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莉迪亞永遠沉睡在湖底,可她的家人們還不知道。
《無聲告白》,是徵服歐美文壇的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本書一舉奪得2014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1名,作者伍綺詩擊敗史蒂芬•金、村上春樹等99位大牌作家,橫掃歐美所有榜單。
伍綺詩
美國亞馬遜編輯說:這本書就是好得這麼極致!深情力透紙背,刺痛你心,用詞精準而克制,文風溫婉而細膩。
暢銷書作家烏文•阿克潘說:我對《無聲告白》愛不釋手……一直讀到最後一頁,都讓我緊扣心弦。
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莉迪亞是家中第一個女兒,也是父母最寵愛的孩子。與哥哥和妹妹的華人面孔不同,莉迪亞遺傳了美國母親的容貌,和中國父親的發色。父母對她寄予厚望,相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發現莉迪亞的屍體後,警方認為她是自殺的。她的父親心疼內疚,母親則不相信女兒會自殺,她下決心找出該為此事負責的人。
哥哥內森知道,最近鄰居傑克經常黏著莉迪亞,傑克以玷汙處女聞名。
妹妹漢娜看見,莉迪亞在深夜悄悄跑出家門。她沒有阻止,想到了姐姐不在,她會代替姐姐,得到家人的關注。
父親詹姆斯發現,莉迪亞很久沒和朋友聯繫了,實際上她一個朋友都沒有。
母親瑪麗琳發現,莉迪亞書包裡面有香菸和拆開的安全套。
可是,他們每個人都把知道的事情放在心裡,沒有人說出來。所有人被痛苦和恐懼壓抑著,整個家庭籠罩在陰霾當中。莉迪亞到底怎麼死的?隨著回憶每個人成長的經歷,我們漸漸找到了真相……
故事涉及了種族歧視、女性獨立、家庭危機……本文我將從原生家庭的影響分析整個事件。
父親詹姆斯.李:敏感,自卑,努力,懦弱。
雖然出生在美國,但他的父親是冒名頂替移民過來的。父母為了讓他免費上學,甘願在學校裡做勤雜工。
從小吃母親撿回來的剩菜,父親沒有文化,只會簡單關心他學習情況。因為是與眾不同的華人,被歧視排擠,沒有朋友。時刻擔心父親頂替事情敗露,隨時被攆走。
這些都讓詹姆斯變得敏感、自卑。他感激父母的付出,同時又厭惡他們的卑微,這擊碎了他小小的虛榮心。
他努力學習,成績優異,工作還是被別人頂替。他積極努力,做好一切準備,想融入社會。又因為父親的假身份,不敢抗爭。懦弱的他,永遠活在家庭的陰影中,一生的夢想只是擺脫與眾不同,做能融入人群的普通人。
母親瑪麗琳:獨立,上進,堅強。
單親家庭長大,三歲時父親離開,母親認為是自己不夠優秀,才導致丈夫離開,她希望瑪麗琳學會把家管理好,從而吸引優秀的男人。
但瑪麗琳不想成為母親那樣的「大多數女人」,希望和男生一樣學習工作,成為一名醫生。儘管所有人嘲笑她、輕視她,她都沒有放棄,用自己的實力讓他們刮目相看。
被父親拋棄,母親控制,導致瑪麗琳倔強、叛逆、不服輸。她認定母親一生是失敗的,她忍受所有質疑和嘲笑,努力變成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立女性,希望得到社會尊重。
我一生都想擺脫「與眾不同」。
我一生都在追求「與眾不同」。
這也是兩人互相吸引的原因。完全不同的成長經歷,造就截然相反的性格,他們各自的心靈創傷,同時也影響了共同組建的家庭和孩子。
哥哥內森:敏感,積極上進。
被侮辱恥笑時,父親說他不能接受玩笑;興致勃勃和父親討論夢想,被大聲指責,並把他獲取知識的電視機砸爛;他期望得到母親的愛,可是母親總是忽略他,仿佛他是空氣。
同時他也積極上進,自己排解壓力,努力追求夢想,成績優異,考入哈佛。他非常在乎莉迪亞,卻也因為嫉妒父母對莉迪亞的關注,曾經把她推入水中。
父母的態度,妹妹的遭遇,讓內斯變得敏感脆弱。他期待得到關注,又深知被過度關注的痛苦。他努力改變現狀,脫離家庭的困擾。
妹妹漢娜:膽小,乖巧,沉默。
她的出生導致母親放棄夢想,從一開始就像家裡的透明人。沒人關注她,靠近任何人,都會被推開。她懂得隱藏自己,不給別人添麻煩,這也造就了她洞察內心的能力。整個故事中,只有她是清楚真相的人。
她知道傑克不是兇手,因為傑克一直小心翼翼,不求回報的愛著哥哥內斯。
她知道莉迪亞的痛苦,死前反常的打扮,可怕的笑容,只有她看的清楚。
