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中的兩個戰例看司馬懿之軍事素養

2020-08-20 投筆膚談



受《三國演義》小說及戲劇的影響,很多人對司馬懿這位歷史人物並不陌生。至少在羅貫中的筆下,司馬懿是作為一個「翻版」曹操而出現的。此公老謀深算、生性多疑,雖長於用兵卻始終為諸葛孔明的光芒所壓蓋,以致那句「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笑話在民間流傳甚廣。然而,即便是同一部《三國演義》,當我們細讀之後,也不難發現「另一個司馬仲達」,至少是在軍事指揮方面!

在《三國演義》中,有兩個並不起眼的戰例最能充分展現司馬懿作為一名指揮官所具備的軍事素養。

戰例之一:在新城,利用時間差打了孟達一個閃電戰!



在《三國演義》第94回,在祁山前線連連得手的諸葛亮再得喜訊。原來,原本為蜀漢叛將的曹魏新城太守孟達,由於感覺自己在「帶械投誠」之後沒有得到相應的犒賞,反遭「朝中多人嫉妒」。加之眼見魏明帝曹睿不得不「御駕親徵」以抵抗蜀軍的凌厲攻勢,孟達便有了「反正」的念頭。他派人密告諸葛亮,自己欲趁曹魏後方空虛之際,率軍直搗洛陽……諸葛亮對於孟達的人品原本很厭惡,但如果孟達舉事成功,勢必與祁山方向的蜀軍主力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於是,孔明在嘉許孟達「義舉」的同時,還特意提醒他要提防那個新近被魏主重新起用的司馬懿。

必須承認,諸葛亮的考慮很周全,但孟達卻不這麼看!他認為就算司馬懿真的來了,自己也有足夠的時間對付他。令孟達如此放心的依據是:假如身在宛城的司馬懿得到他舉兵的消息之後,須先將此事奏報給洛陽,得到朝廷「旨意」後方才發兵新城。在地理上,從宛城到洛陽的路程為800裡,宛城到新城則為1200裡。這樣,司馬懿的使者從宛城到洛陽匯報要走上800裡,回到宛城又是一個800裡;司馬懿領旨後率軍前往新城,還得再走1200裡路。這樣,800+800+1200,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對手要走完這2800裡,起碼要一個月!計算完畢之後,孟達放心了。接下來,他按照自己的節奏準備著即將到來的「大事」。然而,他的好事還是壞在了司馬懿的手上!

對於上述三地的路程遠近,司馬懿同樣做了一番計算,但卻


得出了一個迥異於對手的結果。接到「孟達謀反」的情報之後,司馬懿沒有絲毫遲疑。他一方面派人奏報洛陽,一方面不等「授權」便統兵前往新城。這就使得三地直接的距離計算公式被演變成這樣:孟達預計的2800裡總路程,因司馬懿的先斬後奏而省去了在宛城到洛陽之間的那往返800裡,又因為魏軍的晝夜兼程又省去一半的時間。最後,那個計算公式就變成了(2800-800X2)2。只用了8天,司馬懿就打進新城生擒了孟達!

戰例二:在祁山,「笑納」婦人妝而化解諸葛亮的激將法

前文說到,司馬懿以速戰速決的方式平定了孟達的謀反。而在數年之後的祁山戰場,他又以一種相反的戰法令諸葛亮的最後一擊。

在《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司馬懿在上方谷中伏,全軍被打得大敗不說,自己還險些喪命。鑑於戰況不利,司馬懿決定渭水北岸在轉入防禦。他下令燒毀浮橋並傳令全軍將士:「如果再說迎戰,一律斬首。」對於魏軍的新戰法,備受後勤困擾的諸葛亮很快意識到了其危險性。起初,蜀軍每天都到魏軍大營門前挑戰,但看到的只是魏營門口那面高懸著的免戰牌。無奈之下,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封信和一盒子女人的衣物。意思很明顯,身為大軍統帥,你司馬仲達既然不敢與蜀軍決一死戰,還是及早穿上這身女人衣服吧!

