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項鍊》到《水滸傳》:不同時代下是女性相似的悲劇命運

2020-08-29 張沐子的小酒館

文:張沐子

《項鍊》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借朋友的項鍊參加上流人士的晚會,在晚會上她美麗動人,晚會結束後,她發現項鍊遺失。為此,她借錢重新買了一條項鍊還給了朋友,也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償還債務,十年的時間早已讓她成為了面目滄桑的婦女,不料項鍊竟是假的……

初讀這部帶有諷刺意味又兼具喜劇效果的小說,我對瑪蒂爾德十分厭惡,覺得是她的虛榮帶來了不幸。如今再讀,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在她不幸的命運之下,掩藏的是身不由己的悲哀與力不從心的現實。

這讓我想起了潘金蓮這個角色,潘金蓮出現於施耐庵筆下的《水滸傳》之中。作為一部從男性視角出發的小說,潘金蓮作為配角主要是為了凸顯武松這一人物而存在的。蘭陵笑笑生後來經過重組,寫成了《金瓶梅》這部小說,在這部小說中,潘金蓮是主角。

在歷史的不斷演進之下,潘金蓮早已被釘在了恥辱柱上,成為了淫娃、蕩婦的代名詞,是被譴責的對象。但從社會角度來看,潘金蓮何嘗不是一個悲劇人物?

瑪蒂爾德和潘金蓮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但她們的命運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造成她們悲劇命運的原因,一方面是社會背景的影響,一方面也是自己的性格因素。下面,我主要探討一下造成兩人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及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一、相似的社會背景是造成兩人悲劇的根本原因

《項鍊》寫於19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開始由自有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當權,一種惟利是圖道德觀念影響到了整個社會,成為了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上流社會生活糜爛,這種價值導向開始成為了風向標,人們紛紛想要擠入上流社會的生活圈子,作為小資產階級的瑪蒂爾德自然也不例外。

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瑪蒂爾德作為一個個體自然無法對抗整個社會,個人生活的環境及周圍的環境對她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這也是導致瑪蒂爾德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

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生活的瑪蒂爾德,她一直認為自己應該過上上等人的生活,小說中這樣描述:

她沒錢打扮,只好穿的很樸素;但心裡很難過,猶如貴族下嫁一樣。

她總感到自己生來就應該是享福的,可卻感到無限的痛苦。

她最希望的是能夠討男人們喜歡,惹女人們讚美,風流動人,處處受歡迎……

類似的描寫其實還有很多,瑪蒂爾德認為現在的生活配不上自己,對於奢靡的生活滿是嚮往,她時時抱怨自己的不幸。瑪蒂爾德的丈夫拿回了晚會請柬時,瑪蒂爾德想也不想的答應了,但為了沒有漂亮的衣服和華麗的首飾而發愁。當這一切順利的得到,在瑪蒂爾德大放異彩的之後,是早已註定好的悲劇。

瑪蒂爾德的丈夫也是受社會風氣影響的一個典型代表,想盡一切辦法要來了上層人士舉行晚會的請柬,舉行晚會的那天晚上,小公務員和其他三位男士早已在客廳睡著,他們的妻子還在晚會上跳舞。這樣的描寫突出了下層小人物的可笑與荒謬,他們對上流社會的嚮往,他們無法對抗社會,只能選擇依從。

再來說潘金蓮,北宋時期,程朱理學是社會的主流思想,強調的是三從四德,是女子貞潔大於天,女子需依附男人而活,潘金蓮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是無奈且悲哀的。

要說潘金蓮並非天生風流成性、蛇蠍心腸。她剛開始在張大戶家做工,張大戶看上了潘金蓮,不料她誓死不從,小說中描述:

清河縣裡有一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作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記恨在心,卻倒賠些房,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的嫁與他。

短短幾語,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烈性女子的形象,潘金蓮一直都在抗爭,但她能擺脫掉主人的糾纏,卻無法擺脫強權社會賦予她的不公,擺脫不掉封建社會的束縛,擺脫不掉主人出於報復心理將她強行嫁給」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武大的命運。

古代封建社會強調的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被強加的婚姻牢籠是潘金蓮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雖說武大可憐,但在一定程度上武大是有責任的,女子不可以休夫,但男子卻能休妻,也就是說選擇權實際上是在武大手裡

潘金蓮從小被賣進張大戶家,喪失了人生自由,被迫價格武大喪失了婚姻自由,她想擺脫這些束縛,在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下,這又談何容易?理想和現實的對抗,潘金蓮是憤懣不甘的,而這造就了她的悲劇命運。

