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作為《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之一,在中國可謂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長坂坡七進七出的故事更是為人們津津樂道,然而,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看來,單騎救主時的趙雲年齡已經在五十歲左右了,這與大家印象中那個白甲白馬的少年形象區別甚大,而到了被敕封為五虎上將時,趙雲已年過花甲…
這一系列的問題根源只是因為正史上的趙雲年齡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正因如此,以至於到了《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更是寫著寫著把自己都寫糊塗了。
下面我們就來捋一捋《三國演義》中關於趙雲各個年齡段的描寫,看一看趙雲的年齡到底是如何bug的。
卻說渤海郡的袁紹欲佔有冀州,而恰好冀州牧韓馥又是個無腦之人,於是袁紹暗中聯合公孫瓚使其發兵冀州,假意實行兩面夾擊戰術,並允諾事成之後二人平分冀州。
無腦的韓馥見公孫瓚大軍前來,輕易的中了袁紹的計謀,本想引以為援的袁紹卻給他來了個鳩佔鵲巢,結果袁紹不廢一兵一卒佔領了冀州。
成了冀州之主後的袁紹卻對公孫瓚翻臉不認人,公孫瓚派弟弟公孫越前來找袁紹討要說法,洽談平分冀州之事,結果竟被白眼狼袁紹給直接弄死了,眼見出力不討好不算親弟弟還因此而死,怒不可遏的公孫瓚決定發兵攻打袁紹。
初次交鋒,公孫瓚親自上陣卻不敵袁紹手下大將文丑,追逃之間手下諸將皆不能敵,就在公孫瓚性命攸關的時刻,趙雲出場了。
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醜撥回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趕。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
——《三國演義》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這是趙雲的第一次登場,此戰也是袁紹與公孫瓚相鬥的第一階段的首次交鋒,時間是在公元191年,也就是初平二年的界橋之戰,注意,此時的趙雲是個「少年將軍」,但並沒有具體的年齡描述。
時間一晃來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此時距離趙雲第一次出場已經過去了二十八年。
這一年的五月份,曹操與劉備打了整整兩年的戰爭終於結束了,戰爭的結果是曹操大敗而歸,劉備大獲全勝,這一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後,劉備集團各方麵條件都已經處在了巔峰,不出意外的劉備稱王了,劉備稱王之後敕封手下關、張、馬、黃、趙五人為「五虎上將」。
遠在荊州的關羽在得知劉備敕封五虎上將之後,便詢問使者五虎上將分別是誰。
雲長問曰:「漢中王封我何爵?」詩曰:「五虎大將之首。」雲長問:「那五虎將?」詩曰:「關、張、趙、馬、黃是也。」雲長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相併,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遂不肯受印。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這裡出現了趙雲年齡的重要對比數據,從「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說明當時的關羽是大於趙雲的,關羽當時的年齡是五十八歲,也就是說當時的趙雲的年齡是不會超過關羽的。
六年之後的建興三年也就是公元225年,蠻王孟獲起大軍侵犯蜀漢邊境,諸葛亮遂起兵前往平叛。
在聽聞諸葛亮平定雍闓、朱褒等人後,孟獲兵分三路向諸葛亮陣營進兵,諸葛亮遂開始調兵遣將,王平、馬忠、張嶷、張翼等將領都被安排要務,而獨獨趙雲和魏延被晾在一邊,理由是二人不識地理。
憤憤不平的二人私下詢問諸葛亮為何不用二人時,諸葛亮說到:
「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險,為蠻人所算,失其銳氣耳。」
——《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從諸葛亮的口中我們得知,此時的趙雲已經人到中年,但這依然是一個模糊的年齡概念。
平蠻之後,魏帝曹丕病故,其子曹睿繼位,諸葛亮採用馬謖之計使新皇帝猜忌司馬懿,並最終奪了司馬懿的兵權。
諸葛亮認為新皇帝年少,而自己最大的敵人司馬懿又被整下了臺,此時正是發兵北伐的最佳時機。
於是《出師表》一出後,諸葛亮便開始調兵遣將為北伐大計做準備,在人員提點妥當後,未被任用的趙雲不幹了。
