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涓涓流逝,恍惚已過20年。人生而立,閒暇之餘有幸再讀《三國演義》,或許是年齡的緣故,此次閱讀這本名著,不免多出一些人生感嘆。
三國演義,是一本章回體歷史小說,向來有著「三分寫實,七分虛構」的評價。對於這本歷史與演義各佔一半的小說,一直以來,讀者對它的態度,大致分為兩類。一說它缺乏歷史的專業性;二說它是一本歷史與做人智慧的完美佳作。
最近,筆者再次迷戀上三國。特別是讀到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時,被羅貫中對人情世故的見解所深深地吸引。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公元228年春天,蜀漢做好北伐曹魏的準備。此次北伐的路線是從祁山出發,先後攻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後,與羌人會合,再一舉拿下涼州。
對於蜀漢來說,這是一條最平穩的路線,成功的機率也最大,但前提是必須保證街亭的安全。很可惜,諸葛亮用人出現失誤,派遣志大才疏的馬謖守衛街亭,結果馬謖因為大意,不敵曹魏的張郃,失去街亭的控制權,最後前線蜀軍面臨腹背受敵的困境,只好徐徐退兵。
為了保證退兵時,不引起曹魏的注意,防止被曹魏咬住追殺,諸葛亮以身犯險,準備採取心理戰的方式,嚇退司馬懿率領的大軍。故而在西城之上,羽扇綸巾,焚香撫琴,故作悠然自得的樣子,上演一幕空城計,史稱「諸葛亮彈琴退仲達」。
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每讀到此處時,總會對司馬懿的多心多疑嘲笑一番。當時的情景,只要司馬懿稍微激進一絲一毫,或許歷史會被改寫,司馬懿在絕對把握和全面優勢的情況下,卻下令三軍趕緊撤退,口口聲稱這是諸葛亮的退兵誘敵的計謀。
仔細想來,以司馬懿的才學和能力,不至於淪落到被後人恥笑的地步。漢末三國有四大謀士,分別是青龍諸葛亮、朱雀龐統、白虎司馬懿、玄武賈詡。按照後人的排名,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能力不相上下,卻在西城搞出一番「空城計」的鬧劇,唯一的可能是,司馬懿在「放水」。
此事要從司馬懿的處境說起。司馬懿一生頗多波折,祖籍是河內郡。少年時,為人豁達,頗有才學。不喜歡爾虞我詐的亂世,想隱居山林,或者魏晉風度的生活。
現實與理想,總是不太遂人願。
有個人不想讓他悠哉地生活下去,一封徵召令打亂他的人生規劃。此人便是梟雄曹操,曹操雖然有禮賢下士的美名,但曹操也有著另一重目的。他徵召賢人來許昌的目的,一則是為自己所用,二則是防止為他人所用。
所以,司馬懿來到許昌後,沒有得到曹操的重視,畢竟此時圍繞在曹操身旁有荀彧、郭嘉、賈詡等出道早於司馬懿的能人。
司馬懿的性格與他人不同。曹操這種用人的方法,極大地刺激到司馬懿,以司馬懿的個性來說,要麼什麼都不做,碌碌無為了此一生;要麼就幹出一番大事業。
曹操能夠看出司馬懿心中那團熊熊烈火,憑藉自己的威嚴一直壓著司馬懿。後來曹丕登基,曹魏內部仍然以曹氏和夏侯氏本家說了算,司馬懿的處境自然很尷尬。
蜀漢的首次北伐,正好發生在曹丕剛登基不久。司馬懿作為曹魏唯一會打仗的統帥,卻沒有培植出自己的親信,往往都是遇到戰事時,曹魏朝廷任命他為三軍統帥。仗打完以後,解去兵權送回老家賦閒。
所以,此時若是司馬懿令旗一揮衝去西城,活捉諸葛亮,一舉解決蜀漢的威脅,完成曹魏統一天下的大業,咋聽起來確實很過癮。
但有一個問題,失去蜀漢和諸葛亮的漢末三國,司馬懿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曹丕之所以還讓司馬懿活著,完全是出於關鍵時刻抗衡諸葛亮的必要。一旦諸葛亮這塊眼中釘肉中刺拔掉,曹丕首先會掉轉矛頭對付司馬懿。後來,鄧艾和鍾會便是最好的例子。
從司馬懿佯裝判斷失誤的表現來看,有時候裝傻不失為明哲保身之策,也透露出一個為人處世的深刻道理:成熟的人際交往,要學著彼此心照不宣。
諸葛亮之所以敢鋌而走險,也是料定司馬懿和他想的一樣。他是在跟司馬懿對賭,言外之意是說,你司馬懿只要敢捅破這層「窗戶紙」,識破我的空城計,最後只會得到一個雙輸的局面。
筆者30歲以前,由於工作的需要,經常參加一些酒席宴會,也看到過很多酒桌奇葩事。見過手裡真有錢的,也有裝有錢的,有死扛著的,有硬挺著的,大家在同一個飯桌上其樂融融地相互吹捧著。
那時,筆者對此深深地不理解,甚至有些看不起。直到臨近40歲才豁然明白,成年人的社交只能是這樣,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但誰都要裝作不知,只有彼此心照不宣,才能愉快地玩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