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親愛的爸爸媽媽,終其一生我只想做自己

2020-08-27 木楊同學

「你們別要求我按你們的決定做......以後也別說這種話了」

看著我一向不愛說話的弟弟現在如此一本正經,剛想往他碗裡夾菜的我,楞了一下,夾筷子的手還停留在空中。

沒想到......我的弟弟也學會「反抗」了。

可是, 我竟然沒有一丁點為他的「忤逆」感到不開心,反而對他敢於直接的表達感到欣慰。

因為在他這個年紀,能有這個意識,我確實為他感到自豪,也為他敢於做自己而感到欣慰。

而與此同時,我想起了伍綺詩寫的小說《無聲告白》裡面那個不幸的主人公莉迪亞,她還只是一個沒上大學的高中生,結果在她第十六歲生日之後,就死去了。

她的家人都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因為莉迪亞是那麼的年輕,事發又是那麼的突然。

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如同現在社會上很多的孩子自殺的孩子一樣,根源在父母。

因為莉迪亞的父母,因為莉迪亞父母的父母。

我不是下一個莉迪亞,我很開心我的弟弟也不是。而我更希望沒有下一個莉迪亞,也沒有下下一個莉迪亞......

所以,為了避免有這樣一場絕望性的毀滅,我懇請爸爸媽媽坐下來聽聽我接下來講的話。

01「媽媽,你的夢想活色生香,何苦強加於我」

她都會暗自籌劃,再給莉迪亞買些什麼書,科學展覽,暑假輔導班。「只要你願意,」她每次這樣告訴莉迪亞,「只要你願意。」她每次都是真心徵求女兒的意見。

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地屏住了呼吸。而莉迪亞注意到了......

第一次讀美國作家華裔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這段話讓我感到窒息。

這段話描述得多麼真實,曾幾何時,作為父母的很多人,總是在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掌控著我們這些子女的人生。

給孩子報輔導班、做奧數題,參觀博物館展覽會等等,不管子女願不願意,反正自己是願意了。

可是,這麼滿檔的愛,真的能換來孩子的感激嗎?


也許,每一個為人父母或許都有過抱怨自己孩子不懂事的時候:

」沒有我就不會有你,你還這麼不聽話,是不是想氣死我?「

」我供你吃供你穿你現在跟我吵架?你是不是白眼狼?「

」我把你養到現在,讓你幫忙照顧下弟弟妹妹怎麼了?你怎麼這麼自私!「

明明已經很努力地去照顧自己的孩子了,也在孩子身上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但好像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自己的好不被待見,孩子不懂自己的苦,成長也慢。

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壓力、社會的競爭,無處不在,作為母親,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這樣有錯嗎?做母親的搞不清楚為什麼,也弄不明白該怎麼解決,想發洩,卻無處可洩。

於是,悄無聲息的,母親把這一切所帶來的壓力無聲地轉移給了自己孩子。因為過早捲入家庭的重擔,母親已經無法也沒有條件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了,但是,孩子可以。

如小說裡所描述的莉迪亞「她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湧起的苦澀泡沫。」

她母親最希望她與眾不同,她父親卻最想要她融入人群,而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孩子不是替家長實現理想和抱負的工具」

蔣方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任何孩子在童年時的優異表現,都是對大人的一種獻媚。我不敢百分之百贊同這句話,但不可否認,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此一來,過於優秀的孩子可能並不是一種好,因為家長會得意,繼而對孩子有過多的期待。

可是,一旦把希望捆綁在孩子身上,孩子稍微一不如意,就能引爆母親平日裡辛苦隱藏起來的所有懦弱、卑怯、沮喪,最後母親大發雷霆,怒不可遏,卻也感到無能為力。

母親很痛苦,可是,孩子也感到很窒息和無辜。

在這樣的日子裡,親愛的媽媽,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我希望你能靜下心來,讀一讀、翻一翻這本書,敷一張補水的面膜,然後聽聽伍綺詩給你講的這些故事。

我希望你不要像小說中女主莉迪亞的媽媽瑪麗琳一樣,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子女的身上。

