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屈英英 中國知名網絡小說作家,新時代網絡小說代表人物。有作品《千秋歲引帝王冊》,作者文筆流暢,作品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起網絡熱議。
因為自幼酷愛紅樓,又因對歷史的熱愛,再因對歷代服飾的鐘愛,幾番考證,查閱了不少歷史文獻,
故而這數宗引出了此文。紅樓夢歷史無考、朝代無追究,至今被人津津樂道的便是由來於明、清兩朝,更有甚者直接套用到清朝皇家野史中,究竟如何不談,僅僅將書中服飾的原由整理出,有何不妥支持,望各位指正。
第三回 王熙鳳出場用文字寫了她的裝扮,除去髮飾便仔細刻畫了其服飾&34; 這裡的襖、褂、洋縐裙,都是漢服式樣,雖然清兵入關最開始滿漢分開,後來由於為了更好統治江山順治時期就開始力求&34;,為使滿漢和睦相處允許滿漢官員互相通婚,後來慢慢演變成服飾也是滿漢相間,所以後來的漢服會由原來的式樣變成現在的這種唐裝等等。
襖,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中間歷經千年到清朝時的基本樣式就成為立領、右大襟、連肩袖和開衩擺,跟以前唐朝時代的翻領上襦、宋朝的對襟已經完全不同。
褂,有三種說法,一是大褂小褂,大褂是過膝的長單衣,小褂是貼身的單上衣;而是古代軍服的有罩甲的短袖戎衣;三是清朝時的禮服外褂,短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馬褂。
洋縐裙,洋字顧名思義是外邦之貨,縐是一種帶皺紋的絲織品,有湖縐、縐紗等,裙或是襦裙或是馬面裙,可見光這條裙子按在古代都是極貴重的。王熙鳳這身打扮,裡穿襖外套褂下是裙,用料刺繡也很講究,&34;用金線繡的百蝶穿花圖,&34;銀鼠又叫白鼠,背部褐色腹部白色,皮毛柔軟、以鼠類為食,現在只有東北、四川等地的林區能見到,是國家野生保護動物。《元史·輿服志一》:&34;
&34;撒花是雲錦中的常用圖案之一,南京雲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古代專為貢品,版紅樓夢中王熙鳳便有兩套衣服用的是貨真價實的雲錦所制,其收藏價值及觀賞價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34;背心是一種無袖上衣,又被叫做坎肩,在清朝之前是無領無袖沒有任何樣式的,後來在清朝的時候才漸漸有了樣式,開始也是穿在衣服裡的,後來清朝中晚期才穿在袍子外面。
&34;關於紫金冠、金抹額吧裡的精帖都有提過並解釋,就不多做解釋了,
來看:
&34;箭袖是窄衣袖再接一個半圓形袖口如同馬蹄,也有叫&34;,因為北方寒冷可放下護手,箭袖本身來源於胡服,最早是用於騎射,明朝時候雖然有但是不為常服所用,只有到清朝的時候才常用於禮服。
&34;是清朝貴族的一種典型禮服。&34;是衣面上緙絲或繡成的八個彩團的圖案。據清末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八團的位置是:&34;因&34;凸出衣面,故云&34;。&34;亦作&34;,指衣服下緣排綴之穗狀流蘇。&34;原系日本織造,後漳州、泉州等地仿造日本織法製成的緞子也稱&34;。據《大清會典》記載,江寧織造局每年織倭緞六百匹。倭緞在當時只被貴族使用,普通老百姓是沒有機會用到的。
小朝靴:青緞白底方頭長筒靴子,與平時的上朝的朝靴還是有區別的,筒稍低。這裡寶玉不光穿了禮服還穿了小朝靴可以看出他去廟裡還願的穿著禮儀也是不馬虎的。
後來再回來寶玉已經換了服裝&34;就算是在家的平常衣服也是雲錦製造、刺繡講究的東西,可見當時賈府的富貴。
第六回 劉姥姥一進賈府,當時看到的王熙鳳正撥著手爐裡的灰。&34;
昭君套本身是婦女頭上的抹額,原來是用來暖額的,附帶在頭上冠帽上後來成為一種首飾,這裡顯然是用來暖額的帽套;攢珠勒子又叫遮眉勒,雖說明代也有但是我看到用的最多的還是清朝的女子,在冠帽下常會帶個勒子,上面也會鑲飾不同飾物或者繡些精美圖案;
披風:明代褙子也叫&34;,不是那個鬥篷一樣的現代&34;。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相傳始於唐,盛行於宋、元,在明代被稱為披風。宋代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時間的不同,其形式變化甚多。漢服的一種,對襟,兩側從腋下起不縫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著。在宋、明朝時最為盛行。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並不用它繫結,而是垂掛著作裝飾用,意義是模仿古代中單(內衣)交帶的形式,表示 好古存舊 。穿褙子時,卻在腰間用勒帛系住。
宋代褙子的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裡面時所穿,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到清朝時,女子用它作禮服的外套。題外話:王熙鳳家常裝扮都是用紫貂皮毛、銀鼠皮、雲錦製作,再感慨下賈府的富貴。第八回 寶玉去看在家養病的寶釵,寶釵當時正坐在家裡做針線穿著&34;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
