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世界經典著作,除了讓你想起保爾•柯察金,你還會想起誰?我的回答是,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的一部嘔心瀝血之作,它講述的是陝北高原地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批農村人在貧窮中艱難的活著,隨著改革春風的到來,人們開始為各自的生活努力拼搏,文中詮釋了每個人對生活不一樣的理解。
小說中的孫少平從小與貧困、飢餓、卑微做鬥爭,儘管他一無所有,但他像保爾•柯察金一樣,憑藉頑強的意志,一顆永遠向上的生命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最終迎來了生的希望和稍縱即逝的愛情。在愛人犧牲之後,他再一次地鼓起生活的勇氣,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平凡的世界》就像路遙的一部自傳體。路遙出生於陝西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因為生活的艱難,7歲的他由父親帶著一路乞討到伯父家,然後過繼給伯父。路遙嘗盡了貧窮帶來的苦難,他深刻的理解苦難越重,戰勝苦難的人及品行越難能可貴,於是創作了文學巨作《平凡的世界》。
這本書雖然過去多年,但路遙筆下的那些真實無奈的普通人,他們憑藉堅韌吃苦的精神,與生活拼搏、與命運抗爭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更是激勵無數人。
1975年,剛上高中的孫少平是班上最窮的學生,他連五分錢的丙菜也買不起,只能吃兩個永遠吃不飽的焦黑高粱饃。
其實,這對於家境貧窮的孫少平來說,能上高中而不用勞動掙工分已是恩惠。他出生在一個光景臨近崩潰、老根子已經窮到了骨頭裡的家庭:老祖母近八十,癱瘓在炕,父母一大把歲數,掙不了幾個工分;妹妹上初中,增加了吃穿用度;姐姐找了個不務正業的丈夫,一人拉扯兩個孩子,整個家幾乎全靠二十三歲的哥哥撐著。
這樣的家庭從來沒有吃飽過一頓飯……生活在如此貧窮的家庭裡,其實讓孫少平感到痛苦的並不是飢餓,而是貧窮給自尊心帶來的傷害。
他希望有一件體面的衣服站在女生面前,他希望能像其他同學那樣排在隊伍裡,和別人一樣領一份乙菜。而不是為了躲避公眾的目光和無言的恥笑,卑微到最後去領取那兩個黑饃。
正因為貧窮的生活,給孫少平帶來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走向。
首先,貧窮讓他感到自卑,因為渴望得到自尊,他的性格變得異常敏感。其次,一個沒見過世面的窮小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因此他養成了愛看書的好習慣。
在學校,孫少平過度維護自尊,用一種變態式的對立情緒與家境優越的班長顧養民叫板。雖然他內心獲得了暫時滿足感,但他後來也為此感到後悔,這更加說明了這個少年敏感而脆弱的性格。
正因為敏感的性格讓他去哪裡工作,都有一種強行為別人服務的意識,也正是這種「氣勢」打動了很多人,讓別人從瞧不起到尊重他。
孫少平第一次去黃原攬工時,人生地不熟,他去投靠一個遠方親戚。而親戚一家表現出對他的不歡迎,孫少平立馬一口氣給親戚擔了四回水,大水翁都快溢出來了。
他的主動精神讓親戚對他不好「發作」,還把他推薦到大隊曹書記家做小工。為了得到這份工作,他不僅自降身價,還幹著最重的體力活。
他的這種氣勢再次感動了曹書記一家,不僅給他安排了輕鬆的活,還有意讓他當上門女婿。為了感激曹書記,孫少平會付出更多,擔水、打掃院子、給孩子補習功課等等。
