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三歲
梁漱溟最有名的一本書叫《這個世界會好嗎?》。
全書都在回答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
大師給出的答案是世界並不會變好,人永遠都只能在兩難中抉擇。
之所以說起梁漱溟的這本書,因為最近剛剛上線的《親愛的自己》也在討論同一個問題。
這部《親愛的自己》全劇從三個角度來討論:
· 現代社會的女性是什麼樣的?
· 究竟什麼樣的女性是符合社會要求的?
· 究竟什麼樣的男性形象才是最真實的?
女人在這個社會上有兩個問題要面對,第一是事業,第二是家庭。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家庭和事業的平衡似乎永遠只是女人的事情,而男人只要一心一意搞事業就是天底下最優秀的男人了。
劇中的闞清子扮演的張芝芝是一個為守護家庭而生的人。
她在職場上她平平無奇,能力不是特別突出,日復一日的單調工作,但是面對孩子和家庭瑣事她卻是百分百上心,下班進廚房,吃完飯收拾家務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事情,她把照顧好老公、孩子當成了畢生事業,完全一副賢妻良母的模樣。
這類型的傳統女性本來應該受到丈夫的愛戴、婆婆的稱讚才是,但是她卻同時令兩個人不滿。
丈夫不滿於妻子對孩子交高質量朋友的追求,婆婆不滿於媳婦沒有按時喝藥生兒子。
傳統女性在現代社會已經水土不服了嗎?
一心只想搞好家庭的人終究沒逃過被婚姻和家庭消耗殆盡的命運。
從張芝芝所居住的房子可以看出是老式樓房中的樓梯樣式,因為樓梯是裸露在外的。
現在的大部分樓房已經有了電梯,所以基本樓梯只是一個輔助作用,把樓梯隱藏在樓梯間成為普遍的建造方式。
因此劇中張芝芝的住所是老小區,可見兩夫妻的經濟水平並不高,這是一對普通夫妻。
在片頭的預告中發現一幕非常奇妙的鏡頭,彭冠英扮演的丈夫蹲在門外,妻子打開門正好撞上,這是充滿戲劇性的一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兩人之間矛盾重重,賢妻良母又如何?
如此犧牲並不能讓這個家庭變好,更不能讓這個世界變好。
劉詩詩扮演的李思雨是一個拼命上進的銷售,既沒有天賦異稟的商業頭腦,也不是機關算盡的職場老將,無非是普通的銷售向著不普通的夢想不斷前進而已。
劉詩詩這個角色在服飾上採取了和以往職場女性不同的裝扮,沒有黑色嚴肅的西裝,沒有緊身幹練的包臀裙,只有寬鬆又不失正式的商務休閒裝。
其實銷售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穿著非常嚴肅或者正式,只需要日常一些的正裝即可,否則容易失去親和力,不容易得到客戶的信賴。
李思雨這個角色的呈現重點不在工作上,而是在感情上。
當陳一鳴失業並且陷入生活困局的時候,一個收入相對高的女友是否能夠被他所接受呢?
答案是no,在最新的劇情中我們發現男友拒絕了李思雨的反求婚,因此從目前的劇情走向來看,女強男弱的設定會加速兩個人矛盾的爆發,最終使感情陷入泥潭。
李思雨在職場上做了上場廝殺的將,卻做不了陳一鳴眼中溫順賢惠的妻。
女強男弱的局面一旦形成,對男方的打擊是巨大的,挫敗感將吞沒這個男人僅有的自尊,直至愛情消失殆盡為止。
事業型女性會讓男性望而卻步嗎?
第一,長期沉溺在工作中的女性呈現的形象多為幹練,而吸引男性的不是幹練而是魅力。
第二,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容易犧牲與愛人相伴的時間,產生讓男方被忽視的感覺。
第三,事業型女人非常獨立,因此很少在男方面前表現出嬌弱的一面,很難讓男生產生保護欲。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女人圍著家庭轉,會遭受責罵。
圍著工作轉,又得遭受質疑,事業型女性其實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夠帶給男生挫敗感,使男性的內心產生自卑的心理。
放下麵包,你養不活我;拿起麵包,給不了你自尊。
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確實高了一些,對女性的要求是綜合的、全面的,對男性的要求卻是單一的、片面的。
在女性群像劇中,男性處於配角的地位,主要是為突出呈現女性角色而設立。
但是「陳一鳴」大概是演出了當代男性的心聲,導致這個角色深入人心,刻畫得非常到位。
一個從成功的高峰掉下來的男人是怎麼樣的?
陳一鳴就演繹著這樣的男人,其實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裁員這類事情發生在男性身上的概率並不低,特別是30歲左右的中青年,如果沒有資源或者不可或缺的技術,很快會被年輕一代淘汰。
那麼淘汰之後,如何尋求心理慰藉?如何改變心態和看法?是最重要的事情。
暖男、成功男人、直男、失業自卑男幾個階段的男性融合在一起,朱一龍將陳一鳴演繹得非常到位,呈現出了男人的不易之處,直男柔弱的一面,這是這部劇最大的突破。
這個世界會好嗎?
其實取決於怎麼對待自己,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是戲中人,愛別人之前先學會愛自己,對自己足夠狠心的人是沒有能力獲得愛、感受愛的。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在和自己告別,無論成功與否、目標是否改變,我們都依舊前行無法停歇,成為「最好」的自己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成為「更好」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