常言道「士可殺而不可辱」!飽讀詩書的司馬懿當然明白這個道理。而且,他最初的反應也和部下一樣,非常惱怒,但瞬間明白了寫信者的真正用意。他轉怒為笑道:這個孔明居然把我當成女人了。不僅如此,他在收這份了「厚禮」之後還和蜀漢信使拉起了家常。當信使談到諸葛亮整天日理萬機,事無巨細都親自過問,每天又吃得很少的時候,司馬懿判斷到:諸葛亮活不長久了!於是,他更加堅定了堅守不出的決心。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司馬懿的意圖。許多魏軍將領不甘受辱,紛紛要求出營決戰。群情激昂之下,司馬懿對眾將玩了個緩兵之計,他對部下說到:堅守之策是奉了皇帝的諭旨的。如果大家一定要出戰,那就讓我先奏明皇帝。如果來了聖旨讓我們出戰,那我們再出去和諸葛亮決一死戰。

於是,司馬懿不遠千裡地派人跑到洛陽去向魏明帝請示戰守之策。而聰明的曹睿也很清楚他的用意,下旨全軍不得主戰。於是,司馬懿的堅守之策被堅持下來。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之後,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故五丈原。蜀軍全線撤退,司馬懿不費一兵一卒,笑到了最後!

一個是先斬後奏、兵貴神速,一個是千裡求戰、以慢制動!兩種截然相反的指揮風格在司馬懿這裡得到了一種近乎完美的結合。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兩種打法看似矛盾,實則體現出使用者極高的軍事素養。在新城,由於孟達不聽諸葛亮的勸告而疏於布防,使得奉行「兵貴神速」司馬懿在贏得了兩軍在時間上的賽跑之後給了對手一個「出其不意」的打擊;在祁山,司馬懿準確地看到諸葛亮的軟肋在後勤上,於是玩起了拖延戰術,通過後勤戰略擊退了蜀軍。在司馬懿的這裡,所謂的快與慢不是機械的教條,而是根據敵情與對手來的不同採取的最佳選擇。