孫少平從最初與人交往的不知所措、到「強勢為別人服務」、再到以誠相待。他領悟到「你真心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真誠對你」的道理。一個年輕人能在工作中獲得這樣的人生經驗,顯然要比賺很多錢更為重要。
一個貧窮的少年,生活肯定是單調的,但你可以就此平庸,也可以破繭而出。孫少平選擇了第二條路,認識這個世界和閱讀。
在學校沒什麼事時,他就會帶著一本書去城裡各種地方轉,在這個城市他獲得無數新奇的東西,這一切無疑都會在他的精神上產生了影響。
儘管命運窮,但他有愛看書的習慣,他看的第一本是《鋼鐵是怎麼煉成的》,書能讓他忘記貧窮帶來的自卑感;書能把他從沉重的生活中拉出來,使他的精神不致被勞動壓得麻木不仁;書讓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不僅他的思維認知高度不同於普通人,而且他還收穫了心靈相惜的愛情。
所以,後來無論條件多麼艱苦,他始終都保持著閱讀的習慣,有時會為書本的內容通宵達旦,熱淚盈眶。
孫少平結識地委書記女兒田曉霞後,在她的影響下,除了看小說之外還養成了讀報的習慣,及政治、經濟和哲學類的書。
這些書給孫少平的精神上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滿足,不僅對生活增加了信心和審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不同側面來觀察某些事物現象。
書,不僅改變了一個人,更能塑造一個人。它讓人變得善良勇敢,變得頑強堅韌,在生活重壓下如何理解苦難的生活。
1976年,國家發生災難,孫少平跟著田曉霞抄寫《天安門廣場詩抄》。正因為孫少平接觸了各類的書籍,讓他開始對國家的不幸,社會的動蕩有著嚴肅的思考,儘管自己無能無力,但他的認知開始了轉變。
知識不僅改變了他的思維,還有行動。
高中同學侯玉英,曾取笑過孫少平與郝紅梅之間的感情,但當侯玉英在一次學校勞動中差點被洪水衝走時,孫少平卻撲進洪水中救了她;對於郝紅梅,她曾在情感上背叛過孫少平,但當她偷供銷社的手帕被發現後,孫少平不僅幫她還了手帕的錢,還讓供銷社的人永遠保守秘密;在黃原當攬活時,他不顧包工頭胡永州的威脅,把小女孩小翠從包工頭的爪牙下救出,並把自己的錢全部給了她。
孫少平不計前嫌的救了侯玉英和郝紅梅,純粹是出於對同學自然情感的流露,希望侯玉英能重新生活在陽光之下,郝紅梅一生不會被毀。他與小翠素不相識,只是希望小翠能像正常的小女孩一樣生活。
知識讓他的思維從狹隘變得開闊,從自卑變得自信,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並不是吃得好穿得好,還應該具備許多其他說不清楚的東西,可能是善良,可能是勇氣,也可能是一種莫名的責任。
孫少平結束三年的教書生活後,面臨著回農村勞動的結局。他不甘於回到農村,然後找個農村姑娘結婚生子,平庸的度過一生。他想去外面闖蕩自己的世界,無論是幸福還是苦難,是光榮還是屈辱,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
離開雙水村後,無論是他到黃原市當小工,還是在桐城大牙灣礦區當工人,工作都極其艱辛。
在黃原當小工時,他背著一百多斤的大石頭,如同苦役般的牛馬,他的背長年青紫黑癜,傷痕累累;在礦區,這是一個嚴酷而危險、強者才能生存的工作,而且時刻需要保持吃苦、耐勞、勇敢、和無畏的犧牲精神,很多人不是逃走就是請假,而孫少平卻能保持全勤。
在大牙灣礦區,孫少平從宿舍最窮最寒酸的人變成了最「權威」、富有的人,最後升為班長以及獲得表彰。
這正是知識塑造了孫少平鋼鐵般的意志,就像他所說:如果深刻的理解苦難,困難就會帶給人崇高感。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使我們變得偉大!
