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武鄉侯能夠罵死王朗,依靠的到底是什麼?

2020-08-27 天地同影

94版《三國演義》從開播以來創造過無數經典名場面,其中讓小影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場戲便是第69集。



這一集的主要內容便是「收服姜維」以及「罵死王朗」,尤其是「罵死王朗」這一段叫陣戲尤為經典,被後輩剪輯者奉為最(萬)佳(惡)素(之)材(源)之一。



「罵王朗」這段戲雖然有千軍萬馬在鏡頭中出現,但真正的主角只有兩人,一為挑戰者王司徒王朗,一為應戰者蜀丞相諸葛亮。



結局大家都應該知道,王朗自不量力用言語挑釁諸葛亮,結果被諸葛亮反殺罵死。

那諸葛亮到底說了什麼才能將一個飽讀詩書的經學大家給罵死呢?



下面就由小影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來看看雙方言語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王司徒說的大漢朝失去了天命,而曹操的大魏順勢承接了天命,所以叫諸葛亮識趣一點,自己投降吧!畢竟天命都在魏國這裡,你們那個什麼蜀國遲早藥丸。



而諸葛亮作為應戰者也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大概理論就是把大漢朝搞成這個爛攤子,全是你們這些曹賊漢奸搞的鬼。



並直接對王司徒開炮,說王司徒作為漢朝大臣不思作為,眼睜睜地看著大漢朝被奸黨給腐蝕殘害,然後直接倒手將漢家天下賣給新主子。


這種情況怎麼能叫失天命呢!整件事都是你王司徒一手造成的,還非得推卸責任,說這是你的命。



而且最後,諸葛亮還專門指出漢家天下並沒有失天命,自家劉備主公早就把漢家天命給撿回來了,天命已經在蜀國這邊了,所以我不會投降的。



總結以上內容,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王司徒太過於自大,認為自己的天命道理無懈可擊。



結果諸葛村夫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從自己的德行上抓小辮子,而且還直接扣上了同謀篡位的大罪。



然後諸葛亮乘勝追擊,直接一波來自道德制高點的責備,將王朗罵得體無完膚,最後給罵得摔下馬背,活活給氣掛了。

當然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王朗自己心裡有虧,他心裡明白曹氏所做的一切行為無論如何辯解都擺脫不了篡漢的影子。