看到這些之後,還有誰會否認司馬懿不是一位本領高超的軍事指揮員呢?!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中的十大唬人戰例「原創」
    古代人其實在軍事上就比較重視的心理戰法中「恫嚇」、「嚇阻」或者「訛詐」等戰術,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竟然有了記載。雖然那還只是用一種在我們今天看來過分地藝術加工,比較地誇大、幼稚的手法來敘述,但是它確實已經成為一種軍事攻勢的輔佐手段。這種聽上去比較「恐怖的唬人事」(如果我們不是以一個旁觀者立場,設想模擬當事人的感受)可以影響戰局,或斬殺敵酋;或阻撓軍事行動;甚至改變戰爭勝負。
  • 《三國演義》最被低估的名將,正史中他不亞諸葛亮,遠勝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關於戰爭場面和故事的描寫都是濃墨重彩,精彩紛呈。比如,《三國演義》中寫的溫酒斬華雄,為的就是突出關羽的武功高強,豈不知在《三國志》等正史中,華雄是被孫堅所殺。咱們來看看正史中曹真的驕人戰績:首先,曹真是曹操的養子,從小與曹丕等一起生活。參加過長坂坡之戰和漢中之戰,立有戰功。被曹操任命為徵蜀護軍。統領虎豹騎。曹操看人的眼光是三國時期最準的。沒有之一。他臨終前交代曹丕,司馬懿「鷹眼狼顧」,不可賦予兵權。意思是讓司馬懿當個參謀就夠了,別讓他有兵權,否則對我曹氏家族不利。
  • 從「陰謀論」角度看《三國演義》最強謀士排名,諸葛亮僅排第四
    本文討論的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歷史。依照《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故事情節,且排除作者個人對人物的評價,就其中發生的人與事進行「陰謀論」討論。《三國演義》故事中,充滿了謀略與戰爭,如果拋棄了「陰謀論」單純講事件,會使三國趣味性大打折扣。本著對《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故事及人物,以「陰謀論」角度來探究一下:這一時期謀士前五名。
  • 「三國演義」中近乎「神人」的諸葛亮為何殺不了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近乎「神人」般的存在,不僅神機妙算還懂得奇門遁甲,借風雨之勢大敗敵軍,燃七星之火逆天續命,如果不是魏延硬闖營帳打翻七星燈,說不定故事又將是往另一個方向發展了。但到了後期卻屢屢失利,演義中諸葛亮有七次北伐,但幾乎都沒打過去,有各種因素使得他不得不退兵從長計議。但在諸葛亮七次北伐中遇到了他一生最強大的對手「司馬懿」。司馬懿出生於權貴之家,司馬家族在漢末時期可謂是朝廷重臣,其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期的徵西將軍。祖父司馬儁是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更是京兆尹,可謂世代漢臣。這樣的環境下,司馬懿從小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幼聰明好學,足智多謀。
  • 司馬懿親自戰魏延。三國演義中的那些漏洞,比你想像中的還要狗血
    每一部小說中都可能存在一些漏洞,《三國演義》同樣不例外。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書中有哪些漏洞。第一,曲阿小將。傳說中像神一樣的戰將。書中第十五回,孫策親自引十三騎偷看劉繇的城寨。劉繇認為孫策此舉是誘敵之計,因此不讓手下搭理。
  • 有人說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神化的人,看三國志對諸葛亮評價如何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來自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因為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成一個神機妙算、無所不知,時不時拿出幾個錦囊妙計就能輕易擊破百萬大軍的神仙一樣的人物,所以當大多數人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時,就完全否定了三國演義中神化的諸葛亮,這個理論叫:諸葛亮的厲害是三國演義神話出來的,歷史上的諸葛亮治國能力一流,軍事能力一般,而且還不懂得用人,一人獨攬大權,第一次北伐用馬謖的這樣的庸才是用為培養親信勢力
  • 《三國演義》諸葛亮琴音嚇退司馬懿如果遇到司馬懿不懂音律咋辦?
    司馬懿每一次都拒不出戰,堅守城池,抓住蜀軍的弱點再猛烈攻擊。所以諸葛亮每一次都無功而返。等到蜀軍退兵,魏國立刻罷免司馬懿的兵權。由於從曹操活著的時候開始,司馬懿就一直被排擠,無論是曹操,還是後來的曹丕,都知道司馬懿有能耐,所以都是留一手防著他。全靠諸葛亮不斷地北伐,魏國才不得不留著司馬懿,這叫人盡其用,但是司馬懿很明白,自己非常危險。
  • 《三國演義》中郭嘉、司馬懿、諸葛亮、陸遜誰是三國最強軍師
    三國時期能人謀士層出不窮,能在歷史上留上一筆的都是非凡之人,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方勢力都有自己的智囊團,其中最為出彩的算是各方軍師了。曹魏方前有郭嘉,後有司馬懿,蜀漢方有諸葛亮,東吳有陸遜,那麼郭嘉、司馬懿、諸葛亮和陸遜誰才是三國最強軍師呢?
