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你的愛和期待,成為了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0-09-23 小敏悅讀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身為最受父母喜愛的女兒莉迪亞竟然選擇自殺,這讓哥哥內斯和妹妹漢娜很是內疚和不解。究竟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一個16歲的小姑娘選擇犧牲生命?她到底經歷了什麼?

帶著種種疑惑,我翻開了伍綺詩耗費6年時間寫就的第一篇長篇小說——《無聲告白》。

伍綺詩的父母均是科學家,出生在美國,卻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美國如此嚴重的種族歧視下,可想而知她想要出頭有多麼不容易。可是,伍綺詩卻以優異的成績於哈佛大學畢業,並考取了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生院。

而她的處女小說《無聲告白》一經出版,便大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極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一舉奪得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失去的故事。它以莉迪亞的離奇失蹤作為開篇,向我們緩緩講述莉迪亞的種種遭遇,讓我們感同身受。讀罷,仿佛覺得也許只有死亡才能讓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得到解脫。那莉迪亞究竟經歷了什麼呢?下面我們不妨一起走進《無聲告白》,剖析莉迪亞死亡的秘密。


01 16歲的花季少女為何走上不歸路

死亡,是16歲的莉迪亞想要得到解脫的唯一的方法。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花季少女選擇走上死亡這條路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1、父母的期望

莉迪亞是瑪麗琳和詹姆斯的第二個女兒,也是他們最喜歡的一個孩子,承載著父母最深的期盼。

母親瑪麗琳曾經是一個學霸,一心想要擺脫母親的控制,想要當一名醫生,可是後來遇見了當時是實習教師的詹姆斯,兩人很快墜入愛河,有了愛情的結晶。

而瑪麗琳為了孩子和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整日圍繞著家庭和孩子打轉。她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像她一樣,整天被限制在丈夫和家庭之中,傾盡全力想要幫助莉迪亞擺脫這種束縛,想讓莉迪亞實現自己的目標,卻逐漸偏離了原來的軌道。

「莉迪亞成為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儘管她不願意成為這個中心——每天都擔負著團結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湧起的苦澀泡沫。」最終,莉迪亞受不住這些負荷,走上了不歸路。

2、壓抑的家庭關係

莉迪亞的父母看似恩愛,關係卻十分脆弱。母親瑪麗琳是一位白種女孩,而父親卻是一個中國移民,深受種族歧視,內心十分敏感。

父親一直擔心母親會離開,所以對待這段感情一直是小心翼翼。但兩人之間缺乏溝通,不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

兩人將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女兒莉迪亞身上,將更多的注意力和關愛集中在莉迪亞身上,從而忽視了內斯和漢娜。

本來哥哥內斯還能和她聊天,在她失落的時候還能安慰她,可是後來哥哥考上了哈佛,忙於學業,再加上父母長期的忽視,導致兄妹兩人之間產生了隔閡。

而漢娜更是家中的小透明,儘管漢娜也想得到父母的關心,可是,一旦家中氛圍有異,她便自己蹲在桌子底下,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在這樣壓抑的家庭中,莉迪亞的心事無人訴說,只能自己默默承受著這個年齡本不該承受的一切,無可奈何的她最終選擇了死亡來解脫。

3、種族歧視

在美國這個看似開放的國度,種族歧視一直是根深蒂固的存在。

莉迪亞的母親是一位美國白人,而父親是一名中國移民。在學校裡,莉迪亞曾經很想融入那個圈子,可是後來在她們的排擠中,莉迪亞意識到,自己和他們是不一樣的,無論自己做多少努力,都走不進他們那個圈子。

所以,後來莉迪亞開始一個人生活、學習,她沒有朋友,更沒有知己。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中,莉迪亞是一個安靜孤僻的存在。

可以說正是因為沒有朋友可以訴說心事,以及長期的壓抑下,莉迪亞才會覺得很孤獨,遇到自己無法承受的事情的時候,才會走上極端。

02 該如何破局

當我們無法改變大環境時,我們只有改變自身,才能真正成長。

因為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唯有強大自己,從這三個方面做起,才能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1、做真正的自己

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塔拉出生在一座大山腳下的廢舊垃圾場裡,父親始終堅持不上學,不就醫,且父親不允許孩子們擁有自己的聲音。

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塔拉依然選擇了逃離了家庭、逃離大山,堅持學習,堅持自我教育,最終考上了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實現了人生逆襲。

其實,我們面對的家庭各種各樣,我們無法避免,只要我們堅持做自己,努力走好每一步,夢想大門依然會為你敞開。

2、做到獨立

父母上崗是沒有資格證書的,他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我們在責怪他們的同時,也要思考自己該如何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痛苦。

所以我們不要像莉迪亞那樣一味地討好父母,這樣只會讓父母覺得自己可以把夢想和期望加諸到你的身上。

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妨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談,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讓他們了解你,哪怕溝通不了,也要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所以,要想不再承受原生家庭的傷害,要的不只是經濟獨立,更要思想獨立。

