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他們來說,太陽已經出來了,他們在等待白天……然而太陽沒有把他們從黑暗中救出來,而且……晚秋已經開不出花來了。
契訶夫
契柯夫是俄國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遲開的花朵》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女主馬露霞出生在一個破落貴族家庭裡,他們家隨時面臨著被逼債的境地,仿佛被推到了懸崖邊上,搖搖欲墜。更不幸的是,她的哥哥不思進取、自暴自棄,完全棄這對母女於不顧,後來,又因為過度酗酒而生病。萬般無奈之下,公爵夫人和馬露霞決定請名醫託波爾科夫來為她哥哥治病。託波爾科夫的到來,讓馬露霞的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她也由此種下了愛情的種子,雖然最後沒有綻放,但它也依然美麗,因為它帶給了兩個年輕人不一樣的生命體驗,讓他們在殘酷冷漠的社會中獲得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她的哥哥浪蕩不羈,終日沉迷酒色,讓她對周圍一切庸俗、墮落的環境和人充滿深深地失望和厭煩。因此,她內心十分渴望擺脫這一切,去追求美好的新生活,而託波爾科夫的到來,讓她看到了希望。但是,很可惜,因為各種原因,兩位主人公還是沒能在一起,但令人欣慰的是,通過馬露霞,託波爾科夫最後摒棄了對金錢一味的追求,從而擺脫了平庸的泥潭,重拾了對生活和夢想的希望。
這篇小說分兩條線索:一是貴族普力克朗斯基家庭「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日趨破敗的情況;二是貴族小姐馬露霞與託波爾科夫的悲悽愛情。兩條線索平行展開,先是從普力克朗斯基家道中落中折射出十九世紀末俄國社會動蕩不安的生活狀態,然後又從兩位主人公的愛情悲劇中揭示了那個時代人們新舊思想的強烈碰撞,以及在舊時代的高壓下,多數人生活悲慘、內心冷漠但又不乏積極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面,作者借兩位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上人們愚昧、麻木的生活態度。本文將從兩位主人公的愛情悲劇來解讀這生不逢時的花朵,是如何在時代的悲劇下凋謝的。
小說的結尾裡馬露霞還是死於了肺炎,愛情之花還沒完全綻放就已經悄悄凋謝了,這一結局讓無數讀者扼腕嘆息。可是仔細想想馬露霞真的是死於肺炎嗎?我想不僅僅是,她的死既有內因又有外因,我個人認為外因是導致她死亡的真正元兇。
①家道中落,哥哥自甘墮落,母親不幸離世
十九世紀末的俄國正經歷著政治和經濟的大變革,當時的貴族階級腐敗不堪,普力克朗斯基家的葉果魯什卡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他好逸惡勞、懶惰成性,每日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對她的妹妹和母親絲毫不在意,最終將他的家族葬送在自己手裡,他也並非沒有看出實情,就像文中所寫:
他愚蠢,但也還沒有愚蠢到看不出普力克朗斯基家的確已經敗落了,而且這部分地是由他造成的。
可他雖然看到了卻仍不願改變,一味用酒精麻痺自己。他自以為有用不完的錢而花天酒地,最終變得越來越厚顏無恥,即使在大街上被別人趕出去也毫不在乎。葉果魯什卡的自私自利、驕橫墮落離不開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他從小嬌生慣養,在父母的溺愛下長大,從來沒有吃過一點苦,並且由於生存環境的優越,讓他對自我的認知產生了偏差,覺得自己享受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他懶惰,不願工作,也不懂得如何工作,從而漸漸地墮落成放蕩不羈、紙醉金迷的寄生蟲,慢慢地與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脫節,造成這樣的結局無疑是可悲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用溺愛態度培養出來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謂透頂了的人。」
葉果魯什卡是極端自私的,一般內心十分自私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溺愛和縱容,電影《罪愛》中的楊鎖在父母的溺愛下逐漸變得性格扭曲,極其懶惰,從而失去生存能力,在父母先後去世後淪為乞丐,最終在嚴寒中凍死。楊鎖和葉果魯什卡一樣從小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面對挫折,他們毫無抵抗之力,最終被社會邊緣化,成了多餘的人,但是葉果魯什卡的結局好一點,這完全是基於醫生對他妹妹的情誼。由此可見,溺愛是一把雙刃劍,既傷害了父母自己,也害了孩子的未來。
