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一個有信仰的女人,終究會穿過生命中的霧霾,遇見幸福

2020-11-05 空房子

認識嚴歌苓是在楊瀾的採訪節目裡,嚴歌苓說,「我的父親從來沒有愛過我的母親,而我的母親卻愛得深沉。在我和哥哥長大成人後,他們就離婚了,父親娶了別的女人」。嚴歌苓崇拜、理解自己的父親,她受父親之託勸母親離婚。年歲漸長,她才發覺做錯了,由此對母親深感懊悔。

《小姨多鶴》是嚴歌苓自認為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由一個借腹生子的故事細膩地展現人性。男人張儉和女人朱小環是一對夫妻,他們如膠似漆地愛著,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孩子。公婆意外救下日本女人多鶴,並生出借腹生子的主意。朱小環的內心掙扎而痛苦,但為了成全老人的心願,無奈之下慫恿並逼迫丈夫和日本女人造孩子。

天遂人願,多鶴為張家生下一個女兒和雙胞胎兒子,小兩口喜笑顏開,但困擾也隨之而來。生活中張儉對多鶴的一言一行一態度,朱小環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她一次次地在張儉面前確認自己在他心中的位置,一次次地申明只有她才是孩子們的母親,每確認一次,她的痛苦就增加一分,真正的擁有從來不需要如此。

愛如握在手中的沙子,握得緊反而流失得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儉的目光開始落在一直默默無聞、勤勞、善良的多鶴身上,他感激多鶴為自己生兒育女,他發自內心地心疼、愛惜多鶴,而與此同時則是他對妻子精神上的背叛。


故事裡的兩個女人都活得艱難而痛苦:朱小環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強勢、委屈、矛盾和傷痛,看著讓人恨不起來;多鶴隱忍、付出、逃離和追求,得到的幸福曇花一現,看著讓人揪心。秉著「德養運,善養福」的信仰,經歷了人生的風雨,穿過生命中的霧霾,一切塵埃落定。

善良是一個好女人的底色。

朱小環「刀子嘴、豆腐心」,她原本想借多鶴生下兒子後就將其送走,這樣丈夫和孩子都是自己的,家庭可謂美滿。可是得知丈夫張儉將哺乳期的多鶴騙到荒外遺棄時,她沒有欣喜,反而罵丈夫狠心,不顧一切和婆婆尋找多鶴。後來夫妻二人決意將多鶴留在家裡,不惜背井離鄉隱瞞多鶴是日本人的身世。

解不開的心結是痛苦的根源,時間和愛是治癒的良藥。

留下多鶴,朱小環一直活在患得患失中,活在她解不開的心結裡,自她無奈逼迫張儉與多鶴生子開始,她的心結就繫上了。她擔心丈夫愛上多鶴,不要她;她擔心孩子們和她不親,她成為外人。

心結就如自己從內關上的一扇門,任憑外面的人怎麼推都無濟於事。一次張儉下班回家,朱小環正好帶孩子們出去玩,家裡就剩下他和多鶴兩人。張儉從厚棉襖下掏一條紅色圍脖,幫多鶴戴上,兩眼閃亮地望著她,口中喃喃「怎麼這麼好看」。又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多鶴,多鶴分下一半給他,兩人吃著糖,嘴裡、心裡應該比糖還甜。這一幕正好被朱小環撞見,心中自然不是滋味。張儉向妻子坦言是出於感激,多鶴變賣首飾為他們置辦新家。但是他沒有注意界限和分寸,讓妻子心中的結越系越緊。

張儉的工資不足以支撐一家六口的生活費,飯桌上朱小環主動提出上山砸石頭賺錢補貼家用。可是上班第一天,她卻讓多鶴去頂替。多鶴正值哺乳期,上午和下午休息的間隙,急匆匆跑下山給孩子餵奶,餵完奶後又趕緊跑上山接著幹活。張儉看在眼裡,對妻子自然是多了責怨,對多鶴多了憐惜。

人總是容易被感情蒙蔽雙眼,做一些自己都覺得理虧的事情,結果適得其反。正如東野圭吾所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存在。」朱小環內心害怕失去,她擔心自己上山幹活,孩子們和多鶴更親,張儉和多鶴有了更多獨處的機會。她向多鶴袒露自己的心聲,多鶴可以理解她,但是張儉不會。愛戀的萌芽一旦發生,越受阻礙,越是頑強。

