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史怪
金庸先生曾對他自己的小說進行評價時,用這樣一句話來進行了簡單概括,即「長篇的比短篇的好,後期的比前期的好。」而眾所周知,作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小說中的最後創作的一部、也是篇幅近似最長(略短於《天龍八部》)的一部的《鹿鼎記》,無疑就是金庸眼中的最好的一部了。
可是,這樣一來卻無異於會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因為,《鹿鼎記》和金庸其它小說比起來,實在是有些與眾不同!
總的來說,藉助於歷史這個載體,然後將人物與武俠、江湖、愛情、友情以及家國情仇等相結合的金庸小說,塑造了無數的經典人物形象。而作為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有著很多共同之處,比如他們很仁義、他們武學天賦很高、他們對待愛情很專一等等。
可反觀《鹿鼎記》的主人公韋小寶呢?
韋小寶出身於妓院,由於其母親乃一名妓女,所以他從小也就在妓院這樣一個環境中長大。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所以造就了後來目不識丁、賄賂官員、貪汙、法場換人、蔑視法律以及用各種手段娶了七個妻子的韋小寶。
這樣的一個人物,怎麼看都難以與人們心目中的大俠相掛鈎!
那麼,金庸先生為何要在自己寫作生涯的收官階段,一反常態地寫了這樣一部「標新立異」的小說呢?
其實,《鹿鼎記》的發表確實從當初發表階段就引起過一些爭議,而金庸先生也對之進行過一些解釋。
首先,他直言自己的創作初衷就是寫一部歷史小說,而非簡單的人物小說。
在這方面來說,其實這部小說無疑是成功的。雖說韋小寶是全書的主角,但是堅決果毅的康熙、盛氣凌人的鰲拜、老謀深算的吳三桂等人物形象也同樣躍然紙上,讓清初那一段歷史似乎通過這樣一種載體又「曲盡其妙」地表現了出來。至於韋小寶,當然也不可謂不重要,但是他的作用更多的是用來串聯劇情。
其次,金庸認為,在讀一部小說的時候,不應該簡單地進行「代入」。在這兒,金庸用中國傳統古典名著來進行了辯駁。
比如《水滸傳》裡是李逵,殺人如麻,以殺人為樂事,在三打祝家莊勝負已定的情況下,卻因為殺人不過癮而將已經投降的扈家莊血洗,只有扈三娘的哥哥一個人僥倖逃脫;
比如同是《水滸傳》的宋江,平時以文弱書生形象示人,但是到了事關自己榮譽安危的緊急關頭時,還是毫不猶豫地殺了自己的情婦閻婆惜,然後還信誓旦旦地告訴閻婆惜的乾娘人是他殺的;
還有《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在男女關係上極度混亂,與很多丫鬟都發生過關係;
……
如此事例,不勝枚舉。
也就是說,金庸想要用這樣的例子來表明,雖然李逵宋江賈寶玉等等身上擁有很多缺點,雖然他們的一些行事方式並不符合主流價值觀,但是這些卻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古典名著裡的主人公。換言之,不完美才是另外一種真正美。那麼,又為何要吹毛求疵地要求韋小寶去做到盡善盡美呢?
再者,韋小寶其實也並非一無是處,或者說,他能在那個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安身立命,總還是有一些常人所並不具備的優點,而並非簡單的偷奸耍滑。
韋小寶的思想高度可能並沒有多高,但是他在對待康熙、對待陳近南的過程中,卻表現出了自己得天獨厚的應變反應能力;在對待朋友方面,韋小寶的態度同樣值得借鑑,除了在後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對好朋友索隆一刀外,他幾乎沒有出賣過朋友。
雖然說金庸坦言這並不是一部人物小說,但是筆者卻以為,他這樣「無心插柳」其實恰恰塑造了一個更為真實的小人物形象,也徹底擺脫了之前武俠小說裡用一場驚天動地的對決、用一套絕世武功來決勝負的荒謬套路,讓小說重新回歸理性與真實。
從這些方面來講,《鹿鼎記》無疑是成功的,而痞性十足的韋小寶自然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