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今日 ~ 無聲告白

2020-11-12 穌穌黎

拿起這本書的原因或許是被封面的「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句話所吸引。


莉迪亞是整本小說的牽引線,一開篇就講述到她死了。剛開始看的時候會覺得這個是懸疑小說,通篇看完才知道並不是。

由她的死亡引出一系列矛盾關係,有地域種族歧視、婚姻的問題、家庭的矛盾......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普遍在家長中存在的問題,那就是關於父母對孩子的期許和關愛,

莉迪亞失蹤了?莉迪亞死亡了?莉迪亞自殺了?小說為了給讀者想像的餘地,沒有很明白的講述她的死因,我想她應該是自殺而跳湖的吧。

讀完全文莉迪亞之死的原因可能是:

一、 在那個有種族、膚色歧視的地域中,她在學校因為性格、膚色的關係結交不到好友,日常中為了父親能欣慰些而假裝打電話給「好友」談天說地,實際上電話並為撥出去。

二、 母親瑪麗琳把過多的愛給了她,希望她能去完成自己年輕時不能完成的夢想,在施加壓力中莉迪亞的成績反而越來越差,精神也在緊繃中變得越不開心。

三、父親詹姆斯和別的女人曖昧不清,她發現後對父親產生了厭惡,父親在她心中的形象毀滅不堪。

四、哥哥、妹妹之間無太多的情感溝通,哥哥想要上大學從而逃離這個家;妹妹則想要佔有她的東西。

五、喜歡同班的傑克,但傑克卻告訴她,他喜歡她的哥哥。

......


親情、友情、愛情都在折磨著莉迪亞,似乎沒有人在意她、理解她內心真正的想法。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她無法改變。像電視劇《都挺好》中描述的一樣,壓垮一個成年人可能不是因為工作、學習中的壓力和困難,而是因為即使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擺脫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

現代社會中一個家庭把太多的期望寄予到孩子當中,也是俗語中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吧。本著「為你好」而做了多少無形在傷害著自己孩子的事情。


而作為孩子我們也該試著去理解家人的那種期待,相互溝通、體諒,不走極端。


《無聲告白》中寫到:一切的苦難都會過去,學會與自己和他人和解,放過自己,也放過他人。生活再悲傷我們依舊要流著淚笑臉相迎,痛苦只是自己不接受自己的平庸,接納自己,和自己和解,勇敢做自己。


在家庭中、工作、學習上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因為生活的挑戰永遠存在,所以認真生活,努力為自己而活,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不知要走都少彎路才能擺脫他人的期待,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模樣。

