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諸葛亮琴音嚇退司馬懿如果遇到司馬懿不懂音律咋辦?

2020-08-28 陳奉天legend

空城計是一場很驚險的賭博遊戲,很可能在歷史上不曾出現,但是如果諸葛亮真的實施了空城計,多半是能夠成功的。

諸葛亮成就了司馬懿

有一句話叫做時勢造英雄,諸葛亮多次北伐,讓曹魏陣營寢食難安,所以必須有人站出來對抗諸葛亮。曹操活著的時候就讓曹丕警惕司馬懿,不要讓他擁兵自重,假如沒有北伐,司馬懿自然沒有用武之地,很可能在某一天就被找理由除掉了。

每一次諸葛亮來犯,魏國都是先派曹氏權貴上前線,發現沒有用,就啟用司馬懿。

司馬懿每一次都拒不出戰,堅守城池,抓住蜀軍的弱點再猛烈攻擊。所以諸葛亮每一次都無功而返。等到蜀軍退兵,魏國立刻罷免司馬懿的兵權。

由於從曹操活著的時候開始,司馬懿就一直被排擠,無論是曹操,還是後來的曹丕,都知道司馬懿有能耐,所以都是留一手防著他。

全靠諸葛亮不斷地北伐,魏國才不得不留著司馬懿,這叫人盡其用,但是司馬懿很明白,自己非常危險。雖然每一次抵抗諸葛亮都是大功一件,但是這樣更加增進了曹魏對他的提防。

所以司馬懿心裡清楚,只有諸葛亮活著,自己才能活下去,否則魏國第一個死的就是他。

諸葛亮精通政治,北伐有兩個目的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前線打仗的將軍,如果不懂政治,是無法統領全局的。諸葛亮北伐,其實有兩個目的。

1.進攻是最好的防禦,不讓對手休養生息

要知道一點,蜀漢的實力最弱,只有一個益州,人口,地盤,錢糧都是最少的,假設不作為任其發展,實力最強的魏國肯定會囤積糧草,厲兵秣馬,遲早有一天會大軍壓境,到那時候,蜀國絕對沒有能力抵抗,還要防著東吳在背後捅刀子。所以諸葛亮的戰略就是不斷騷擾魏國,連續北伐,這樣一來,魏國只能疲於應對,諸葛亮的軍隊反而是集中兵力,準備充分。一般先進攻的部隊前期都是勢如破竹的,就像德國的閃電戰,一開始進攻波蘭,法國,都是快速取得勝利,對手都還沒反應過來。

2.諸葛亮也要掌權,特別是軍權

諸葛亮雖然在三國演義當中,是劉備的第一謀士,劉備對其言聽計從,但是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被劉備安排用來治國,而不是治軍,法正法孝直更得劉備信任。諸葛亮有一段時間是被晾在一邊的。

就算是劉備死前永安託孤,也是託給了諸葛亮和李嚴兩位大臣。所以諸葛亮始終沒有大權獨攬,但是他肯定渴望權力,獲得權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兵權,這樣才有底氣。

李嚴就是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打倒的。諸葛亮憑著李嚴送糧延誤的事情,罷了李嚴的官職。從此以後才實現了真正的大權獨攬,劉禪也深知諸葛亮的想法,所以全部默許了。

司馬懿更需要諸葛亮,空城計就是一齣戲

諸葛亮北伐是為了進一步掌權,司馬懿則是需要藉助諸葛亮來活命。

都說諸葛亮是千古奇才,司馬懿絕對更勝諸葛亮,因為真正的鬥爭需要的都是老謀深算,無比有耐心才行。司馬懿的處境是危機重重,萬分驚險,在魏國,所有人都想弄死他,功勞越大,越危險,這點諸葛亮是比不了的。

