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小姨多鶴》:兩個女人,一個男人,演繹的愛恨糾葛~原創

2020-08-20 心理諮詢師邦珍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大批移民到東北地區的日本國民被拋棄,崎戶村五百多戶村民相繼自殺,憑藉著強烈的求生本能,少女多鶴從血光之災中逃了出來,流亡的路上被緝拿,被保安團像牲口一樣裝進麻袋,以不值一頭驢錢的價格賣給了張家的兒子張儉為妾,成為一個傳宗接代的工具。展開了她在一個傳統中國家庭磨難波折、畸戀糾纏的一生。


一、 縱使身處黑暗,也要心向光明

張儉的媳婦朱小環,懷著身孕時被日本兵追趕流產,從此無法生育。花掉七塊大洋,買一個日本婆回來,是為了生孩子,成為朱小環不得不接受的悲摧現實,慪氣過胡鬧過,到最後也不得不恰到好處的收場。

撇開不能生育的事不說,張儉和朱小環是快好成一個人的一對恩愛夫妻,小環流產時大出血,張儉哭嚎著「保大人」,著片深情存留在小環的心底。

每次張儉去日本婆那屋,屬於朱小環的夜晚都變得很苦很長。夜深人靜輾轉難眠的時候,朱小環一想到那些要跟張儉「不過了」的念頭,心都要碎了。

誰懂女人心?如果你是朱小環,權衡利弊你會作何選擇?煎熬過無數漫漫長夜,是否會於黑暗中對自己心生悲憫?

張儉回回去日本婆屋裡都像是奔赴一場戰鬥,這是一場無聲的戰鬥,既犧牲這個花錢買回來的女人又犧牲自己,只為了他們老張家至高無上傳宗接代的大事。兩個女人一個男人,默默認領了命運的擺弄,讓人無限感慨,生活是什麼?是一步步的妥協和隱忍。


「竹內多鶴,十六,父母、哥、弟、妹亡。多鶴懷孕。」三個人煎熬過一個個白天和黑夜,揭開多鶴的身世之謎,也迎來多鶴的生育,第一胎生下女兒春美,卻只能自稱是孩子的小姨。

知曉多鶴的身世,張儉對日本婆一顆冰冷嫌棄的心,生出一層不為人知的憐惜。常言說得好: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更何況兩人已生下了一個女兒。這個孤苦伶仃、身陷異國的小女子,沒有任何依靠,他不想她再遭受磨難,但卻不敢去想,有朝一日,一旦生下兒子,完成傳宗接代的大任,他是否還能夠再收容這個舉目無親的日本孤女。

十六歲就被孤零零扔在這個世上的多鶴,沉默寡言像是一個隱形者,卻爆發出頑強的生命力。她早已看清命運的很相,世上已經沒有自己的親人了,而這個男人把她買來當生育工具,她要靠自己的身體給自己製造親人。她逆來順受這一切遭遇。

她不向讓自己懷孕的中國男人討喜愛,她討的是生存。活下去,才會看到希望,才會看到光明的那一天。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在野外的山坡上,親骨肉說來就來了。小環找到在野外臨盆的多鶴,被一幕血腥場面嚇壞了。手電的光亮照著多鶴因陣痛而慘白猙獰的的臉,眼睛奮力大睜著,噴發著兩簇熾熱的火焰,咬著牙拼著命,她要把自己的骨肉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小環嗚嗚地哭起來。

只有生過孩子的女人,才能感同身受這撕心裂肺一般的疼痛,但這疼痛又是多麼有價值,它代表著新生命的誕生……兩個命大的雙胞胎兒子張鋼、張鐵降生了。

二、求死是件容易事,活著才更艱難

張儉第一次帶著三個孩子和多鶴一起出門,多鶴特意梳妝打扮了一番,興高彩烈的少婦多鶴,千想萬想也不會想到,等待著她的是慘遭遺棄,她給人生下三個孩子,卻無法抹除掉隱藏在人性中的黑暗。

別有用心的坐火車,把多鶴帶到這個山高水遠的地方,裝著好心給了多鶴五塊錢,轉身把她遺棄掉,這是他張儉預謀已久、真實導演的一齣戲。沒想到,張儉卻因預謀成真而大哭了起來。

那些在一起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愛與恨,不是能夠輕易一筆勾銷掉的。這個花七塊大洋,買回來的活生生的人,這個於他名不正言不順的女人,他三個孩子的親生母親,早已刀刻斧鑿一般烙進他的生命裡,是他一直在逃避面對,逃避承認罷了。

朱小環和日本婆要兩選一,是生活逼迫他作出了選擇。可悲可嘆的人呢,說過多少言不由衷的話,做過多少身不由已的事?