所以當諸葛亮直接撕破他的言語偽裝後,他無言以對,最後······氣絕身亡。



以上內容便是小影的思考。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呢?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三國演義,原來王朗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
    講起歷史來,三國絕對是我國歷史文化的一道不可磨滅的光,一本《三國演義》讓多少青年熱血沸騰,劉備的仁義,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智慧.....但是你真的了解三國嗎?下面讓我給你講講你不知道的「三國演義」冷知識。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王司徒,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說一個瘦小的迂腐老頭,因為諸葛亮幾句罵便氣絕身亡。
  • 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在真實歷史上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裡面有一幕精彩劇情,乃是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每次在看三國演義小說看到這一回目時,都不禁感嘆諸葛亮之口舌犀利,不愧是當初舌戰群儒之人,堪稱嘴強王者,僅憑一根舌頭就能夠殺人。
  • 從王朗被罵死想到中美輿論戰策略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王朗在陣前被諸葛亮罵死的一幕非常精彩。諸葛亮可不是如周星馳般的一通無釐頭亂罵,他是找到了王朗心中的那隱隱的痛,暗暗的傷,一指捅過去,要了老賊的命。王朗年輕時在漢朝為官,意識形態中就有忠君的思想,後來迫於形勢歸附曹操,為了衣食助曹篡漢。但他心中是有愧的,雖然沒有人捅破窗戶紙,但他心中總是戚戚然心虛,姑且厚著臉皮就當沒發生。
  • 口舌居然可以誅心,口誅筆伐的實戰看諸葛亮對王朗
    在三國演義中,要說有口才,那就當屬諸葛亮首屈一指。讓我們來看一下,諸葛亮的實際陣戰。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諸葛亮和王朗的對陣。而諸葛亮罵王朗,他強調的道德制高點是什麼呢?王朗曾為漢臣,曹操篡漢,你王朗還為他服務就是不忠,你就是貳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既彰顯了我方的正義,師出有名了,就可以把對方往死裡貶。都說有理不在聲高,何況是文化界的兩位名人呢。那些大俠對戰往往一開始就不可一世,但是到最後老是輸得最慘,吵架也是一樣的道理。
  • 我怕是要笑死在B站《三國演義》的彈幕裡了
    幾天前,B站引入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大彈幕時代開啟了!我就想知道,當在座的各位得知b站引入三國演義後,有多少人是直奔著名場面去的。沒錯我就是其中之一。王朗發動技能:饒舌。B站彈幕裡的三國演義和我看的三國演義仿佛不是一本書
  • 東吳版《三國演義》:你所不知道的孫策,與他的江東往事
    說到這裡,孫策眼中突然有了光亮,他看著張紘誠懇的問:「先生您看,若是我讓袁術把我父親留下的舊部交給我,然後再去投靠我舅舅吳景,沿途招募士兵,就此佔據江東吳郡(今江蘇吳縣)的廣闊土地,是否能夠成功呢?」張紘聽後,上下打量了孫策一番。
  • 三國裡的人物如果看到《三國演義》會有什麼反應?
    但是《三國演義》本身是一部小說,它和歷史是有著出入的,有很多情節,根本歷史上根本都沒有,只是小說根據作者的一些誇大手法編撰出來的,《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歷史和真正的三國歷史是有一些區別的。相比之下,《三國志》才是更加貼近三國時期的歷史,也是對於三國時期歷史的一種記載。
  • 《三國演義》冷知識18則:貂蟬居然是個男人
    如果劉備地下有知,一定會拍案而起:朕繼承大漢正統,什麼時候叫過蜀國了?》第15回中:王朗拍馬舞刀,與慈戰…王朗單挑東吳太史慈,竟然還沒輸。沒開玩笑吧,後諸葛亮罵你時,咋不也來個拍馬舞刀,孔明肯定不敢挺槍相迎。類似的還有司馬懿。第103回中,魏延舞刀相迎,司馬懿挺槍接戰,不上三合,延撥馬便走,懿隨後趕來。乖乖,司馬懿輕鬆單挑魏延,竟還敢追趕,武功絕對與二爺有一拼。
  • 陸毅是不是對諸葛亮有什麼誤解?
    央視老版《三國演義》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劇中每個演員都神形兼備。其中男一號唐國強扮演的諸葛亮更是無可挑剔。而所謂的新《三國》也已經是十年前的版本了,因為有唐國強的珠玉在前,任何人再演諸葛亮這個角色都不容易。
  • 《三國演義》(94版)——真正的為中華民族而拍戲
    說到歷史神劇,絕對首推央視94版的《三國演義》(以下簡稱《三國》)。此」神「非所謂的奇葩雷人之神劇,而是出神入化之經典。閒話少敘,請容我粗淺的帶您從不同角度,領略關於《三國》的故事。讀完之後,任誰都會驚呼一聲:」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奉它為經典!
  • 94版《三國演義》總投資1.7億人民幣,主角才250元每集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堪稱一座寶藏,無數人去挖掘,都找尋到了嶄新的東西。金庸的評價很到位:「《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顯然,就文學而論,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的確是最好的,中國後世的小說家都從其中吸取了營養。」
  • 潘鳳、蔣幹、邢道榮……盤點《三國演義》中的口遁狠人
    諸葛亮對線王朗,這才是諸葛吵架王的封神一戰。,直接開罵,從東漢末年的官宦叛亂噴到黃巾軍,再從董賊噴到曹賊,最後乾脆一招大事化小,落到了小賊王朗身上。王朗上了年紀本來嘴就慢,還嘴之時屢屢被伶牙俐齒的諸葛亮截胡,這種按地壓迫式噴法直接把老頭給噴死了。這是三國裡唯一一次人被噴死的記錄,從此之後再也沒有魏軍願意接諸葛亮的話。
  • 從「陰謀論」角度看《三國演義》最強謀士排名,諸葛亮僅排第四
    本文討論的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歷史。依照《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故事情節,且排除作者個人對人物的評價,就其中發生的人與事進行「陰謀論」討論。《三國演義》故事中,充滿了謀略與戰爭,如果拋棄了「陰謀論」單純講事件,會使三國趣味性大打折扣。本著對《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故事及人物,以「陰謀論」角度來探究一下:這一時期謀士前五名。
  • 三國演義:大將軍和丞相,到底哪個比較大呢?對比見分曉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國人的喜愛,因此被多次拍攝成為電視劇,我們經常看三國演義的人,就會有一個疑惑,在三國的時候,大將軍和丞相到底哪個比較大呢?有人會說大將軍,因為大將軍掌管天下的兵權,有人說丞相,丞相總管天下各種事物。
  • 盤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怎麼失敗的?
    十一月,魏主曹睿拜曹真為大都督,領兵二十五萬來戰,孔明罵死王朗,大破魏軍、羌兵。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叛魏附蜀,魏明帝震恐。建興六年(228)春,魏以司馬懿為帥,張郃為先鋒,領兵二十萬破蜀親赴長安(今西安)督戰。
  • 為什麼哭死自己的蔡邕,看哭了三國演義的讀者
    先說說什麼是真性情,大概是本性的感情,內心的喜怒哀樂,真性情就是關照心,以人為本,以人心為大,心之所至,天然淳樸,真誠坦蕩,無所畏懼。可是這三國,偏偏是一個利益至上的狡詐狡詐的亂世,有曹操假意做夢夢中殺人,有呂布認了兩個義父殺了兩個義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