可以看出,瑪蒂爾德和潘金蓮的悲劇命運是時代背景下造就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女子的縮影。

二、相似的人物性格是導致悲劇產生的直接原因

瑪蒂爾德有很多個夢想,她夢想擁有豪華的廳堂,夢想時刻充滿芬芳的小客室,夢想有豪華的臥室,有專門服侍她的男僕……這表現了她對繁華生活的嚮往,也暗示了她的悲劇。瑪蒂爾德的悲劇來自於她的性格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瑪蒂爾德對於物質有著極強的欲望,這已經不單單是對美好的事物的渴望。在丈夫感嘆生活美好時,她總是不知足,時時刻刻陷於自己的憂愁之中,她會感嘆別人的闊太太生活,自己又不願意去奮鬥得來美好的生活,只是在幻想中感嘆自己的不幸。當機會來臨,瑪蒂爾德終於可以接觸到自己的夢想世界,她十分在意外物的打扮,衣服首飾,有了這些似乎自己就是與眾不同的:

她陶醉在興奮之中,什麼都忘了,她的美麗戰勝了一切;她的成功充滿陽光,所有這些人都對自己殷勤獻媚,阿諛讚揚、垂涎欲滴……

瑪蒂爾德通過外物的加持,才能夠自信陽光,這體現了她錯誤的價值觀和強烈的物質欲望,她屈從在了物慾橫流的世界裡,這導致了她的悲劇。

②瑪蒂爾德的自卑也是造成悲劇的原因,因為她嫁給了小公務員,不願意再去看一個有錢的女友,丈夫建議她可以帶上幾朵玫瑰花來裝飾自己,她說:

不行,在那些闊太太中間,顯出一副窮酸相,真是一點面子都沒有。

正是她的自卑心理促使她做出了借項鍊的決定,這造成了她的悲劇。

施耐庵描寫潘金蓮只有短短幾章,主要情節有:反抗張大戶、挑逗小叔子、私通西門慶。毒殺武大郎,從這四個情節來看,潘金蓮與典型的古代的婦女形象可謂是天差地別、格格不入,她的身上一直具有男子也望塵莫及的反叛精神,她的悲劇一方面來自當時的社會環境,一方面也來自自己的性格特徵,下面我從兩方面來解析潘金蓮的性格特徵:

①成長環境造成她的叛逆性格

人的成長環境對於性格的養成有一定的影響,潘金蓮自小被賣進大戶人家,一直深受壓迫,她的主人張大戶色慾薰心,對於潘金蓮來說,自小生活在不安全的環境裡,內心嚴重缺乏安全感,但這種感覺又不足為外人道也,或者說這是女性生存的常態,無法對外人道。

對於張大戶要納她為妾,她堅決不從,可在男權社會之下,潘金蓮的反抗註定是失敗的。

②屈服於欲望之下徹底失去了理智

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嫁的人又是身材矮小、相貌醜陋、膽小懦弱的武大。這一樁被張大戶報復而得來的婚姻,對於具有反叛意識的潘金蓮來說,內心無疑是憤懣不甘的,所以她對武大諸多挑刺,但武大對這個如天仙般的美嬌娘,是百依百順,她的情緒一直得不到合理宣洩。

看到相貌堂堂、高大英武的武松時,潘金蓮的內心開始悸動,不過武松深受兄長的照顧,對於潘金蓮的挑逗正義凜然:

武二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髮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沒人倫的豬狗。

武松要去外地公幹,特意叮囑武大多呆在家,並對潘金蓮說:豈不聞:籬牢犬不入

潘金蓮對武松有心挑逗,結果得到武松的羞辱,對武松說:

我是一個不戴頭巾男子漢,叮叮噹噹響的婆娘!拳頭上立地住人,胳膊上走的馬,人面上行的人……

自此,潘金蓮對武松斷了念想。

潘金蓮與西門慶是由一個簡單的關窗舉動相遇的,在王婆的牽線搭橋下,她與陽穀縣的第一大流氓西門慶勾搭成奸,要說是西門慶的主動勾引,不如說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之下,作為一個雙十年華的女性,她無法派遣的寂寞和情感上的空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她對武松的表白遭到斷然拒絕,在遇到西門慶的挑逗時,她徹底喪失了理智。

可以看到,瑪蒂爾德和潘金蓮都是被欲望驅使下的女性,瑪蒂爾德是物質上的欲望,而潘金蓮是情慾,正是欲望毀滅了她們。

三、從兩者的結局來看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瑪蒂爾德能夠主動承擔起償還項鍊的債務,有一定的契約精神,她的身上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瑪蒂爾德在得知項鍊是假的反應是什麼樣子,莫泊桑並沒有進行描述,但我想一定是釋然的,因為瑪蒂爾德的性格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

