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歌》告訴我們青春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2020-09-24 青綠讀書

當代著名作家嚴歌苓根據田漢和聶耳創作的《畢業歌》精神,以父親經歷為原型,創作了小說《畢業歌》。講述了上海幾位熱血青年,在抗日救國的浪潮中磨礪成長,譜寫出「青年強國夢,青春勇擔當」的成長之歌。

封面

小說中的主人公們像現實生活中普通青年一樣,有情感的煩惱,有思想的困惑。然而山河破碎,讓他們來不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們勇敢地以不同方式,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

1青春懵懂的富家少爺,戲劇性成為真正的抗日戰士

主人公王沐天,只有十六歲,卻無心思學習,一心捉摸怎麼抗日。不過他的抗日行為有些幼稚和危險。

他常偷拿家裡錢,買些飲料罐頭,帶著小夥伴在公園邊吃喝邊開會,討論抗日的方法;或者有時他和小夥伴偷貼抗日標語;有時搞破壞,比如去舞廳,偷偷關掉燈,引起混亂;有時破壞日本人的東西,比如將一根銅絲通入日本軍官的三輪摩託的鑰匙眼裡;藏在門洞裡,等日本軍官走下樓梯,把磚頭砸過去,然後騎著摩託甩掉巡捕。

王沐天憑一腔熱忱,做著一些風險大、效果小的抗日行為。直到表姐桑霞(假冒)從南洋回來,他的抗日行為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表姐桑霞的裝束和氣質,都不同於上海女孩。王沐天被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向桑霞獻殷勤。在桑霞的影響下,他對抗日有更深層次的領悟,明白了自己以前的勇敢是多麼蒼白。

從此他開始更有效地抗日,運送藥品給新四軍,參加抗日軍政學習班,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新四軍根據地工作……後來根據需要,他又重返上海,開始地下工作。

2南洋富商千金,信仰共產主義,回國抗日

桑霞(真實名字葉荔紅),出生在一戶馬來西亞大藥材商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信仰共產主義,七七事變後,回國抗日。她偽裝成水果店老闆娘,為新四軍輸送藥品,搞情報。

她和同齡女孩一樣膽子小。第一次開槍射擊特務後,她幾夜沒睡;日本兵差點發現藏在水果裡面的藥品時,她也很緊張。但她和同齡女孩又不一樣,她有堅定的信仰。信仰給她力量,讓她克服弱點,變得勇敢鎮定,能從容處理險情,最終化險為夷。

所以她給人的感覺是堅毅、果敢,充滿吸引力。其實她也有柔情、羞怯的時候。

在和所愛的洪望楠相處時,她恢復了女孩的真面目,嬌嗔多情。可惜他倆信仰不同,書中寫「他跟她相遇,像黑夜裡兩列對開的火車,對方明亮的燈光顯得更明亮,擦肩而過的時候,顯得那麼轟轟烈烈,但終究是開往兩個方向的列車。」

她痛苦地把這份不可能的愛情深埋心底,全身心投入到抗日工作中。根據抗日的需要,她有時去海外募集錢款,有時在新四軍根據地抗日,有時又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

3知識青年科學救國,拋家舍業

洪望楠和未婚妻王多穎青梅竹馬,但為了製造飛機,打日寇,推遲了婚期。他離開家鄉上海,到遠離人煙的飛機製造廠工作。一年多後,他潛回上海,秘密尋找製造飛機的技術專家。

為了不暴露行蹤,他不回家去見心中一直想念的父母、妹妹和未婚妻。不料在街上被未婚妻王多穎認出來,才與未婚妻暗中見面。

他幾次身陷險境。一次眼看要被特務抓住,幸運地被桑霞和同伴救了;又一次手下叛變,特務抓住他,下了他的髖關節,幸運地被負責他安全的季家鳴救了......

