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描寫了三國風雲人物和重要事件,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改編的小說,卻被後人誤解該書內容就是三國時期的正史,其中,劉備軍師中郎將龐統之死是羅貫中筆下精湛篇章,但卻忽悠世人近千年。
白馬關城樓
三國歷史中,曾有一位隱士,雖然不曾輔佐過任何一個人,卻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甚至準確預測未來的結局,此人就是司馬徽,他對龐統的才智大為驚異和讚賞。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向劉備舉薦時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後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戰爭演繹也證明兩人是天下百年難遇的奇才,但人生的際遇卻是天壤之別。
龐統與白馬關城樓
鳳雛龐統,他與諸葛亮師出同門,不僅外貌醜陋,而且性格孤傲、自負倔強。曾經在東吳做過小官,後因得罪孫權的母親,輾轉到荊州投靠劉備。初來乍到不受重用。在諸葛亮、魯肅的極力推崇下,劉備對龐統重新評估。此後,每次率兵出徵進都會帶著龐統,而諸葛亮負責留守後方,成為與諸葛亮比肩軍師。
三國古戰場白馬關城樓
龐統的血液著流淌著挑戰和冒險精神,與諸葛亮的謹慎形成鮮明對比。奪取西川即可看出,龐統為劉備獻的都是險招,必須出奇才能得勝。如劉璋下令要楊懷、高沛二人監住劉備時,龐統獻「上中下」三計,他把「選精兵偷襲成都」列為上計,只是劉備的虛偽仁義才錯失良機。
白馬關碑林石刻
龐統多次獻計徵蜀,高瞻遠矚、中肯透徹「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拖延到公元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劉備包圍雒城(今天廣漢市),開始對成都的劉璋發起總攻。
「龍鳳」二師殿中龐統和諸葛亮雕像
大軍出發之前,龐統坐騎馬失前蹄,被翻下馬來,大概畜生皆有靈性,神奇預判未來兇吉。劉備看到之後,就把自己戰馬借予龐統,這是匹神馬,蒯越曾說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劉備因為是真龍天子,護主平安,但龐統就大難臨頭。
漢龐統祠正門
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中龐統之死寫道:「卻說龐統迤邐前進,抬頭見兩山逼窄,樹木叢雜;又值夏末秋初,枝葉茂盛。龐統心下甚疑,勒住馬問:「此處是何地?」數內有新降軍士,指道:「此處地名落鳳坡。」龐統驚曰:「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令後軍疾退。
千秋功勳留三國,一代忠貞為二師。
劉備與龐統兵分兩路進攻雒城,張任伏兵在山中,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竟死於亂箭之下。時年止三十六歲。」這便是羅貫中筆下的龐統之死。
龐統坐騎墓旁紀念亭。
眾所周知,《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取材精審,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可謂正統。
三國關隘白馬關城樓內
《三國志·蜀書》則是這樣記載:「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說龐統攻城時身先士卒,被亂箭射中。攻城一方兵臨城下,將雒城圍困,守軍不可能在城外給龐統設埋伏,因此龐統中張任埋伏而死純屬子虛烏有。
古雒城城樓
張任在金雁橋戰敗被擒,劉備聽聞他忠勇,令軍士勸降張任,張任厲聲答道:「老臣我終究是不會侍奉二主的。」於是被殺,令收其屍首,葬於金雁橋側,以表其忠。今天的廣漢房湖公園內有組銅像雕塑,再現了張任被俘後寧死不降遂被處斬的情景。張任的墳墓安葬在今天的廣漢市總工會園內。可見,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並非虛構、真有其人。
張任被擒寧死不屈雕塑群像
龐統用生命的代價換取益州,為蜀國開疆拓土立下不朽功勳。劉備身邊失去了軍師後才調諸葛亮別荊州入蜀。龐統之死為蜀漢42年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如果龐統沒有英年早逝,繼續在益州輔佐劉備,諸葛亮穩坐荊州,就能遏制驕傲自大、自負輕敵的關羽大意失荊州。蜀國的基業就不會在三國混戰中第一個退出歷史舞臺,可終究歷史是無法改變 。
每天都有人在龐統墓前祭拜
有人說龐統之死是上蒼安排,天意不可違。龐統戰死落鳳坡純屬羅貫中的虛構和藝術加工,況且,三國時期根本沒有落鳳坡,直到唐朝時才有了這個地名,龐統死在前,落鳳坡冠名在後,用今天的話來說,為了把故事編得逼真,後世在落鳳坡壘起個土堆,標稱「龐統血墳」。初通文史的人都知道純粹是一個人造景點。
龐統祠墓入口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龐統死後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劉備為其親選墓地和建立祠堂悼念。
民間竹琴藝人在龐統「血墳」旁唱頌三國英雄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部三國演義經久不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華夏子孫為人處世,遠播到東南亞各國;讓後世對三國英雄們充滿了敬畏和崇拜。我的大半生就生活和工作蜀漢政權的故地,時常茶餘飯後漫步在曾經刀光劍影的古戰場,倘佯在古樸敦厚、肅穆莊重紀念三國人物的殿堂和祠廟中,撫摸著故人已去物是人非的古老建築和大樹,腦海中情不自禁會浮現白馬關城樓上著名楹聯:「一統江山毀於一馬,三分天下羞煞三人。」此乃天意也。
白馬關城樓上楹聯橫批「天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