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失去生命更可怕的,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2020-11-22 小菜神lily

——16歲的莉迪亞永遠沉睡在湖底,可她的家人們還不知道。

《無聲告白》,是徵服歐美文壇的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本書一舉奪得2014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1名,作者伍綺詩擊敗史蒂芬•金、村上春樹等99位大牌作家,橫掃歐美所有榜單。

伍綺詩

美國亞馬遜編輯說:這本書就是好得這麼極致!深情力透紙背,刺痛你心,用詞精準而克制,文風溫婉而細膩。

暢銷書作家烏文•阿克潘說:我對《無聲告白》愛不釋手……一直讀到最後一頁,都讓我緊扣心弦。

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莉迪亞是家中第一個女兒,也是父母最寵愛的孩子。與哥哥和妹妹的華人面孔不同,莉迪亞遺傳了美國母親的容貌,和中國父親的發色。父母對她寄予厚望,相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發現莉迪亞的屍體後,警方認為她是自殺的。她的父親心疼內疚,母親則不相信女兒會自殺,她下決心找出該為此事負責的人。

哥哥內森知道,最近鄰居傑克經常黏著莉迪亞,傑克以玷汙處女聞名。

妹妹漢娜看見,莉迪亞在深夜悄悄跑出家門。她沒有阻止,想到了姐姐不在,她會代替姐姐,得到家人的關注。

父親詹姆斯發現,莉迪亞很久沒和朋友聯繫了,實際上她一個朋友都沒有。

母親瑪麗琳發現,莉迪亞書包裡面有香菸和拆開的安全套。

可是,他們每個人都把知道的事情放在心裡,沒有人說出來。所有人被痛苦和恐懼壓抑著,整個家庭籠罩在陰霾當中。莉迪亞到底怎麼死的?隨著回憶每個人成長的經歷,我們漸漸找到了真相……

故事涉及了種族歧視、女性獨立、家庭危機……本文我將從原生家庭的影響分析整個事件。

一、從原生家庭剖析人物的性格

父親詹姆斯.李:敏感,自卑,努力,懦弱。

雖然出生在美國,但他的父親是冒名頂替移民過來的。父母為了讓他免費上學,甘願在學校裡做勤雜工。

從小吃母親撿回來的剩菜,父親沒有文化,只會簡單關心他學習情況。因為是與眾不同的華人,被歧視排擠,沒有朋友。時刻擔心父親頂替事情敗露,隨時被攆走。

這些都讓詹姆斯變得敏感、自卑。他感激父母的付出,同時又厭惡他們的卑微,這擊碎了他小小的虛榮心。

他努力學習,成績優異,工作還是被別人頂替。他積極努力,做好一切準備,想融入社會。又因為父親的假身份,不敢抗爭。懦弱的他,永遠活在家庭的陰影中,一生的夢想只是擺脫與眾不同,做能融入人群的普通人。

母親瑪麗琳:獨立,上進,堅強。

單親家庭長大,三歲時父親離開,母親認為是自己不夠優秀,才導致丈夫離開,她希望瑪麗琳學會把家管理好,從而吸引優秀的男人。

但瑪麗琳不想成為母親那樣的「大多數女人」,希望和男生一樣學習工作,成為一名醫生。儘管所有人嘲笑她、輕視她,她都沒有放棄,用自己的實力讓他們刮目相看。

被父親拋棄,母親控制,導致瑪麗琳倔強、叛逆、不服輸。她認定母親一生是失敗的,她忍受所有質疑和嘲笑,努力變成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立女性,希望得到社會尊重。

