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報深度訪談《湯湯水命》

2020-09-05 作家凸凹

凸凹:水長流,冰長流

2020-02-10 成都日報

本報記者 吳亦錚/文 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人物

凸凹,本名魏平,1962年春生於都江堰。詩人、小說家、編劇。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李冰研究會理事。出版有長篇小說《甑子場》《大三線》、中短篇小說集《花兒與手槍》、詩集《蚯蚓之舞》、散文隨筆集《紋道》、批評札記《字簍裡的詞屑》等書共20餘部。編劇有30集電視連續劇《滾滾血脈》。凸凹憑藉新作長篇歷史小說《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榮登中國「2019名人堂·年度十大作家」榜單。

「水長流,冰長流。水居何處,冰居何處。水近則冰近,水遠則冰遠。」

——《湯湯水命》

提要

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讓水患叢生的成都平原,變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從此李冰這個名字就鐫刻在了成都平原之上,讓無數後人享受著他的遺澤。

可惜的是,屬於李冰的記載實在太少,盡翻史料也僅有寥寥數人、寥寥數言,這讓李冰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他是誰?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曾幾何時我們只能從隻言片語中勾勒出一個模糊的身影。

2019年間11月,四川作家凸凹的長篇小說《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正式刊行,這部小說將非虛構與小說有機結合,塑造出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李冰,填補了許多史料空白下的缺憾。在本書發行後,記者專訪了凸凹,與他談人、談書、談李冰。

手記

2020年元月18日 成都

前不久我才採訪完《青山夕陽》的作者——聶作平,從中我得知了四川省為了宣傳首批歷史名人,展開了一系列文化活動,其中「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就包括了為每個歷史名人創作一本長篇小說。當時我心裡暗暗排了個名,如果要我寫,李白杜甫蘇東坡諸葛亮估計是能寫下去的,寫不寫得好就是另外一回事。而大禹、李冰和落下閎那是絕對不敢碰的,因為連資料都沒地方去查,完全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嘴」啊。

沒想到沒過幾天,以李冰為主角的長篇歷史小說《湯湯水命》就正式發行了,洋洋灑灑35萬字,不僅把李冰寫的有血有肉,還有理有據的提出了許多史料上都沒有的觀點。得知這本書發行的時候,我整個人都驚呆了,懷疑人生的我立刻打開電腦,開始百度與李冰有關的史料。結果讓我長舒一口氣的同時又倒吸了一口冬天的冷氣。

長舒一口氣的原因,是因為我之前認為李冰史料缺乏的印象是沒有錯的,據我所知就只有司馬遷、揚雄、應劭、常璩、杜光庭等人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至於明清時期的郭維藩、陳懷仁、張澍所說李冰事跡以及推測其姓杜宇都存疑,再後來的史學家之言更是只有參考價值,很難成為定論。正是因為此,長舒一口氣證明自己並非孤陋寡聞後,就真的倒吸一口氣了,為何?

因為我實在不解,凸凹是怎麼辦到的呢?

說實話,凸凹的作品我是看過的,無論是《甑子場》、《大三線》還是他任編劇的電視劇《滾滾血脈》,對於凸凹先生的文筆我是非常欣賞的,對於他構架故事解讀故事的能力我也是極為敬佩的,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憑空寫出35萬字,難道和許多網文一樣?來了次「架空」之旅?

真正讀完了《湯湯水命》,我對凸凹的敬佩更上了一個臺階,李冰的史料雖少,但這本書還真不是一本架空小說,它融合了古蜀國傳說、先秦百家思想、戰國權力交鋒,以及陰差陽錯的愛情故事,演繹出以水為命的李冰的傳奇一生。用凸凹自己的話說,運用的是「虛構向真實的步步緊逼」,有人評價「《湯湯水命》是借了歷史小說的外殼,寫出了作家心目中的『李冰外傳』。對此,我深以為然。

與凸凹面對面交流,談起寫作和李冰時,我能感受到凸凹心中對李冰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高度認同和由衷尊重。凸凹生在都江堰,除去在外遊歷的歲月,他在成都平原喝著李冰的水生活了34年之久,承李冰之遺澤,為李冰立言,是凸凹一直想做並且已經做了的事,而且他做得很好,很到位,至少看完這本書後,你不會感覺到突兀,而是真的認為,李冰或許真如書中所寫,就是那樣的人。

對話

承李冰之遺澤,為李冰立言

記者(以下簡稱記):為何產生以李冰為主角寫一部歷史小說的想法的?