  • 初中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哪一次戰役?請概述此次戰役的經過。曹操:故意試探劉備,看他是否能成大業,胸懷大志。劉備: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綻,竭力掩蓋,內心恐慌。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根據《三國演義》(戰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來的。
  • 三國連環畫之《八卦陣》,畫家凌濤頗受詬病,但在本冊中發揮上乘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擺過兩次八卦陣,第一次是在劉備徵吳慘敗之後,用八陣圖困住東吳陸遜的追兵;第二次是在「四出祁山」之時,用八卦陣大敗司馬懿。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三國演義》連環畫中的《八卦陣》分冊,即描繪了第二段情節。本冊先後有兩個名字,最早版叫作《八陣圖》,再版時改為《八卦陣》。為何要改?因為小說中,八陣圖特指用石頭布陣困住陸遜那次,八卦陣特指用士兵擺陣大敗司馬懿那次,雖然兩個陣法一樣,但名稱略有不同,因此改名是嚴謹和有必要的。
  • 《三國演義》群雄紛爭之經典魅力
    《三國演義》劇中講述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互相爭鬥,從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一統一全國近百年的歷史千變尤其是,他死後還用計嚇退了司馬懿,正所謂「死諸葛亮嚇退活司馬懿」而周瑜是心胸狹窄,忌才好勝之人。
  • 賞經典連環畫《三國演義》,品你可能不熟知的那些人和事(29)
    《取南郡》改編自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看回目,就知道周瑜開始了被諸葛亮按在地上磨擦的窩囊過程。表面看曹操大權在握,風光無限,實際曹操奉天子以來,壓力無時不在。並且這壓力,隨著自個兒的攤子越鋪越大,也在升漲。形式的變化,也在要求他,要緩一下軍事,政治方面要跟進上來。於是在荊州地區,曹操只派了重將把守,沒在親臨指揮。
  • 為什麼哭死自己的蔡邕,看哭了三國演義的讀者
    首先聲明,這篇文章是讀《三國演義》有感。三國演義裡,有能忍的人,司馬懿隱忍十年,磨刀十年,忍受低潮,諸葛亮送女人的衣服,司馬懿照穿不誤,終於等到,一日之間掌管國家大權。但司馬懿潛龍在淵,隱藏自己心思,蟄伏十年等待風來,司馬懿這樣的人,畢竟少數。大多數的人,都是忍不住的。尤其是真性情之人。三國演義裡蔡邕就是這樣一個讓人讀了覺得真性情的人。
  • 倒說三國演義 第三回 司馬懿六進祁山 武鄉侯七擒孟獲
    只見孫權在即位後吳國漸有中興之象,但是孫權擔心魏國會在吳國發展緊要關頭之際前來攻打,會讓吳國的發展功虧一簣,於是選擇退而求其次,暫時降低自己的位置,向魏國投降,以此來換取吳國的喘息之機,事情也正如孫權所料,吳國也因此有條不紊的發展起來,自不必說。
  • 周公瑾堪稱三國中被黑得最慘的儒將,那麼《三國志》中如何描述他
    今天,我們就在《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兩個方面來對周瑜進行一些簡要的說明,來讓大家對周瑜的了解更加完善。《三國演義》根據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想必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我們就先在《三國演義》的角度來對周瑜進行簡要分析。
  • 三國時兩個讖言,竟造就兩個王朝的接連更替!其實是天道輪迴
    談論起三國,不得不說,一本《三國演義》將其中的波折傳奇的故事展現的淋漓盡致,讓人看的直呼痛快。無論是梟雄曹操,還是忠厚老實的劉備,或者是腹黑的孫權,都為這個亂世增添著屬於它的精彩。但是看三國,很多人不喜歡看後期!為什麼?因為英雄遲暮,美人凋零,再也不是那個璀璨的大爭之世!
  • 還要被《三國演義》騙多久?這十個經典歷史你必須知道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此話一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應聲而來,但是曹操真的是冤枉的,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原因是呂伯奢的兒子欲搶奪財物和報官領賞,曹操這才殺了呂伯奢一家,雖然結果是相同的,但是事情的性質大變,《三國演義》中有太多的故事抹黑曹操,美化劉備,
  • 司馬懿:天下奇才啊
    就像諸葛亮,他當之無愧的是《三國演義》中的智商擔當,還未出山之時就有人放出消息,說是在整個《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他老人家把諸葛亮塑造的近乎完人,不僅是智商碾壓一眾謀士,而且心胸豁達,不慕名利,為了報答知遇之恩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一個有才有德之人,難怪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羅貫中他老人家對諸葛亮是偏愛的,但其他人就沒能這麼幸運了,都不免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就像是上帝為你打開了一扇天窗,總要讓你失去點什麼。下面我們就來嘮叨嘮叨《三國演義》中那些厲害的智商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