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從小到大,我們從未被教過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

2020-08-29 大翎愛寫字

文|大翎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伍綺詩用一個註定是悲劇的開頭,開啟了《無聲告白》。

坦白講,閱讀體驗並不愉悅。整部小說籠罩在一種壓抑的氛圍裡,仿佛走進了一間四壁無窗的房子,令人窒息。可是,伍綺詩極具穿透力的文鋒,一字不多一句不少的精準落筆,又讓我不忍釋卷。於是,我在這黑暗的房間裡,喘著大氣讀完了這個悲傷的故事。

個人認為,《無聲告白》的原版書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更為直接地指出整個故事的核心線索——那些我從未告訴過你(你們)的一切。

一個正值青春期的美麗女孩死了,所有人都迫切需要一個理由。伍綺詩採用「過去」與「當下」雙線的敘事結構,把那些從未說出口的秘密,一件一件地吐露出來。抽絲剝繭到最後,真相卻是如此振聾發聵。

美國亞馬遜編輯說:「《無聲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我覺得這只是小說精巧的外衣,而外衣裡頭的內核問題才是最值得深思:我們該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

《無聲告白》作者伍綺詩

小說開篇告訴讀者莉迪亞死了後,緊接著帶出她父母的故事。

父親詹姆斯·李是個美籍華裔,從小生長在美國,由於皮膚顏色問題處處受排擠(他成長那會兒還是種族歧視嚴重的20世紀40-50年代),黃皮膚讓他在人群中格外顯眼。他討厭被當作「東方異類」,於是經常教導女兒要合群,要多交朋友,要做一個在人群中不易被發現的普通人。

母親瑪麗琳則是一個充滿野心的白人女孩,一心想在男孩掌控的世界裡出類拔萃,渴望成為一名優秀的女醫生。於是她教導女兒要與眾不同,要鶴立雞群,要做一個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看到的閃閃發亮的人。

面對父母大相逕庭的教育方針,作為不願看到父母傷心失望的子女,你咬咬牙,努努力,其實還是可以做到既合群,又出類拔萃的。

問題就在於,你願不願意成為父母希望你成為的那個樣子。

讀過小說的朋友知道,莉迪亞最終是被父母沉重的期待逼死的。這似乎有點危言聳聽,敢問這世上有哪對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沒有任何期待?有期待不是很正常嗎?期待有這麼可怕,還會致人於死地嗎?

試想一下,如果父母期望你做一個快樂合群、善良友愛、有責任心且認真學習的好孩子,你應該不會太過抗拒,因為這些期待並沒有一個具體的量化值。如果期待是一個明確的指標呢?就像莉迪亞的母親,期望女兒有學生物的天賦,然後考哈佛,成為一名醫生。這跟你媽希望你每一科成績都在80分以上,然後考清華北大,成為數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是一樣的道理。

這樣的「指標式期待」,你能欣然接受嗎?

可悲的是,這恰恰是大多數中國家庭的現狀。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做法多麼熟悉、普遍,普遍到簡直不值一提。他們像極了中國式父母,對子女寄予厚望,將自己實現不了或無力做到的事強加在子女身上。

詹姆斯一輩子找不到社會認同感,所以期望莉迪亞能融入人群,天天給女兒安利教人如何交友的書籍。瑪麗琳因為意外懷孕實現不了當醫生的夢想,於是期望莉迪亞能考哈佛成為醫生,天天緊盯女兒功課,逼著她學這學那。

我相信,中國讀者看到莉迪亞的這段成長過程,一定會深有感觸。

想想青春期的我們,誰還不曾用力反抗過父母?那段躁動不安的叛逆期,恰恰是我們排解父母期待的發洩出口。有的人跟父母對著幹故意反其道而行,有的人選擇偷偷離家出走,有的人則大聲嘶吼摔桌摔椅以表示抗議……不管何種方式,那都是我們不願被刻意塑形的一種反抗,那都是我們的「有聲告白」。

而《無聲告白》的悲痛就在於,當莉迪亞沉溺於湖底,屍體被打撈上來時,詹姆士和瑪麗琳竟全然不知,他們的女兒活得有多累。莉迪亞一個朋友也沒有卻在裝合群,她也不喜歡什麼生物科學,課業成績越來越差,對人生越來越迷茫,卻每天裝作一副力求上進,熱愛生活的樣子。