我一生都想擺脫「與眾不同」。

我一生都在追求「與眾不同」。

這也是兩人互相吸引的原因。完全不同的成長經歷,造就截然相反的性格,他們各自的心靈創傷,同時也影響了共同組建的家庭和孩子。

哥哥內森:敏感,積極上進。

被侮辱恥笑時,父親說他不能接受玩笑;興致勃勃和父親討論夢想,被大聲指責,並把他獲取知識的電視機砸爛;他期望得到母親的愛,可是母親總是忽略他,仿佛他是空氣。

同時他也積極上進,自己排解壓力,努力追求夢想,成績優異,考入哈佛。他非常在乎莉迪亞,卻也因為嫉妒父母對莉迪亞的關注,曾經把她推入水中。

父母的態度,妹妹的遭遇,讓內斯變得敏感脆弱。他期待得到關注,又深知被過度關注的痛苦。他努力改變現狀,脫離家庭的困擾。

妹妹漢娜:膽小,乖巧,沉默。

她的出生導致母親放棄夢想,從一開始就像家裡的透明人。沒人關注她,靠近任何人,都會被推開。她懂得隱藏自己,不給別人添麻煩,這也造就了她洞察內心的能力。整個故事中,只有她是清楚真相的人。

她知道傑克不是兇手,因為傑克一直小心翼翼,不求回報的愛著哥哥內斯。

她知道莉迪亞的痛苦,死前反常的打扮,可怕的笑容,只有她看的清楚。

《原生家庭》中寫到: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這個家庭中,父母給莉迪亞種下的種子,叫做期待。

二、誰是莉迪亞死亡的推手?

父親詹姆斯.李

自卑的他認定無法改變華人被排擠的事實,兒子有與他同樣的遭遇。女兒莉迪亞卻不同,她有一副白人的面孔,可以融入人群,所以,莉迪亞是他的希望,改變被排擠的希望。

他希望莉迪亞不要向他一樣孤獨,時刻提醒莉迪亞多交朋友,送莉迪亞人際交往的書,儘管知道不適合她的年齡去讀。催促莉迪亞給並不熟悉的朋友打電話,強迫她去參加舞會,期待她去和朋友看電影。

直到莉迪亞死去,才發現,她已經好久不打電話,接她時從來都沒見過她的朋友,每個人都說和莉迪亞不熟,老師說莉迪亞是個孤獨的孩子。

詹姆斯想:他的女兒,沒有朋友,形單影隻,最後絕望的跳進了湖中。

母親瑪麗琳

本來她想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但是被懷孕和結婚打亂了計劃,只好在家過著照顧丈夫子女的生活。

處理母親喪事,徹底擊潰了她。她現在所過的生活,就是曾經鄙視的,母親的生活,她必須改變!當看到離異的女鄰居是一名優秀的醫生時,她找到了方向,暫時離開丈夫和子女,自己為夢想去奮鬥。她一聲不響的走了,可事與願違,小女兒降臨了,她不得不放棄,再次回歸家庭。

女兒莉迪亞成了她的希望,堅決不讓女兒活成她的樣子。她給女兒選課程,買書,安排日程……

莉迪亞同意她的每一項安排,瑪麗琳認為這是天意,女兒註定會幫她完成當醫生的夢想。

直到她發現,莉迪亞一直保存著她的烹飪書,一本來自她母親的烹飪書。她突然醒悟了,莉迪亞不愛科學,不想成為醫生,不喜歡她的所有安排,可是為了取悅她,默默的接受了。

瑪麗琳想:是這些壓在莉迪亞身上,不喜歡卻要接受的一切,最終把她推入了湖底。

哥哥內斯:

當他把妹妹推入水中,又救出來那一刻,他突然理解了,不是妹妹的錯,對他來說期望得到的關注,正是莉迪亞想擺脫的。他理解莉迪亞的壓力,總是安慰她,守護她。

當發現莉迪亞故意用成績下降,取代父母對他考入哈佛的關注時,他生氣了;當莉迪亞故意和曾取笑他的傑克在一起時,他惱火了;當莉迪亞故意撕掉他的入學通知,不讓他走時,他憤怒了;當莉迪亞打電話到大學去找他時,他不想理了,他累了。