貝多芬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在苦難面前,孫少平沒有被命運打倒在地。他雖然貧窮,做著艱苦的工作,但他的精神是愉悅的,因為他相信在苦難之後會有一個完美的生命。真正的幸福不僅僅是吃飽穿暖,而是勇敢地戰勝困難。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苦難,不想面對,甚至逃避苦難。就這樣,很多人沒有長大就退步了。如果能像孫少平那樣直面苦難,不放棄,最後收穫屬於自己的果實,該有多好。
性格決定命運,知識改變命運。因為知識,讓孫少平對人生有著一般人難以認知的高度,不僅是生活,還有愛情。
孫少平的戀人田曉霞,陽光大方、大學畢業省報記者、還是地委書記的女兒,與孫少平這個農民出生的工人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
哥哥少安和潤葉的愛情是一場悲劇,少平並沒有像哥哥那樣對地位懸殊的愛情,完全沒有接受的勇氣。《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是一個不甘於平凡的人,他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像生活一樣貧瘠無光,至少在精神上應該是飽滿豐富的。
他雖然衝破了命運的枷鎖,和田曉霞談戀愛。但現實中兩人家庭條件和個人條件的巨大懸殊,又時刻刺激著他那顆敏感脆弱的心。有時候他感覺就算田曉霞近在咫尺,可他們之間的相隔的距離卻永遠是那麼的遙遠。所以,他又是矛盾的。
他們的愛情終究沒有開花結果。田曉霞在工作中,為了搶救被洪水衝走的孩子犧牲了。孫少平努力打破地位懸殊的愛情一下子消失了,他被擊垮了。但是,他再一次像鬥士那樣站起來,頑強不屈與命運抗爭到底。
這時,大學畢業的金秀,好朋友金波的妹妹,向他表露了愛的心聲,孫少平自己也認為如果和金秀一起,生活會十分美好,但他拒絕了。最後選擇了礦區班長王世才的遺孀,一個鄉下嫂子。
孫少平仍和一位鄉下姑娘結合,這樣的結局似乎違背了他對愛情苦苦追尋的初心。其實並非如此,儘管他沒有得到田曉霞或者類似田曉霞的女孩。但是,生活包含著廣闊的意義,並不是一定要我們實際得到了什麼,只要我們的心靈充實過,對生活的理想充滿了虔誠和熱情。當我們老了時,回憶著自己生命的歷程中,有著值得懷念和驕傲愛情,那又有什麼遺憾?
孫少平在給妹妹蘭香的信中寫到:人的一生總有覺悟時期,但這個覺悟時期的早晚,對我們一生將起決定性作用,實際上就是我們應該做什麼人,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道路。選擇什麼樣的愛情和人生,孫少平已有定論。
他不僅拒絕了妹妹蘭香男朋友吳仲平的好意——幫他把工作從大牙灣礦區調回省城,同時還給哥哥孫少安發達後,得意忘形的行為給予了指導。
孫少安開辦磚廠發達後,在胡永和的慫恿下打算投資拍電視劇《三國演義》,孫少平得知後毫不客氣的說哥哥是「自不量力」。
他認為賺得錢可以回饋社會或者無償奉獻給社會,但是沒有必要花錢買虛名。對於哥哥,最好的方式就是拿錢給雙水村辦點實事。
就像孫少平給蘭香的信中說,我們出生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自己的出生,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生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
更高的意義是什麼,當我們富裕後,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出生,不要忘記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
孫少平經歷了重重困難後,從普通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經歷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後,再次回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如今的他不再自卑敏感,而是自信、從容。
孫少平最後的愛情和生活歸屬似乎都成了悲劇,而這種悲劇正是來源於知識和生活閱歷對他的塑造。但這個結局,對於孫少平本人來說並非悲劇。人生最後的選擇,不是他否定了自己的曾經的追求,正是他對生活的追求的升華。他沒有對權利,對地位虛榮的追尋,而是選擇了坦然的退潮,尊從自己的內心。這是他人生的重新起點,而不是終點。
一個人,如果他的生活是貧瘠,但他的思想是高貴的,像攀巖的蔓藤,永遠向上生生不息,那麼他的人生就是精彩的。人活著,不應該追求生命的長度,而應該追求生命的質量。
生活就是這樣,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我們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鼓起勇氣,拿出鬥志,與苦難作鬥爭,撥開荊棘,走出康莊大道!生活不是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風暴中跳舞。
文章作者簡介:Emma,有兩個聰明可愛的女兒,一手帶娃一手碼字,喜歡文學和歷史,關注,希望我的文字能感動你!】原創不易,請勿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