莉迪亞把順從當做了愛,從不對父母say no,而父母則把女兒的悶不吭聲當成了溫順乖巧。當瑪麗琳整理莉迪亞的遺物時,才第一次走進女兒的內心:「撕碎的海報和圖片、散亂的書本、倒伏在她腳邊的書架,它們代表著她對莉迪亞的每一個期望,莉迪亞並不想要,但是卻接受了它們。」

自始至終,莉迪亞愛的不是科學,而是母親。

瑪麗琳在她五歲的時候曾離家出走,莉迪亞害怕母親再次拋棄她,於是從此學會了壓抑自己,討好母親,滿足母親的所有願望,即便那些願望都不是她想要的,她都一一接受了。而這日復一日的壓抑與憋屈,讓這個花季少女一步一步地走向崩潰的邊緣。當看到哥哥終於熬到了頭,如出籠鳥一般逃離了這個家時,莉迪亞的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壓了下來。

莉迪亞喜歡的男孩傑克問她:「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麼,你呢,莉迪亞,你想要什麼?」莉迪亞回答不出來,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父母什麼都教給她,卻從未教過她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因為他們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在被要求和被期待中長大,在沒有夢想沒有自由中長大。然而他們卻忘記了,一開始他們也不是這樣的,我們每個人生來都不是這樣的。

想想叛逆期過後的我們。有的人頂不住壓力,繼續做回父母想要的乖乖兒乖乖女,忘記自己曾有過的夢想;有的人則成功掙脫了父母的期待,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還有的人可能像莉迪亞一樣,腦子裡百轉千回之後做出了另外一種決定。

其實,莉迪亞並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要逃離。她在別人酣睡的深夜,走向了湖面,想在湖中找到那種自由和安寧,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她輕輕地下到小船裡,鬆開纜繩。當她推了碼頭一把的時候,本以為自己會恐慌,然而,恐慌並沒有來。她笨拙地劃著水,朝遠處漂去——直到湖邊的燈柱變成小點,再也無法玷汙她四周的黑暗——她感到異乎尋常的平靜和自信。頭頂的月亮圓得像硬幣一樣完美,輪廓分明。湖面風平浪靜,她幾乎感覺不到小船的輕微搖晃。仰望夜空,她覺得自己仿佛在太空飄浮,毫無羈絆,一切皆有可能。

說實話,看到這段時我有點釋懷了,仿佛有些許陽光偷偷射進了那間四壁無牆的小黑屋。我相信,在莉迪亞沉到湖底停止呼吸之前,她一定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書封上的這句話正是《無聲告白》的核心主旨。

可是,小時候的我們被父母期待,長大後又被伴侶、被社會觀眾期待。從小到大,沒有人教過我們該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當初那些順從了父母,放下自己夢想的年輕人,長大後總是那麼容易悲傷,他們總是對自己不滿意,對自己的前路不確定。如果對長大後的他們再問一遍:「你呢,朋友們,你想要什麼?」他們依舊回答不出來。

擺脫他人的期待,是我們一生的難題。不管我們是小孩還是成人,不管那些對我們寄予厚望的人有多重要,我們有多愛他們,我們最終還是要學會愛自己,要為自己而活,否則人生就失去任何意義了。

那要怎樣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請大膽勇敢地為自己做選擇: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雖然每一步都有可能很艱難,也有可能要付出你畢生的努力,但是你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能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但願當你回過頭看到那個曾經蜷縮在角落裡的小小的自己時,能夠跑過去擁抱他(她),讚美他(她),謝謝他(她)一直咬牙的堅持和努力,讓你成為了現在的自己。