因為,這種沉重的包袱會將你的子女一步步往絕路上逼,最後很可能走向毀滅。文中的莉迪亞就是如此。

你瞧,這本書的開頭就是: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這第一句話就糾住了我的心。莉迪亞還只是個剛滿16歲的女孩,突然溺死在離家只有五分鐘路程的湖裡。莉迪亞是怎麼死的?這個懸念一直貫穿全書,也成為全書的主線。

而要揭示這個答案,就要知道莉迪亞的父母是什麼樣子的。

首先,我們先看看她的母親瑪麗琳。瑪麗琳——是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美國人,她的母親希望她成為一個會打掃屋子、照顧孩子、會給哈佛畢業的優秀丈夫做各種美食的既平庸又典型的美國家庭婦女。

而瑪麗琳的理想卻是告別平庸:成為醫生。要知道當時的時代,鮮少女性出來工作。

當她正在哈佛大學朝自己的目標奮鬥時,她遇到了詹姆斯,主動追求他,並且意外懷孕了,因此,她不得不中止學業,結婚、生子,繼而管理住宅、照顧孩子,她不知不覺也走上了她母親做家庭主婦的道路。

大學沒讀完,最美好青春的年華,她選擇了回歸家庭結婚生子,並且擱置了自己的夢想。多年以後,有野心的瑪麗琳總免不了覺得遺憾,腦子裡揮之不去的念想:重返校園,拾回夢想。

但僅僅擺脫家庭主婦的日子才九周,她又不得不中止——因為她再次懷孕了。這時,她掙扎著放棄了學業,重新回歸家庭,孕育新的生命。

如果這個女人是你,媽媽,你也會很遺憾吧?

但,這就是人生,就像我們出門在外,總免不了要走錯路。可是如果你依然心懷夢想,稍微換個方向,你一樣能夠到達遠方,一樣可以到達目的地。

不是嗎,媽媽?你的人生是否精彩只是取決於你自己,而不應該寄托在我們這些兒女身上。

如果莉迪亞的媽媽瑪麗琳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沒有把夢想強加於莉迪亞,在一家五口的美滿家庭裡,依然堅持自己所愛,為自己的夢想而堅守,即使慢一點實現,又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她那樣堅持了,我相信,最後她不僅是實現了自己的醫生夢,也能看到自己的三個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長。

畢竟,所謂夢想就是逼著你學會堅守——

一路荊棘叢生,一路上坎坷艱難,這一路,你可以哭,可以笑,但就是不可以放棄自己的夢想,更不可以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自己的子女,你需要一直往前走,不要放棄,不要強加給別人。

當你熬過一切的苦,走過朝陽,走過夜幕,你收穫的是夢想帶來的碩果,你收穫的是專屬自己的甜。

02「爸爸,其實我有朋友」

「爸爸,其實我有朋友。」你真的有朋友嗎?

莉迪亞很可悲,她從未真正擁有過朋友,而她的父母也不知道這個事實。

為什麼莉迪亞會撒謊呢?

因為,莉迪亞的爸爸在人際方面,給了她太多的壓力,他希望她能夠成為社交達人,彌補自己社交圈小的遺憾。但其實,沒有朋友並不可怕,自我獨處也很開心。

可是,莉迪亞的爸爸卻不這麼認為。詹姆斯——莉迪亞的爸爸,一個移民美國的二代華裔,他與周圍人不一樣的外貌長相和社會地位註定了他會被周圍人孤立。

從小,為了躲開同學們對自己的嘲笑和捉弄,他選擇了將自己包裹起來,不參加學校舉辦的任何活動及同學組織的大大小小的聚會;

為了減少自己和周圍人的差距,他從五年級開始,就不再和從事廉價勞動力的父母說自己的母語——中文,僅僅只是為了融入當地的圈子,讓自己說話沒有口音,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個做電工的父親......

