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別要求我按你們的決定做......以後也別說這種話了」
看著我一向不愛說話的弟弟現在如此一本正經,剛想往他碗裡夾菜的我,楞了一下,夾筷子的手還停留在空中。
沒想到......我的弟弟也學會「反抗」了。
可是, 我竟然沒有一丁點為他的「忤逆」感到不開心,反而對他敢於直接的表達感到欣慰。
因為在他這個年紀,能有這個意識,我確實為他感到自豪,也為他敢於做自己而感到欣慰。
而與此同時,我想起了伍綺詩寫的小說《無聲告白》裡面那個不幸的主人公莉迪亞,她還只是一個沒上大學的高中生,結果在她第十六歲生日之後,就死去了。
她的家人都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因為莉迪亞是那麼的年輕,事發又是那麼的突然。
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如同現在社會上很多的孩子自殺的孩子一樣,根源在父母。
因為莉迪亞的父母,因為莉迪亞父母的父母。
我不是下一個莉迪亞,我很開心我的弟弟也不是。而我更希望沒有下一個莉迪亞,也沒有下下一個莉迪亞......
所以,為了避免有這樣一場絕望性的毀滅,我懇請爸爸媽媽坐下來聽聽我接下來講的話。
她都會暗自籌劃,再給莉迪亞買些什麼書,科學展覽,暑假輔導班。「只要你願意,」她每次這樣告訴莉迪亞,「只要你願意。」她每次都是真心徵求女兒的意見。
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地屏住了呼吸。而莉迪亞注意到了......
第一次讀美國作家華裔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這段話讓我感到窒息。
這段話描述得多麼真實,曾幾何時,作為父母的很多人,總是在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掌控著我們這些子女的人生。
給孩子報輔導班、做奧數題,參觀博物館展覽會等等,不管子女願不願意,反正自己是願意了。
可是,這麼滿檔的愛,真的能換來孩子的感激嗎?
也許,每一個為人父母或許都有過抱怨自己孩子不懂事的時候:
」沒有我就不會有你,你還這麼不聽話,是不是想氣死我?「
」我供你吃供你穿你現在跟我吵架?你是不是白眼狼?「
」我把你養到現在,讓你幫忙照顧下弟弟妹妹怎麼了?你怎麼這麼自私!「
明明已經很努力地去照顧自己的孩子了,也在孩子身上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但好像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自己的好不被待見,孩子不懂自己的苦,成長也慢。
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壓力、社會的競爭,無處不在,作為母親,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這樣有錯嗎?做母親的搞不清楚為什麼,也弄不明白該怎麼解決,想發洩,卻無處可洩。
於是,悄無聲息的,母親把這一切所帶來的壓力無聲地轉移給了自己孩子。因為過早捲入家庭的重擔,母親已經無法也沒有條件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了,但是,孩子可以。
如小說裡所描述的莉迪亞「她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湧起的苦澀泡沫。」
她母親最希望她與眾不同,她父親卻最想要她融入人群,而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孩子不是替家長實現理想和抱負的工具」
蔣方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任何孩子在童年時的優異表現,都是對大人的一種獻媚。我不敢百分之百贊同這句話,但不可否認,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此一來,過於優秀的孩子可能並不是一種好,因為家長會得意,繼而對孩子有過多的期待。
可是,一旦把希望捆綁在孩子身上,孩子稍微一不如意,就能引爆母親平日裡辛苦隱藏起來的所有懦弱、卑怯、沮喪,最後母親大發雷霆,怒不可遏,卻也感到無能為力。
母親很痛苦,可是,孩子也感到很窒息和無辜。
在這樣的日子裡,親愛的媽媽,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我希望你能靜下心來,讀一讀、翻一翻這本書,敷一張補水的面膜,然後聽聽伍綺詩給你講的這些故事。
我希望你不要像小說中女主莉迪亞的媽媽瑪麗琳一樣,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子女的身上。
因為,這種沉重的包袱會將你的子女一步步往絕路上逼,最後很可能走向毀滅。文中的莉迪亞就是如此。
你瞧,這本書的開頭就是: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這第一句話就糾住了我的心。莉迪亞還只是個剛滿16歲的女孩,突然溺死在離家只有五分鐘路程的湖裡。莉迪亞是怎麼死的?這個懸念一直貫穿全書,也成為全書的主線。
而要揭示這個答案,就要知道莉迪亞的父母是什麼樣子的。
首先,我們先看看她的母親瑪麗琳。瑪麗琳——是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美國人,她的母親希望她成為一個會打掃屋子、照顧孩子、會給哈佛畢業的優秀丈夫做各種美食的既平庸又典型的美國家庭婦女。
而瑪麗琳的理想卻是告別平庸:成為醫生。要知道當時的時代,鮮少女性出來工作。
當她正在哈佛大學朝自己的目標奮鬥時,她遇到了詹姆斯,主動追求他,並且意外懷孕了,因此,她不得不中止學業,結婚、生子,繼而管理住宅、照顧孩子,她不知不覺也走上了她母親做家庭主婦的道路。
大學沒讀完,最美好青春的年華,她選擇了回歸家庭結婚生子,並且擱置了自己的夢想。多年以後,有野心的瑪麗琳總免不了覺得遺憾,腦子裡揮之不去的念想:重返校園,拾回夢想。
但僅僅擺脫家庭主婦的日子才九周,她又不得不中止——因為她再次懷孕了。這時,她掙扎著放棄了學業,重新回歸家庭,孕育新的生命。
如果這個女人是你,媽媽,你也會很遺憾吧?