「多鶴走失了。這是一句現成的理由。一半真實。一小半真實。一小半……」這幾話,令我的眼淚悄無聲地流下來。放棄一段感情,放棄一個人,其實原本不需要去找補任何理由。可憐的多鶴,想要在這個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下去,真難啊!

坐在江邊臺階上號啕大哭的張儉,只不過是在哭他自己受到譴責的良心,借這哭聲,埋葬掉他對多鶴無法言明的感情和欠疚。他遺棄掉一個大人,留下三個小人兒,日子還得繼續過下去。


語言不通,被遺棄的年輕母親多鶴,流浪在異國他鄉的街頭,風餐露宿食不飽腹衣不蔽體。心中僅存一個執念,就算曆盡千辛萬苦,只要有一口氣在,她都要回到那個「家」裡去。那個「家」有她的親生女兒和嗷嗷待哺的雙胞胎兒子。孩子是一個女人,一生的軟肋與鎧甲。她走得瘋了一樣。對此時的多鶴來說,求死是一件容易事,活著才更艱難。

瘦脫了型,流浪一個多月,如同乞丐一般的多鶴回來了。見到張儉的那一刻,她惡撲到他身上,又捶又打、又掐又咬,像一頭受傷的母獸,一腔的怨恨惱怒在這場撕扯扭打中消解。

清洗掉流浪沾染的汙垢,多鶴不自覺得笑了。真是太意外了,她怎麼竟笑了呢?沒有聲討,沒有控訴,這笑中猶帶淚一般,怎麼就輕易地和這多災多難的生活握手言和了呢?對遭受過的一切一笑而過,小女人多鶴此時的笑讓人動容,也令人憐憫。

夜裡十二點,多鶴抱緊女兒。按她預先設想的,她這會兒跟三個孩子已經死了。多鶴摟著丫頭,覺得真走運,假如死了,她就聽不到丫頭逗樂的話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這世上有多少人,曾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過?

人活著,即是如此,悲欣交集。哲學家尼採說過: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三、無法重來的一生,感謝愛和曾愛過

流浪在多鶴身上留下鮮明的輪廓線條,而住院調養又在她鮮明的輪廓上添了薄薄的豐潤,她的兩腮潤澤秀色可餐。

張儉看在眼中,心裡打了個鞦韆,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悄悄地捏一捏她的手心,讓他心尖肝尖都酥麻了。那手心真軟真嫩,像一切被偷盜來的東西那樣有難以言喻的美妙。

張儉成了多鶴的秘密情人。這兩個人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了八九年,連孩子都生了三個,卻像陌生人一般。像泰戈爾詩中所寫的那樣:世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今偶然一個回首,卻挖掘了愛的存在。愛的降臨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就如同夜幕降臨,白日西沉。


男人和女人之間悄然發生的一切變化,都沒逃過朱小環的眼睛。但現實逼得她睜一隻眼睛閉一隻眼睛,這日子雖然不清不楚地摻乎著一起過,但在這個家裡,她有多重身份,是一個名義上的妻子、母親、姐姐。一旦離開這個家,她將一無所有。

「這個家是由每一個人撐著的,哪一個走掉,都得塌。」朱小環時常寬慰自己:咳,日子湊合著過吧,看在三個孩子們的份兒上。像雨果所說,愛情本是人幹的蠢事,卻又是上帝的智慧。愛和曾愛過,這就夠了,不必再作其他期求。

勃朗特早在《簡愛》中告誡過世人: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軟弱和愚蠢的表現。

四、未曾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偷情被捉,多虧小環機智救場的張儉,開始自責對小環的不公。對多鶴爆燃起的愛情花火,像被一盆冷水澆滅。乍然得到愛,轉眼又失去愛,百思不得其解的多鶴,陷落進前所未有的孤單中去。

馬爾克斯一語中的,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要尋一個解脫,可以很簡單,就在這附近山上找棵樹,掛上一根繩子,打個活結。

磨難、困苦、悲傷、孤獨……這些都是生活的戰場,每個人都有需要獨自面對的時候。

可是令多鶴奇怪的是,這個家的另一個女人,朱小環撒野也罷、裝痴賣傻也好,都讓她離「找根繩子」的念頭越來越遠。找根繩子幹嗎?還是湊合活著吧。

日子越往下過,張儉和多鶴兩人都明白了,他對她的一往情深,從來都沒有變過,只不過調換成了沒有擁抱、沒有親吻、沒有交歡的一往情深。誰能料想到,正是這「一往情深」釀出了禍端。