他長期處於一個孤獨的環境中。無疑,這樣的生活給他帶來痛苦,對他日後的生活是一個抹不掉的巨大陰影,所以,他變得越來越自卑。在強烈的自卑感之下,他只能靠學習所取得的優異成績來證明自己,以便獲取別人的認同和肯定。

後來,和美國白人瑪麗琳結婚之後,他總算是拿到了綠卡,能夠在當地長久地在美國安營紮寨了。可是,他身上的自卑卻無法改變了。他還是不擅長社交,性格孤僻,在美國幾十年還是一個真正的朋友。然而,他的內心還是很渴望朋友,渴望社交。

種族歧視帶來的傷痛,讓詹姆斯內心渴望融入人群;但因為內心沉重的自卑感,他無法抬頭挺胸擺脫這種偏見和歧視所帶來的陰影。

所以,他把「融入人群」的這個願望,寄托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這也是莉迪亞另一個可悲的地方,因為父親也把她推向了偽裝社交達人的深淵。

莉迪亞為了順從父親,她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演技,在父親經過自己身邊的時候,假裝自己在拿著聽筒跟朋友通話,偶爾故作大聲給父母聽;

周日下午的時候,莉迪亞會跟父親說約朋友去電影院看電影,還會讓父親去接,可父親卻從沒看見任何一張電影的票根;

在父親問候自己朋友近況的時候,她會說「噢,她很好,她剛加入了拉拉隊」,而且說得相當鎮靜,說謊時連眉毛都不抬一下的高超技巧連內斯都驚異了......

但實際上,莉迪亞安靜孤僻,缺少朋友,連男朋友都沒有。就連詹姆斯為她精心挑選的禮物也讓莉迪亞倍感失望,她以為父親終於能懂一個花季少女的愛美之心,給她送一條項鍊,結果卻是:

包裝紙下面似乎是一樣精美而珍貴的東西,她用手指劃開禮物底部的包裝紙,一本金黑相間的書掉到膝蓋上:

《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一本亮黃色的線把書的封面一分為二。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技。討人喜歡的六種方法......

見到女兒岔開包裹的父親詹姆斯面露喜色,卻不知莉迪亞在那一刻覺得,她的心仿佛掉到了冰窟窿,而且,它在逐漸離她遠去......我想,莉迪亞是真的心灰意冷。父親用滿是期待的眼神暗示她成為社交達人,這對莉迪亞就是一種痛苦的折磨。

其實, 親愛的爸爸,你不必掛念我有沒有朋友,而是應該關心我喜歡享受獨處的樂趣還是朋友的陪伴,而不是將自己為人處世的理念和遺憾強安在我身上。

其實,不管有沒有朋友,我都很享受這種狀態。因為獨處,我們能更了解自己;因為有朋友的陪伴,我們可以分享彼此的樂趣。

爸爸,你知道嗎?其實沒有所謂的對錯,為人處世也沒有太多的是非,前提是,我真的喜歡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獨自前行,而正因為這種「獨行」,我見到了更加美麗的風景。

03「終其一生,我只想做自己」

為什麼莉迪亞會走向死亡?為什麼她活得越來越不快樂?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她不會反抗,始終在曲意迎合。

因為外界的衝擊力再大,如果莉迪亞能夠有所反抗,這一切就不會足以將她擊垮。但對莉迪亞而言,原生家庭的期望和束縛,將她困在了很深的情感苦境之中,她無法做出自我的抵抗和還擊。

母親在莉迪亞幼年時候的一次不告而別,讓莉迪亞感受到了拋棄。母親不負責任的行為,讓幼小的莉迪亞過早地體會到了分離的痛苦的不安,也破壞了她心中的安全屏障,丟失了從母親那裡獲取的安全感的來源。

她祈禱母親回歸,她告訴自己:如果母親能夠回來,她便一切順從母親的意願,不再讓母親失望。

正是那次的母愛的缺失,讓莉迪亞不敢再擁有自我,她不得不迅速長大。當母親真的回來了之後,她也真的選擇了履行那個沒有意義的諾言:

她將一切聽從母親的意願,做母親身邊聽話乖巧的好孩子。

為了母親不再離家出走,為了家庭的和諧美滿,她無條件貢獻自己的人生給父母,才會從不違背父母,包括盡全力去實現母親瑪麗琳的醫生夢,還有父親詹姆斯對美好人際關係的渴求。