隨著故事向前發展,葉果魯什卡的墮落已到達了高峰階段,令人感到最可恨的,是他帶回來的一個情婦,這個情婦還是個有婦之夫。當我讀到葉果魯什卡和這個情婦尋歡作樂,並且為了這個不知廉恥的女人一次次傷害馬露霞,出賣自己的人格時,我的內心感到痛恨至極也噁心至極。在文中,她也是導致馬露霞死亡的一個元兇。她仗著葉果魯什卡撐腰,一次次挑戰馬露霞的底線,在他們家裡越來越囂張,簡直以為自己就是這個家的女主人了,她向馬露霞要錢,指使僕人去買酒,甚至搬去了公爵夫人去世的房間裡住,她還對馬露霞的貧窮進行種種責難、暗示和訕笑,不僅如此,還隨便翻她的衣服,這讓馬露霞情緒異常悲憤,直接導致了馬露霞病情的加重。
母親的去世無疑是雪上加霜,是又一層的打擊。在文中,她因接受不了破產而死。她的死,對公爵小姐來說,是可怕的災難。夢飛走了,把位置讓給了悲傷。在這個世上,她的母親或許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後的依靠。母親去世以後,只有一個不著調的哥哥還總是給她添堵,這讓她以後的人生蒙上了一層濃濃的陰影,讓她對不堪的現實感到更加的恐懼與無望。
普力克朗斯基家族的衰亡是不言而喻的,它就像一個沒落時代的縮影,將歷史以最生動的畫面展示給人們看,那個漸漸變成廢墟的家族將永遠埋藏在歷史的角落裡,文中的主人公馬露霞如同廢墟上開出的花朵,享受不到陽光雨露的滋潤,只能被動接受命運的安排,儘管她也短暫地綻放過,但也如曇花一現,最終在黑暗現實的暴風雨中凋謝。
②託波爾科夫「用錢買婚姻」
馬露霞人生中至暗時刻的到來還是因為得知了託波爾科夫另娶了新歡。突如其來的災難令可憐的馬露霞難以承受,雖然託波爾科夫是「用錢買婚姻」,但不知情的她,始終認為是他們家的態度不周讓託波爾科夫心存芥蒂,從此內心更加抑鬱,對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仿佛一具被抽掉靈魂的空殼,徹底被殘酷的現實所擊垮,終日徘徊在孤獨與壓抑的邊緣。
相信讀者朋友都看得出來,馬露霞的內心是十分仰慕託波爾科夫並渴望被愛的。在得知他另娶他人之後,還幾次去找託波爾科夫看病,但她並不是每次都是真的有病要看,她只是想見見託波爾科夫,哪怕就跟他待在一起一會兒也就滿足了。
書中這樣描寫馬露霞對醫生的思念之情:像有一種不同尋常的貓,長著黃色的長爪子,抓撓著她的心。
可是醫生不知道這一切,馬露霞僅僅只是單相思,每一次她去看病,內心都抱著無限的希望,希望託波爾科夫能收起冷漠的面孔,與她談心,將他們之前所有的誤會化解,但是他們即使面對面坐在一起,也如咫尺天涯。醫生只是給馬露霞治身體上的病,但卻沒有看到她內心的相思病。
張小嫻說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但好在託波爾科夫並不是十分無情的,或許他的內心也希望有愛來滋潤他荒涼、空虛的心田。所以,在面對馬露霞一次次地到來,他並沒有表現出十分地反感和厭煩,甚至在她病危之時,還為她花了大把的金錢。由此看來,託波爾科夫是有情有義的,他雖然受了很多的苦,但他的性格中仍然還是有人情味的,他從馬露霞的眼神中回憶起了幫助過他的人,甚至還有自己的夢想,他的靈魂仿佛突然覺醒了,看到了生命的意義不僅僅只有金錢。
③悽冷的秋景暗示了馬露霞最後的結局
契訶夫在文中的三段開頭裡,均運用了秋景的描寫,他筆下的秋景灰暗又悽冷,其藝術手法裡充滿了陰冷的色調。例如第三段:外面是一個灰色的、多雨的早晨。暗灰色的雲像是沾滿了汙泥似的,密密地遮住了天空,並且一動不動地留在那裡,惹人煩惱。「一切景語皆情語」,秋天向來就被文人賦予了一種「悲」的情調。「悲秋」既暗示了普裡克朗斯基家族最終走向敗落的結局,也為接下來馬露霞的命運走向埋下了一個伏筆。如果說,美麗的馬露霞就是花朵,那麼秋天就是她所處的困境,而且是永遠也無法擺脫的夢魘。接踵而至的打擊就像秋天裡陰冷、潮溼的氣息揮之不去卻又無處不在。或許馬露霞的死不是因為疾病也不是因為各種人,而是這無法逃脫的大環境,契訶夫是在1882年寫下的這篇小說,當時的俄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動,但是守舊的普裡克朗斯基家仍然堅持著沒落時代遺留下來的傳統,而馬露霞的不幸正是因此,她成了沒落制度的犧牲品,讓人惋惜但又無可奈何。這一段的秋景,最為陰暗也最為直接,不僅暗示了馬露霞的命運還為下文馬露霞遇到的重大打擊做了鋪墊,籠罩在他們家頭頂上的烏雲揮之不去也越來越密,不僅如此,馬露霞內心的絕望和孤獨與灰暗的秋景交相襯託,給原本就悲傷的主題添上了重重的一筆。
和第一、第三段不同,第二段的秋景描寫得最為詳細,也相對溫和,在這段描寫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暴風雨過後的寧靜,但這寧靜是短暫的,在這寧靜的背後,我感覺到接下來的故事將更有戲劇性。這似乎給了讀者朋友一個暗示,普力克朗斯基家將會迎來短暫的溫暖時光,而這溫暖是託波爾科夫帶來的,公爵夫人從託波爾科夫的臉上看到了一種「積極有為的東西」,葉果魯什卡也由衷地佩服他,馬露霞的思想也就是從這一刻慢慢開始發生轉變的。短暫的幸福也是痛苦的開始,這預示著還有更大的暴風雨在等待著馬露霞。
除了女主人公的悲劇,還有男主人公的不幸也是造成他們愛情悲劇的原因之一。