張儉一個親如兄弟,經常來家中吃飯的工友小石,注意到這個家三個人不同尋常的關係,對小姨多鶴起了禍心,在樓梯上截住她,在她的身上留下黑爪印,騷擾並要挾她,要將這個家的人置入不可預測的險境中。

明曉這一切的張儉為多鶴深感痛心,她活這一輩子,不敢承認是母親,不敢承認是妻子。她是個無名無份的人,必須躲藏在陰影裡苟且活著,她的國籍、她的身份都見不得光,在動蕩的時局下,洩露那一個秘密,對這個像小船飄搖在大海上的小家庭來說,都會帶來毀滅之災。


在一次大夜班中,張儉開的吊車脫鉤,掉下來的鋼板,恰恰砸死了對多鶴起了禍心的小石。這場事故,讓張儉遭受多年的牢獄之災,不可避免地改變了這個家庭的命運。

而多鶴把這場事故看成是他先發制人,滅了小石,是為了保護她。為了保護他們倆不可告人的隱情,保護這個由兩個女人,一個男人拼湊起來的,永遠無望圓滿的家庭。

組成這個家庭的三個大人和三個孩子,那個都不能缺。名義上的小姨多鶴,與這個家的每一個人都骨血相親、血脈相連。無論以怎樣的方式,把她從這個家分離出去,都想要硬生生地把她和三個親生孩子拆散,那樣的慘劇,誰都不忍心看到。

虛掉這個世界吧,暗去所有的現實吧,連作者都在書中如此吶喊。

人們遇到災禍時,邁不過去那道坎,往往都覺得過不下去了,可過了一陣發現,也就那麼回事,人總得活下去。時間是一味能夠療愈一切的藥。在死之前,為愛而忍痛,為希望而景仰吧。

五、黑夜無論怎樣漫長,白晝總會到來

張儉被判死緩入獄,朱小環想盡辦法,帶多鶴去探監。她藉口去廁所,把一小段時間單獨留給多鶴和張儉。她恨自己命苦,苦在自己跟兩個更加命苦的人捆綁在一塊。她倆與他,是拴在一條藤上的三個苦瓜,註定了要一輩子愛恨糾葛在一起。

小環從多鶴的寧靜中看出自己的英明。她讓他倆單獨呆了那一會兒是對的。張儉命裡的一部分是多鶴的,沒有她小環在的時候,屬於多鶴的那個張儉才會活過來。

遠遠望了一眼多鶴的張儉轉頭看著地面。以前兩人就常常這麼看對方:「看著地面上,或空氣,或心裡的某個點,看見的卻是彼此。」

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見不得人上不得臺面的愛情,卻讓人讀出了浪漫與深情,這浪漫與深情裡沾染雜糅著悲苦生活的酸澀艱辛,是一出命運悲喜劇,把人的心一點點揪提起來。


雨果曾說: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織著,廝殺著,這就是我們為之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

守得雲開見月明,所有的秘密終於等到揭曉的時候。 「你們是知道的,」小環忽然說,「小姨是你們的生身母親。」兩個男孩一句話也沒有。他們當然知道。早就知道。

在時代和命運的夾縫裡苟且偷生下來的多鶴,終於穿透人生的黑暗,看到屬於自己的光明。

兩個女人,一個男人,三個孩子,被一條無形的的鎖鏈,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演繹出一個畸戀家庭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每一個小人物如草芥般卑微,都有著其無法抗爭的命運,都承受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負擔越重,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這是任誰都無法逃避的長長的一生。