十年,整整十年,一個人一生當中最美好的年華,她用自己的人生去實現父母的願望,這是多麼可憐又可悲的事情。

她沒有了自我的感受,沒有了自我成長的空間,就像一個木偶,被父母拿在手中玩弄著,她的命運也因此被父母牽著鼻子走。

在沉重的,以愛為名義的口號中,她壓抑、自卑、成績倒退、失去初戀。在遭受到母親的數落以及哥哥的疏遠,發現了父親的婚外情之後,她徹底崩潰了,最後了結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而這一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莉迪亞不再順從父母,她不再聽父母的話,勇敢地做自己。但是顯然,這已經來不及了。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欺軟怕硬,你越聽話越友好,別人就越不拿你當回事。

想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首先就得腰杆硬起來,學會說話擲地有聲(當然不是大喊大叫,但是說話要有力度,自信從容),然後一定要學會拒絕!學會拒絕!學會拒絕!

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要害怕不要慫,終其一生,找到真正的自己,然後勇敢地做自己。你要知道,沒人能把你怎麼樣,只要不違法不違背道德,自己的人生,完全可以自己做主,誰都無權幹涉。

如果莉迪亞拒絕了母親夢想的強加,拒絕了母親滿檔課程的安排,沒有偽裝成父親期待的人際關係很好的樣子,她不僅能快樂地度過一個童年,也可以有一個美好的青春。

她可以有更多的自由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交朋友,擴大交際圈,可以談戀愛……不至於最後一個真心朋友都沒有,也沒有人傾訴,從而陷入壓抑、絕望的境地。

很可惜,人生就是沒有「如果」。

知乎高贊「如何活出真正的自己」的帖子裡有網友說到:

從來都不覺得「懂事」是褒義詞,如果懂事就是為了別人高興而委屈自己,那我寧願做個不懂事的怪人。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看法,因為無論你做什麼,總會有人在背後潑冷水,放暗箭。

人生只有一次,輕鬆一點,開心一點,偶爾抱怨沒什麼,但是抱怨過後能馬上把這件事放下,把精力放在更多讓你在乎的事情上遠比浪費時間無休無止的抱怨要好得多。

結語

《奇葩說》曾經有一期的辯題是有一個按鍵,按下去會讓您的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要不要按?

儘管正方辯友聲嘶力竭苦口婆心的說:

「愛是父母的天性,許多父母可能拼死也會按下這個按鍵換取孩子的完美人生。」

可是親愛的爸爸媽媽,我不想要。我並非不想要完美人生。而是我不想擁有獨立人格的我的人生,是被定製的,我相信弟弟也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人生。

我知道,為人父母是一樣很難的學問。但其實也很簡單,你們只需要告訴我們前方有玫瑰和荊棘,也有公主和魔鬼,然後給了我們一把劍、一個吻,讓我們自己走就好了。

要知道,以愛之名強加期待,這不是愛,是害呀!

爸爸媽媽,終其一生,我只想做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成長。

就像這本小說的封面上印的那句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爸爸媽媽,答應我好嗎?