放手生命中無緣的愛,成全他人的幸福,這是為人的一種道德。

如果對方做不到分手或離婚,排除萬難和你一起追求屬於你們的幸福,那請放手,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他人的成全。

張儉約多鶴去看電影,兩個人偷偷摸摸地坐在放映後臺,多鶴欣喜而滿足地盯著屏幕,張儉目不轉睛地看著多鶴那張可人臉傻笑。。。不料被工作人員發現,倉皇逃離時多鶴髮現自己幹活的三輪車丟了。張儉家門口,三輪車停在那,朱小環一臉懵地看著多鶴的領導質問她和哪個男人去看電影了。張儉當著老婆的面不敢承認,使眼色讓多鶴也不要說,多鶴尷尬至極,無所適從。。。精明的朱小環早已從他們的眼神中得知實情,她深感絕望,深夜喝老鼠藥自尋短見。

看到張儉無法負責的態度,朱小環愛之深恨之切的傷痛,「言不正名不順」的幸福如果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這樣的愛還要堅持嗎?多鶴決定離開,還這個家安寧,給孩子們一個和諧幸福的成長環境。

保持感恩之心,放下過往,向陽而生。

張儉被冤入獄後,朱小環中風,女兒精神失常,生活的重擔全落在多鶴身上。朱小環這才真正看見多鶴,是那樣的堅強和善良:她為張家生孩子,延續香火;她心甘情願做小姨,從不奢求孩子們叫她一聲「媽」;她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幫著賺錢養家。

朱小環發覺一直以來她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和處理家事。多年的心結終於在時間的見證下,在張儉對愛的克制中,在多鶴任勞任怨的解開。

聽嚴歌苓說她父母的感情,看她的作品《小姨多鶴》,開始明白婚姻到底是一種社會關係,遭遇背叛後選擇分離或者繼續都需要心中有信念,對自己負責,在關係中成長,看見自己,看見身邊的人。