他千方百計找到的技術專家,卻因家庭拖累和意志頹廢,不願意離開家,為抗日做貢獻。他就一次次找到技術專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說。眼看就要勸說成功時,與他一起執行任務的、負責安保的季家鳴卻綁架了技術專家,強迫他去製造飛機。

季家鳴為了完成任務,不擇手段,讓洪望楠非常生氣和不解。因為他覺得「抗戰是發自內心的抵抗,來自靈魂的不屈。」所以不應該強迫人抗日。但為了共同抗日目標,只能選擇求同存異。

日軍轟炸飛機製造廠,洪望楠受重傷,眼睛留下疼痛後遺症,時常發作。

除了思想上與同事分歧帶來的迷茫痛苦和身體的傷痛的外,洪望楠的感情世界也飽受折磨。原來在和桑霞的相處中,他深深愛上了果敢、漂亮的桑霞。可因為有婚約在身,有科學救國的信仰和夢想,他只能痛苦地將這份感情埋在了心底,投身到科學救國的事業中。

4青春和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擔當和奉獻

馬來西亞富家千金白雪嬌(櫵)回國抗日時,留下的家信裡寫「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是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和熱愛的,……雖然我的力量簡直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匯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這是那個時代熱血青年的共同心聲。《畢業歌》中的青年們也都懷著這樣的心聲,拋頭顱,灑熱血,用行動擔負起了天下的興亡。詮釋了青春和生命的意義是擔當和奉獻。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當代青年以建設祖國為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地工作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一份力量。

周國仁1998年參軍後,看到駐地墨脫教學落後,就主動到當地學校義務教書。為此他一次次推遲轉業,又一次次推遲婚期。婚後,他常年不能回家,和妻女半年也通不上一次話。20多年如一日,他把青春獻給了當地孩子,詮釋了當代青年的擔當和奉獻精神。