①前期的瑪蒂爾德是自卑的,因為貧窮感到自己矮上一節,不願意再去朋友家做客,十年後的瑪蒂爾德看起來有四五十歲,面目蒼老,她看到了福雷斯蒂埃太太,「瑪蒂爾德感到非常高興。與她說話嗎?去。既然債務都已經還清了,把一切告訴她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在我看來,十年償還債務的生活是饑寒交迫的,幸運的是瑪蒂爾德終於學會了成長,用自己的雙手拼搏得來的東西,讓她的自卑消散了。縱使還是不如別人,但又有什麼可自卑的呢?這是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東西。

②前期的瑪蒂爾德深陷於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十分痛苦,她的痛苦來自夢想無法實現,來自對現實的不滿,在償還債務的十年裡,她有了明確的目標,有了生活的動力,精神世界得到了滿足,雖然物質條件降低了,她的精神世界比之前多了富足,所以會感到幸福。

因此,我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別忘記了精神生活的充足。再好的物質生活,沒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做支撐,不過是華麗世界的行屍走肉罷了。

潘金蓮最為人詬病的是毒殺武大郎,因為擔心自己的醜事被揭發,擔心武松的報復,但真相終會大白,最終潘金蓮還是死在了武松刀下,留下了一個罪有應得的評語。可見,有些底線我們不能觸碰,原則上的堅守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

正是因為我們堅守底線,才有了原則,正是因為我們堅守道德,才有了秩序,有些底線無論任何藉口都無法觸碰,否則結果只能是毀滅自己。

結語:其實我對瑪蒂爾德和潘金蓮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同情,她們不過是時代的犧牲品。瑪蒂爾德在十年的磨礪下,會更懂得珍惜生活,而潘金蓮終成了一縷芳魂。