他同樣想擺脫這個家庭,總是對他失望的父親,對他視而不見的母親,時刻需要依靠他的妹妹。儘管妹妹可憐的望著他,哭著哀求他,他心裡動容,最終還是選擇無視。

內斯不斷的去找傑克的麻煩,打傑克,他清楚傑克不是兇手,但他還是要去做,因為他需要一個發洩的目標,以減輕自己對莉迪亞死的內疚。

內斯後悔:他沒有傾聽妹妹的想法,自己辜負了妹妹的期待,讓她獨自面對家庭的壓力而不理,最終擊垮了莉迪亞,讓她投入水中。

顯然,這個家庭每個人都意識到,莉迪亞是被他們推下去的,莉迪亞死於父母的期待,哥哥的拋棄,這個家庭給她的壓力。

三、從莉迪亞的做法分析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壓力

她艱難的繼承父母的夢想,接受令人窒息的殷切期待。

為什麼莉迪亞之前可以承受壓力?因為她有一個自我暴露的對象,就是哥哥內斯。

心理學提出:自我暴露即一個人自發地、有意識地向另一個人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籠統地說就是「指個體把有關自己個人的信息告訴給他人」(Jourand,1964)

自我暴露減輕她的孤獨感,幫她擺脫沮喪情緒。但同時,自我暴露也讓她變得更脆弱,內斯不再回應她,要離開她,她的精神支柱沒有了。

《原生家庭》中說:如果不能認清主要的責任方,你就會一輩子把這個重擔背負在自己的肩膀上。

慶幸,莉迪亞意識到這個問題,她開始徹夜思考,從哪裡開始,她的人生不對了?

她終於想明白了,就是內斯託住她那一刻。她從來都沒有自我,依靠內斯,被母親的夢想吸引,為家人而活。她要改變這個錯誤,自己戰勝恐懼,完成一個儀式,她就取得了新生。

於是,她溜出家門,走到湖邊,解開小船,劃入湖中心,跳入水中。雖然不會遊泳,但她無所畏懼,因為過了這關,就能擺脫父母的期待,開啟新的人生。

她清楚記得內斯的話,只要一直踢水、踢水,她可以做到,遊到岸邊,離開水面,然後開始新的生活……

後面的故事,我們已經知道了。莉迪亞找到了擺脫父母期待,釋放家庭壓力的辦法,最終卻死於意外。相比自殺,我們更願意接受這個結果。

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的確很大,但終究是有方法解決,畢竟除了傷害,愛也是家的元素。