3、勇敢地尋求改變

有時候外界環境的壓力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這時不要退縮,要敢於擁抱變化,在一次次的變化中尋求解決的方法。

其實,和原生家庭和解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和自己和解更是一輩子的話題。我們終其一生都會遇到各種變化和危機,只有把握好每一次的改變,我們才能真正改變自己,強大自身。

結語

人生很長,路費很貴。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會出現各種意外或情況,只有當我們學會承受這些重量,並能及時紓解時,我們才有了前行的勇氣和毅力。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和自己和解,輕鬆前行。

相關焦點

  • 無聲告白: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部優質小說,可以讓你從空中去俯視別人的一生,是非對錯看的通透。《無聲告白》就是這樣一本書。莉迪亞之死,無聲無息,卻是無聲的告白,撕開了全家數十年如一日循規蹈矩、平靜美好的生活的面紗。莉迪亞的日子規規矩矩,16歲的她像5歲時一樣聽話。她仔細辨別著母親的喜好,然後,迎合著給出母親最滿意的答案,這樣就不會失去母親了,但這樣,她徹底失去了自己。壓倒一個人的,永遠不是一根稻草,而是那滾滾的麥浪。受不住了,再也做不到是媽媽最滿意的孩子了。
  • 《無聲告白》:從小到大,我們從未被教過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
    個人認為,《無聲告白》的原版書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更為直接地指出整個故事的核心線索——那些我從未告訴過你(你們)的一切。一個正值青春期的美麗女孩死了,所有人都迫切需要一個理由。伍綺詩採用「過去」與「當下」雙線的敘事結構,把那些從未說出口的秘密,一件一件地吐露出來。抽絲剝繭到最後,真相卻是如此振聾發聵。
  • 壓倒一個女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整天遊走在趙覺民和魏總這兩個好色無度的老男人中間,趙覺民還總是風言風語的諷刺她,梁安妮看似冰冷強硬,其實內心脆弱無比,作為一個在外打拼的女人,她不得不將自己武裝的嚴嚴實實,也只有這樣,她才能在這個吃人的社會裡掙扎求生。
  • 以愛之名——《無聲告白》
    前兩天《以家人之名》熱播,其中月亮和她的母親相處溝通方式,讓很多人有些生氣和著急。月亮母親總是在以她自己所認為的事情獨斷決定孩子的方向,這使月亮內心深處一直生長著一顆反抗的種子,導致她做過一些讓自己現在很後悔的事情。但是作品結局是好的,母女倆人選擇了寬容、理解和支持。月亮和母親的結局是美好的,但是《無聲告白》卻沒逃過這一悲傷的結局。
  • 豆瓣8.2《無聲告白》:無聲是因為壓迫,告白是因為愛
    文章藉由莉迪亞的死亡窺探出生活背後的真相,以朱迪亞的死為起點,然後從這個關鍵點慢慢剖析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個,如同一個越織越密的網,當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看穿真相之後會壓抑得像茱迪亞最後沉入水中難以喘息。同時揭露出了現代社會家庭的悲哀,反映了每個孩子在面對父母以愛之名的關心和照顧下,內心的糾結與痛苦,告訴讀者要學會擺脫別人的期待,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 《無聲告白》:父母的期待殺死了16歲少女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亞死了,她是家中的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相信朱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她的屍體被發現後,他的家人陷入了追求真相的狂亂之中。
  • 《無聲告白》: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會變為傷害?
    為了讓最寵愛的孩子莉迪亞成長為他們所期待的樣子,他們不餘遺力的斫直,刪密,鋤正,莉迪亞終成病梅而殤折。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開篇:「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一句話將讀者帶入故事,並引發思考。
  • 壓死蕭定權的最後一根稻草!愛笑的少年顧逢恩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
    在最後的故事裡,蕭定權選擇了自殺,壓死蕭定權最後一根稻草的人,其實是顧逢恩,在身邊的人逐一離開的時候,蕭定權其實已經走在崩潰的邊緣,而更讓人崩潰的是,顧逢恩也在蕭定權面前離開了。這一段戲看得太難受了,顧逢恩,全心全意只為了蕭定權,可是他到最後才發現,蕭定權和他不是一條心,當他冒著被滅門的風險要輔佐蕭定權奪得皇位的時候
  • 《無聲告白》:別用沉默表達你對家人的愛
    別用沉默表達你對家人的愛豆瓣評分8.2的《無聲告白》是美國作家但瑪麗琳偏偏不滿足,她無法忘記自己的理想,依然想成為一名獨立的職業女性。於是她試著離家出走,想要闖蕩一番自己的天地。不過這個計劃不得不因為她再次懷孕而終止。
  • 萬渣朝凰:壓倒女主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蘇女王閱歷成功制約黑暗