忽帳下一老將,厲聲而進曰:「我雖年邁,尚有廉頗之勇,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眾視之,乃趙雲也。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為折一臂也。今將軍年紀已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
——《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當時的時間為到建興五年,也就是公元227年,對,你沒看錯,此時距離距離上次的平蠻之戰僅僅過了兩年。
兩年前的趙雲還和的魏延一起被稱為中年,結果兩年之後趙雲忽然就成了年事已高老年人,這其中的時間邏輯似乎開始明顯的不合理起來。
建興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距離諸葛亮北伐點兵之後的一年,魏國聞聽諸葛亮大軍來襲皆是吃驚不已,唯獨年輕的駙馬夏侯楙不屑一顧且要主動請纓,眼見夏侯家的才俊如此有膽識,曹睿也就沒說什麼,於是夏侯楙使西涼大將韓德為先鋒部隊,於鳳鳴山與趙雲遭遇。
話說這韓德有四個兒子,個個都是武將,長子韓瑛,次子韓瑤,三子韓瓊,四子韓琪,結果一上來老大就被趙雲挑了,剩下的仨一起上去圍毆趙雲,結果兩個被挑死一個被生擒,韓德被嚇的肝膽欲裂,翌日欲為兒子們報仇的他依然沒有任何懸念的被趙雲一槍挑死。
趙雲回寨之後鄧芝對趙雲的表現大讚:
「將軍壽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陣前力斬四將,世所罕有!」
除此之外還有旁白詩讚:
「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不同於其他年齡段的趙雲,此時的趙雲是有明確的年齡記載,即公元228年趙云為七十歲。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具體捋一捋,趙雲的各個年齡段是否如羅貫中描寫的一樣合理。
公元228年的趙雲力斬四將,此時的他已經七十歲了,和黃忠類似是個寶刀不老的年紀。
往前推一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北伐初點兵時,69歲的趙雲被諸葛亮稱為年事已高,尚且合情合理。
但不合理的地方馬上來了,再往前推兩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初次對決孟獲時,當時的趙雲已經67歲,卻活生生的被諸葛亮稱為中年,67歲?中年人?…
讓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公元219年,劉備經過漢中之戰的大勝後,自封為王,趙雲也位列五虎上將,而五虎之首的關羽稱趙云為弟,當時的關羽年齡應為58歲,而當時的趙雲已經61歲……
趙云:怎麼感覺被佔了便宜?……
以此繼續推算我們會發現,長坂坡事件發生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說趙雲七進七出單騎救主時已經年至半百。
好吧,雖然與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差別略大,但放到小說中來說,50歲對於一個武將來說也還是當打之年。
時間再往前推,公元191年,當公孫瓚眼瞅著要被文丑斃命之時,33歲的趙雲出場救下了他,而羅貫中卻把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趙雲說成了少年將軍……
那麼面對如此bug,我們怎樣才能讓趙雲的年齡邏輯變得通順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把趙雲的年齡縮小十歲,也就是把七十歲的趙雲改減去十歲,改成六十歲,那麼一切都會變得合理起來。
在趙雲被減齡十歲後,讓我們再重新捋一捋他的人生軌跡看看是不是合理了許多呢?
公元一九一年,二十三歲的趙雲第一次出場,從文丑手中救下了公孫瓚,此時的他是個真真正正的少年將軍。
公元二零八年,四十歲的趙雲,作為一個武將的他,從體能到經驗已經處在巔峰狀態,只有此時的他才能幹出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驚人壯舉。
公元二一九年,劉備稱王,五十一歲的趙雲經過多年的打拼最終功成名就,被封為五虎上將。
公元二二五年,五十七歲的趙雲初次平蠻時成了諸葛亮口中的中年人。
公元二二七年,年近花甲的趙雲最終成了諸葛亮口中的老年人。
公元二二八年,六十歲的趙雲依舊強勢,鳳鳴山力斬四將寶刀未老!
結語:
不得不說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於趙雲年齡的描寫確實出現了硬傷,但這是可以理解,也不會影響正常的閱讀體驗,畢竟《三國演義》是一部時間跨度大出場人物眾多的巨著,趙雲的年齡之所以出現BUG,是因為作者設定角色年齡時往往按照故事情節來設定的。
唯一不足的就是最後作者想突出趙雲寶刀不老的人物狀態,年齡越大對比越強烈,於是乎七十歲趙雲力斬四將,情節固然是成功的,但是邏輯也因此變得不通,若依然能模糊具體的年齡則一切都無法細究,也不會出現年齡bu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