歌德說「我們為祖國服務,也不能都採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我們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可以選擇自己能做到的方式,為祖國的發展,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石田衣良《美丘》: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
    美丘是他筆下的青春美少女。《美丘》是他繼《孤獨小說家》之後又一感人力作。這是石田衣良在中年後回首的別樣青春,作者幻化成書中男主角太一,以太一的視角,講述了美丘短短13個月的經歷。這是一封太一寫給美丘的情書,是一支青春舞曲,它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 《青春之歌》誕生過程的坎坷經歷
    什麼死呀、活啦、病呀、疼呀,整天想的都是這些。不用說別人,連自己都討厭自己。  到了10月中旬,楊沫給任大心打電話詢問進展情況,他說正在加工《青春之歌》,月底即可付排。這個消息使楊沫的精神稍微振奮了一些。  1956年11月,妹妹白楊來信,說她和君超12月來北京,君超還在搞《青春之歌》的劇本,來了要和楊沫談。楊沫對這個劇本並不抱什麼希望,在日記中說,隨他去吧。
  • 《沉默的真相》: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尊重別人的生命
    我們大多數人嘴上不這麼說,卻是這麼做的。認慫是常態,這就凸顯出那些為了捍衛別人的生命和尊嚴,付出自己生命的人的高貴。女記者最終沒有挽回大學教授被執行死刑的命運,這是大學教授和女助理合謀的案件。他們這麼做,只是為了證明死刑會有誤判,當發現誤判後,被執行死刑的人,蒙受不白之冤的人,生命再也無法挽回。
  • 媽媽及生命的意義
    「我們都是追求意義的生物,」我寫道,「必須面對被拋入無意義宇宙的困境。」 接著我解釋,為了避免虛無主義,我們必須有兩個使命。第一重使命是發明或發現生命意義的計劃,讓我們足以為它奉獻一生;第二是努力忘卻前方才發明的行為,說服自己並不是發明而是發現了生命意義的計劃,它原先就獨立發生在「存在」之外。
  • 《肖申克的救贖》:通過4個人生理念告訴我們生命的珍貴意義
    《肖申克的救贖》向我們表達出了4個人生目標,不管你身處何種境遇。下面我就慢慢給大家簡述一下我的感悟。01 身處逆境,也要樂觀豁達,這是防止靈魂墮落的靈藥我們可以從兩個特殊的情景發現安迪的樂觀。第一個是修繕屋頂時,安迪對獄警提出的要求。
  • 家之歌——青山牯牛
    我家大兒子英年早逝,兒媳不另嫁,不負夫君眷念和希望。女兒淚誓:爸爸沒有完成的任務我來完成……母女倆為家譜寫一曲壯美的「家之歌」!我大兒子高中畢業後,就承擔家庭重擔,讓我輕鬆粉筆生活。他妻子把他走的噩耗告訴我,我驅車其家,看到他走的那麼安祥,還帶著微笑…他妻子對我說:「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喊著:爸爸…爸爸…」這生命的最後聲音讓我揪心——這聲音也許是兒子深感人生的無奈,然更多的是他對家、對這個世界無限的眷念和希望……安葬了他之後,正在攻讀高中的女兒、我的長孫女穎,含著眼淚,對我和她婆婆說:「公,婆婆,你們等著,爸爸沒完成的任務我來完成
  • 再讀小說《青春之歌》——紀念小說中許平原型之許晴烈士
    ,他就是《青春之歌》中許寧的人物原型之一。」方知這許晴烈士就是《青春之歌》中許平的原型,跟作者楊沫還是好友。便有再讀《青春之歌》之想法,以了解書中許平其人。《青春之歌》是1958年首次出版,由當代作家楊沫以其親身經歷為素材創作的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
  • 《人性的枷鎖》:人生需要情感的洗禮,才能覺知生命的意義
    ·毛姆創作的半自傳體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15年,書中主人公菲利普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尋找人生的方向,經歷家庭變故、工作變換、感情糾葛、窮困潦倒、奮發進取,當中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他,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經常看書完,無人討論,看到海沃德的回信,自己覺得在辦公室蹉跎青春。戲劇性的是,這次工作的選擇和他的情感一樣,朦朧的感覺時自己欣喜嚮往,窺探得真相後他再一次想到了去追尋自己心中所想,雖然自己並不知道追尋的是什麼?因此,這段工作經歷也是他初次對愛情探索的象徵。
  • 故事 :青春,是一首半透明的歌
    ,是一首半透明的歌,一半是回憶,一半是希冀。對了,你知道,我對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嗎?」 呂清說。「是什麼?」蘇凝心問。「你還記得嗎?小學的時候,我總是欺負你,那個時候就是喜歡欺負你。「我還記得,我當時的位置就坐在你後面,有一次,上課的時候,我扯著你的辮子不肯放,你「吼」的一聲就立馬站起來向老師打報告,惹得全班人一陣鬨笑。「那個時候還在上課呢,你簡直是太勇敢了!
  • 想明白生命的意義嗎?
    「想明白生命的意義嗎?想真正的……活著嗎?」這句話就出自我要推薦的書《無限恐怖》,作為無限流的開山之作使用zhttty作為筆名的作者是相當的隨性了。可是書中的內容絕不隨性。整個世界其實都只是一個盒子,我們生存的意義可能只是為了讓盒子外的人作為一點談資,一個笑話來娛樂而已。所以想要明白生命的意義嗎?那麼你必須突破,必須存活下去。