相關焦點

  • 嚴歌苓《小姨多鶴》‖從傳宗接代工具到融為一體,日本遺孤在中國
    幾十年前,一個由三千多個女人孩子組成的逃難隊伍,一個由日本墾荒者組成的婦幼群體,在中國東北,在日本人所謂的中國荒地,開始了逃亡;他們一路血,一路倒斃,一路自相殘殺……最後,只剩下一個竹內多鶴,成為唯一的倖存者。
  • 跨國坎坷的三角戀故事,嚴歌苓經典小說《小姨多鶴》
    越是讀嚴歌苓越是暗暗地佩服這個才華橫溢毅力超人見識廣博的魅力女人啊。閱讀不跟風,甚至雞蛋裡挑骨頭對嚴歌苓我還是給予高度的評價,難得的大才女。她寫作跳出了民族的偏見性、局限性,她寫作做到了文採與思想的共同升華。《小姨多鶴》看著這個書名我都覺得喜歡,我也確實覺得嚴歌苓的多數作品起的名字都非常迷人有韻味。這個故事發生在50年代,描寫的地理位置是過去戰爭時期被日本侵佔過的東北滿洲地區。
  • 《小姨多鶴》:一出「借腹生子」,兩個女人一生命運的扭轉與交纏
    「女人比男人有寫頭,因為她們更無定數,更直覺,更性情化。」——嚴歌苓嚴歌苓是一個擅於講故事的作家,對人物的刻畫亦是細緻入微,她筆下的女性角色尤為精彩,鮮活深刻、充滿了生命的張力,比如《第九個寡婦》中的王葡萄、《芳華》中的何小萍、《扶桑》中的扶桑……她們有一個共同的代名詞:堅強的「邊緣女性」。
  • 《瞄準》:池鐵城,蘇文謙,兩個男人的愛恨糾葛
    他們是過命的兄弟,彼此之間又存在欺騙,兩個男人的愛恨在松江糾葛難分。除此之外,池鐵城見到自己的女兒秦雪(他並不知道這是自己的女兒),並有意收她為徒,將其培養成下一個殺手蘇文謙蘇文謙和池鐵城的恩怨糾葛終將在松州城有個了解
  • 三個女人,一臺好戲——《小姨多鶴》
    《小姨多鶴》這部小說講述了在抗日戰爭結束時期,十六歲的日本孤女多鶴,被一個中國家庭買來,當作了延續家族香火的生育工具,原因是這家的兒媳不能生育。多鶴在來到這個中國家庭後,從最早的反抗,到後來的接受,再到最後的融入,這其間,多鶴與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有了各種的牽絆。與丈夫張二孩從最早的害怕、敵視,到最後的接納、投入,這期間有少年的憧憬,有中年的甜蜜,有老年的牽掛。
  • 嚴歌苓:一個有信仰的女人,終究會穿過生命中的霧霾,遇見幸福
    認識嚴歌苓是在楊瀾的採訪節目裡,嚴歌苓說,「我的父親從來沒有愛過我的母親,而我的母親卻愛得深沉。在我和哥哥長大成人後,他們就離婚了,父親娶了別的女人」。嚴歌苓崇拜、理解自己的父親,她受父親之託勸母親離婚。年歲漸長,她才發覺做錯了,由此對母親深感懊悔。
  • 《第九個寡婦》劇版與小說差太多,但不妨礙這是部「女人的史詩」
    因為《金陵十三釵》知道了嚴歌苓,在中國,旅美作家嚴歌苓的作品是被改編成影視劇搬上銀幕最多的,從1995年《少女小漁》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開始,先後有《天浴》、《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等被改編成影視劇。2012年10月,《第九個寡婦》又被搬上銀幕。
  • 豆瓣9.2《小姨多鶴》:兩個妻子的境遇,一段苦澀的人生
    《小姨多鶴》是作家嚴歌苓創作的長篇小說,她因這部小說曾獲得諸多獎。2011年,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播出後也廣受好評。小說從抗日戰爭末期開始,要寫的是兩個女性,竹內多鶴和朱小環。嚴歌苓的其他作品似乎都是以女性作為主要描寫對象的。
  • 《小姨多鶴》:戰後日本女人被售賣,東北人七塊大洋買回家生孩子
    斤兩是預先約好的,最重的一個口袋也不過七十斤。穿黑制服的縣保安團派了一個班維持秩序和買賣公道。小學校操場上從一早就擠滿了老鄉,不少光棍都是看得起買不起。七十斤的日本婆也要七塊大洋,有七塊大洋的光棍,就娶得起中國媳婦了,好好地弄個女鬼子回家幹什麼?這是當代作家嚴歌苓的小說《小姨多鶴》中的開頭片段,描寫了東北安平鎮的一小學操場上,保安團賣東西的場景。
  • 《小姨多鶴》完美和湊合兩種生活態度的交織,才是苦難生活的良藥
    《小姨多鶴》這本小說給我帶來太多的觸動和反思,在小說中多鶴和朱小環身上我看到了當時那個時代女性的縮影,也看到了現代女性的身影。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對女人而言,有的事情是不會改變的。就像人們一提到女人就自然想到孩子、愛情、婚姻家庭一樣。在我看來,《小姨多鶴》這本書的主題就是「家」。