相關焦點

  • 無聲告白: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部優質小說,可以讓你從空中去俯視別人的一生,是非對錯看的通透。《無聲告白》就是這樣一本書。莉迪亞之死,無聲無息,卻是無聲的告白,撕開了全家數十年如一日循規蹈矩、平靜美好的生活的面紗。她仔細辨別著母親的喜好,然後,迎合著給出母親最滿意的答案,這樣就不會失去母親了,但這樣,她徹底失去了自己。壓倒一個人的,永遠不是一根稻草,而是那滾滾的麥浪。受不住了,再也做不到是媽媽最滿意的孩子了。唯一能給她一絲憐憫和幫助的哥哥內斯要離開家出去讀書了。他的父親詹姆斯和助教「上過床了」。
  • 《親愛的自己》終其一生,不過是尋找最好的自己
    可是他沒有自己想要的錢,所以她一直狠心講他屢屢拒之門外。大結局中,雷浩文為了她,為了錢,終於做出了眾叛親離的蠢事,這時候顧曉菱終於醒悟,只有在雷浩文面前自己才能做最真實的自己,她選擇了雷浩文,情理之外而又在意料之內,雷浩文的付出,我們都看在眼裡,的確是愛顧曉菱愛到了骨子裡。
  • 以愛之名——《無聲告白》
    月亮母親總是在以她自己所認為的事情獨斷決定孩子的方向,這使月亮內心深處一直生長著一顆反抗的種子,導致她做過一些讓自己現在很後悔的事情。但是作品結局是好的,母女倆人選擇了寬容、理解和支持。月亮和母親的結局是美好的,但是《無聲告白》卻沒逃過這一悲傷的結局。有很多人探討說這一結局是註定的,因為造成的因素不僅有詹姆斯和馬麗琳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還有很多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和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 豆瓣8.2《無聲告白》:無聲是因為壓迫,告白是因為愛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對內心的恐懼。」爸爸希望她能夠融入人群,母親則希望她能與眾不同,她的身上既有爸爸的特質,也有媽媽的特質,她是父母最愛的孩子,但同時父母也對她寄予厚望,將自身無法實現或者無力做到的事情強加在她的身上。哥哥和妹妹都羨慕莉迪亞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儘管她並不願意成為這個中心。
  • 《無聲告白》:關於原生家庭帶來的痛,我們該如何救贖自己?
    看過劇的朋友都知道,樊勝美就是典型的被自己家人傷害。她從畢業就一直,負擔著家裡的生活費。她的媽媽為了哥哥,一直問她索取。樊勝美很疲憊,但是她又沒有辦法拒絕。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真的很難擺脫。翻開《無聲告白》這本書,開頭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作者留了很大的懸念,讓我們有讀下去的欲望。
  • 《無聲告白》:莉迪亞之死,誰之過?
    ……這本開頭就很精彩的小說就是華裔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這本小說圍繞莉迪亞之死,來探討移民家庭背後的身份認同感,原生家庭之殤及個人成長道路的選擇等幾個方面的問題。不僅爸爸是這樣,媽媽也是這樣。媽媽瑪麗琳因為意外,錯失了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她一直都在為這件事情後悔,總想著如果人生重來一次,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以為女兒喜歡化學類書籍、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就抓住各種機會給莉迪亞買相關的書籍。剛開始女兒還能承受。後來感受到壓力,逐漸產生了厭倦。
  • 無聲告別,真實的抗爭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拜託他人的期待,尋找真實的自己。《無聲告白》是伍綺詩的處女作,故事採用倒敘的方式,由莉迪亞之死開始講起,莉迪亞是一個完美的小孩子,她性格溫順,長相甜美,成績優異,家庭幸福,看起來就是上帝的寵兒,但是莉迪亞卻死在一片湖裡,不是他殺,而是自我解脫。
  • 《無聲告白》:父母的期待殺死了16歲少女
    看到這本書,我的腦海中一直浮現著另一本書,那就是《熱鍋上的家庭》。這兩本書反映的都是家庭問題對子女造成的影響,不同的是《熱鍋上的家庭》中的女兒即使進行了家庭治療,走向了新生;而《無聲告白》中的莉迪亞卻用死亡向家人告白,這種深情透過字裡行間,刺痛讀者的內心,讓人慾罷不能間進行深深的思索。
  • 我們終其一生,尋找的愛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讀完《我要快樂,不必正常》,讓我不禁思考,人的這一生,究竟是為什麼而存在?是愛嗎?2006年,溫特森以其傑出的文學成就被授予英帝國勳章(OBE)。享有國際聲譽。她的小說以及據此改編的劇作在國際上獲得各種大獎。包括英國主要的圖書獎之一惠特布萊德獎(Whitbread Prize: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布魯姆伯利獎(The Passion),美國諾普夫(Knopf:The Passion)獎等。
  • 《無聲告白》:為人父母,我真的很抱歉
    最近讀了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這是一個關於原生家庭和子女成長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內容講得是,一個15歲女孩莉迪亞,身上承載了太多父母賦予的期望和關注,而導致她的心理受到極度壓抑,終因不堪重負,選擇自殺向父母做了一個沉重的交代。正如書上扉頁鐫刻的這句話:終其一生,我們都是在擺脫他人的期待。掩卷良久,我的心情不能平靜下來,為這樣的故事唏噓不已。
