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這部劇裡的愛情故事,有明蘭和顧廷燁的如膠似漆,也有華蘭和袁文紹的相濡以沫,更有如蘭和文言敬的相互扶持。他們的美滿幸福生活,可真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是一部劇並不只有美好,也會有一些並不正向的人物形象,並不美滿的婚姻生活。就比如淑蘭和孫秀才這一對,淑蘭嫁給孫秀才之後,那可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位孫秀才處世蠻橫無理,行事粗鄙不堪,既沒有好的家世也沒有錢財,儘管12歲就中了秀才,可如今三十歲依舊還是秀才。既然如此,那麼出生在大戶人家的淑蘭為何就會嫁給這樣的人呢?
淑蘭是盛家長房所生,家裡從商,生活很是富庶。可是就在當時的朝代,商人的地位並不高,一向是被人看不起的。
尤其是在宋朝,讀書人的地位很高。所以無論是哪個階層的人,都嚮往著有朝一日金榜題名。
大房家是經商能手,可是家裡卻不出讀書人,雖然很有錢,卻不受重視。所以想要改變家裡的這種現狀,只能通過聯姻了。可是聯姻的話,那些高門大戶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希望了,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寒門士子身上。
顧廷燁的母親白氏,家裡非常的有錢。更是用自己的嫁妝拯救了顧家,可在顧家依舊不受待見,依然被顧家的人瞧不起。可見當時淑蘭的選擇餘地並不多,只能是找一些潛力股了。
古代嫁人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家裡的父母讓女兒嫁這個人,那麼做女兒的就沒有不服從的道理。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盛維是商人,之所以生意做這麼好和盛紘也有很大的關係,當官的盛紘能夠幫助盛維疏通門路。
而王氏出身於官宦之家,一直就瞧不起商賈之家的盛維,所以平時沒少對淑蘭的媽媽李氏冷嘲熱諷,所以李氏就希望自己家能夠出一個官老爺,這樣就不用再看王氏的臉色了。
所以就讓淑蘭嫁給了孫秀才,還配送了很多的嫁妝。本來是多送些銀兩和店鋪支持女婿繼續考試,卻沒想到女婿不僅被慣壞了,還蹬鼻子上臉。
盛紘選女婿的眼光有多好,華蘭出嫁的時候有三個人選,盛紘看中了王氏大娘子最不看好的袁文紹,後來事實證明袁文紹確實很好。文言敬被盛紘看中本來是想許配給墨蘭,當時的文言敬還沒有中舉,後來也證明文言敬是個人才,舉人和進士都是一次過。
而盛家大房經商能力強,可是在對士子能力的判斷上,水準卻不太行。本以為12歲就能中秀才一定是一個神童,結果卻看走了眼。
本以為孫秀才能踏實讀書,考上舉人,入仕做官,結果12歲中秀才到了30歲還是秀才。這個人哪是個彬彬有禮的讀書人,簡直就是衣冠禽獸。
把淑蘭娶回家,不僅不好好對她,反而還凌辱她,肆無忌憚的花著她的嫁妝,還要為自己納妾,甚至要娶一位妓女。
盛家大房面對女兒這樣的遭遇,不但沒有及時制止,反而還一直用銀錢解決問題,給孫家送鋪子,希望孫家能夠對淑蘭好一些,可是情況還是越來越糟。
其實淑蘭之所以有這樣的遭遇,是因為盛家大房在嫁女兒的時候,就想著如果女婿以後能夠有出息、走上仕途,那麼他們的女兒和盛家大房都會上一個臺階。
可是在嫁女兒的時候,他們卻忘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品。如果對方的人品不行,有再高的才學,淑蘭以後的日子都不會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