願你不畏流言,不怕艱辛,勇敢面對,戰勝自己,最後獲得幸福。

相關焦點

  • 《無聲告白》:從小到大,我們從未被教過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
    伍綺詩用一個註定是悲劇的開頭,開啟了《無聲告白》。坦白講,閱讀體驗並不愉悅。整部小說籠罩在一種壓抑的氛圍裡,仿佛走進了一間四壁無窗的房子,令人窒息。可是,伍綺詩極具穿透力的文鋒,一字不多一句不少的精準落筆,又讓我不忍釋卷。
  • 無聲告白: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就是這樣一本書。莉迪亞之死,無聲無息,卻是無聲的告白,撕開了全家數十年如一日循規蹈矩、平靜美好的生活的面紗。她仔細辨別著母親的喜好,然後,迎合著給出母親最滿意的答案,這樣就不會失去母親了,但這樣,她徹底失去了自己。壓倒一個人的,永遠不是一根稻草,而是那滾滾的麥浪。受不住了,再也做不到是媽媽最滿意的孩子了。唯一能給她一絲憐憫和幫助的哥哥內斯要離開家出去讀書了。他的父親詹姆斯和助教「上過床了」。
  • 《無聲告白》:父母的期待殺死了16歲少女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亞死了,她是家中的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相信朱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她的屍體被發現後,他的家人陷入了追求真相的狂亂之中。
  • 比失去生命更可怕的,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暢銷書作家烏文•阿克潘說:我對《無聲告白》愛不釋手……一直讀到最後一頁,都讓我緊扣心弦。內斯後悔:他沒有傾聽妹妹的想法,自己辜負了妹妹的期待,讓她獨自面對家庭的壓力而不理,最終擊垮了莉迪亞,讓她投入水中。
  • 無聲告白.
    我能想像,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本書可能甚至是一本工具書,他們在看到作者筆下的人物時,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剖析。而看完這本書,或許他們也能找到自己的答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一句是寫在扉頁上的話,莉迪亞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才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她無聲的告白。而這就是我不能接受,也不願接受的。
  • 以愛之名——《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中的主人公一直是旁人眼中成績優異的乖乖女,她的父母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女孩身上,卻沒有人問一下她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家庭的桎梏使她一步步走向了悲劇,這是一場16歲少女用生命演繹的無聲告白,讓我們透徹的感受到愛的期待和愛的綁架。
  • 短篇小說|無聲告白
    話說我幫你找到有什麼好處,沒好處的事我一般是不幹的。」看她臉上紅潤了起來我放心的調侃道。她冷淡的應了句「哦」,便沒有下文了,接著又看了眼我的神色,然後晃了晃小腦袋,最後又抓了抓自己的秀髮,起身對我說:「我想起來了,我有個急事,先走下。拜~拜。」我莫名其妙的啊了一聲,正想問什麼,她就已經跑到隔壁桌和一個胖女孩聊著什麼,似乎很火熱的樣子。我放了心,原來是遇到熟人就是急事。這時剛好服務員把奶茶,和咖啡端了過來,我就安心的享用起來。
  • 《無聲告白》:一本以死亡開頭的小說,冷靜的文風下暗藏三重隱痛
    作為華人後裔的詹姆斯出生在美國,從小到大,承受別人異樣眼光的同時,始終難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尤其在那個年代,民族聲譽帶給他的不是自豪感,而是深深的自卑感。這便使詹姆斯在自我身份認同方面產生強烈的危機感,並由此形成孤僻的性格。
  • 《無聲告白》:由悲劇開始,再由悲劇終結,莉迪婭的悲劇源於何時
    2014年,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的一部《無聲告白》徵服歐美文壇,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奪得2014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一名。討好型人格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一味地取悅別人,把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通過自己的行為去獲得他人的認可。即使在這個過程中莉迪亞發現自己很不開心,卻也無力掙扎。莉迪亞錯誤的認為,只要一味的討好,就能維護這個內裡已經殘破不堪的家庭。
  • 您看不懂的《無聲告白》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故事是從莉迪亞失蹤開始,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知道,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絕望才讓一個小女孩選擇投湖自盡,讀了這個故事才明白,結局並不單純是這樣,故事裡的每一位成員內心都不同程度選擇對愛的人無聲告白,也正是因為無聲,讓自己真實的想法都藏在了心底,終究還是釀成了最後的悲劇。
  • 豆瓣8.2《無聲告白》:無聲是因為壓迫,告白是因為愛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對內心的恐懼。」同時揭露出了現代社會家庭的悲哀,反映了每個孩子在面對父母以愛之名的關心和照顧下,內心的糾結與痛苦,告訴讀者要學會擺脫別人的期待,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01以愛之名的情感勒索,原生家庭裡感情的殘缺不全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無聲告白》:莉迪亞之死,誰之過?
    本該是港灣的家,對她來說是牢籠「這個界限就是成長——我作為一個獨立的、自由的人存在,而不是父母的一部分,不是實現父母願望和期待的工具,即使父母的願望和期待裡都是所謂的『愛』,我仍然首先是我自己。」父母都把自己的期待加在孩子們的身上。從來都不問那究竟是不是他們需要的。每個人都在壓抑自己的內心感受。假裝生活,假裝開心。
  • 無聲告白:「我是在為你好」
    作者伍綺詩是一位美籍華裔作家,在出版《無聲告白》這本書之前,她就已寫作多年,本書以問世,便在歐美文壇引起了極大了轟動,更是一舉奪得2014年度圖書桂冠故事線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就如扉頁上寫的那樣: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
  • 通過小說《無聲告白》,看教育的終極目標——自我實現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正如書面封皮所寫的那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的過程,即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這也是人類教育的終極目標。
  • 《無聲告白》:親愛的爸爸媽媽,終其一生我只想做自己
    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地屏住了呼吸。而莉迪亞注意到了...... 第一次讀美國作家華裔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這段話讓我感到窒息。想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首先就得腰杆硬起來,學會說話擲地有聲(當然不是大喊大叫,但是說話要有力度,自信從容),然後一定要學會拒絕!學會拒絕!學會拒絕! 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要害怕不要慫,終其一生,找到真正的自己,然後勇敢地做自己。你要知道,沒人能把你怎麼樣,只要不違法不違背道德,自己的人生,完全可以自己做主,誰都無權幹涉。
  • 《無聲告白》/你的愛和期待,成為了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她的處女小說《無聲告白》一經出版,便大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極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一舉奪得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母親瑪麗琳曾經是一個學霸,一心想要擺脫母親的控制,想要當一名醫生,可是後來遇見了當時是實習教師的詹姆斯,兩人很快墜入愛河,有了愛情的結晶。而瑪麗琳為了孩子和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整日圍繞著家庭和孩子打轉。她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像她一樣,整天被限制在丈夫和家庭之中,傾盡全力想要幫助莉迪亞擺脫這種束縛,想讓莉迪亞實現自己的目標,卻逐漸偏離了原來的軌道。
  • 連載|無聲告白(33)
    主播謠言 無聲告白*伍綺詩 大家晚上好,這裡是共書,我是謠言,本期的好書連載繼續為大家帶來《無聲告白》。瑪麗琳瞥了一眼櫃檯上奶牛形狀的餅乾罐,想看看它是不是空的,結果越是打量,越不確定自己曾經見過這件東西。 她翻到其他章節,尋找更多的鉛筆線。在「派」的部分,她發現了一條線:如果你想取悅男人——烤個派吧。但是,一定要做得完美。下班回家後從未吃過南瓜派或者蛋奶派的男人是多麼的可憐啊!在「蛋的基本烹飪」部分劃出的句子是:你嫁的男人會知道他喜歡吃什麼樣的蛋。
  • 《無聲告白》: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會變為傷害?
    為了讓最寵愛的孩子莉迪亞成長為他們所期待的樣子,他們不餘遺力的斫直,刪密,鋤正,莉迪亞終成病梅而殤折。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開篇:「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一句話將讀者帶入故事,並引發思考。
  • 擺脫生活的無力感,把對人生美好的期待變成現實
    他們長途跋涉,非但沒有找到快樂,反而忍飢挨餓,飽受煩惱和憂愁,於是只得垂頭喪氣往回走。忽然,他們聽到遠處一位老人的&34;大笑聲。走近一看,原來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老先生正在樹下看書,一邊看,一邊陶醉地大笑。
  • 魏無羨:他人非議如何,無愧於心就好
    「許我魏無羨能夠一生鋤奸扶弱,無愧於心」,這是自始至終我對於這部劇裡記憶最深的一句話。就像在我們前行道路上也總會出現許多的阻隔和非議,不僅是他人,有時甚至是自己身邊最親的人。但我們有時不需要想太多,無愧於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