  • 《小姨多鶴》:摧毀一個女人,讓她認命就夠了
    有人說,嚴歌苓的《小姨多鶴》講的是戰爭的慘無人道;也有人說,它講的是生命的堅韌。我更認同後者。起初,我們都喜歡柔韌、善良的日本姑娘多鶴。1、把愛情當成一生信仰的女人故事發生在當年的中國東北。有一戶人家姓張,父親和兒子都是勤勞的石匠,因為有手藝,這一家是村子裡數得上的富戶。
  • 兩個女人與一個男人的故事
    一個慵懶又恣意的聲音從手機另一端傳過來。「那又怎麼樣呢,他找誰我都不在乎,總之他不管掙多少錢,最後都會給我的。」這是一個原配妻子和一個小三之間的對話。0 1她按下掛機鍵,疲憊的坐到椅子上,她真不在乎了嗎?她說不出來,估計更多的是麻木了。
  • 嚴歌苓《小姨多鶴》:朱小環,用一生經歷造就的不平凡的女性形象
    《小姨多鶴》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雖是多鶴,但我卻尤愛朱小環這個人物。若把這本書比作一軸傳世畫卷,多鶴是那畫中物,小環便是那張上乘的宣紙。若多鶴是花兒,小環便是那沃土。為了孝道,她默認了另一個女人對自己家庭的入侵,默認了讓另一個女人來分享自己的丈夫。朱小環單純。朱小環是一個單純的女人,即使在那麼一個充滿動蕩的年代,也仍活得像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女孩,把愛情看得大過了天。
  • 《小姨多鶴》1:生不出孩子的女人,選擇默默忍受另一個女人
    從今天開始,花醬就和大家開啟新的閱讀之旅——《小姨多鶴》。小說講述了日本女人竹內多鶴的一生。1945年,日本投降。多鶴在逃亡路上,被撿去賣給了張家,為其生兒養女。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時代,閱讀那個年代的悲歡離合。現在,我們就開始《小姨多鶴》第一部分:陌生女人的闖入。
  • 愛恨情怨——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的故事
    愛恨情怨——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的故事我的一位文友寫了一篇真實的,悽苦的長篇故事,為了網絡閱讀方便,簡要介紹一下大致的故事梗概。主人公田雨(化名)先生今年79歲,祖籍邯鄲某村,父母都是農民,生育他和妹妹兩人。父親中年過世,母親帶著妹妹改嫁他鄉。田雨自幼聰慧,品學兼優,十年寒窗,中專畢業做了一名人民教師,有機會調到一國營大企業做財務工作。
  • 吃醋和出軌的女人,無腦和不負責的男人,天龍八部孽緣的愛恨情仇
    《天龍八部》是著名小說作家金庸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巨著,講述了一段離奇的愛恨糾纏故事。然而,《天龍八部》中發生的故事起源,還有後來三位主角身上發生的種種故事,都與吃醋和出軌的女人,無腦的男人、不負責的男人有關。
  • 嚴歌苓的這本書給你一個答案
    我在此想說的是:希望把「戰狼」精神當成「精神病」這些的人讀一下嚴歌苓《寄居者》,看看那些沒有國土的人的生存狀態,也許會有一番悔悟。疫情期間,經過一個多月,我斷斷續續讀完了嚴歌苓的《寄居者》,除了她小說改編的電影《芳華》之外,這也是我讀的嚴歌苓的第一部作品。
  • 嚴歌苓小說刻意的傳奇戲劇性,失去了多少文學的真誠
    接著閱讀,發現嚴歌苓不少作品都寫了這類女子——單純得有些遲鈍,生命力頑強而旺盛,善良而博愛。小漁(《少女小漁》)、扶桑(《扶桑》)、王葡萄(《第九個寡婦》)、多鶴(《小姨多鶴》)等,莫不如此。她們被命運置於險境,卻能絕處逢生;看似弱小被動,實則強大主動。
  • 嚴歌苓的葡萄:這樣一個又野又美的女人,誰會不喜歡呢?
    終生未嫁,卻有好幾個男人。這些情人各懷鬼胎,但無一例外地愛著這個「心如赤子,混沌未開」的質樸女人。古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王葡萄也不例外。她並不忠貞,卻不世俗。每一段感情,於她,都是珍貴的身心合一的付出。正如書中所說:「因為只有在那混沌剛開的瞬間,男人看到的只是女人——那個純粹的生物個體,女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