我是愛讀書的大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來分享閱讀的樂趣。

-END-

相關焦點

  • 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今日 ~ 無聲告白
    拿起這本書的原因或許是被封面的「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句話所吸引。像電視劇《都挺好》中描述的一樣,壓垮一個成年人可能不是因為工作、學習中的壓力和困難,而是因為即使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擺脫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現代社會中一個家庭把太多的期望寄予到孩子當中,也是俗語中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吧。本著「為你好」而做了多少無形在傷害著自己孩子的事情。
  • 《無聲告白》:父母的期待殺死了16歲少女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亞死了,她是家中的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相信朱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她的屍體被發現後,他的家人陷入了追求真相的狂亂之中。
  • 無聲告白.
    關於人物的描寫確實細膩,有時候甚至會感嘆作者的想像力,並且非常好奇作者的腦海裡是如何能出現那些畫面的。但是遺憾的是,我不信。我一直無法進入到任何一個人物的「內心」,所以即使他們被刻畫得再細膩,我也有一種不成立的感覺。
  • 無聲告白: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就是這樣一本書。莉迪亞之死,無聲無息,卻是無聲的告白,撕開了全家數十年如一日循規蹈矩、平靜美好的生活的面紗。他的父親詹姆斯和助教「上過床了」。以為愛著自己的傑克,愛的卻是自己的哥哥。這四件事,堆積到一起,讓她走進湖心,徹底解脫了。那一刻,重負已釋。再不用為媽媽想要成為而沒成為的那個樣子—做一名女醫生去努力;再不用為爸爸想要成為而沒成為的那個樣子—有很多朋友去假裝,再不用是父母沒能實現的夢想、理想的接力棒選手,為了他們想要的樣子去活了。
  • 以愛之名——《無聲告白》
    月亮母親總是在以她自己所認為的事情獨斷決定孩子的方向,這使月亮內心深處一直生長著一顆反抗的種子,導致她做過一些讓自己現在很後悔的事情。但是作品結局是好的,母女倆人選擇了寬容、理解和支持。月亮和母親的結局是美好的,但是《無聲告白》卻沒逃過這一悲傷的結局。有很多人探討說這一結局是註定的,因為造成的因素不僅有詹姆斯和馬麗琳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還有很多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和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 您看不懂的《無聲告白》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故事是從莉迪亞失蹤開始,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知道,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絕望才讓一個小女孩選擇投湖自盡,讀了這個故事才明白,結局並不單純是這樣,故事裡的每一位成員內心都不同程度選擇對愛的人無聲告白,也正是因為無聲,讓自己真實的想法都藏在了心底,終究還是釀成了最後的悲劇。
  • 《無聲告白》:莉迪亞之死,誰之過?
    ……這本開頭就很精彩的小說就是華裔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這本小說圍繞莉迪亞之死,來探討移民家庭背後的身份認同感,原生家庭之殤及個人成長道路的選擇等幾個方面的問題。《赫芬頓郵報》是這樣評價《無聲告白》的:
  • 豆瓣8.2《無聲告白》:無聲是因為壓迫,告白是因為愛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年少時背負著母親的期望力爭上遊,母親希望她能成為一名家庭主婦,認為女人只要照顧好男人,孩子和房子就足夠,她試圖擺脫這種期待,並希望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取得成就,一直暗暗告訴自己,絕不要成為自己母親那樣的人,懷孕的現實讓她不得不委屈求全的過好當下的生活,可是內心對於夢想的渴望卻逼迫著她竭力找到釋放的出口。
  • 《無聲告白》:關於原生家庭帶來的痛,我們該如何救贖自己?
    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真的很難擺脫。翻開《無聲告白》這本書,開頭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作者留了很大的懸念,讓我們有讀下去的欲望。作者伍綺詩,是一位華裔作家。她用犀利的筆鋒,冷靜的語言,把莉迪亞一家的際遇描述的扣人心弦。
  • 《無聲告白》:一本以死亡開頭的小說,冷靜的文風下暗藏三重隱痛
    以愛為名,卻令人窒息,無聲的告白無聲的痛做女兒時,瑪麗琳拼命想擺脫母親的期待,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最終卻又把自己的期待強行轉嫁給女兒。那麼詹姆斯呢?他也不喜歡外表及性格都像自己的內斯,同樣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到莉迪亞身上。他希望女兒規避自己不擅交際的缺點,送給她大量提高情商的書籍,督促她多交朋友。這世界上,有多少為人父母者不是如此呢?
  • 通過小說《無聲告白》,看教育的終極目標——自我實現
