛玉初入賈府時的描繪,以及群英會蔣幹中計和火燒赤壁的選段。
初讀紅樓甚覺驚豔,原來故事還可以這樣描繪,草蛇灰線伏脈千裡,人物形象嬉笑怒罵躍然紙上,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確如作者所言「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應是無人能解,所以才女張愛玲才會說,三恨紅樓未完。
之於我個人與「四大名著」的緣分,說來甚覺慚愧,《紅樓夢》從學生時代起至今,我讀了不下百遍,前八十回可以做到倒背如流,但是《三國演義》和《西遊記》迄今為止,我各自只通讀過一遍而已,而直到今天,我也未曾通讀過《水滸傳》,我對水滸傳的了解,僅限於語文課本選段風雪山神廟和電視劇。
我有一本翻得稀爛的《紅樓夢》,從初中讀到高中,後來帶到念大學的城市,及至後來參加工作做了導遊,這本書跟隨我走過很多的城市和他鄉,在大學宿舍裡讀,在異國他鄉的賓館裡讀,在開往拉薩的火車上讀,在飛往美國的飛機上讀,在深夜裡讀,也在陽光正好的午後讀。
但是關於閱讀《三國演義》的記憶,則可以追溯回到高中時代,書中的大部分情節,被我遺忘得一乾二淨,當年的我,完全感受不到《三國演義》一書中權謀的精彩,真的是硬著頭皮死磕下去,通讀了這部書。但書中描繪諸葛亮續命的七星燈被魏延迅速入帳,將其熄滅時,這情節,讓16歲的我,哭到不能自已。那種遺憾和憤懣,迄今難忘。
此去經年,而今36歲的我,已然是一位五歲小朋友的媽媽,在陪壯壯小朋友閱讀兒童版的《三國演義》時,不知緣何,我忽然對三國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深深的被故事情節所吸引,找出自己那塵封已久的《三國演義》一書,讀起來欲罷不能,興致高昂。或許,是由於自己的人生閱歷發生了改變所致,也未可知。
在給壯壯讀三國故事的過程中,我驚奇的發現,他一如我的少年時代一樣,天然的喜歡劉備、關羽、諸葛亮,不喜曹操。由此可見,一個作者的立場,真的是太重要了。但是,歷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翻開了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可以說,歷史系碩士廖彥博老師的這部書,顛覆了此前我對三國的刻板認知,讀到了真正的三國!
廖彥博老師在《被誤解的三國》一書中,通過對比嚴謹的正史和小說中的演繹,令人可以更進一步地認識真實的三國人物和歷史。
最令人深感意外的,便是我個人對劉備這一歷史人物的認知,才疏學淺的我深深的覺得自己被電視劇中,演員所塑造的劉備的形象給誤導了,在我此前的印象中,劉備是一個哭包,沒有真正的能力,甚至是有些假惺惺,尤其是在迎娶孫尚香時,看到佩劍的婢女時,表現的有些窩囊且慫。打起仗來,總是輸輸輸。
一直以來,我接觸到的成語,對於劉備也不甚友好,比如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劉備的天下,哭來的。基於以上刻板且狹隘的印象,我其實是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眾將領心甘情願肝腦塗地的追隨著他,甚至是後來成聖的關二爺,也誓死相隨,叫他大哥。總覺得似乎哪裡不合邏輯。
直至今年,當我閱讀了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時,心中的疑惑才算得以解開。正史上的劉備,心胸開闊、折而不撓、毫不氣餒,最終成功建立了蜀漢政權。
廖彥博老師以輕鬆詼諧的筆觸,將嚴謹且枯燥的正史,邏輯清晰且嚴謹的娓娓道來,在《被誤解的三國》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少年時代的劉備,不喜歡讀書,每天穿得很「潮」,往酒店跑,賭賽馬、賽狗。而青年時代的劉備,話很少,為人謙虛,很少表露自己心裡在想什麼。有義氣,講信用,樂意結交三教九流的朋友。重點是,他並不愛哭!
通過廖彥博老師的筆端,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性格豐滿,少年意氣的劉備。而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劉備雖然東奔西走,常備打得落荒而逃,卻從未更改過心中志氣。沒有底盤,卻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壯志,即使窮困潦倒也不放棄不認輸。雖屢敗屢戰,但卻艱苦奮鬥,在劉備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英雄終究會有用武之地。
由此可見,劉備的江山,並不是靠眼淚哭來的,而是靠他堅韌的鬥志和一群那年長期追隨他的忠實幹將,加上諸葛亮的正確戰略,共同奮鬥,拼出來的!
晚年時代的劉備,為了給兩位結拜弟弟報仇,拒絕了孫權的和談,雖感情用事,導致夷陵慘敗,但他的義氣,卻可歌可泣,不忘兩個弟弟追隨他戎馬一生。有這樣的大哥,值得了。
今晚,恰好給壯壯讀書,讀到的便是「劉備白帝城託孤」,雖然是兒童書籍,可也還是被深深的感動了,病榻之前,劉備神智清明,毫無雜念,把新生而又脆弱的蜀漢託付給了諸葛亮。甚至說出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話,何等胸襟。
還記得我們少年時代都背誦過的那篇課文嗎?大名鼎鼎的《出師表》。這篇文章,確實有震撼到我,文字間的赤膽忠心和恢弘大氣令人難忘。儘管現實生活常常讓我們耗盡全部力氣,沒有風花雪月,但我還是記得《出師表》中的千古名句。或許,少年時代的童子功,背誦過的句子,是刻在腦海中的吧。
在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中,不可避免的,還是會寫到一個已經爭論超過千年的辯題:到底諸葛亮懂不懂用兵?會不會打仗?通過廖彥博老師抽絲剝繭般的在史實中不斷的找尋,也終於解了一個困擾我多年的疑問。
我們可以把這個辯題想像成一場大學裡的辯論賽,主張諸葛亮善於用兵、很會打仗的,是正方。而正方最有名的辯手,當然就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書中,諸葛亮用兵之奇妙,被抬高到了「神」級。他可以借東風、未卜先知、料敵機先,甚至還能施法術,借來六甲神兵,使用遁地之法。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中,我看到了一個無人可用,捉襟見肘的諸葛亮,一個殫精竭慮平衡新興蜀國各方面勢力的諸葛亮,一個肝腦塗地輔佐著並不給力的劉禪的諸葛亮。難上加難卻毫無怨言。
歷史的喧囂早已塵埃落定,透過千年我仿佛看到一個清瘦的身影,夜以繼日忠心耿耿,無怨無悔。
在泰國的海邊,我曾帶著遊客放飛過一盞盞的孔明燈,用以祈福。很遺憾在我的帶團生涯中,一直沒能有機會去成都看一看劉備和諸葛亮的蜀國。
三國的歷史,在漫長的年代裡以訛傳訛,或許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實的歷史。廖彥博老師的《被誤解的三國》一書,用流暢有趣的文筆,介紹了一段一段經過他詳細考證史料後的故事。讓人覺得歷史其實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