託波爾科夫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慘,他僅僅因為沒有把公爵家的刀叉擦乾淨就被打了後腦勺,不僅如此,他還經常被自己的舅舅毒打。悲慘的身世是不幸的開始。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絕大部分人心理的扭曲是從童年開始的,他們在童年時期遭受的欺凌,家庭的不幸還有父母各種過度的操控,無一不讓這些處於需要愛和理解的年紀遭到重創。
託波爾科夫的童年不幸,他的求學之路也異常曲折艱難。他在學校裡也挨過打,吃不飽穿不暖,但是他是一個足夠堅強的人,他勤奮讀書,克服萬難,最終熬過了一切,他用頑強的意志打通了一條路,抵達了勝利的彼岸,成為了一位名醫。
託波爾科夫就是從這樣一個飽嘗了生活疾苦的少年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冷漠無比、追名逐利的機器。他對金錢的嚮往,在文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託波爾科夫的臉上掠過一小片明亮的雲彩,類似人們在聖徒頭上所畫的光暈。
人活得不幸福,便要通過金錢來買幸福。因為錢是最實在的,它能夠給人帶來一種安全感。但同時,它也是最殘忍的,能讓人在生活中逐漸迷失自己。在沒有遇到馬露霞之前,託波爾科夫逐漸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變得傲慢冷漠,失去了自我。
①本應是良配,奈何生不逢時
託波爾科夫是當地有名的醫生,馬露霞彈得一手好鋼琴,他們兩個郎才女貌,卻因為各種遭遇而無法走到一起,實在讓人惋惜不已。就像文中馬露霞所想的那樣:感情是多麼的偏心和不公平啊!她不知道僅僅是因為她們家拿不出這六萬塊,所以醫生就另娶了他人。馬露霞愛情悲劇的原因之一是出生在破落貴族的家庭裡,受制於守舊思想和沒落制度的束縛,讓她無法走出陰影,為自己而活。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她不同於她的母親和哥哥,她和託波爾科夫一樣是敢於接受新思想的,她懂得人不應該因為出身而被局限,也不應該因為挫折而墮落。在受到託波爾科夫的影響後,她想到了工作,但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所以這一想法也成了一個泡影。這讓她在愛情面前十分的自卑,不敢爭取,所以導致了這樣的局面。倘若他們生活在現在的社會,人人平等,他們都有追逐自由的權利,那麼,他們也許會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至少馬露霞會勇敢表達自己的愛,不至於受單相思之苦,也只能惋惜這段美好的愛情生不逢時啊。
②愛情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託波爾科夫的人生經歷也是作家契訶夫的真實寫照,他們都飽嘗了生活的不幸。契訶夫是農奴的孩子,他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因父親經營不善,雜貨店倒閉,還在求學的他,從此過上了半工半讀的生活,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他考進了莫斯科大學醫學系。為了減輕經濟壓力,他開始發表作品。秉持著一個作家的責任,他反省了早期的創作,在後來發表的小說中都蘊含著重大的社會內涵,他無情地鞭撻了現實生活中一切黑暗醜陋的東西。
這篇《遲開的花朵》看似是表達愛情主題的,但是在兩位主人公的愛情悲劇之下,契訶夫通過最真實的描寫,展現了當時在新舊思想碰撞的時代背景下走向悲劇結局的家庭,通過馬露霞死亡的真正原因和託波爾科夫的不幸間接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冷酷,嚴厲地批判了當時社會上不平等的制度和不良風氣。讓讀者在感慨這段無疾而終的愛情的同時,也對小說所表達的真正內涵有所思考。
馬露霞終於在臨別之前吐露了對託波爾科夫的愛意,這熾熱的感情融化了託波爾科夫內心的冷漠,也讓他在紙醉金迷的社會中找到了自我,救贖了自己。又讀了一遍,內心還是感到十分地遺憾,愛情本身是美好的,但是出現在不美好的社會上,也只能讓人感嘆生不逢時,也許,作者的用意不僅僅是表達愛情,而是讓我們透過表象看本質。仔細探究,在愛情悲劇的主線下,隱藏於那個時代的種種悲劇都一一浮現在了讀者眼前,這也是契訶夫的高明之處。
契訶夫在給女作家阿維洛娃的信中寫道:您描寫苦命人和可憐蟲,而又希望讀者憐憫的時候,您自己就要盡力冷淡一些。契訶夫在寫作的時候永遠一個旁觀者的姿態在向讀者娓娓道來,仿佛他僅僅只是在敘述這些事情而已,完全不摻雜個人的主觀情緒,但是細讀他的作品,你又能夠感受到在每一個故事的背後所蘊含的情感是那麼深沉而又熾熱。因為他的創作來源於他的生活,他對日常的生活觀察得細緻入微,所以對每一個故事的描寫鞭辟入裡,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能讓讀者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