相關焦點

  • 嚴歌苓《誰家有女初長成》:當花瓣離開花朵,成長的代價是生命
    他(金鑑)掏出手帕,擦去面孔上的血,說:放心,我不會有這樣的姐妹;我要有姐姐或者妹妹,餓死也會要上學的。在事情不可逆轉的將來,巧巧記起這一晚,她把自己看透了,把大部分女人看透了:女人不會愛一個男人的厚道勤勞,她們只會和有這兩種德行的男人去過日子。
  • 嚴歌苓的葡萄:這樣一個又野又美的女人,誰會不喜歡呢?
    終生未嫁,卻有好幾個男人。這些情人各懷鬼胎,但無一例外地愛著這個「心如赤子,混沌未開」的質樸女人。古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王葡萄也不例外。她並不忠貞,卻不世俗。每一段感情,於她,都是珍貴的身心合一的付出。正如書中所說:「因為只有在那混沌剛開的瞬間,男人看到的只是女人——那個純粹的生物個體,女人亦然。
  • 嚴歌苓《花兒與少年》:為擺脫貧窮離婚中國人嫁美國富豪,幸福嗎
    在嚴歌苓的作品《花兒與少年》中,表達了部分中國移民的最新寫照。因為《花兒與少年》是在講述一個中國家庭的破解,和一個美國家庭的重新組合。其實我在讀完嚴歌苓的《花兒與少年》之時,有一種感覺就是人應該擁有滿足感,而不是貪得無厭,那樣的話只會讓自己失去好不容易得到的幸福,不是嗎?更何況生活的幸福與不幸福是自己經營的,而不是由車子、房子、票子來決定的,就算物質再豐富,精神缺失了,肉體能安靜嗎?心靈能得到滿足嗎?我看不見得,因為在嚴歌苓的《花兒與少年》中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 嚴歌苓的這本書給你一個答案
    我在此想說的是:希望把「戰狼」精神當成「精神病」這些的人讀一下嚴歌苓《寄居者》,看看那些沒有國土的人的生存狀態,也許會有一番悔悟。疫情期間,經過一個多月,我斷斷續續讀完了嚴歌苓的《寄居者》,除了她小說改編的電影《芳華》之外,這也是我讀的嚴歌苓的第一部作品。
  • 嚴歌苓小說刻意的傳奇戲劇性,失去了多少文學的真誠
    在我看來,嚴歌苓筆下的小漁、扶桑、葡萄、多鶴這幾位「奇女子」,更像是「奇」中之奇。她們在社會中都是徹頭徹尾的弱勢群體、邊緣人;只是,弱女子在時代浪潮裡嗆水甚至溺亡這種無數次發生的悲劇,並沒有成為嚴歌苓書寫的方向。她讓身處絕境的女人活出自主的人生,與命運的壓迫和限制構成反差,甚至能跟命運掰掰手腕。
  • 第九個寡婦,在苦難中開出生命之花
    ——嚴歌苓 《第九個寡婦》一直很喜歡嚴歌苓的小說中描寫的那段特殊時期的中國和中國女性,苦難不會把她們壓倒反而磨礪出驚人的韌性。看完《第九個寡婦》之後吸了好長一口氣,有驚嘆,有感動。王葡萄身上的母性讓這些男人不自覺地靠近她依賴她,王葡萄將自己的心掰成幾瓣分給她生命中重要的男人。與琴師情竇初開的美好;與少勇是青梅竹馬的陪伴;與冬喜是現世中的安穩;與春喜是浪花拍岸的洶湧;與樸作家是靈魂伴侶的陶醉。樸同志在七十二歲時回想那一天,覺得是很好玩的一件事。當然,他不知道人都是這樣,記不住羞辱;痛苦只有變成了滑稽荒唐的事才會給人記住。
  • 讀嚴歌苓的小說《芳華》,感受青春歲月的洗禮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芳華》,作者嚴歌苓。在這兒有必要介紹一下作者。嚴歌苓,1958年11月16日出生於上海,美籍華人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 。作品以中、英雙語創作小說,常被翻譯成法、荷、西、日等多國文字。其作品無論是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
  • 黎婉華:給了男人一切,卻成全了三位情敵,女人一定要做兩件事
    而是在每次受傷時,丈夫總能帶回一個女人,一次次凌遲她早已搖搖欲墜的心。明明將自己所有的愛,所有的忠誠都毫無保留地給了他,成就了他的事業,成就了他的野心,卻更成就了他的無情。黎婉華,不過又一個現實的王寶釧,抑或比王寶釧還慘。
  • 畀愚新作《叛逆者》:我們懷念某個時代,其實是懷念那時的信仰
    世間廣袤,璀璨是留給大多數的,死亡終究是少數人的歸宿。叛逆者,連生命都不屬於自己。周旋在不同陣營,分裂出多重角色,可能有瞬間假戲真做,或夢醒時分復歸清醒。究竟哪個是真我?意識模糊的始終是外界,叛逆者從未失掉底色。他清楚我是誰,不敢懈怠。即便如此,顧慎言有句話很刺骨:「一個叛逆者,是永遠得不到信任的。」從始至終,註定是孤寂。如果沒有選擇,何來叛逆。之所以有選擇,是為著秩序能愈加完善。
  • 《長恨書》愛是信仰,也是光