所以在街亭失守以後,假如諸葛亮真的在西城擺了一出空城計,司馬懿也必須接招。

諸葛亮也在做戲,城門大開,老弱士兵門前打掃,諸葛亮城頭焚香撫琴。

音律這個東西,這些高級謀士基本上都精通,所以不用擔心諸葛亮不會彈,更不用擔心司馬懿聽不懂。

誠然,諸葛亮的確需要冒風險,千軍萬馬前孤身一人,換成普通人得直接嚇尿了。諸葛亮還能夠心平氣靜的撫琴奏樂,這就是大人物的定力。

做戲就要做足,諸葛亮如果彈得亂七八糟,就算司馬懿要放水,手底下的人也說不過去。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中近乎「神人」的諸葛亮為何殺不了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近乎「神人」般的存在,不僅神機妙算還懂得奇門遁甲,借風雨之勢大敗敵軍,燃七星之火逆天續命,如果不是魏延硬闖營帳打翻七星燈,說不定故事又將是往另一個方向發展了。但到了後期卻屢屢失利,演義中諸葛亮有七次北伐,但幾乎都沒打過去,有各種因素使得他不得不退兵從長計議。但在諸葛亮七次北伐中遇到了他一生最強大的對手「司馬懿」。司馬懿出生於權貴之家,司馬家族在漢末時期可謂是朝廷重臣,其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期的徵西將軍。祖父司馬儁是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更是京兆尹,可謂世代漢臣。這樣的環境下,司馬懿從小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幼聰明好學,足智多謀。
  • 諸葛亮唱空城計,司馬懿故意「放水」,成年人的交往是心照不宣
    人生而立,閒暇之餘有幸再讀《三國演義》,或許是年齡的緣故,此次閱讀這本名著,不免多出一些人生感嘆。三國演義,是一本章回體歷史小說,向來有著「三分寫實,七分虛構」的評價。對於這本歷史與演義各佔一半的小說,一直以來,讀者對它的態度,大致分為兩類。一說它缺乏歷史的專業性;二說它是一本歷史與做人智慧的完美佳作。
  • 《三國演義》最被低估的名將,正史中他不亞諸葛亮,遠勝司馬懿。
    《三國演義》裡有一個人物的描寫就與正史格格不入,就如同一個大草包般陪在星光奕奕的司馬懿身邊,更別說跟諸葛亮比了。他就是曹操的養子——曹真!!!《三國演義》為了突出司馬懿的功勞,幾乎把曹真的功績全部都給了司馬懿,嘲諷曹真的故事編的有鼻子有眼,不知道的還誤以為曹真真的是個大草包呢。這可就大大冤枉了曹真。正史上的曹真是一個文武兼備的三國名將。說曹真是被《三國演義》最被低估的人物,一點都不誇張。
  • 從《三國演義》中的兩個戰例看司馬懿之軍事素養
    他派人密告諸葛亮,自己欲趁曹魏後方空虛之際,率軍直搗洛陽……諸葛亮對於孟達的人品原本很厭惡,但如果孟達舉事成功,勢必與祁山方向的蜀軍主力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於是,孔明在嘉許孟達「義舉」的同時,還特意提醒他要提防那個新近被魏主重新起用的司馬懿。必須承認,諸葛亮的考慮很周全,但孟達卻不這麼看!他認為就算司馬懿真的來了,自己也有足夠的時間對付他。
  • 倒說三國演義 第三回 司馬懿六進祁山 武鄉侯七擒孟獲
    第一次,因為魏國大將張郃不聽建議,被蜀國大將馬謖攻了街亭,司馬懿只能退回長安。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附漢。第二次,司馬懿因為援兵不繼,不得已退回長安。第三次,司馬懿佔據武都、陰平,取得小勝,但因大雨,只能停住腳步,不得繼續進攻。第四次,因為魏主曹叡聽從奸臣建議,命令司馬懿立刻歸國,再加上糧草不繼,不得已退兵。
  • 諸葛亮臨終前,為何嘴裡要含著7粒米?司馬懿:天下奇才啊
    在整個《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他老人家把諸葛亮塑造的近乎完人,不僅是智商碾壓一眾謀士,而且心胸豁達,不慕名利,為了報答知遇之恩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一個有才有德之人,難怪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羅貫中他老人家對諸葛亮是偏愛的,但其他人就沒能這麼幸運了,都不免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就像是上帝為你打開了一扇天窗,總要讓你失去點什麼。下面我們就來嘮叨嘮叨《三國演義》中那些厲害的智商擔當。
  • 《三國演義》中郭嘉、司馬懿、諸葛亮、陸遜誰是三國最強軍師
    曹魏方前有郭嘉,後有司馬懿,蜀漢方有諸葛亮,東吳有陸遜,那麼郭嘉、司馬懿、諸葛亮和陸遜誰才是三國最強軍師呢?按這幾位的生卒年來看,司馬懿生於179年,活到72歲;郭嘉生於170年,活到37歲;諸葛亮生於181年,活到53歲;陸遜生於183年,活到62歲。誰活的最久,勝利就屬於誰,按這個來看,司馬懿熬死了所有的敵人,是他最後贏了。
  • 從「陰謀論」角度看《三國演義》最強謀士排名,諸葛亮僅排第四
    本文討論的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歷史。依照《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故事情節,且排除作者個人對人物的評價,就其中發生的人與事進行「陰謀論」討論。《三國演義》故事中,充滿了謀略與戰爭,如果拋棄了「陰謀論」單純講事件,會使三國趣味性大打折扣。本著對《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故事及人物,以「陰謀論」角度來探究一下:這一時期謀士前五名。
  • 司馬懿親自戰魏延。三國演義中的那些漏洞,比你想像中的還要狗血