相關焦點

  • 《無聲告白》:從小到大,我們從未被教過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
    我覺得這只是小說精巧的外衣,而外衣裡頭的內核問題才是最值得深思:我們該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這似乎有點危言聳聽,敢問這世上有哪對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沒有任何期待?有期待不是很正常嗎?期待有這麼可怕,還會致人於死地嗎?試想一下,如果父母期望你做一個快樂合群、善良友愛、有責任心且認真學習的好孩子,你應該不會太過抗拒,因為這些期待並沒有一個具體的量化值。如果期待是一個明確的指標呢?就像莉迪亞的母親,期望女兒有學生物的天賦,然後考哈佛,成為一名醫生。
  • 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今日 ~ 無聲告白
    拿起這本書的原因或許是被封面的「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句話所吸引。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她無法改變。像電視劇《都挺好》中描述的一樣,壓垮一個成年人可能不是因為工作、學習中的壓力和困難,而是因為即使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擺脫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現代社會中一個家庭把太多的期望寄予到孩子當中,也是俗語中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吧。本著「為你好」而做了多少無形在傷害著自己孩子的事情。
  • 《倒黴的三十歲》:三十未婚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在他人的意志裡
    《倒黴的三十歲》是我在穿越過「三十歲恐慌」之後寫的一部輕小說,這不是一部優秀或傳統意義上的小說,更確切的說是三十歲的我的自白,關於30未婚,關於婚姻,關於愛情,關於自我的思考與探索。希望更多的三十未婚女人能從中找到出口,得到成長。小說的女主角田真,三十歲,失戀,失業,繼而踏上尋找自我,思考愛情與人生的旅程。
  • 故事:人生中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消磨掉的生命意志力
    躺在潮溼陰暗的地下室,想著曾經輝煌的自己,越想越覺得現在沒有活著的意義,整日整夜地窩在床上,餓的實在不行了就出去買碗泡麵,活的連一個行屍走肉都不如。日子一天天的耗著,頭髮亂遭、一臉鬍子拉碴的錢冠昌意志力已經快被慢慢磨盡,抑鬱的心情影響著他的每一天。他不敢把現在的一切告訴父母,又不想讓任何朋友看到他現在的模樣,一切都窩在心裡獨自承受著。
  • 《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嗎?
    通過使用現實中貌似可有可無的東西與生命進行比較,從而給予了觀眾對於生命價值不一樣的思考。故事簡介」讓某樣東西從世界上消失,你就可以多活一天。「年僅30歲和一隻貓相依為命的郵差不幸患上了腦瘤,生命最多只剩下了半年。
  • 盜墓筆記十年: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比鬼神更可敬的亦是人心
    ——《盜墓筆記·十年》南派三叔在小說裡寫道,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誠然,在長生不老和家族利益的巨大誘惑下,無數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人性之惡昭然若揭。但是在吳邪和張起靈的身上,作為讀者的我們卻看到了遠比長生更為珍貴的東西。
  •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花季少女墜入愛河,最後,逃不過死亡的宿命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約翰·葛林 · 著這是一部好作品,至少它賺了我不少眼淚,如果一本書是在賺取讀者的眼淚的話,那這本書就已成為暴發戶了—— 一夜致富。再拿起書本看著書中的最後一段話,以及: "我喜歡,奧古斯都,我很喜歡,"後再次合上書心中久久不能平復。這本書以第一人稱寫,其實我還蠻喜歡的,因為我覺得用第一人稱能讓角色的內心戲更豐富,能讓作者更投入在角色之中。
  • 《隱秘的角落》:這樣的父母比張東升更可怕
    讓他一步步成為下一個張東升,甚至是比張東升更可怕的人!他從牌友對兒子的誇獎中,才知道兒子考了第一名。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媽媽會將關注點放在孩子的需求上,也總是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細膩、做事認真仔細、性格溫柔去影響孩子,而父親則通常以一個獨立、堅毅、勇於克服困難的形象存在,孩子會模仿父親學習並潛移默化中學習這些積極的個性品質。
  • 《戰毒》: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有多可怕?勿要跟風