  • 無聲告白:「我是在為你好」
    我肯定不是第一個推薦這本書的人,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因為,它真的炸裂了,相信我,你絕對會有一口氣讀完它的想法,但是我希望你不要這麼這麼做,因為讀完之後,除了久久不能平復的情緒,還有像跑完半馬後的酣暢淋漓;
  • 《晚風如訴》:終其一生也許我們並不曾善待自己
    故事的結局即沒有大團圓式的美滿,也沒有悲劇式的生離死別,小說最後一句臺詞:「親愛的,今晚你那兒冷嗎?」收尾處的餘溫昭示著故事的延續:歲月帶來的理性和克制無法讓兩位老人「終成眷屬」,卻並未湮沒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終其一生,也許我們有眾多羈絆而對自我妥協,但這兩位老人的故事,卻讓我感悟,善待自己才應該是一個人終生的信仰。
  • 無聲告白.
    但是遺憾的是,我不信。我一直無法進入到任何一個人物的「內心」,所以即使他們被刻畫得再細膩,我也有一種不成立的感覺。自然地,莉迪亞的死我也不信,所以這個故事對於我而言是不成立的。我也不知道讀完之後為什麼會是這種感受,或許是我不願相信。為什麼我願相信呢?或許是我潛意識裡是拒絕接受這樣的悲劇的。而為什麼我潛意識是這樣的,我現在還不清楚......
  • 《無聲告白》:一本以死亡開頭的小說,冷靜的文風下暗藏三重隱痛
    他恨不能在校園中那些清教徒中間鑿開一個缺口,把自己塞進去,變成和他們同樣的人——普通、平常。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的經歷既不普通也不平常。詹姆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7年時間他的研究課題竟是牛仔問題——經典的美國文化命題。不為別的,下意識裡他只想融入主流。多年以前,在不少同學和朋友移民國外的現實影響下,我自己也曾動過移民的念頭。現在想想幸好未作出衝動的選擇。
  • 您看不懂的《無聲告白》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故事是從莉迪亞失蹤開始,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知道,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絕望才讓一個小女孩選擇投湖自盡,讀了這個故事才明白,結局並不單純是這樣,故事裡的每一位成員內心都不同程度選擇對愛的人無聲告白,也正是因為無聲,讓自己真實的想法都藏在了心底,終究還是釀成了最後的悲劇。
  • 《無聲告白》: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難道就是一個人的宿命嗎?
    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6年寫成的一部長篇小說《無聲告白》這本書中,男主人公詹姆斯·李的一生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頗深,童年經歷形成了他的性格,而性格又影響了他的一生。《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裡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正適合送給他:「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
  • 《無聲告白》/你的愛和期待,成為了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帶著種種疑惑,我翻開了伍綺詩耗費6年時間寫就的第一篇長篇小說——《無聲告白》。伍綺詩的父母均是科學家,出生在美國,卻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美國如此嚴重的種族歧視下,可想而知她想要出頭有多麼不容易。可是,伍綺詩卻以優異的成績於哈佛大學畢業,並考取了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生院。
  • 《無聲告白》:從小到大,我們從未被教過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
    於是,我在這黑暗的房間裡,喘著大氣讀完了這個悲傷的故事。個人認為,《無聲告白》的原版書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更為直接地指出整個故事的核心線索——那些我從未告訴過你(你們)的一切。一個正值青春期的美麗女孩死了,所有人都迫切需要一個理由。
  • 也許,終其一生我們都將碌碌無為
    看著大家詫異的表情,惠子突然想到也許他們也喜歡吃小鳥,畢竟她的爸爸經常會吃烤鳥肉,於是又補充了一句,「再去多找點吧!」當然,惠子的這番話得到了包括她媽媽在內的所有人的不理解。他們想不明白,為什麼小小的惠子竟然會說出如此「狠心」的話。而小小的惠子也不理解,為什麼死去的鳥兒不能被吃,因為經常能看到大人在吃鳥肉。
  • 通過小說《無聲告白》,看教育的終極目標——自我實現
    也可以讓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用女性的敏銳知覺,寫下一部關於混血家庭的感傷故事——《無聲告白》。——《無聲告白》」也許有人會說,這部小說的主題是女性或者是年輕人成長中的彷徨與迷失。不過在這些主題之下,我卻看到了「教育的本質即自我實現」才是它真正的內核。一、教育的終極目標——自我實現故事的開頭就撩動著我們的心弦——拋出了一個懸念,「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