凸凹:2017年四川首批歷史名人出爐,包括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十位。圍繞這十人,省裡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配套宣傳,包括為每位名人出版相關的書籍。當時我的朋友聶作平聯繫我,希望我能夠選一位歷史名人進行創作。最開始我心裡沒什麼底,因為以前雖然寫過兩部長篇小說,但古代歷史小說確實是第一次接觸,擔心自己能否駕馭。但與周邊朋友交流後,我還是接下了這個任務,算是給自己一個挑戰。

那會兒選擇面很廣,除了李白和杜甫,其他八位歷史人物任我選擇,剛開始我沒有選李冰,選的是天文學家落下閎,因為這個人的知名度更低,但事跡非常有看點,再加上我和落下閎都是工科出身,從事天上的工作(我曾在航天單位工作多年),所以比較有代入感和認同感。但思考了一夜以後,我最終選擇了李冰。一方面,我出生在都江堰,李冰作為家鄉的文化符號,從小耳濡目染,早已鐫刻進了靈魂深處,能為他寫書,我覺得很榮幸。另一方面,我成長於成都平原,天府之國數千年裡都享用著都江堰的遺澤,作為作家,我有責任用我的文字,讓李冰更為世人所熟知,吃水不忘挖井人嘛。

記:你選的都是比較冷門的歷史人物,是不是心裡早就排了名?

凸凹:哈哈,這個自然。每個作家創作時標準不一樣,有人喜歡寫熱門,李白、杜甫、蘇東坡、諸葛亮、武則天等,這些人物史料詳盡,經歷傳奇,能更快地入手進行寫作。我的想法有點不太一樣,這些知名度較高的歷史名人,資料多,寫的人也多,其中不乏大師級的作家和堪稱經典的作品,如果你去寫,很可能只是成為一個追隨者,作品也在茫茫書海中泯然於眾人矣。

所以我更青睞像落下閎、李冰這樣的冷門,正因為冷門,你創作出的作品很可能會成為開山之作甚至標杆。因此我的難度排名就是越冷門的越好寫,越熱門的難度越高。

虛構向真實的步步緊逼

記:李冰確實夠冷門,但你有沒有想過冷門到史料都沒幾章,生平事跡幾乎全無吧?

凸凹:這個問題確實是寫作中最大的難題,《湯湯水命》的最後,我附錄了李冰生平史料錄引,只有區區三頁,其中就只有司馬遷、揚雄、應劭、常璩、杜光庭等幾位漢唐時期史學家的寥寥數言比較具有可信度,明清包括近現代史學家的記載,其實也都存在爭議。連李冰到底叫不叫李冰都有存疑,再加上生卒年未知、出生地不詳,長什麼樣、性格什麼的也沒記載,除了治水,生平一片空白。剛開始創作的時候,簡直無從下手。我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把從秦滅巴蜀到兩漢幾百年時間的資料翻了個遍,把與李冰可能存在交集的人物、事件統統摘錄下來備用,再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設計組合,再通過合理的想像和虛構,終於構建起了《湯湯水命》的框架,然後才填補血肉。

記:這麼說起來,沒有史料的空白,反而給了你更大的創作空間?

凸凹:其實也可以這麼說,寫李冰的時候,我秉承的一個宗旨就是「虛構向真實的步步緊逼」。一方面,以我認定的符合邏輯評判的史料為龍骨、身形和邊界,這個是非虛構的原則和底線,如果你去突破歷史的邊界,那就成了架空歷史,這不符合本書的成書目的。另一方面,用切合時代、國情、郡情和社情信息的邏輯推理和美學手段,在非虛構的框架內,填充虛構的血肉、筋脈,讓作品變得有溫度也有厚度。

有人也曾問我,「小說而已,何必當真?」但《湯湯水命》這本書,我認為比史料更真實,比歷史更鮮活。現實中,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也未必就是事實的真相,而基於非虛構的合理推測和藝術加工反而可以獲得藝術的真實,這是一種高於現實的真實。

比史料更真實,比歷史更鮮活

記:你說這本書「比史料更真實,比歷史更鮮活」,你覺得讀者能從中讀到什麼?

凸凹:在這本書裡,我通過人物關係的交織、矛盾的設置以及歷史事件的發展,合理構建起了李冰的生平。縱觀全書,你可以看成我回答了幾個問題。第一,李冰出生在哪,死在哪?第二,李冰治水的本事在哪裡學得的?第三,李冰憑什麼能當上蜀郡守?第四,修都江堰這麼大的水利工程,錢從哪來?技術難題如何攻克?第五,李冰是蜀郡守,除了治水以外,他還做了其他什麼事?這幾個問題基本貫穿了李冰的一生,你讀完之後,確實能對這位歷史名人有著比較全面的了解。

記:能不能簡單回答其中一兩個問題?