在潘金蓮情迷西門慶,而武大挑著擔子在寒冬臘月賣炊餅時,我的心裡對潘金蓮還是有怨的,人總是天生喜歡同情弱者的。在她下手殺害武大時,早已註定了是個悲劇……

作者有話說:嗨,我是沐子,愛生活,愛讀書,愛旅行,歡迎關注 和我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她是亂世悲劇下的女子,悽慘的命運喚醒了一個時代的甦醒
    「真正的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白鹿原》中田小娥的命運就是一個很好的詮釋。整本記載著的不同村莊不同姓氏的榜樣婦女,事跡大同小異,宗旨都是堅定不移地守寡,他看過幾例之後就了無興味了。人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在婚姻父母做主的舊社會,田小娥無力反抗。
  • 四太太頌蓮:時代的產物還是命運的悲劇
    從踏進陳府起,她便不自覺的捲入深深的後宅宮心計,從最初的不屑那些下作的手段,到不甘心被冷落,到後面的麻木不仁,再到最後的發瘋,她悲劇的人生讓人可憐又可嘆。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民國時期,正值時代新舊交替,人們的思想也正被新舊觀念所衝擊。此時女學興起,有了專門的女子學校,女性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
  • 《湘女蕭蕭》:是什麼造成了封建社會女性反抗無果的悲劇命運?
    巧秀娘與蕭蕭,同命不同運,童養媳的身份使得她們的命運,形成了一種參照與互補。共同成為「湘西」這一與現代文明半隔絕的鄉土世界其道德倫理約束、馴化的對象。「哭喪」時的悲慘、悽厲、肅穆,讓蕭蕭直觀地感知到守寡女性的荒涼世界;「戴孝」期的沉默寡慾、形容枯槁,讓她看清了「三從四德」、「女性貞操觀」是如何毀掉一個天真少女本該具有的生氣與活力。讓蕭蕭從內心感到絕望的,是巧秀娘「事情敗露」後的「沉潭」,這讓她擔憂自己與花狗的命運。
  • 《項鍊》:瑪蒂爾德的悲劇人生,可不僅僅是因為她的虛榮
    瑪蒂爾德是注意到了這個細節的,但她擔心的是朋友打開了盒子會不會發現項鍊不是原版的,她的心很虛,如果當時她因為這份心虛而向朋友說明真相,那她以後的人生會輕鬆許多,畢竟說不說明真相,項鍊是在她手上丟失的,她都要賠償,不論項鍊的價值是多少。
  • 為何從床上反應寫女性命運?
    不論接受還是反抗,不論是性冷淡還是縱慾,這7位女性最後還是低下了頭,向命運低頭,向時代低頭,也造就了她們的悲劇命運。不同的女兒,出生的家庭不同,在家的位列不同,受到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但是這7個女人,最後都變成了悲劇女性。所以,在當時,封建宗法家族制度和儒家倫理道德的束縛下,女性的命運皆是以悲劇收尾。
  • 王曼妮的真實命運是《項鍊》的瑪蒂爾德:圖一時虛榮卻葬送後半生
    王曼妮和瑪蒂爾德在性格上有許多相似之處,連心路歷程都差不多。雖然地位低下,卻迷戀豪華的貴族生活,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有,用丈夫積攢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禮服,還從好友那裡借來一串美麗的項鍊。後來,她偶然得知了她丟失的那條項鍊不過是一條價格低廉的人造鑽石項鍊,而她賠償的卻是一掛真鑽石項鍊。就這樣瑪蒂爾德白白辛苦了10年。
  • 《包法利夫人》《身為人母》相隔150年兩個時代女性的「婚外情」
    相隔150年的兩位女性,她們展現的婚戀觀和社會女性地位,在同樣的女性意識反抗意識下,是否有命運的不同?這種敘事反而襯託出愛瑪和薩拉兩位女性憂鬱人物精神面貌和被困於當下的生活中。02、兩種「婚外情」內核是不同時代女性的「精神反抗」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飽受爭議一百多年,如果單單理解為見異思遷的女性」婚外情「故事,也不會成為文學名著瑰寶。
  • 《水滸傳》:一部嚴重歧視女性的綠林著作
    根據《水滸傳》的英雄人物對女性的態度,作者在小說中以第一敘述者的口吻對女性發表的評價,我們可大致看出《水滸傳》對女性是有偏見的,甚至對女性抱有敵視心理。原因何在?這個特徵在《水滸傳》中發揮到了極致,他們認為近女色不是好漢該幹的勾當。宋代學者黃大光在《積善錄》曾說道:「大抵婦人女子情陛多淫邪而少正,易喜怒而多乖。率御之以嚴,則事有不測,其情不知,其內有怨,蓋未有久而不為害者御之以寬,則動必違禮,其事多苟,其心無憚,蓋未有久而不亂者。」這句話主要表達了女性天生多淫亂,不守禮法的觀念。
  • 《遲開的花朵》丨生不逢時的花朵, 終究要在時代的悲劇下凋謝
    兩條線索平行展開,先是從普力克朗斯基家道中落中折射出十九世紀末俄國社會動蕩不安的生活狀態,然後又從兩位主人公的愛情悲劇中揭示了那個時代人們新舊思想的強烈碰撞,以及在舊時代的高壓下,多數人生活悲慘、內心冷漠但又不乏積極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面,作者借兩位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上人們愚昧、麻木的生活態度。
  • 人生長恨水長東:通過鏡像理論,淺析《長恨歌》王琦瑤的悲劇命運
    不僅展現了上海的幾經波折和時代動蕩,更體現出女性在時代變遷中命不由己的悲劇命運。紙醉金迷的大上海是多少人魂牽夢繞的銷魂窟,在這裡上演了一出出才子配佳人好戲。可是又有多少人看到了幕布後的故事,才子不在、佳人玉殞 ,繁華之下只有無盡唏噓。一曲長恨歌,曲終人散,多少風光無限都葬在了昨天,留下的只有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 王佳芝和菊仙:相似的命運,揭示男女愛情觀的差異