    看到這部劇,就更能體會到警察們在一線面臨槍林彈雨時是多麼的危險。在《戰毒》中,吳嘉雯因為偏信了網絡上的報導,又加上太子的挑唆,誤以為程天就是當年害死她爸爸的黑警。於是,她被仇恨蒙蔽了眼睛,聽從太子的安排,給了程天假情報。程天並沒有察覺到吳嘉雯的變化,也是有心算無心,總是無心更吃虧。
  • 羨慕他人不如活好自己
    童話故事中,烏鴉無法認清自己,貪戀一時的虛榮,最終落得一無所有的下場。生活中並不缺少這樣的人,有的人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開著豪車,住著豪宅,自己卻背負幾百萬的外債,夜不能寐;有的人為了名牌包包或首飾,出賣了自己的靈魂和肉體;有的人為了一部名牌手機,葬送了自己的身體。
  • 《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4:取悅他人永遠比不上取悅你自己
    如果不把今天過得比昨天更有意義,那明天的到來又有什麼用呢?你總是在高中的時候懷念初中,大學時懷念高中,工作了懷念大學,青春時想著長大,老去了又懷念青春。等到很久以後你會發現,你經歷的每一個時期都是最好的,如果說真的有什麼遺憾的話,那便是在當時你沒能好好度過。不活在過去,也不活在未來,活在當下最重要。
  • 比出軌更可怕的事情
    但是,多可怕啊,他為了掙脫控制,像頭野狼跑出去撒野一番。雖然回歸後,接受太太的「冷暴力」統治,分房而睡長達一年。對抗沉悶的婚姻,有無數條尋常路,經典教材也給了你N種花樣,可比失去身體興趣更傷女人自尊的,是他找的並非女人;比背叛更讓人沒有安全感的,是冰山一角的變異。那個平時悶不作聲的老公,竟然如此有創意!太危險了。
  • 深秋蚊子多,由來更可怕
    王恩趕緊磕頭作揖,詢問是否還有解救之法,痛哭自己的老娘無人養老送終,老頭見王恩可憐,就說,要想活命必須喝前方十裡莊方家大小姐的三滴血,這方家大小姐乃是觀音菩薩淨水瓶中的一滴水投胎轉世,她的三滴血能夠讓你起死回生。
  • 比案件更可怕的是人心
    本文講述和往年夏天一樣,森崎夫婦邀請親友到山莊避暑,不料,平靜在第二天凌晨被打破,兩個持槍的男人闖入山莊,將在場八人挾持,眾人不斷設法自救,利用極短的外出時間寫下求救信號,用定時器控制電閘造成短路...卻都因為某人的幹擾而失敗,第三天早上,一名人質被發現倒在血泊中,而兇手不可能是綁匪。眾人意識到,比綁匪更可怕的人就在他們當中。
  • 《三十而已》許幻山為林有有租房,暗渣的男人才更可怕
    更令人氣憤的是,林有有小作了幾次,許幻山就開始放不下她了,他給林有有續酒店的房費,一個星期一萬塊,毫不猶豫地就拿出來了。後來直接給林有有租了一個大公寓,還大言不慚地對林有有說,我交了一年的房租,你就安心地住著吧!陪自己打拼事業的老婆把家裡的錢花到正地兒上,許幻山挑這挑那,輪到他自己時,給林有有花錢,眼都不眨一下。
  • 《無聲告白》:父母的期待殺死了16歲少女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亞死了,她是家中的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相信朱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她的屍體被發現後,他的家人陷入了追求真相的狂亂之中。
  • 《三體》: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三體》裡每個人物都格外鮮明,例如羅輯,章北海,程心,維德,他們都是改變世界的人,這些人物中我最喜歡的除了羅輯,便是章北海和維德。他們的身上都有一個極大的特點,拿人性與獸性來說,他們顯然是偏向獸性的,就像維德說的那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 李莫愁:你們失去的只是生命,我失去的可是愛情
    她是下山之後,才遇到了陸展元,但他們倆之前發生的什麼,小說中並沒有寫得很清楚,影視劇為了增加人物衝突,才做出編改,小說中根本就沒有李莫愁救了陸展元,兩人私定終身,李莫愁為了陸展元被逐出師門的苦情戲。她對旁人心狠手辣,濫殺無辜,對自己的師父,沒有感恩之情,對師妹小龍女,也不顧及同門情誼,對孫婆婆更沒有一絲感情。跟她一樣大鬧婚禮,為情所困的古三通,也就是離家出走,拋妻棄子,到處發瘋,雖然很不負責任,對不起妻子兒子,但至少沒有傷害到無辜路人,可李莫愁卻是到處靠殺人發洩情緒。
  • 《造物者之歌》以無辜生命為代價換取醫學進步不是仁慈,是殘忍!
    以無辜生命的逝去為代價換取查清疾病成因、找出治療方法的可能性,並不是所謂的仁慈無私造福人類,而是殘忍自私草菅人命。與現實存在的自體皮膚移植的整容技術相比,書中合法的器官養殖、販賣、移植交易鏈更讓人覺得遍體生寒,植皮整容是自己迫於無奈的取捨,器官養殖卻是不平等的物化部分智人,透支犯人子女的健康為出得起價錢的人備貨,更可怕的是買賣雙方都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 嚴歌苓:一個有信仰的女人,終究會穿過生命中的霧霾,遇見幸福
    秉著「德養運,善養福」的信仰,經歷了人生的風雨,穿過生命中的霧霾,一切塵埃落定。留下多鶴,朱小環一直活在患得患失中,活在她解不開的心結裡,自她無奈逼迫張儉與多鶴生子開始,她的心結就繫上了。她擔心丈夫愛上多鶴,不要她;她擔心孩子們和她不親,她成為外人。心結就如自己從內關上的一扇門,任憑外面的人怎麼推都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