但,這就是人生,就像我們出門在外,總免不了要走錯路。可是如果你依然心懷夢想,稍微換個方向,你一樣能夠到達遠方,一樣可以到達目的地。
不是嗎,媽媽?你的人生是否精彩只是取決於你自己,而不應該寄托在我們這些兒女身上。
如果莉迪亞的媽媽瑪麗琳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沒有把夢想強加於莉迪亞,在一家五口的美滿家庭裡,依然堅持自己所愛,為自己的夢想而堅守,即使慢一點實現,又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她那樣堅持了,我相信,最後她不僅是實現了自己的醫生夢,也能看到自己的三個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長。
畢竟,所謂夢想就是逼著你學會堅守——
一路荊棘叢生,一路上坎坷艱難,這一路,你可以哭,可以笑,但就是不可以放棄自己的夢想,更不可以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自己的子女,你需要一直往前走,不要放棄,不要強加給別人。
當你熬過一切的苦,走過朝陽,走過夜幕,你收穫的是夢想帶來的碩果,你收穫的是專屬自己的甜。
「爸爸,其實我有朋友。」你真的有朋友嗎?
莉迪亞很可悲,她從未真正擁有過朋友,而她的父母也不知道這個事實。
為什麼莉迪亞會撒謊呢?
因為,莉迪亞的爸爸在人際方面,給了她太多的壓力,他希望她能夠成為社交達人,彌補自己社交圈小的遺憾。但其實,沒有朋友並不可怕,自我獨處也很開心。
可是,莉迪亞的爸爸卻不這麼認為。詹姆斯——莉迪亞的爸爸,一個移民美國的二代華裔,他與周圍人不一樣的外貌長相和社會地位註定了他會被周圍人孤立。
從小,為了躲開同學們對自己的嘲笑和捉弄,他選擇了將自己包裹起來,不參加學校舉辦的任何活動及同學組織的大大小小的聚會;
為了減少自己和周圍人的差距,他從五年級開始,就不再和從事廉價勞動力的父母說自己的母語——中文,僅僅只是為了融入當地的圈子,讓自己說話沒有口音,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個做電工的父親......
他長期處於一個孤獨的環境中。無疑,這樣的生活給他帶來痛苦,對他日後的生活是一個抹不掉的巨大陰影,所以,他變得越來越自卑。在強烈的自卑感之下,他只能靠學習所取得的優異成績來證明自己,以便獲取別人的認同和肯定。
後來,和美國白人瑪麗琳結婚之後,他總算是拿到了綠卡,能夠在當地長久地在美國安營紮寨了。可是,他身上的自卑卻無法改變了。他還是不擅長社交,性格孤僻,在美國幾十年還是一個真正的朋友。然而,他的內心還是很渴望朋友,渴望社交。
種族歧視帶來的傷痛,讓詹姆斯內心渴望融入人群;但因為內心沉重的自卑感,他無法抬頭挺胸擺脫這種偏見和歧視所帶來的陰影。
所以,他把「融入人群」的這個願望,寄托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這也是莉迪亞另一個可悲的地方,因為父親也把她推向了偽裝社交達人的深淵。
莉迪亞為了順從父親,她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演技,在父親經過自己身邊的時候,假裝自己在拿著聽筒跟朋友通話,偶爾故作大聲給父母聽;
周日下午的時候,莉迪亞會跟父親說約朋友去電影院看電影,還會讓父親去接,可父親卻從沒看見任何一張電影的票根;
在父親問候自己朋友近況的時候,她會說「噢,她很好,她剛加入了拉拉隊」,而且說得相當鎮靜,說謊時連眉毛都不抬一下的高超技巧連內斯都驚異了......
但實際上,莉迪亞安靜孤僻,缺少朋友,連男朋友都沒有。就連詹姆斯為她精心挑選的禮物也讓莉迪亞倍感失望,她以為父親終於能懂一個花季少女的愛美之心,給她送一條項鍊,結果卻是:
包裝紙下面似乎是一樣精美而珍貴的東西,她用手指劃開禮物底部的包裝紙,一本金黑相間的書掉到膝蓋上:
《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一本亮黃色的線把書的封面一分為二。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技。討人喜歡的六種方法......
