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一場很驚險的賭博遊戲,很可能在歷史上不曾出現,但是如果諸葛亮真的實施了空城計,多半是能夠成功的。
有一句話叫做時勢造英雄,諸葛亮多次北伐,讓曹魏陣營寢食難安,所以必須有人站出來對抗諸葛亮。曹操活著的時候就讓曹丕警惕司馬懿,不要讓他擁兵自重,假如沒有北伐,司馬懿自然沒有用武之地,很可能在某一天就被找理由除掉了。
每一次諸葛亮來犯,魏國都是先派曹氏權貴上前線,發現沒有用,就啟用司馬懿。
司馬懿每一次都拒不出戰,堅守城池,抓住蜀軍的弱點再猛烈攻擊。所以諸葛亮每一次都無功而返。等到蜀軍退兵,魏國立刻罷免司馬懿的兵權。
由於從曹操活著的時候開始,司馬懿就一直被排擠,無論是曹操,還是後來的曹丕,都知道司馬懿有能耐,所以都是留一手防著他。
全靠諸葛亮不斷地北伐,魏國才不得不留著司馬懿,這叫人盡其用,但是司馬懿很明白,自己非常危險。雖然每一次抵抗諸葛亮都是大功一件,但是這樣更加增進了曹魏對他的提防。
所以司馬懿心裡清楚,只有諸葛亮活著,自己才能活下去,否則魏國第一個死的就是他。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前線打仗的將軍,如果不懂政治,是無法統領全局的。諸葛亮北伐,其實有兩個目的。
1.進攻是最好的防禦,不讓對手休養生息
要知道一點,蜀漢的實力最弱,只有一個益州,人口,地盤,錢糧都是最少的,假設不作為任其發展,實力最強的魏國肯定會囤積糧草,厲兵秣馬,遲早有一天會大軍壓境,到那時候,蜀國絕對沒有能力抵抗,還要防著東吳在背後捅刀子。所以諸葛亮的戰略就是不斷騷擾魏國,連續北伐,這樣一來,魏國只能疲於應對,諸葛亮的軍隊反而是集中兵力,準備充分。一般先進攻的部隊前期都是勢如破竹的,就像德國的閃電戰,一開始進攻波蘭,法國,都是快速取得勝利,對手都還沒反應過來。
2.諸葛亮也要掌權,特別是軍權
諸葛亮雖然在三國演義當中,是劉備的第一謀士,劉備對其言聽計從,但是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被劉備安排用來治國,而不是治軍,法正法孝直更得劉備信任。諸葛亮有一段時間是被晾在一邊的。
就算是劉備死前永安託孤,也是託給了諸葛亮和李嚴兩位大臣。所以諸葛亮始終沒有大權獨攬,但是他肯定渴望權力,獲得權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兵權,這樣才有底氣。
李嚴就是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打倒的。諸葛亮憑著李嚴送糧延誤的事情,罷了李嚴的官職。從此以後才實現了真正的大權獨攬,劉禪也深知諸葛亮的想法,所以全部默許了。
諸葛亮北伐是為了進一步掌權,司馬懿則是需要藉助諸葛亮來活命。
都說諸葛亮是千古奇才,司馬懿絕對更勝諸葛亮,因為真正的鬥爭需要的都是老謀深算,無比有耐心才行。司馬懿的處境是危機重重,萬分驚險,在魏國,所有人都想弄死他,功勞越大,越危險,這點諸葛亮是比不了的。
所以在街亭失守以後,假如諸葛亮真的在西城擺了一出空城計,司馬懿也必須接招。
諸葛亮也在做戲,城門大開,老弱士兵門前打掃,諸葛亮城頭焚香撫琴。
音律這個東西,這些高級謀士基本上都精通,所以不用擔心諸葛亮不會彈,更不用擔心司馬懿聽不懂。
誠然,諸葛亮的確需要冒風險,千軍萬馬前孤身一人,換成普通人得直接嚇尿了。諸葛亮還能夠心平氣靜的撫琴奏樂,這就是大人物的定力。
做戲就要做足,諸葛亮如果彈得亂七八糟,就算司馬懿要放水,手底下的人也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