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沐子
《項鍊》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借朋友的項鍊參加上流人士的晚會,在晚會上她美麗動人,晚會結束後,她發現項鍊遺失。為此,她借錢重新買了一條項鍊還給了朋友,也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償還債務,十年的時間早已讓她成為了面目滄桑的婦女,不料項鍊竟是假的……
初讀這部帶有諷刺意味又兼具喜劇效果的小說,我對瑪蒂爾德十分厭惡,覺得是她的虛榮帶來了不幸。如今再讀,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在她不幸的命運之下,掩藏的是身不由己的悲哀與力不從心的現實。
這讓我想起了潘金蓮這個角色,潘金蓮出現於施耐庵筆下的《水滸傳》之中。作為一部從男性視角出發的小說,潘金蓮作為配角主要是為了凸顯武松這一人物而存在的。蘭陵笑笑生後來經過重組,寫成了《金瓶梅》這部小說,在這部小說中,潘金蓮是主角。
在歷史的不斷演進之下,潘金蓮早已被釘在了恥辱柱上,成為了淫娃、蕩婦的代名詞,是被譴責的對象。但從社會角度來看,潘金蓮何嘗不是一個悲劇人物?
瑪蒂爾德和潘金蓮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但她們的命運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造成她們悲劇命運的原因,一方面是社會背景的影響,一方面也是自己的性格因素。下面,我主要探討一下造成兩人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及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項鍊》寫於19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開始由自有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當權,一種惟利是圖道德觀念影響到了整個社會,成為了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上流社會生活糜爛,這種價值導向開始成為了風向標,人們紛紛想要擠入上流社會的生活圈子,作為小資產階級的瑪蒂爾德自然也不例外。
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瑪蒂爾德作為一個個體自然無法對抗整個社會,個人生活的環境及周圍的環境對她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這也是導致瑪蒂爾德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
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生活的瑪蒂爾德,她一直認為自己應該過上上等人的生活,小說中這樣描述:
她沒錢打扮,只好穿的很樸素;但心裡很難過,猶如貴族下嫁一樣。
她總感到自己生來就應該是享福的,可卻感到無限的痛苦。
她最希望的是能夠討男人們喜歡,惹女人們讚美,風流動人,處處受歡迎……
類似的描寫其實還有很多,瑪蒂爾德認為現在的生活配不上自己,對於奢靡的生活滿是嚮往,她時時抱怨自己的不幸。瑪蒂爾德的丈夫拿回了晚會請柬時,瑪蒂爾德想也不想的答應了,但為了沒有漂亮的衣服和華麗的首飾而發愁。當這一切順利的得到,在瑪蒂爾德大放異彩的之後,是早已註定好的悲劇。
瑪蒂爾德的丈夫也是受社會風氣影響的一個典型代表,想盡一切辦法要來了上層人士舉行晚會的請柬,舉行晚會的那天晚上,小公務員和其他三位男士早已在客廳睡著,他們的妻子還在晚會上跳舞。這樣的描寫突出了下層小人物的可笑與荒謬,他們對上流社會的嚮往,他們無法對抗社會,只能選擇依從。
再來說潘金蓮,北宋時期,程朱理學是社會的主流思想,強調的是三從四德,是女子貞潔大於天,女子需依附男人而活,潘金蓮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是無奈且悲哀的。
要說潘金蓮並非天生風流成性、蛇蠍心腸。她剛開始在張大戶家做工,張大戶看上了潘金蓮,不料她誓死不從,小說中描述:
清河縣裡有一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作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記恨在心,卻倒賠些房,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的嫁與他。
短短幾語,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烈性女子的形象,潘金蓮一直都在抗爭,但她能擺脫掉主人的糾纏,卻無法擺脫強權社會賦予她的不公,擺脫不掉封建社會的束縛,擺脫不掉主人出於報復心理將她強行嫁給」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武大的命運。
古代封建社會強調的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被強加的婚姻牢籠是潘金蓮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雖說武大可憐,但在一定程度上武大是有責任的,女子不可以休夫,但男子卻能休妻,也就是說選擇權實際上是在武大手裡
潘金蓮從小被賣進張大戶家,喪失了人生自由,被迫價格武大喪失了婚姻自由,她想擺脫這些束縛,在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下,這又談何容易?理想和現實的對抗,潘金蓮是憤懣不甘的,而這造就了她的悲劇命運。
可以看出,瑪蒂爾德和潘金蓮的悲劇命運是時代背景下造就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女子的縮影。