    壓死駱駝可能只需要一根稻草,而壓倒女主菜菜子,或許也只需要一次小場景身經百戰的她,就好像一位高傲的公主,總是能自若地達到她的目的。可再多的感情經歷,始終還只是停留在這個世界的表層空間裡,陽光和金錢始終充斥在她身邊。面對真正的黑暗,一個女人又能做什麼呢?沒錯,面對三項數據100分的男人,面對這個地區最黑暗的背景,女主菜菜子開始顫抖了,這不僅僅是害怕,還是一種人類的本能,本能地想去逃避。
  • 《無聲告白》:由悲劇開始,再由悲劇終結,莉迪婭的悲劇源於何時
    可是當他被這些愛壓得窒息時,她卻說不出一個不字。因為從小習慣接受的她沒有為自己人生做主的能力,她已經在父母傾盡全力的愛中迷失了自己,她需要通過她的行為獲得父母的認可。父母的期待侵佔了她的人生,並為她套上了厚重的枷鎖。在莉迪亞最後活著的那些日子,母親依然催促她爭取更多的學分,父親依然詢問那些不存在的朋友的近況。這些都快要把莉迪亞逼瘋,可是她依然不敢反抗。
  • 您看不懂的《無聲告白》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故事是從莉迪亞失蹤開始,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知道,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絕望才讓一個小女孩選擇投湖自盡,讀了這個故事才明白,結局並不單純是這樣,故事裡的每一位成員內心都不同程度選擇對愛的人無聲告白,也正是因為無聲,讓自己真實的想法都藏在了心底,終究還是釀成了最後的悲劇。
  • 壓死駱駝的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深度好文)
    所以,壓死駱駝的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這讓我想起一個某平臺上非常火的小視頻。一家三口乘坐電梯,妻子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拎著購物袋,丈夫專心致志刷手機。快到電梯頂端的時候,妻子伸手去拽丈夫,希望丈夫和她一起分擔,丈夫卻一手擋開,妻子再去拽,丈夫再次擋開,妻子第三次拽,丈夫第三次擋開,依然自顧自的刷手機,全然不顧妻子的感受和需求
  • 《無聲告白》:從三個角度淺析莉迪亞死亡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伍綺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父母均為科學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出版《無聲告白》前,她已寫作多年,小說及散文作品多見於各類文學期刊雜誌。這部作品是她的處女作,她也憑著這部處女作奪得2014美國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
  • 是壓倒駱駝最後的一根羽毛
    看完以後我居然自己趴在哭了半天,說不出什麼感覺,就是想哭,人生最難受的就是把美好當著你的面毀滅他修一個手機才30,丟了幾百塊錢對他來說是僅剩的東西。丟的哪是錢包,是這些年追查真兇的支離破碎,他太需要一個理由哭出來和釋放出來了!如果當初沒有插手侯貴平案子,現在的他應當是檢察長的女婿,在官場上也是風生水起的大人物啊!當初請求江陽查案和支持他查案的人都去繼續過自己的人生了,只有和侯貴平並不熟識的江陽一直查案查了七年,甚至獻出了生命。
  • 無聲告白:「我是在為你好」
    ,處女作,耗時6年,不要驚訝;讀完之後,你就會發現為什麼這本書可以耗時6年了,因為書中的每一行字都值得;你甚至可以想像到它被打磨的過程和痕跡,這一點,我可以拍著胸脯向你保證。作者伍綺詩是一位美籍華裔作家,在出版《無聲告白》這本書之前,她就已寫作多年,本書以問世,便在歐美文壇引起了極大了轟動,更是一舉奪得2014年度圖書桂冠
  • 從小被甄嬛丟棄的女兒朧月,竟成了她扳倒皇后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小被甄嬛丟棄的女兒朧月,竟成了她扳倒皇后的最後一根稻草在《甄嬛傳》一劇中,女主甄嬛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女步步高升成了後宮中最有權勢的女人,從皇帝寵妃到皇太后,在勾心鬥角方面,甄嬛無疑是很強的,她的最大對手,即便穩坐中宮多年,卻最終也得甘拜下風,被她拉了下來。
  • 《無聲告白》:莉迪亞之死,誰之過?
    若還沒有讀到小說的你,會不會有下面幾個疑問:莉迪亞是誰?他們是她的家人嗎?為什麼她死了?是被謀殺的嗎?……這本開頭就很精彩的小說就是華裔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這本小說圍繞莉迪亞之死,來探討移民家庭背後的身份認同感,原生家庭之殤及個人成長道路的選擇等幾個方面的問題。
  • 《沉默的真相》壓死成年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就在一瞬間
    我能想到的就是這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不堪一擊的窘迫成了壓倒堅強的最後一根稻草4.很難有人體會被體制剔除的人內心的血痂,那是一份難言的鈍痛說真的,體制內的人被排擠出體制,已經是很難堪的;更何況,他成了法律針對的人——受賄的人,病人,一無所有的人,而且沒有婚姻和家庭的人。如果換做是你呢?
  • 什麼是壓垮甄士隱的最後一根稻草
    嶽父的冷待、親人的無情,不人道的風俗是壓垮甄士隱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什麼如此說,甄士隱和封肅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婿待翁如親父嶽父封肅見女婿這等狼狽而來,心中便有些不樂。見嶽父大人不高興,甄士隱氣首先就矮了一截,人在屋簷下,怎得不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