    也可以讓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用女性的敏銳知覺,寫下一部關於混血家庭的感傷故事——《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正如書面封皮所寫的那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的過程,即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這也是人類教育的終極目標。
  • 《無聲告白》:由悲劇開始,再由悲劇終結,莉迪婭的悲劇源於何時
    她痛苦卻不敢反抗,她害怕失去父母,努力壓抑自己扮演一個他們期待中好女兒的角色。今天我們將回顧莉迪亞的一生,探討莉迪亞的悲劇,究竟是誰促成了她的死亡?當看到聖誕節父母送給她的禮物時——瑪麗琳的《科學界的女先驅者》和《基礎生理學》、詹姆斯的《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看到這裡我忍不住在內心吶喊:拒絕啊,莉迪亞,勇敢地喊出那個字,告訴他們你根本學不懂物理化學,也根本沒有朋友!可是說出來就真的有用嗎?莉迪亞的父母親,他們只顧著自己的感受,他們從沒有關注過莉迪亞的需求,他們根本不在乎她提出的問題。
  • 《無聲告白》/你的愛和期待,成為了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帶著種種疑惑,我翻開了伍綺詩耗費6年時間寫就的第一篇長篇小說——《無聲告白》。伍綺詩的父母均是科學家,出生在美國,卻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美國如此嚴重的種族歧視下,可想而知她想要出頭有多麼不容易。可是,伍綺詩卻以優異的成績於哈佛大學畢業,並考取了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生院。
  • 《無聲告白》: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會變為傷害?
    為了讓最寵愛的孩子莉迪亞成長為他們所期待的樣子,他們不餘遺力的斫直,刪密,鋤正,莉迪亞終成病梅而殤折。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開篇:「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一句話將讀者帶入故事,並引發思考。
  • 《無聲告白》:為人父母,我真的很抱歉
    最近讀了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這是一個關於原生家庭和子女成長的故事。正如書上扉頁鐫刻的這句話:終其一生,我們都是在擺脫他人的期待。掩卷良久,我的心情不能平靜下來,為這樣的故事唏噓不已。,而是你幫孩子過上他想要的生活。
  • 無聲告白:「我是在為你好」
    作者伍綺詩是一位美籍華裔作家,在出版《無聲告白》這本書之前,她就已寫作多年,本書以問世,便在歐美文壇引起了極大了轟動,更是一舉奪得2014年度圖書桂冠故事線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就如扉頁上寫的那樣: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
  • 比失去生命更可怕的,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無聲告白》,是徵服歐美文壇的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本書一舉奪得2014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1名,作者伍綺詩擊敗史蒂芬•金、村上春樹等99位大牌作家,橫掃歐美所有榜單。三、從莉迪亞的做法分析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壓力她艱難的繼承父母的夢想,接受令人窒息的殷切期待。為什麼莉迪亞之前可以承受壓力?因為她有一個自我暴露的對象,就是哥哥內斯。
  • 《無聲告白》:從三個角度淺析莉迪亞死亡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前言心理學家亞隆說,人生的困擾大抵來自四個方面:不可避免地死亡,內心深處的孤獨感,我們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並無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伍綺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父母均為科學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 《無聲告白》:親愛的爸爸媽媽,終其一生我只想做自己
    而與此同時,我想起了伍綺詩寫的小說《無聲告白》裡面那個不幸的主人公莉迪亞,她還只是一個沒上大學的高中生,結果在她第十六歲生日之後,就死去了。第一次讀美國作家華裔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這段話讓我感到窒息。 這段話描述得多麼真實,曾幾何時,作為父母的很多人,總是在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掌控著我們這些子女的人生。給孩子報輔導班、做奧數題,參觀博物館展覽會等等,不管子女願不願意,反正自己是願意了。
  • 無聲告別,真實的抗爭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拜託他人的期待,尋找真實的自己。《無聲告白》是伍綺詩的處女作,故事採用倒敘的方式,由莉迪亞之死開始講起,莉迪亞是一個完美的小孩子,她性格溫順,長相甜美,成績優異,家庭幸福,看起來就是上帝的寵兒,但是莉迪亞卻死在一片湖裡,不是他殺,而是自我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