    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背景,裡面的女主角卻有著相似的愛情命運和殊途同歸的結局。王佳芝最大的興趣愛好是看電影,無論是在遷校到香港的學生時代,還是後來住在抗日戰區上海舅媽家裡生活困頓每天吃米都困難的時候,她都一如既往地去電影院裡買票看電影,可以說,她是一個精神世界生活在電影裡的女生。當時引進的英美電影是王佳芝最大的精神寄託載體。渴望愛而不得的王佳芝,常常從愛情主題的電影裡找到藉慰。
  • 從女性主義角度,淺析莫泊桑《一生》中所體現的女性悲劇成因
    她的前半生被命運無盡偏愛,後半生卻是在不幸中苦苦掙扎,原本以為會幸福一生,最後她的一生卻成了悲劇。本文將從女性主義角度入手,淺析女主人公約娜身上所體現的女性悲劇成因。她也曾經鼓起勇氣與這不幸的命運做抗爭,但是這份勇氣始終是有限的,以至於神甫勸說之後,她就妥協了。約娜的妥協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個體妥協,她代表著那個時代下女性的無奈,是女性在男權社會下的生存選擇。約娜的一生都在為他人而活,她在婚前曾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自己該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可她最終還是受人欺騙,理想在現實面前一次次破碎。
  • 《妻妾成群》:淺析三太太梅珊的命運悲劇
    其中,三太太梅珊的身上具有與眾不同的一面,她是一位具有反叛意識的女性,為追求自身的快樂,反抗封建道德的常規,直至走向毀滅。 那我今天來分析分析梅珊命運悲劇的形象,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缺失需要來解讀梅珊命運悲劇走向,和促使她一步步走向滅亡道路的原因。
  • 舊社會下的《月牙兒》,對今天的女性有哪些自省和啟示?
    這是時代造就的悲劇,是當時社會的真實現狀,我慶幸自己生活在新時代的同時,也在思考從主人公的經歷上能得到哪些啟示,因為即使是當今社會的女性,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經歷著為生活所迫的窘狀。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從新時代女性的角度,結合小說中主人公掙扎求存和反抗命運的一生,來談談對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幾點思考。
  • 《女人的勳章》:命運、尊嚴、以及女性終將面對的獨立之路
    而當讀者被帶入到本書中女主角色時,身如浮萍為命運所擺弄的遭遇,方才更加明了人之於世事,不過是顧此失彼的抉擇。在這部小說中,當我們執著於女主的許多人生重大抉擇何以一退再退,男主是否真正愛過女主,兩人又曾以何種方式共同創業,相互扶持,男主對於任何事情的不擇手段,一切皆可利用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情感寄託和信念,卻不曾發現,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是一個更加深遠並且意味深長的人生思考,關於女性如何通往自由之路,關於如何擺脫跌宕的命運,關於如何捍衛失落的尊嚴。
  • 《金粉世家》:封建愛情之殤下,女性意識的自我覺醒
    許多人惋惜金府少爺金燕西與平民女子冷清秋之間的愛情悲劇,我卻看到了一個在封建愛情之殤下,新女性如何一步步實現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出走」。 張恨水先生筆下的女主角冷清秋是中國傳統女性與現代女性的完美融合,她的身上,不僅有傳統女性的知書達理、大方端莊,也有新時代女性的獨立和追求。
  • 豆瓣8.2分《妻妾成群》:大宅門裡的女性悲劇
    讀蘇童的《妻妾成群》的確讓人感受到平鋪直敘又撲面而來的冷靜,以及用女性為第一視角所看見的在封建社會男權主義下的社會問題,而蘇童又另闢蹊徑的表達出對女性的傷害不僅僅是傳統禮教的束縛,更有甚者或許是人性、女性本身。
  • 「文《水滸傳》」「武《水滸傳》」怎麼讀
    除了金聖歎點評《水滸傳》,充其量就是一個讀後感。所謂「招安」的問題,也僅僅是作者施耐庵對故事發展脈絡和人物命運的設計。這都與作者本人所處的時代有關。這個古典就是宋代,相對《水滸傳》 則是宋代與元代的時代融合過程。沒有宋代社會生動的元素,沒有元代文學的發展。 《水滸傳》的文學水平和古典文學水平都會受到影響。 《水滸傳》的文學性核心基礎是什麼?所有討論《水滸傳》文學性的觀點和實踐,基本上都是就事論事。 故事和文學是本質不同的。故事就是故事,而文學更主體的是如何表現了社會。
  • 不同的命運,相同的結果,從賈珠到秦鍾到賈寶玉
    從賈母和王夫子嘴裡不斷地冒出「死」、「勒死」、「早死」、「不爭氣」等等不吉利的詞,其實就是映射賈府以前的那場悲劇將要重演,賈母和王夫人不斷地提醒賈政,不能再犯錯了。接著又說到「小孩子膽兒小,一時逼急了,弄出點子毛病來,書倒念不成,把你的功夫都白糟蹋了。」賈母說到這裡,李紈卻忍不住撲簌簌掉下淚來,連忙擦了。這讓人懷疑到賈珠就是這麼去世的,這是賈府裡一塊不能揭的傷疤。賈母經常給家人提醒,避免在出類似的悲劇。
  • 「扶妹魔」對命運的反抗:將自己破碎的人生強行嫁接到妹妹身上
    為了挽救自己搖搖欲墜的婚姻,曼璐做了丈夫的幫兇,親手將妹妹送給了鴻才,並且囚禁了她長達一年的時間,直到曼楨生下孩子。十幾歲時為了供養家庭,曼璐從舞女一步步往下走,從出賣肉體到出賣靈魂,張愛玲的《半生緣》將人性的複雜幽微之處演繹得絲絲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