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這本書的原因或許是被封面的「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句話所吸引。
莉迪亞是整本小說的牽引線,一開篇就講述到她死了。剛開始看的時候會覺得這個是懸疑小說,通篇看完才知道並不是。
由她的死亡引出一系列矛盾關係,有地域種族歧視、婚姻的問題、家庭的矛盾......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普遍在家長中存在的問題,那就是關於父母對孩子的期許和關愛,
莉迪亞失蹤了?莉迪亞死亡了?莉迪亞自殺了?小說為了給讀者想像的餘地,沒有很明白的講述她的死因,我想她應該是自殺而跳湖的吧。
讀完全文莉迪亞之死的原因可能是:
一、 在那個有種族、膚色歧視的地域中,她在學校因為性格、膚色的關係結交不到好友,日常中為了父親能欣慰些而假裝打電話給「好友」談天說地,實際上電話並為撥出去。
二、 母親瑪麗琳把過多的愛給了她,希望她能去完成自己年輕時不能完成的夢想,在施加壓力中莉迪亞的成績反而越來越差,精神也在緊繃中變得越不開心。
三、父親詹姆斯和別的女人曖昧不清,她發現後對父親產生了厭惡,父親在她心中的形象毀滅不堪。
四、哥哥、妹妹之間無太多的情感溝通,哥哥想要上大學從而逃離這個家;妹妹則想要佔有她的東西。
五、喜歡同班的傑克,但傑克卻告訴她,他喜歡她的哥哥。
......
親情、友情、愛情都在折磨著莉迪亞,似乎沒有人在意她、理解她內心真正的想法。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她無法改變。像電視劇《都挺好》中描述的一樣,壓垮一個成年人可能不是因為工作、學習中的壓力和困難,而是因為即使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擺脫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
現代社會中一個家庭把太多的期望寄予到孩子當中,也是俗語中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吧。本著「為你好」而做了多少無形在傷害著自己孩子的事情。
而作為孩子我們也該試著去理解家人的那種期待,相互溝通、體諒,不走極端。
《無聲告白》中寫到:一切的苦難都會過去,學會與自己和他人和解,放過自己,也放過他人。生活再悲傷我們依舊要流著淚笑臉相迎,痛苦只是自己不接受自己的平庸,接納自己,和自己和解,勇敢做自己。
在家庭中、工作、學習上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因為生活的挑戰永遠存在,所以認真生活,努力為自己而活,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不知要走都少彎路才能擺脫他人的期待,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模樣。
願你不畏流言,不怕艱辛,勇敢面對,戰勝自己,最後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