    比利寫信給克裡西道歉並向她求婚,可這封信被克裡西的父親攔截下來,而這封信也因此塵封了三十四年,這一對有情人終究天各一方,甚至一個是生離,一個是死別 威廉是克裡西的兒子,在尋找母親的過程中,他深深地被蒂娜這個美麗善良的姑娘所吸引,最終威廉找到了母親,也找到了生命中的最愛。當克裡西時隔三十四年拿到比利的這封信時,她終於獲得了救贖,一切本該是那麼的美滿,還好她最終知道了真相,她在三十四年後真正的放下了比利,開始的全新的人生。
  • 感謝生命中所有的遇見
    兒子倒是沒說什麼,只是嚷嚷著總要吃點東西的,於是,娘倆站在馬路邊上一人吃了一個饅頭,然後匆匆忙忙地各赴各的戰場。她來的時候是說做文員,管管業務上的一些雜務,來了才知道,業務都是老闆娘親自管的,她就是一個勤雜工,不是搬貨,就是做衛生,現在,剩菜剩飯收進冰箱也是她的事了。在這種小地方做事就是不好,全都是老闆,一天到晚都有受不完的窩囊氣,想想自己也是大專畢業,怎麼現在就淪落到這般境界呢?
  • 跨國坎坷的三角戀故事,嚴歌苓經典小說《小姨多鶴》
    越是讀嚴歌苓越是暗暗地佩服這個才華橫溢毅力超人見識廣博的魅力女人啊。閱讀不跟風,甚至雞蛋裡挑骨頭對嚴歌苓我還是給予高度的評價,難得的大才女。她寫作跳出了民族的偏見性、局限性,她寫作做到了文採與思想的共同升華。《小姨多鶴》看著這個書名我都覺得喜歡,我也確實覺得嚴歌苓的多數作品起的名字都非常迷人有韻味。這個故事發生在50年代,描寫的地理位置是過去戰爭時期被日本侵佔過的東北滿洲地區。
  • 《小姨多鶴》:摧毀一個女人,讓她認命就夠了
    有人說,嚴歌苓的《小姨多鶴》講的是戰爭的慘無人道;也有人說,它講的是生命的堅韌。我更認同後者。起初,我們都喜歡柔韌、善良的日本姑娘多鶴。1、把愛情當成一生信仰的女人故事發生在當年的中國東北。有一戶人家姓張,父親和兒子都是勤勞的石匠,因為有手藝,這一家是村子裡數得上的富戶。
  • 《畢業歌》告訴我們青春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當代著名作家嚴歌苓根據田漢和聶耳創作的《畢業歌》精神,以父親經歷為原型,創作了小說《畢業歌》。講述了上海幾位熱血青年,在抗日救國的浪潮中磨礪成長,譜寫出「青年強國夢,青春勇擔當」的成長之歌。但她和同齡女孩又不一樣,她有堅定的信仰。信仰給她力量,讓她克服弱點,變得勇敢鎮定,能從容處理險情,最終化險為夷。
  • 唐卡,以心畫佛,用生命作為獻祭,永不褪色的信仰……
    這一明一暗,形成一個非常寧靜平和的畫面,讓人非常不忍心破壞。關於唐卡的起源,或許脫胎於這樣一個場景:古代藏族人民以遊牧為生,逐水草而居,所以他們居無定所,然而,沉重的佛像在遊居中非常不方便,可藏民們又要日日朝拜供奉佛。那該怎麼辦呢?於是,便於攜帶又可以隨時供奉的唐卡被創造出來,寄託著藏人心中神聖的信仰。
  • 嚴歌苓《天浴》:滌蕩人性的汙垢,還原乾淨的靈魂
    《天浴》圖書讀《天浴》的過程中,主人公文秀總讓我聯想到嚴歌苓筆下的另一個少女——小漁。然而,文秀沒有小漁幸運,小漁在承受外力侵犯的同時,選擇用善良去感化身邊的人,她喚醒了與她假結婚的義大利老頭沉睡的靈魂,也在拯救他人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覺醒。文秀是一個被安排到草原學習牧馬的知青,與一個殘缺的中年藏族牧民老金搭夥住一頂帳篷。原本組織承諾文秀牧馬六個月就可以回到場部,但是到時間後場部並沒有來人接她。
  • 見證著信仰的力量
    但轉念一想,如果天天陶醉於名著名篇中,不也是很愜意的生活嗎?這種心境下,長篇小說《面紗》深深吸引了我。小說精美而複雜的結構、跌宕有致的情節設定以及個性強烈、字斟句酌的行文風格,確實稱得上英國作家毛姆的一部力作。
  • 嚴歌苓《小姨多鶴》:兩個女人,一個男人,演繹的愛恨糾葛~原創
    誰懂女人心?如果你是朱小環,權衡利弊你會作何選擇?煎熬過無數漫漫長夜,是否會於黑暗中對自己心生悲憫?張儉回回去日本婆屋裡都像是奔赴一場戰鬥,這是一場無聲的戰鬥,既犧牲這個花錢買回來的女人又犧牲自己,只為了他們老張家至高無上傳宗接代的大事。兩個女人一個男人,默默認領了命運的擺弄,讓人無限感慨,生活是什麼?是一步步的妥協和隱忍。
  • 《遇見你之前》:當最好的愛情遇見不自由的生命
    也給她封閉的世界撕開一道口子,她不得不換一個工作,哪怕她很牴觸,但生活就是有很多「不得不」。,但不執著於你有一句話特別美,「我用真心待你,但不執著於你,活在緣分中,而非關係裡。」對路易莎來說,這半年的時間重塑了她,讓她有了全新的人生。對威爾來說,這半年,他改變了一個女孩的命運,是他人生最後的時光裡做的最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