  • 《芳華》:一部生命與青春之歌!
    如劉峰愛慕表白林丁丁時被眾人發現後,受到上級批評處罰,文工團的穗子去當戰地記者,何小萍從戰地回來後變得精神異常……這些不同人物身上竟然都有作者的經歷和影子。在戰地醫院,血腥與硝煙混雜,終日面對鮮血、斷肢、年輕生命的掙扎和消失,真真切切聞到死亡的味道。從前線回來,她患上了抑鬱症,在那些無法入眠的黑夜,徘徊在崩潰邊緣。之後她不再跳舞,追隨父親走上寫作之路。真沒想到嚴歌苓年輕時竟然經歷過這麼多曲折,難怪她能寫出那麼多精彩的小說!
  • 校園小說沉浮史:叛逆的韓寒,少年氣的江南,和我們遠去的青春
    此間的少年》差不多,早於《畢業那天我們一起失戀》和《理工大風流往事》。》寫的主要是畢業後的故事,已經不算是校園小說了。《草樣年華》放在一起,便會覺得後兩本雖然寫得不怎麼樣,卻也有它的意義:那就是再現了一代人青春的落幕。
  • 我所知道的午歌,和他的《晚安,我親愛的人》
    ,他十九歲,正是個性張揚,青春揮灑的年紀。在這裡,他認識了我們,找到了情牽一生的人。有時我想,決定人生走向的,一不定都是大開大合的重要時刻,也許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靠近一個人,便融入了生命,改變了人生軌跡。
  • 那些年我們沒聽懂的歌
    「爸,這是什麼呀?」「老爸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模樣:「這是單位年輕人說最流行的歌啊。」彼時的我,對於這首歌的旋律無法欣賞,對於歌詞中表達的蒼茫、無助、孤單更是無法理解。迫於其「流行」,於是裝模作樣地聆聽,主要也是不想辜負老爸的一番好意。畢竟那個年代的爸爸能有幾個主動給孩子推銷流行音樂呢?從此,齊秦這個名字,在我心中成為了高深莫測的流行歌曲的代名詞。他的歌很多彼時的我都不懂。他為什麼是狼?一個臺灣人為什麼是來自北方?還有,什麼叫大約在冬季?
  • 看完《我為歌狂》續集,我的青春算是被徹底完結了
    不知道你的青春記憶裡,是否存在過《我為歌狂》?》的青春小說火爆圖書市場,總計發行量達到了300萬冊,續集《愛上愛情》首次印刷即達到15萬冊。於是我們看到在原作中設定是和葉峰、楚天歌所在的OPEN樂隊性質相差無幾的HAPPY女生變成了唱跳女團,原本身份是樂隊主唱的麥雲潔搖身一變,成了這個女團的絕對C位。
  • 青春覺醒歷程
    《青春之歌》於1958年問世,出版後成為最暢銷的小說一,一年半時間售出130萬活 冊。1959年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上、下集》作為建國十周年獻禮片,風靡全國。《青春之歌》是演繹知識分子,—革命的厄遠非主流力量——如何走上革命的曲折而必然的道路。
  • 《三體》||當我們談論熱愛生命,我們熱愛的到底是什麼?
    在第一本當中,遇到一個情節,一個不得不讓我們停下來思考的情節。當我們談論熱愛生命,我們熱愛的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可以對已經探知到的外星人發信號,你會說什麼?作者是給它賦予了什麼,讓它發出了警告呢?被放大的生存本能,將會是什麼向人類發出警告的三體監聽員,在我看來,是大劉將傑克倫敦筆下《熱愛生命》中的荒野求生者的變形,有了更深層次的探問。在《熱愛生命》中,講述了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扭傷了腳腕,被同伴無情的拋棄,他獨自在荒原上尋找著出路。
  • 多次面對孤獨終老者的葬禮,他如何自我救贖,活出生命的意義
    直到新同事佩姬的到來,才改變了他的生活,工作中,他們一起搜尋死者生前故事,探討人生意義,漸漸地安德魯也開始思考人生,改變現狀,找尋生命的意義。03人物分析。成長背景,他幼年喪父,母親傷心過度,很少關心他們姐弟,姐姐叛逆,他幼年時常被姐姐欺負,後來,姐姐為了自己的將來,離家出走。而他大學時期的戀人又意外死亡。
  • 讀《活著》:我們終其一生尋找的生存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珍惜它。但同時活著又必須經歷各種苦難:疾病、意外、火災、洪水、衰老……它就像是燃燒的熊熊火焰,雖然明亮,可還是會驟然熄滅。我們在承受生命賜予我們的苦難的時候,我們生命本身也會變得沉重而偉大,但經歷多了,看待事物的心境也不同,我們在不斷失去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收穫,收穫一種學會用平常心對待逆境、對待痛苦的心境,就像餘華所說的那樣:「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但我們對活著這個概念理解得越來越透徹的時候,我們也開始慢慢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 《熱血同行》:大時代洪流下的青春之歌
    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主旋律,也有自己的青春之歌。當年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便是通過女青年林道靜的成長之路,譜寫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年輕人的青春之歌,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共鳴。而正在熱播的青春勵志劇《熱血同行》,則可以說是清末民初年輕人的青春之歌,並寄託了普世性的青春、夢想、抉擇等,使得熱血鑄就、男兒情義、家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