凸凹:比如說李冰生在哪裡?全國好些地方都號稱李冰故裡,甚至有人拿出家譜說李冰的籍貫是山西運城。對這個說法我是存疑的。因為這個家譜52代之前沒有記錄,它成為直接證據的可信度很低,你無法說是真的如此,還是後人將前代名人故意認成始祖。另外,修家譜主要是明清後的事情,你很難想像一般的人家會修出幾千年的家譜。

李冰和山西有沒有關係?這個我倒不否認。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李冰為什麼能擔任蜀郡守,而且任蜀郡守時年紀還不大(出土的李冰石像無須)?在秦國當官有著嚴格的考功制度,戰功或者耕功必須達到某個程度,才能擔任某個級別的官員,而蜀郡守相當於封疆大吏,非大功者不可擔任。那麼李冰必然有著很高的軍功。這個軍功從何而來?山西是戰國中後期秦趙魏戰爭的焦點,李冰會不會是在山西獲取過軍功並得以任蜀郡守?這當中就有很多可供小說家發揮的餘地了。我於是讓李冰來到汾水邊,介入了公元前289年司馬錯、白起攻打魏國垣城、河雍二城之戰,立了拆橋拔城之功。

記:「湯湯水命」四個字很有先秦古風,為何以其為書名?

凸凹:李冰擔任的秦國蜀郡守是一個很高的職位,他要負責的事情很多,修建都江堰和治水只是其中之一。我們不能單單認為李冰只會治水,他也許同時還是軍事天才、冶鐵高手或文學巨匠,但不管怎樣,與他相關的事跡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已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修建都江堰卻將成都平原這片水患叢生的大地變成了千裡沃土,時至今日人們依然享用著李冰的遺澤。

所以從這點來看,我認為李冰的命運就是水的命運,水的命運就是李冰的命運。正如書中李冰自述,「水長流,冰長流。水居何處,冰居何處。水近則冰近,水遠則冰遠。」用「水命」作為書名和全書的主線,實際上我想表達的是天人合一理念,是水文化與天府文化的有機和諧統一。李冰治蜀,就是向水學習的過程,用水的法則治蜀、興蜀。實際上不僅是李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都與水命息息相關,翻開文明的地圖,文明基本都在河流兩岸生發。所以,水定城,水定人。

從《湯湯水命》到《勞動萬歲》

記:在現代文學創作中,您覺得應該如何讓更多的歷史人物,尤其是資料缺乏的歷史人物走進年輕人的視野?

凸凹:在作品的結構、語言、敘述、細節上融入時代性,作者自己的三觀與時代同步,虛構與非虛構相互搭臺、站臺,唱好一臺戲,作品既好看又有思想性、藝術性,才能讓缺乏資料的歷史人物走進年輕人的視野。

記:李冰精神對於今天的社會,有著怎樣的意義?

凸凹:拋開小說的虛構元素不談,歷史中的李冰具備這三個素質:第一,他是一個好人,沒有任何正史野史傳說記載了李冰的「黑材料」。第二,他是一個好官,一心為民。第三,他博學多才,堅韌不拔,精益求精。我認為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這三點都是人不可或缺的優秀品質。

具體來說,首先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做一個像李冰一樣的人,有著高尚的個人品德和良好的個人修養,做事有分寸有底線,對前輩謙恭有禮,對朋友傾心相待,對後輩照顧有加。其次,無論身處哪個崗位,都應該像李冰一樣,一心為民,越是位高權重,越是不忘初心。第三,在工作中,在生活裡,應該像李冰這樣堅韌不拔,精益求精。據史學家分析推測,都江堰可能修建了20年左右,這當中需要承擔多大的壓力,承受多少的非難,可想而知。

記:《湯湯水命》完成後,您又馬不停蹄地為129位中國工匠造像,完成了《勞動萬歲》詩集的寫作,當中有關聯嗎?