《原生家庭》中寫到: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這個家庭中,父母給莉迪亞種下的種子,叫做期待。
父親詹姆斯.李
自卑的他認定無法改變華人被排擠的事實,兒子有與他同樣的遭遇。女兒莉迪亞卻不同,她有一副白人的面孔,可以融入人群,所以,莉迪亞是他的希望,改變被排擠的希望。
他希望莉迪亞不要向他一樣孤獨,時刻提醒莉迪亞多交朋友,送莉迪亞人際交往的書,儘管知道不適合她的年齡去讀。催促莉迪亞給並不熟悉的朋友打電話,強迫她去參加舞會,期待她去和朋友看電影。
直到莉迪亞死去,才發現,她已經好久不打電話,接她時從來都沒見過她的朋友,每個人都說和莉迪亞不熟,老師說莉迪亞是個孤獨的孩子。
詹姆斯想:他的女兒,沒有朋友,形單影隻,最後絕望的跳進了湖中。
母親瑪麗琳
本來她想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但是被懷孕和結婚打亂了計劃,只好在家過著照顧丈夫子女的生活。
處理母親喪事,徹底擊潰了她。她現在所過的生活,就是曾經鄙視的,母親的生活,她必須改變!當看到離異的女鄰居是一名優秀的醫生時,她找到了方向,暫時離開丈夫和子女,自己為夢想去奮鬥。她一聲不響的走了,可事與願違,小女兒降臨了,她不得不放棄,再次回歸家庭。
女兒莉迪亞成了她的希望,堅決不讓女兒活成她的樣子。她給女兒選課程,買書,安排日程……
莉迪亞同意她的每一項安排,瑪麗琳認為這是天意,女兒註定會幫她完成當醫生的夢想。
直到她發現,莉迪亞一直保存著她的烹飪書,一本來自她母親的烹飪書。她突然醒悟了,莉迪亞不愛科學,不想成為醫生,不喜歡她的所有安排,可是為了取悅她,默默的接受了。
瑪麗琳想:是這些壓在莉迪亞身上,不喜歡卻要接受的一切,最終把她推入了湖底。
哥哥內斯:
當他把妹妹推入水中,又救出來那一刻,他突然理解了,不是妹妹的錯,對他來說期望得到的關注,正是莉迪亞想擺脫的。他理解莉迪亞的壓力,總是安慰她,守護她。
當發現莉迪亞故意用成績下降,取代父母對他考入哈佛的關注時,他生氣了;當莉迪亞故意和曾取笑他的傑克在一起時,他惱火了;當莉迪亞故意撕掉他的入學通知,不讓他走時,他憤怒了;當莉迪亞打電話到大學去找他時,他不想理了,他累了。
他同樣想擺脫這個家庭,總是對他失望的父親,對他視而不見的母親,時刻需要依靠他的妹妹。儘管妹妹可憐的望著他,哭著哀求他,他心裡動容,最終還是選擇無視。
內斯不斷的去找傑克的麻煩,打傑克,他清楚傑克不是兇手,但他還是要去做,因為他需要一個發洩的目標,以減輕自己對莉迪亞死的內疚。
內斯後悔:他沒有傾聽妹妹的想法,自己辜負了妹妹的期待,讓她獨自面對家庭的壓力而不理,最終擊垮了莉迪亞,讓她投入水中。
顯然,這個家庭每個人都意識到,莉迪亞是被他們推下去的,莉迪亞死於父母的期待,哥哥的拋棄,這個家庭給她的壓力。
她艱難的繼承父母的夢想,接受令人窒息的殷切期待。
為什麼莉迪亞之前可以承受壓力?因為她有一個自我暴露的對象,就是哥哥內斯。
心理學提出:自我暴露即一個人自發地、有意識地向另一個人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籠統地說就是「指個體把有關自己個人的信息告訴給他人」(Jourand,1964)
自我暴露減輕她的孤獨感,幫她擺脫沮喪情緒。但同時,自我暴露也讓她變得更脆弱,內斯不再回應她,要離開她,她的精神支柱沒有了。
《原生家庭》中說:如果不能認清主要的責任方,你就會一輩子把這個重擔背負在自己的肩膀上。
慶幸,莉迪亞意識到這個問題,她開始徹夜思考,從哪裡開始,她的人生不對了?
她終於想明白了,就是內斯託住她那一刻。她從來都沒有自我,依靠內斯,被母親的夢想吸引,為家人而活。她要改變這個錯誤,自己戰勝恐懼,完成一個儀式,她就取得了新生。
於是,她溜出家門,走到湖邊,解開小船,劃入湖中心,跳入水中。雖然不會遊泳,但她無所畏懼,因為過了這關,就能擺脫父母的期待,開啟新的人生。
她清楚記得內斯的話,只要一直踢水、踢水,她可以做到,遊到岸邊,離開水面,然後開始新的生活……
後面的故事,我們已經知道了。莉迪亞找到了擺脫父母期待,釋放家庭壓力的辦法,最終卻死於意外。相比自殺,我們更願意接受這個結果。
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的確很大,但終究是有方法解決,畢竟除了傷害,愛也是家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