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劇照
文|幻影花釉
圖|網絡,侵刪
最近《三十而已》電視劇熱播。三十未婚女人,這個主題一出現在觀眾的眼睛裡,便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可以說是一個男女老少都關心的話題。
「30歲是女人的一道坎。29歲的最後一天,你覺得自己還年輕,第二天夢醒時分,腦袋像突然被下了魔咒一般,覺得很多事情再不加快就來不及了,特別是感情。30歲之前,你信誓旦旦以現代女性標榜,30歲瞬間讓你變成一個傳統的小女人。」
《倒黴的三十歲》是我在穿越過「三十歲恐慌」之後寫的一部輕小說,這不是一部優秀或傳統意義上的小說,更確切的說是三十歲的我的自白,關於30未婚,關於婚姻,關於愛情,關於自我的思考與探索。希望更多的三十未婚女人能從中找到出口,得到成長。
小說的女主角田真,三十歲,失戀,失業,繼而踏上尋找自我,思考愛情與人生的旅程。
我以為我的人生會和小說裡的幸福女主角一樣,和一個愛我寵我的男人結婚、生子,建立幸福的家庭,幸福餘生。然而一切並沒有按照我的幸福預設發生。
倒黴的三十歲,讓田真的「幸福」崩塌,也給了她一個重新思考自我,思考愛情,思考人生的機會。
或許,我們只是習慣了接受既定的安排和大眾化的幸福標準,而很少獨立思考自己、愛情、幸福和人生。
《三十而已》劇照
《三十而已》劇照
01 30歲未婚的羞恥感源於傳統文化觀念沒有趕上現代發展的腳步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女性由於生理特徵和由來已久的文化限制,從來都是一個附屬的群體(在男人具有發言權的社會)。這一文化觀念一直沿襲至今,隨著女性群體的崛起而正在緩慢的鬆動。
社會的發展總是在一個群體有了新的思想和需求之後,而後才會以衝突的形式更替文化觀念。《娜拉的出走》、《安娜卡列尼娜》、到《一間自己的房間》,無不說明了社會在發展,女性亦在進步。
從社會經濟制度的角度來看,人類從最開始的群居,到後來的家族制度,再到後來的家庭制,而後一直延續至今。家庭單元小,而且是最經濟的社會結構,才得以延續下來。從歷史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群居結構也在不斷地變化。如今,獨居最為自由與經濟,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滿足感情的方式很多,個體獨居結構的出現也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最後,女性經濟崛起,對男性要求則更高(當然這也是傳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文化道德的沿襲,未來男女也會達到個體平等的狀態,而非性別區分),出現大齡結婚或大齡未婚的現象也不足為奇。
《三十而已》劇照
大齡單身的出現是社會發展,女性進步的趨勢,現如今剛好處於「現代化生活發展與傳統婚戀觀念」的衝突期,或說磨合期。
在傳統文化觀念沒有轉變過來之前,在新的婚戀觀念沒有被廣泛接受之前,現代女性一方面是社會的精英,一方面需要承擔小女人的角色;一方面要迫於時代需求需要轉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變得獨立自強,一方面還要恪守傳統女性的感情定位。
田真就是這樣一個現代女性,高學歷,知名公司職工。為什麼30歲未婚這件事就讓她瞬間崩潰?
「30歲仿佛是一道催命符。你突然意識到了無形中被灌輸的很多觀念此刻全部浮出、發酵、膨脹、將你淹沒。傳統文化迫使你30而立,商業吹噓教導你30歲之後的女人不值錢,親朋好友送上各種壓力式的關心,你看著自己日益下垂的眼瞼和臉龐,日益消瘦的膠原蛋白,不再緊緻的皮膚,瞬間被擊潰,無論你在工作上是多麼的女王。
這一切像是一場毫無預謀又謀劃很久的陰謀,蓄謀已久,根深蒂固,不知不覺,突然巨大的恐懼和羞恥感來襲,將你謀殺。」
我認為30歲未婚,單身主義,獨居結構,這些都是社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的產物。剩女現象,30歲未婚的羞恥感也不過源於傳統文化觀念沒有趕上現代發展的腳步。
經濟發展與文化觀念的匹配需要一個過程,而我們剛好處於這個過程的磨合期。
作為新時代的新女性,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基於新的時代背景重新獨立思考「幸福」,而不是在傳統的觀念裡逃避和崩潰,或因壓力一味的迎合。
《三十而已》劇照
《三十而已》劇照
02 圓滿的自己和愛情,是自我覺醒和成長之後的香甜果實
30歲就一定要的結婚嗎?40歲就不會擁有愛情?