瑪蒂爾德有很多個夢想,她夢想擁有豪華的廳堂,夢想時刻充滿芬芳的小客室,夢想有豪華的臥室,有專門服侍她的男僕……這表現了她對繁華生活的嚮往,也暗示了她的悲劇。瑪蒂爾德的悲劇來自於她的性格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瑪蒂爾德對於物質有著極強的欲望,這已經不單單是對美好的事物的渴望。在丈夫感嘆生活美好時,她總是不知足,時時刻刻陷於自己的憂愁之中,她會感嘆別人的闊太太生活,自己又不願意去奮鬥得來美好的生活,只是在幻想中感嘆自己的不幸。當機會來臨,瑪蒂爾德終於可以接觸到自己的夢想世界,她十分在意外物的打扮,衣服首飾,有了這些似乎自己就是與眾不同的:
她陶醉在興奮之中,什麼都忘了,她的美麗戰勝了一切;她的成功充滿陽光,所有這些人都對自己殷勤獻媚,阿諛讚揚、垂涎欲滴……
瑪蒂爾德通過外物的加持,才能夠自信陽光,這體現了她錯誤的價值觀和強烈的物質欲望,她屈從在了物慾橫流的世界裡,這導致了她的悲劇。
②瑪蒂爾德的自卑也是造成悲劇的原因,因為她嫁給了小公務員,不願意再去看一個有錢的女友,丈夫建議她可以帶上幾朵玫瑰花來裝飾自己,她說:
不行,在那些闊太太中間,顯出一副窮酸相,真是一點面子都沒有。
正是她的自卑心理促使她做出了借項鍊的決定,這造成了她的悲劇。
施耐庵描寫潘金蓮只有短短幾章,主要情節有:反抗張大戶、挑逗小叔子、私通西門慶。毒殺武大郎,從這四個情節來看,潘金蓮與典型的古代的婦女形象可謂是天差地別、格格不入,她的身上一直具有男子也望塵莫及的反叛精神,她的悲劇一方面來自當時的社會環境,一方面也來自自己的性格特徵,下面我從兩方面來解析潘金蓮的性格特徵:
①成長環境造成她的叛逆性格
人的成長環境對於性格的養成有一定的影響,潘金蓮自小被賣進大戶人家,一直深受壓迫,她的主人張大戶色慾薰心,對於潘金蓮來說,自小生活在不安全的環境裡,內心嚴重缺乏安全感,但這種感覺又不足為外人道也,或者說這是女性生存的常態,無法對外人道。
對於張大戶要納她為妾,她堅決不從,可在男權社會之下,潘金蓮的反抗註定是失敗的。
②屈服於欲望之下徹底失去了理智
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嫁的人又是身材矮小、相貌醜陋、膽小懦弱的武大。這一樁被張大戶報復而得來的婚姻,對於具有反叛意識的潘金蓮來說,內心無疑是憤懣不甘的,所以她對武大諸多挑刺,但武大對這個如天仙般的美嬌娘,是百依百順,她的情緒一直得不到合理宣洩。
看到相貌堂堂、高大英武的武松時,潘金蓮的內心開始悸動,不過武松深受兄長的照顧,對於潘金蓮的挑逗正義凜然:
武二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髮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沒人倫的豬狗。
武松要去外地公幹,特意叮囑武大多呆在家,並對潘金蓮說:豈不聞:籬牢犬不入。
潘金蓮對武松有心挑逗,結果得到武松的羞辱,對武松說:
我是一個不戴頭巾男子漢,叮叮噹噹響的婆娘!拳頭上立地住人,胳膊上走的馬,人面上行的人……
自此,潘金蓮對武松斷了念想。
潘金蓮與西門慶是由一個簡單的關窗舉動相遇的,在王婆的牽線搭橋下,她與陽穀縣的第一大流氓西門慶勾搭成奸,要說是西門慶的主動勾引,不如說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之下,作為一個雙十年華的女性,她無法派遣的寂寞和情感上的空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她對武松的表白遭到斷然拒絕,在遇到西門慶的挑逗時,她徹底喪失了理智。
可以看到,瑪蒂爾德和潘金蓮都是被欲望驅使下的女性,瑪蒂爾德是物質上的欲望,而潘金蓮是情慾,正是欲望毀滅了她們。
瑪蒂爾德能夠主動承擔起償還項鍊的債務,有一定的契約精神,她的身上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瑪蒂爾德在得知項鍊是假的反應是什麼樣子,莫泊桑並沒有進行描述,但我想一定是釋然的,因為瑪蒂爾德的性格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
①前期的瑪蒂爾德是自卑的,因為貧窮感到自己矮上一節,不願意再去朋友家做客,十年後的瑪蒂爾德看起來有四五十歲,面目蒼老,她看到了福雷斯蒂埃太太,「瑪蒂爾德感到非常高興。與她說話嗎?去。既然債務都已經還清了,把一切告訴她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在我看來,十年償還債務的生活是饑寒交迫的,幸運的是瑪蒂爾德終於學會了成長,用自己的雙手拼搏得來的東西,讓她的自卑消散了。縱使還是不如別人,但又有什麼可自卑的呢?這是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東西。
②前期的瑪蒂爾德深陷於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十分痛苦,她的痛苦來自夢想無法實現,來自對現實的不滿,在償還債務的十年裡,她有了明確的目標,有了生活的動力,精神世界得到了滿足,雖然物質條件降低了,她的精神世界比之前多了富足,所以會感到幸福。
因此,我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別忘記了精神生活的充足。再好的物質生活,沒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做支撐,不過是華麗世界的行屍走肉罷了。
潘金蓮最為人詬病的是毒殺武大郎,因為擔心自己的醜事被揭發,擔心武松的報復,但真相終會大白,最終潘金蓮還是死在了武松刀下,留下了一個罪有應得的評語。可見,有些底線我們不能觸碰,原則上的堅守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
正是因為我們堅守底線,才有了原則,正是因為我們堅守道德,才有了秩序,有些底線無論任何藉口都無法觸碰,否則結果只能是毀滅自己。
結語:其實我對瑪蒂爾德和潘金蓮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同情,她們不過是時代的犧牲品。瑪蒂爾德在十年的磨礪下,會更懂得珍惜生活,而潘金蓮終成了一縷芳魂。
在潘金蓮情迷西門慶,而武大挑著擔子在寒冬臘月賣炊餅時,我的心裡對潘金蓮還是有怨的,人總是天生喜歡同情弱者的。在她下手殺害武大時,早已註定了是個悲劇……
作者有話說:嗨,我是沐子,愛生活,愛讀書,愛旅行,歡迎關注 和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