見到女兒岔開包裹的父親詹姆斯面露喜色,卻不知莉迪亞在那一刻覺得,她的心仿佛掉到了冰窟窿,而且,它在逐漸離她遠去......我想,莉迪亞是真的心灰意冷。父親用滿是期待的眼神暗示她成為社交達人,這對莉迪亞就是一種痛苦的折磨。
其實, 親愛的爸爸,你不必掛念我有沒有朋友,而是應該關心我喜歡享受獨處的樂趣還是朋友的陪伴,而不是將自己為人處世的理念和遺憾強安在我身上。
其實,不管有沒有朋友,我都很享受這種狀態。因為獨處,我們能更了解自己;因為有朋友的陪伴,我們可以分享彼此的樂趣。
爸爸,你知道嗎?其實沒有所謂的對錯,為人處世也沒有太多的是非,前提是,我真的喜歡。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獨自前行,而正因為這種「獨行」,我見到了更加美麗的風景。
為什麼莉迪亞會走向死亡?為什麼她活得越來越不快樂?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她不會反抗,始終在曲意迎合。
因為外界的衝擊力再大,如果莉迪亞能夠有所反抗,這一切就不會足以將她擊垮。但對莉迪亞而言,原生家庭的期望和束縛,將她困在了很深的情感苦境之中,她無法做出自我的抵抗和還擊。
母親在莉迪亞幼年時候的一次不告而別,讓莉迪亞感受到了拋棄。母親不負責任的行為,讓幼小的莉迪亞過早地體會到了分離的痛苦的不安,也破壞了她心中的安全屏障,丟失了從母親那裡獲取的安全感的來源。
她祈禱母親回歸,她告訴自己:如果母親能夠回來,她便一切順從母親的意願,不再讓母親失望。
正是那次的母愛的缺失,讓莉迪亞不敢再擁有自我,她不得不迅速長大。當母親真的回來了之後,她也真的選擇了履行那個沒有意義的諾言:
她將一切聽從母親的意願,做母親身邊聽話乖巧的好孩子。
為了母親不再離家出走,為了家庭的和諧美滿,她無條件貢獻自己的人生給父母,才會從不違背父母,包括盡全力去實現母親瑪麗琳的醫生夢,還有父親詹姆斯對美好人際關係的渴求。
十年,整整十年,一個人一生當中最美好的年華,她用自己的人生去實現父母的願望,這是多麼可憐又可悲的事情。
她沒有了自我的感受,沒有了自我成長的空間,就像一個木偶,被父母拿在手中玩弄著,她的命運也因此被父母牽著鼻子走。
在沉重的,以愛為名義的口號中,她壓抑、自卑、成績倒退、失去初戀。在遭受到母親的數落以及哥哥的疏遠,發現了父親的婚外情之後,她徹底崩潰了,最後了結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而這一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莉迪亞不再順從父母,她不再聽父母的話,勇敢地做自己。但是顯然,這已經來不及了。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欺軟怕硬,你越聽話越友好,別人就越不拿你當回事。
想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首先就得腰杆硬起來,學會說話擲地有聲(當然不是大喊大叫,但是說話要有力度,自信從容),然後一定要學會拒絕!學會拒絕!學會拒絕!
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要害怕不要慫,終其一生,找到真正的自己,然後勇敢地做自己。你要知道,沒人能把你怎麼樣,只要不違法不違背道德,自己的人生,完全可以自己做主,誰都無權幹涉。
如果莉迪亞拒絕了母親夢想的強加,拒絕了母親滿檔課程的安排,沒有偽裝成父親期待的人際關係很好的樣子,她不僅能快樂地度過一個童年,也可以有一個美好的青春。
她可以有更多的自由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交朋友,擴大交際圈,可以談戀愛……不至於最後一個真心朋友都沒有,也沒有人傾訴,從而陷入壓抑、絕望的境地。
很可惜,人生就是沒有「如果」。
知乎高贊「如何活出真正的自己」的帖子裡有網友說到:
從來都不覺得「懂事」是褒義詞,如果懂事就是為了別人高興而委屈自己,那我寧願做個不懂事的怪人。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看法,因為無論你做什麼,總會有人在背後潑冷水,放暗箭。
人生只有一次,輕鬆一點,開心一點,偶爾抱怨沒什麼,但是抱怨過後能馬上把這件事放下,把精力放在更多讓你在乎的事情上遠比浪費時間無休無止的抱怨要好得多。
《奇葩說》曾經有一期的辯題是:有一個按鍵,按下去會讓您的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要不要按?
儘管正方辯友聲嘶力竭苦口婆心的說:
「愛是父母的天性,許多父母可能拼死也會按下這個按鍵換取孩子的完美人生。」
可是親愛的爸爸媽媽,我不想要。我並非不想要完美人生。而是我不想擁有獨立人格的我的人生,是被定製的,我相信弟弟也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人生。
我知道,為人父母是一樣很難的學問。但其實也很簡單,你們只需要告訴我們前方有玫瑰和荊棘,也有公主和魔鬼,然後給了我們一把劍、一個吻,讓我們自己走就好了。
要知道,以愛之名強加期待,這不是愛,是害呀!
爸爸媽媽,終其一生,我只想做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成長。
就像這本小說的封面上印的那句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爸爸媽媽,答應我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