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為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雖然在情節真實性上與正史有所衝突,但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部出色的歷史小說。今天,我們來探討小說中最激昂振奮人心的五句話。
1.「雲雖肝腦塗地,不足報也」
儘管趙雲在正史中似乎有一種不受劉備待見的說法,但在演義中,趙雲是與劉備白手起家、共創基業的夥伴,「劉備摔阿鬥」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之舉,都能看出來劉備對趙雲的重視,而趙雲一生,也是為劉備,為蜀漢鞠躬盡瘁,打下了大大小小的勝仗,後世稱之為「常勝將軍」。
2.「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劉備與曹操的爭鬥是整部三國演義的核心情節,望青梅,煮美酒,論英雄,在小說的描繪下,這一情節比起戰場上的廝殺更為驚心動魄。曹劉二人雖然日後反目,但在他們短暫共事的這段時間內,曹操認可了劉備。試想一下,如果劉備選擇了跟隨曹操,歷史是否會因此發生大轉折呢?
3.「若曹賊來犯,吾為大王吞之」
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的原話是:「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當時劉備任命魏延出任漢中太守,劉備問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坦然而答,如果曹操舉全國之力攻打,我可以守住此地,如果只是曹操手下一個小將率十萬兵馬來犯,我可以替大王消滅他們。
魏延作為蜀漢後期重要的軍事將領,歷史對他褒貶不一,演義中把他描述成一個有野心的反骨賊,但無論如何,魏延的存在為蜀漢的苟延殘喘贏得一絲生機。
4.「大丈夫生於亂世,當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自孫策至孫權,太史慈的一生是悲壯的。少年成名,酣戰孫策,歸附孫策之後,以為遇上明主可以大顯身手,不料孫策英年早逝。後侍奉孫權,在與張遼的交戰中死亡,可嘆可惜,大志未酬。
5.「若當下無孤一人,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矣」
他是亂世的奸雄,橫掃北方的大軍閥,手下謀士良將如雲,敢挾天子令諸侯。卻終究,還是沒有跨出稱帝的那一步。奸詐也罷,曹操,在東漢末年穩定中國北方社會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在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他做了一件符合歷史潮流的事,那就夠了,剩下的,留給後人評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