    每一部小說中都可能存在一些漏洞,《三國演義》同樣不例外。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書中有哪些漏洞。第一,曲阿小將。傳說中像神一樣的戰將。書中第十五回,孫策親自引十三騎偷看劉繇的城寨。劉繇認為孫策此舉是誘敵之計,因此不讓手下搭理。
  • 那場空城計,司馬懿其實也在演
    《三國演義》第95回,街亭失守,司馬懿率軍逼近西城,此時,於諸葛亮而言,守與逃幾乎都是死路。存亡之際,諸葛亮想起了先主劉備的絕殺計——演技。人生如戲,全憑演技。在劉備身邊多年,耳濡目染,諸葛亮的演技已然爐火純青。於是,便洞開城門,撫琴城樓,上演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空城計,用奧斯卡般的演技讓司馬懿生疑,並率領大軍瀟灑離去。
  • 三國志14諸葛亮:多智近妖算什麼,直接封神吊打司馬懿
    作為一個從小喜歡三國,抱著書追央視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的忠實粉絲,筆者是從三國志7開始接觸《三國志》系列遊戲的。多年來一直遺憾:為什麼這麼膾炙人口的大眾Ip,在國內只有無限圈錢的頁遊手遊,而沒有一款形成傳承的系列大作。
  • 三國時期誰用過空城計,不是諸葛亮,而是趙雲、孫堅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佔用篇幅最大的一個人物,因此,有人說諸葛亮才是《三國演義》的真正主角。實際上,作品中的諸葛亮是作為一個「智」的典型出現的。可以說,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 有人說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神化的人,看三國志對諸葛亮評價如何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來自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因為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成一個神機妙算、無所不知,時不時拿出幾個錦囊妙計就能輕易擊破百萬大軍的神仙一樣的人物,所以當大多數人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時,就完全否定了三國演義中神化的諸葛亮,這個理論叫:諸葛亮的厲害是三國演義神話出來的,歷史上的諸葛亮治國能力一流,軍事能力一般,而且還不懂得用人,一人獨攬大權,第一次北伐用馬謖的這樣的庸才是用為培養親信勢力
  • 三國演義黑化周瑜,為的是烘託諸葛亮,美化修飾都圍繞主角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出於小說的行文需要,被羅貫中修飾得面目全非。小說中的周瑜,是一個氣量狹隘的東吳大都督,屢次想要謀害才智超群的諸葛亮。然而,即使在小說中,依然可以看出周郎並非完全是嫉賢妒能之輩。周郎屢次想要謀害諸葛亮,魯肅都把情報透露給了孔明。如果周郎真的是一個報復心理很強的人,魯肅這樣的「洩密」行為,肯定會遭到周郎的嫉恨甚至清算。然而周瑜臨終之前,卻寫信建議孫權任命魯肅繼任大都督。
  • 屢屢跳槽卻都受到重視,隱忍勝過司馬懿
    古代批評家毛宗崗在《讀三國演義》中指出,三國時代有三絕,即諸葛孔明的「智絕」、關雲長的「武絕」和曹孟德的「奸絕」。誠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人物刻畫上花了不少時間,但為了烘託人物形象,有時也有點「誇張過度」。
  • 《三國演義》群雄紛爭之經典魅力
    1994年電視連續劇,巜三國演義》正式播出,瞬間頓拜螢屏,成為經久不衰的佳作直到今天仍讓人津津樂道,記憶猶新。整部劇的情節都根據原著,的故事情節的發展而發展,真實的還原了原著的人物和場景。劇中出現了很多典型人物;勇猛的張飛,情深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忠厚的魯肅,氣量狹小的周瑜,足智多謀的諸葛亮
  • 一本《三國演義》裡,不妨來數一數,諸葛亮到底打了多少場敗戰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裡,重讀《三國演義》無意間發現,諸葛亮作為這部書的絕對主角,該書的前三十五回,連名字都沒被提起過。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煩元直為備請來相見。」庶曰:「此人不可屈致,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從此,一個懂神機妙算,會呼風喚雨,能舌戰群儒的英雄形象,慢慢地在讀者眼前清晰起來了。
  • 人們多喜歡看爽文,就多喜歡司馬懿
    ,在這個時代不是最強的,論謀略他不如曹操諸葛亮,論家世司馬家無法和已經做大的曹家硬剛。如果曹操真的發現司馬懿是個威脅曹家的潛在牛人,恐怕早就把他扼殺在搖籃裡了。後來他遇到自己一生之敵諸葛村夫,他和諸葛相愛相殺,在和蜀漢的拉鋸戰中,他逐漸又獲得了魏明帝的信任,在前線的資歷也讓司馬懿在軍隊有了跟腳。
  • 三國殺:司馬懿最害怕誰?第一鐵定張春華!不枉被稱妻管嚴
    而張春華卻是個名副其實的賢妻良母,幫司馬懿妥善處理,還生了兩個特別有才能的娃。一個司馬師,一個司馬昭,倆兒子都不遜色,政治方面,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又怎樣體現司馬懿怕老婆呢?可司馬仲達這老頭,勤不著懶不著的說了一句,嫌棄村花長的不好看。這就把張春華給氣著了,自己的小自尊受不了了,於是乎,決定絕食自殺,絕不苟且偷生。師兒,昭兒可都是她親生的,怎能忍心看母親這麼做呢?怎麼辦?乾脆一起絕食算了。別說,這招還真管用,把司馬懿給嚇著了,連忙道歉。自打這事兒,司馬懿的"氣管炎"就在民間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