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金庸看社會 鹿鼎記系列
第一篇:金庸為何要塑造一個韋小寶式的人物?
在《鹿鼎記》中,金庸先生塑造了一個反英雄的形象——韋小寶,他的師父天地會總瓢把子陳近南給他的八字評語是:「油腔滑調,狡猾多詐」。而這個評價是起初認識韋小寶的時候的感覺,實際上後面因為種種事情,陳近南對韋小寶更加了解後,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我覺得韋小寶透過全書可以說是:「義利並舉、痞形俠魂」更為貼切。
我看金庸小說,電視已經很多遍了,但是最喜歡的還是鹿鼎記,為何?因為好看,好玩,又能學到很多東西,感悟很多東西。時長想,金庸為何要塑造一個韋小寶這樣的人物呢?在現實中他也不是什麼好人啊,偷奸耍滑,阿諛奉承,狡猾多詐,但是當把這個小說看個七八遍,每個年齡段看的時候,每個階段的感覺確實是不一樣的。
我記得第一次看鹿鼎記看到的是好看,好玩,韋小寶七個老婆,享盡人生奇福,又有大量財富,可謂真正的人生贏家。韋小寶因出生於世俗,妓院、賭場是他每天出入的地方,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聽說書人講書,對三俠五義,關雲長的故事倒背如流,所以他身上既有江湖渾場子身上的痞氣、油氣、阿諛奉承之氣,善於溜須拍屁、察言觀色,笑臉迎人;又有像關羽、三俠五義等豪傑身上的俠氣、豪氣,他重義氣,懂得感恩,有底線。韋小寶身上三份痞氣、三份義氣、兩份豁氣,一份俠氣。
第二次在看韋小寶,看到的是韋小寶身上複雜而多變的性格,時而縱橫捭闔、溜須拍馬、口若懸河,痞裡痞氣,下蒙汗藥、姦淫放火什麼都敢做,什麼也會做。時而又大仁大義,特別講義氣,而且別人有難也會出手相救,不會落井下石,比如對公主的父母,他就有以怨報德,最後厚葬他們。比如對於天地會他不會去殺他們,對於好朋友康熙也不會去動殺心。他儘可能舍利取義,他身上最大的優點就是懂得感恩,對於康熙、陳近南都特別感恩和知恩圖報。更懂得急流勇退,功成身退,這個在歷史上還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所以你說他是非常優秀的政治家也不為過。
所以韋小寶第二次看完覺得這個人物不像喬峰哪有大仁大義、義薄雲天。也不像郭靖哪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國士無雙。而韋小寶就是一個小處上痞氣、油氣、阿諛奉承,兩面三刀。大處講又俠氣、豁達,重義氣,懂感恩。所以這就是韋小寶,一個不完美而接地氣的小俠之風,真君子也。所謂小俠者,為己也為人,義利並舉,關鍵時刻也可舍利保義。所謂真君子就是一半小人一半君子。混上是君子,術上是小人。而韋小寶就是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才是現實中真實的,我們可以成為的人。小俠之風,真君子之所為。
第三次再看鹿鼎記,看到了眾生不易,每個人物背後都有他的邏輯和故事,三分之二的當官的都會看臉色,都會溜須拍馬,都會貪汙腐敗。三分之二的江湖豪俠都會講義氣,重誠信,無論伍六奇的一飯之恩,還是茅十八的講義氣搶法場。三分之二的富二代官二代都是油頭粉面,不經世事,只會算嘴皮子,遇到事都是弱不禁風,不堪重用。三分之二的搞霸道欺凌謀略的小人、奸賊,都是暴風疾雨,猶如流星滑落,比如鰲拜、洪教主等等。所以我想透過故事,金庸想講的人生生存哲學是:以仁心仁義立天下,而可安天下,比如康熙、韋小寶。以誠信不欺瞞立天下,而可得人心,事業長久,比如陳近南。以霸道欺凌權謀立天下,一時風光,而終將滅亡,比如鰲拜、鄭克爽一家。
所以鹿鼎記不但塑造了一個接地氣和現實中的俠的定義,更加透過故事批判和反諷了社會中的不良風氣,也可以說金庸老先生對人性的把握,對社會認知的透徹,對社會生存學研究之深刻。所以這是一部反諷之作,也是一部社會生存發展教科書,更是一部溝通交際百科全書。
而且劇中每段故事都有大的時代背景和時代洪流,韋小寶、康熙、索額圖、陳近南、鄭克爽、天地會,都有它的存在的意義,都有它的道,眾生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