凸凹:《湯湯水命》寫完後我久久不能平靜,長時間高強度的寫作讓我累得快虛脫了,甚至一看見密密麻麻的文字就煩躁,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開始了《勞動萬歲》詩集的寫作,這讓我重新燃起了寫作的激情與動力,因為我發現了兩本書之間的聯繫,那就是工匠精神。

2000多年前李冰修建都江堰,必然有眾多工匠經過了無數次的總結優化返工,不斷精益求精,這才有了魚嘴「四六分水、二八排沙」的巧奪天工以及精妙無比的竹籠、榪槎技藝……今天,中國的工匠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同樣精益求精、刻苦鑽研,用辛勤的汗水做出常人所不能及的成就,鑄造著中國夢,讓國家和民族向著更高的理想,更強更堅定地邁著矯健的步伐。勞動,讓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勞動,讓中華民族傲立於世界之林;勞動,讓我們的明天充滿希望。勞動不朽,勞動萬歲。

相關焦點

  • 成都,莫得事
    12月8日21點至9日18點成都無新增確診病例無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2月9日成都完成核酸檢測39.93萬人如此大規模的檢測背後是高速運轉的戰疫群體他們離開溫暖的家不分晝夜守護這座城市他們和我們每個普通人一樣會怕很多東西怕生病、怕熬夜、
  • 成都三岔湖,水底沉了一座千年古鎮
    許多成都人不知道的秘密是:三岔湖湖底,沉了一座千年古鎮。當時,仁壽、資陽等地收集銅錢的商販,將銅錢運到三岔,化鑄成數十斤一個的大銅板再運到成都。到了成都,再由當時的軍政府將銅板鑄造成二百文的通用銅元。當時的三岔壩,通宵達旦,火光徹天,因為化銅的原因,促進了三岔壩的繁榮,因此三岔壩有「小成都」之稱。
  • 新點軟體:上了《焦點訪談》?子公司經營異常?被罰款了?我就是不披露……
    時過境遷,IPO日報發現,新點軟體不但對於報告期內萬元級的行政處罰、子公司和股東的經營異常等隻字未提,而且連因「醜聞」上過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故事」也沒披露。IPO日報發現,導致新點軟體負債率飆升的原因可能是,其2019年現金分紅高達4.02億元,是當年歸母淨利潤的1.52倍。
  • 訪談|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日前,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深度訪談欄目《可凡傾聽》能採訪到不停奔走、甚至一天要飛三個城市的兩位院士,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甚至網絡上有觀眾將之譽為近期國內訪談節目的「王炸」。「疫情他們在新聞中談得很多了,我想了解他們醫者擔當、敢醫敢言背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那種風骨的『因』。」學醫出身的曹可凡告訴記者,今年自己一直在高度關注疫情的發展,《可凡傾聽》已經做了四檔疫情相關醫者的訪談。
  • 隋唐演義裡的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身高一丈,腰大十圍,金面長鬚,虎目濃眉。頭戴一頂雙鳳金盔,身穿鎖子黃金甲,坐下千裡黃花馬,手使一條四百斤重的鳳翅鎦金钂。傳說是上界普化天尊臨凡,身負三載龍命。天下英雄何其多,而宇文成都在前期卻沒有被任何人打敗,可見其實力不是吹出來的!
  • 成都首臺「三合一」移動服務車啟動 把交管戶政出入境服務送到家門口
    今天,我市首臺由成都交警五分局打造,集交管、戶政、出入境業務於一體的「三合一」移動服務車正式啟動,開進了位於成華區的華潤二十四城小區,在家門口為居民服務。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這輛移動服務車的功能不僅是服務,還是搜集群眾對公安交管工作意見和建議的載體。
  • 以孩童之眼打開金沙和良渚 成都蘇州作家聯手推出奇幻小說
    如今成都作家李蓉與蘇州作家徐李佳合作,通過系列兒童文學作品《風雪獸》,來串聯中華文明五千年記憶。繼以金沙和三星堆博物館為背景,創作了國內首部博物館幻想兒童文學《風雪獸》之後,她們繼續深挖歷史文明細節,以良渚文化為背景創作了系列第二部作品:《風雪獸:冬至之戰》;明日,該作品將在北京舉行發布會。
  • 古燈訪談一生:農活家務的重擔(2)
