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嚴歌苓是在楊瀾的採訪節目裡,嚴歌苓說,「我的父親從來沒有愛過我的母親,而我的母親卻愛得深沉。在我和哥哥長大成人後,他們就離婚了,父親娶了別的女人」。嚴歌苓崇拜、理解自己的父親,她受父親之託勸母親離婚。年歲漸長,她才發覺做錯了,由此對母親深感懊悔。
《小姨多鶴》是嚴歌苓自認為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由一個借腹生子的故事細膩地展現人性。男人張儉和女人朱小環是一對夫妻,他們如膠似漆地愛著,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孩子。公婆意外救下日本女人多鶴,並生出借腹生子的主意。朱小環的內心掙扎而痛苦,但為了成全老人的心願,無奈之下慫恿並逼迫丈夫和日本女人造孩子。
天遂人願,多鶴為張家生下一個女兒和雙胞胎兒子,小兩口喜笑顏開,但困擾也隨之而來。生活中張儉對多鶴的一言一行一態度,朱小環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她一次次地在張儉面前確認自己在他心中的位置,一次次地申明只有她才是孩子們的母親,每確認一次,她的痛苦就增加一分,真正的擁有從來不需要如此。
愛如握在手中的沙子,握得緊反而流失得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儉的目光開始落在一直默默無聞、勤勞、善良的多鶴身上,他感激多鶴為自己生兒育女,他發自內心地心疼、愛惜多鶴,而與此同時則是他對妻子精神上的背叛。
故事裡的兩個女人都活得艱難而痛苦:朱小環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強勢、委屈、矛盾和傷痛,看著讓人恨不起來;多鶴隱忍、付出、逃離和追求,得到的幸福曇花一現,看著讓人揪心。秉著「德養運,善養福」的信仰,經歷了人生的風雨,穿過生命中的霧霾,一切塵埃落定。
善良是一個好女人的底色。
朱小環「刀子嘴、豆腐心」,她原本想借多鶴生下兒子後就將其送走,這樣丈夫和孩子都是自己的,家庭可謂美滿。可是得知丈夫張儉將哺乳期的多鶴騙到荒外遺棄時,她沒有欣喜,反而罵丈夫狠心,不顧一切和婆婆尋找多鶴。後來夫妻二人決意將多鶴留在家裡,不惜背井離鄉隱瞞多鶴是日本人的身世。
解不開的心結是痛苦的根源,時間和愛是治癒的良藥。
留下多鶴,朱小環一直活在患得患失中,活在她解不開的心結裡,自她無奈逼迫張儉與多鶴生子開始,她的心結就繫上了。她擔心丈夫愛上多鶴,不要她;她擔心孩子們和她不親,她成為外人。
心結就如自己從內關上的一扇門,任憑外面的人怎麼推都無濟於事。一次張儉下班回家,朱小環正好帶孩子們出去玩,家裡就剩下他和多鶴兩人。張儉從厚棉襖下掏一條紅色圍脖,幫多鶴戴上,兩眼閃亮地望著她,口中喃喃「怎麼這麼好看」。又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多鶴,多鶴分下一半給他,兩人吃著糖,嘴裡、心裡應該比糖還甜。這一幕正好被朱小環撞見,心中自然不是滋味。張儉向妻子坦言是出於感激,多鶴變賣首飾為他們置辦新家。但是他沒有注意界限和分寸,讓妻子心中的結越系越緊。
張儉的工資不足以支撐一家六口的生活費,飯桌上朱小環主動提出上山砸石頭賺錢補貼家用。可是上班第一天,她卻讓多鶴去頂替。多鶴正值哺乳期,上午和下午休息的間隙,急匆匆跑下山給孩子餵奶,餵完奶後又趕緊跑上山接著幹活。張儉看在眼裡,對妻子自然是多了責怨,對多鶴多了憐惜。
人總是容易被感情蒙蔽雙眼,做一些自己都覺得理虧的事情,結果適得其反。正如東野圭吾所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存在。」朱小環內心害怕失去,她擔心自己上山幹活,孩子們和多鶴更親,張儉和多鶴有了更多獨處的機會。她向多鶴袒露自己的心聲,多鶴可以理解她,但是張儉不會。愛戀的萌芽一旦發生,越受阻礙,越是頑強。
放手生命中無緣的愛,成全他人的幸福,這是為人的一種道德。
如果對方做不到分手或離婚,排除萬難和你一起追求屬於你們的幸福,那請放手,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他人的成全。
張儉約多鶴去看電影,兩個人偷偷摸摸地坐在放映後臺,多鶴欣喜而滿足地盯著屏幕,張儉目不轉睛地看著多鶴那張可人臉傻笑。。。不料被工作人員發現,倉皇逃離時多鶴髮現自己幹活的三輪車丟了。張儉家門口,三輪車停在那,朱小環一臉懵地看著多鶴的領導質問她和哪個男人去看電影了。張儉當著老婆的面不敢承認,使眼色讓多鶴也不要說,多鶴尷尬至極,無所適從。。。精明的朱小環早已從他們的眼神中得知實情,她深感絕望,深夜喝老鼠藥自尋短見。
看到張儉無法負責的態度,朱小環愛之深恨之切的傷痛,「言不正名不順」的幸福如果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這樣的愛還要堅持嗎?多鶴決定離開,還這個家安寧,給孩子們一個和諧幸福的成長環境。
保持感恩之心,放下過往,向陽而生。
張儉被冤入獄後,朱小環中風,女兒精神失常,生活的重擔全落在多鶴身上。朱小環這才真正看見多鶴,是那樣的堅強和善良:她為張家生孩子,延續香火;她心甘情願做小姨,從不奢求孩子們叫她一聲「媽」;她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幫著賺錢養家。
朱小環發覺一直以來她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和處理家事。多年的心結終於在時間的見證下,在張儉對愛的克制中,在多鶴任勞任怨的解開。
聽嚴歌苓說她父母的感情,看她的作品《小姨多鶴》,開始明白婚姻到底是一種社會關係,遭遇背叛後選擇分離或者繼續都需要心中有信念,對自己負責,在關係中成長,看見自己,看見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