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於殺戮的、溫暖徹骨的犯罪小說。一位父親在決死時刻,以極致的善良為鋒,斬開渾濁人間,讓十六歲的花季少女撐起一個破碎的家,堅強生活。
然而,最終驚嚇和凜然到我的,不是這個以善良為鋒,親手扼死自己曾經最愛的女人,又單槍匹馬支身江湖老大的地盤,以祭獻的方式將一切恩怨了斷的騎士樣風範的父親,而是最終承接命運,要頑強不屈生活下去的這個16歲少女的一系列表現……
這本書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在問自己:「假如在我16歲,知道自己的父親殺死了自己的媽媽,我理解其中的苦,我想盡力向父親期待的方向奔去,我會怎麼去完成父親的囑託,照顧好年邁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弟?」
李怡諾,從開學第一天的自我介紹起,就讓班主任葛衛就知道自己攤上了個麻煩,單親家庭、明星胚子、小太妹的作風、戲精的表演天分。
果不其然,一個學期還沒結束,就有兩個男生因她而打架住院,找她談話吧,妖孽一樣的應對,讓葛衛是苦笑不得。
當殺死自己妻子的李善斌,看到女兒麻利的收拾碗筷,突然說了一句:「小諾是大姑娘了呢。」
當李善斌找到正在遊樂園玩得很開心的姐弟倆時,16歲的李怡諾的個頭以及她所展現出來的奪目光彩,令李善斌感到驕傲,他覺得她能照顧好自己和4歲的弟弟李立。
李怡諾要求和爸爸一起玩木馬,李善彬安頓她把弟弟看好,李怡諾鄭重的說:
「爸爸,我會守好弟弟的,你放心。」
我會和你一樣,爸爸。她補充道。
李善彬聽了這句話,一時間整個人都僵住了。小小年紀,這般心思。不過也好。
此時,通過這種方式,父女倆已經完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交代和承諾,李怡諾的聰慧和堅強讓即將赴死的李善斌沒有了後顧之憂。
我想,正是因為李怡諾的早熟、對人情事故的洞察,成為了讓李善斌敢於也決然成全妻子石靈儀並殺死她的心理依靠吧。
警察老馮上門調查,她一直不慌不張,沉著應對,但當老馮問到李立的媽媽是誰的時候,她輕輕繞過,四歲的李立剛想出口回答,被她背後一頂一掐,哭著沒說能出口。
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這個才上高一的16歲女孩,動用心機,以色相引誘猥瑣的收破爛老頭,關鍵時刻用早已備好的簪子刺向自己的臉頰,差點傷了自己的耳朵造成重傷!
而這一切的目的,就是換取這個老頭的三四年牢獄時光,讓他不再來糾纏和奪去年幼的弟弟李立,等待自己的長大、強壯,完成父親讓她帶好弟弟的囑託。
是什麼樣的經歷和信念,讓一個16歲的女孩做出如此驚心動魄的舉動,又風淡雲輕的把後事想的如此清晰明了……
不得不佩服作家那多的筆觸和飽含對生命深情理解的演繹:
李立出生那一段時間,她仿佛在煉丹爐裡走了一遭,灼烤出一雙洞察世情的火眼金睛,她明白的事情遠比李善斌以為的更多。
……在這五尺之地,他更能感受到李善斌的心意,褐色如大地般般綿密堅實的心意,人已遠去,這沉凝的心意仍在,仍能為她指引。
是怎樣的囑託和信念,成就了這樣一個面對生活千瘡百孔,卻頑強強不屈、迎難而上、冷靜高貴的生活態度?
看看父女兩最後分別的場景,你肯定會淚流滿面:
她很想撲在爸爸懷裡,低下腦袋讓爸爸重重撫摩頭頂。可是她一動都不敢動,她不想進行最後的儀式,一旦做了,就代表著分別,代表著結束。這廳堂停裡的幾步之遙是千山萬水,是咫尺天涯,李善斌在海的那一頭望著女兒,最後的告別哽在喉頭,他開始點頭,用力不停的點頭,他想讓女兒知道,他是放心的,他是驕傲的,他藏起愧疚,竭盡全力的祝福。洶湧沸騰的情感託起一朵朵願望的浪花,交濺成瀰漫胸口的飛沫。
在此,我想說,讀到這本書的最後,我願意為這本書裡的所有懷著一顆善良之心的人祈禱,願你們平安順遂,幸福安康……
我願意和那17個專案組的警察一同,給信封裡再裝進1塊錢,那裡有給李怡諾這個16歲姑娘最堅定的支持!
我願意也是李善彬這個好人靈堂那鋪天蓋地紅玫瑰中的一朵,為這個騎士般精神的父親貼一份溫暖……
我也願意,像老警察老馮一樣,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女兒聽,讓她十八歲的年華知道還有另外一種堅強不屈的苦難而燦爛的人生!
我更願意,把《騎士的獻祭》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愛看、或不愛看犯罪懸疑小說的你,不管你是一位爸爸、媽媽、亦或是子女,你肯定會在作為一個受女兒崇拜愛戴的父親李善彬、和洞察人世艱辛,又勇敢不屈承受生活重擔的16歲女花季少女李怡諾身上感受到什麼,你會敬畏和善待生命、生活的……
最後,我只想說,父親的寬厚溫和善良是女兒得以信任和依靠的世界;同樣,女兒像玫瑰一樣的帶刺怒放,也是對父親最好的祭奠。
這是著名懸疑小說家那多,根據五年前聽說的一個真實案件改編而成的小說,五年來,這個故事讓他一直無法釋懷,「像一顆嵌進骨縫的子彈,時常隱隱作痛。」
我相信每個看完小說的人,都會像張嘉佳說的:「殺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令殺戮發生的,竟然是愛和善良。好的犯罪小說,敢於直面悖謬的邏輯,將抽絲剝繭後無比蒼涼的愛和人性晾在你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