    吃的差不多了,老媽剛好餵豬回來,提了倆個大桶,老二和姐姐一起去井裡挑水,家裡的水缸的水快用完了。一口大水井,水看著很清澈,還可以看到裡面的小魚在遊,開始用桶打水,裝滿了,姐弟二人開始抬水,口裡一直在念著: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別有一番風趣。
  • 民間古燈訪談一生:農活家務的重擔(2)
    吃的差不多了,老媽剛好餵豬回來,提了倆個大桶,老二和姐姐一起去井裡挑水,家裡的水缸的水快用完了。一口大水井,水看著很清澈,還可以看到裡面的小魚在遊,開始用桶打水,裝滿了,姐弟二人開始抬水,口裡一直在念著: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別有一番風趣。
  • 【怪談】天津日報大廈靈異事件!中國十大靈異傳說!
    而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都市傳說,是天津人熟知的,天津日報大廈靈異事件。喜歡這個系列的小夥伴歡迎點讚加關注。傳說,日報大廈施工時,有一名女工從高處不慎掉落,正好掉在了澆灌水泥的坑中,就被埋在那裡了。估計日報大廈很清楚此事,一開始的幾年,相安無事。
  • 天津日報大廈鬧鬼事件,至今駭人聽聞,真相細思極恐…
    今天就來講一講高樓內的靈異事件——天津日報大廈14層鬧鬼事件。現在看到天津日報的14樓已經用木板全部封閉了起來,遠遠看去十分詭異。據說大廈14層曾經發生過多起靈異事件。這還要從大廈修建時發生的一起駭人聽聞的命案說起。 一天中午,施工隊的工人都去吃飯,整棟樓裡只有一名女工在幹活,她想早點完成工作下午請假回家。
  • 31年前的成都和重慶
    1989年的秋天,我和黃二原去了成都和重慶,現在,完全想不起來是幹什麼去了。當年,我們倆都是半長發,趕巧都是自來卷,個頭一樣,打扮也差不多,破衣拉撒的那個派頭,他目光憂鬱,我則迷離……這倆孩子誰啊?是如今的我和老黃嗎?完全恍如隔世的感覺。當年的成都和重慶,是不是比我們兩個人的變化還要劇烈呢?我不知道,陰差陽錯,31年來,這兩個地方,我還真就再也沒去過。
  • 利川:一桶裝水項目落戶陶家溝村
    恩施日報訊 (通訊員李浩然、李文坤)近日,利川市涼霧鄉陶家溝村委會與投資人梁偉就在該村建設桶裝水項目籤署合作協議。梁偉投資400餘萬元,承包陶家溝村村企——利川市一灣綠珠農業生態產業園,計劃第一期從事桶裝水生產銷售業務,第二期開發瓶裝水。
  • 深度好書
    從內容上看,顯然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真實的,來自作者對上百人的訪談和搜集來的各種一手資料和研究。據介紹,這本書自出版後,被譯成了30多種語言,銷售300萬冊以上,長居《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圖書榜首達一年多,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 退伍前,老兵夜遊成都
    「來部隊12年,如今馬上就要滿服役期了,除了為數不多的周末時間可以白天請假外出買東西以外,還真沒好好的在成都轉轉,更不知道夜景是個什麼樣兒,都說成都的夜景很美、夜市很火,今晚終於可以夜遊一番……」外出的戰士滿懷憧憬。
  • 2077的成都,啥樣?
    就連抖音上都有不少博主在打造賽博朋克·成都2077年的成都攝影製作: 孫琳 楊譯焮 熊謝秋楓成都
  • 徐則臣《北上》|跨越山海的愛情,背後是大河湯湯
    4.愛情的背後,大河湯湯小說最後寫到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一群人做運河相關的專題片
  • 2020最受歡迎的成都女生排行榜
    最受歡迎的成都女生榜來了單身人士建議立即收藏同樣,本文沒有針對誰歡迎對號入座,以下排名不分先後曾經以為成都最漂亮的妹兒在春熙路,後來才發現在九龍。混跡於這個大型服裝市場的年輕女娃娃,一個個打扮時髦,風格各異,乖咪咪的。內心卻是個「狠人」,凌晨4點就開工,毫不畏懼成都無邊的黑夜和抗包裹的重擔。她們站在高凳上一邊吆喝一邊試穿,熱鬧程度堪比四線縣城。九龍的女娃娃脾氣爆,面對砍價遊刃有餘。
  • 我的銷售生活-------第二章,成都生活
    第二章,成都生活畢業證還沒有拿到,名曰:實習,其實也就是學校讓大家先找工作,適應接下來的生活情況。因為有校招,我就找了一個成都的公司。我大概幹了半個月吧,效果不好,而且成都的消費也高了點,我媽媽給我的錢我用得差不多了,感覺太難了。有一天晚上我和我們一起走的一個女同事(我倆本就同學)去見了一個做遊戲的朋友,他是北京的一個遊戲公司駐成都的負責人,說是負責人,其實也就四五個人兒。他也在招人,我就尋思著到他那地兒去吧,至少不至於現在這麼困難。結果還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