比肩褂叫半臂,是一種類似於馬甲的半袖外衣,俗稱&34;。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34; 後來黛玉也來了,穿著件&34;,接著寶玉就問自己的鬥篷有沒有取來。黛玉為此又取笑一番兩人方在薛寶釵家吃過飯再走,走的時候小丫頭取來大紅猩氈鬥笠被寶玉埋怨的這一段。羽緞是用羽毛織成如緞面一樣光滑織物,用於做外衣的裡子。褂子上面有說,對襟是其樣式。
鬥篷: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風禦寒。短者曾稱帔,長者又稱鬥篷。披風通常無袖。中國古代有虛設兩袖的長披風。鬥篷,據傳是從蓑衣演變而來,最初用棕麻編成,以御雨雪,名謂&34;。
到清時,才多用絲織物製作,並不限於雨雪天使用,當時叫做大衣,是一種禦寒的服飾,有長式和短式,有高領和低領。凡冬天外出,不論男女官庶,都喜披裹鬥篷,但有個規矩,不能穿著這種服飾行禮,不然被視為不敬。清代中葉以後,婦女穿著鬥篷很普遍,製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鮮豔的綢緞製作,上繡花紋,講究的在裡面襯以皮毛。另外,古代鬥篷是不連帽子的,現在的連帽鬥篷是經過了改良。
鬥笠:又名箬笠,鬥笠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擋雨遮陽,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制。最初的年代無考證,似乎大禹治水的時期就已經有鬥笠的樣子了,看這裡黛玉將寶玉發冠露在笠外,可見這頂鬥笠是沒有封頂的。第十五回 水溶出場&34;。我從明朝冠帽制找到些描述&34;山&34;江牙海水五爪坐龍白蟒袍&34;碧玉紅鞓帶&34;當下寶玉穿著大紅金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34; 吳綿細軟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雲。&34;不廢騎射&34;汗巾束頭鬢,羶食燻襟抱。&34;帕,橫其腹也。&34;硬領&34;花領子&34;硬領&34;花領子&34;一身佩二十餘物&34;服飾類&34;服飾類&34;茄袋&34;順袋&34;荷包&34;雞素&34;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39;荷包一&34;謝元常佩紫羅香囊,謝安患之,而不欲傷其意,因戲賭取焚之,元遂止。&34;、【鶯兒道: 汗巾子是什麼顏色的? 寶玉道: 大紅的。 鶯兒道: 大紅的須是黑絡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壓得住顏色。 寶玉道: 松花色配什麼? 鶯兒道: 松花配桃紅。 寶玉笑道: 這才嬌豔。再要雅淡之中帶些嬌豔。 鶯兒道: 蔥綠柳黃是我最愛的。 寶玉道: 也罷了,也打一條桃紅,再打一條蔥綠。 鶯兒道: 什麼花樣呢? 寶玉道: 共有幾樣花樣? 鶯兒道: 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塊、方勝、連環、梅花、柳葉。 寶玉道: 前兒你替三姑娘打的那花樣是什麼? 鶯兒道: 那是攢心梅花。 寶玉道: 就是那樣好。可見絡子不光在顏色搭配上講究,其花樣也是繁多的。絡子是中國傳統繩編工藝品,就是現在隨處可見的中國結的複雜形式,現在的玉器吊墜多使用。
第三十六回 寶釵來正碰到寶玉睡覺,襲人在繡肚兜上的花樣。 肚兜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繡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34;、&34;、&34;、&34;等吉祥圖案。
繡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繡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兇、吉祥幸福的主題。這裡說到藍印花布,簡單介紹一下,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34;、&34;,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採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製成。我所知道的是來自南通的藍印花布,是始於明代,流傳至今。
(PS:可以去位於南通市崇川區濠東路81號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去現場感受一下,這是我國第一家關於藍印花布的博物館,進去可以了解其歷史以及製作方法、所收藏的花樣等等)=-=!!!我突然導遊上身了。
這裡原書所寫的是白綾紅裡的鴛鴦戲蓮圖案,綾是像緞子而更細薄的絲織品,中國傳統絲織物的一類。最早的綾表面呈現疊山形斜路,&34;而得名,唐代的官員們都用綾作官服,後來宋代開始用於裱畫之類,到元、明、清的時候產量慢慢減少了。來源:搜狐
免責聲明:此文為轉載,不做商業用途,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與立場,不對內容真實性負責,請謹慎選擇與投資,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