田真旅行到麗江後,遇到以前的同事喬微姐。喬微姐,將近四十歲,三十幾歲結束一段婚姻之後去到麗江,從婚變的傷痛裡走出之後在麗江開了自己的客棧並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蘇瑪,是喬微姐的朋友,同樣也是一位四十來歲的離婚女人。喬微姐和蘇瑪的生活狀態和對愛情的觀念讓田真有了很大的收穫。
在對待婚姻和愛情不同觀念的刺激下,田真開始了自己的思考。
「這兩個近四十歲的自由獨立的女人,在經歷千帆過後,有了更加清楚和完整的自我,她們對愛情的期待也更加清晰,更加篤定。聽著她們的聊天,我內心關於30歲結婚的情結開始動搖,為什麼30歲一定要結婚呢,我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我也不確定跟那個男人結婚是不是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關於感情,我篤定什麼,想要什麼,能捨棄什麼,我一概不知。那一刻,有一種領悟,仿佛自己從未真正的愛過,也從未真正的活過。」
《三十而已》劇照
而後,喬微姐在香格裡拉的一次朋友聚會上認識了四十多歲的客棧老闆老頓。兩人一見鍾情,迅速陷入愛河。
老頓以前是公司老闆,在大都市裡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和事業。在三十多歲時,對西藏的嚮往讓他放棄了一切,開著一輛越野車便去了西藏,開始了自己自由不羈的生活。這一開便開了九年。
這兩個人,都是簡單且成熟的個體。他們的愛情是一種彼此的欣賞,沒有捆綁,沒有佔據,是兩個獨立、自由、圓融的生命個體之間的愛情。
認識九天後,喬微姐和老頓便驅車去阿里結婚了。喬微姐說,「我們不準備領證。在我們的關係裡,一張婚書如同擺設,不能說明愛情,也不能牽住對方。」
「結婚也並不代表你遇見了註定的那個人,那只是一個形式或契約。只有當彼此都認出對方,並懂得愛與被愛。」
《三十而已》劇照
《三十而已》劇照
《三十而已》劇照
03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和節奏
經歷了一些事情,看著身邊的朋友們在走出學校,走進社會的八九年之間紛紛過上了不同的生活之後,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軌跡和節奏。
有的人,早早就組建了幸福的家庭;有的人,結了婚,又離了婚;有的人,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一直難以走進愛情;有的人……
生活並不是只有一種樣子,或許每個人都渴望或希望自己的人生美滿幸福,但現實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幸福,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正當的年齡恰當的活著。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我們或許渴望同樣的幸福,但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節奏,這一點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在努力去讓自己生活得幸福和快樂,只是或早或晚。
《三十而已》劇照
因為去大理寫稿的緣故,田真遇見了小倩和大石哥這一個幸福家庭。小倩在25歲時便嫁給了大她十來歲的大石哥,並跟隨大石哥來到大理開客棧,隨後有了一對兒女。
小倩一直在讀心理學的書籍,她經歷原生家庭的傷痛和幾次戀愛而後才走進了家庭。
「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自己的父母,家庭以及遇見的人和環境。我們自帶基因和前世記憶,因此我們都不一樣。這也註定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自己要攀登的山徑,自己要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是註定的,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孤獨的向前走。直到在走過多個山徑,轉過數個轉彎之後,遇見那個人。我們就是會在那個時候,在那個地點相遇。」
或許,生命自有它的走向,我們能做的就是遵從本心,掌握好自己的節奏,不斷前行,努力走向自我的圓滿。
完成自我的探索之後,田真再次回到了奮鬥的城市,就像她說的:三十歲,也可以重新開始「
《三十而已》劇照
寫完這篇文章心裡很感觸,覺得活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社會更包容,更多的人懂得接納和給予真正的關心。
關於三十未婚,你怎麼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