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0 成都日報
本報記者 吳亦錚/文 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人物
凸凹,本名魏平,1962年春生於都江堰。詩人、小說家、編劇。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李冰研究會理事。出版有長篇小說《甑子場》《大三線》、中短篇小說集《花兒與手槍》、詩集《蚯蚓之舞》、散文隨筆集《紋道》、批評札記《字簍裡的詞屑》等書共20餘部。編劇有30集電視連續劇《滾滾血脈》。凸凹憑藉新作長篇歷史小說《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榮登中國「2019名人堂·年度十大作家」榜單。
「水長流,冰長流。水居何處,冰居何處。水近則冰近,水遠則冰遠。」
——《湯湯水命》
提要
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讓水患叢生的成都平原,變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從此李冰這個名字就鐫刻在了成都平原之上,讓無數後人享受著他的遺澤。
可惜的是,屬於李冰的記載實在太少,盡翻史料也僅有寥寥數人、寥寥數言,這讓李冰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他是誰?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曾幾何時我們只能從隻言片語中勾勒出一個模糊的身影。
2019年間11月,四川作家凸凹的長篇小說《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正式刊行,這部小說將非虛構與小說有機結合,塑造出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李冰,填補了許多史料空白下的缺憾。在本書發行後,記者專訪了凸凹,與他談人、談書、談李冰。
手記
2020年元月18日 成都
前不久我才採訪完《青山夕陽》的作者——聶作平,從中我得知了四川省為了宣傳首批歷史名人,展開了一系列文化活動,其中「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就包括了為每個歷史名人創作一本長篇小說。當時我心裡暗暗排了個名,如果要我寫,李白杜甫蘇東坡諸葛亮估計是能寫下去的,寫不寫得好就是另外一回事。而大禹、李冰和落下閎那是絕對不敢碰的,因為連資料都沒地方去查,完全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嘴」啊。
沒想到沒過幾天,以李冰為主角的長篇歷史小說《湯湯水命》就正式發行了,洋洋灑灑35萬字,不僅把李冰寫的有血有肉,還有理有據的提出了許多史料上都沒有的觀點。得知這本書發行的時候,我整個人都驚呆了,懷疑人生的我立刻打開電腦,開始百度與李冰有關的史料。結果讓我長舒一口氣的同時又倒吸了一口冬天的冷氣。
長舒一口氣的原因,是因為我之前認為李冰史料缺乏的印象是沒有錯的,據我所知就只有司馬遷、揚雄、應劭、常璩、杜光庭等人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至於明清時期的郭維藩、陳懷仁、張澍所說李冰事跡以及推測其姓杜宇都存疑,再後來的史學家之言更是只有參考價值,很難成為定論。正是因為此,長舒一口氣證明自己並非孤陋寡聞後,就真的倒吸一口氣了,為何?
因為我實在不解,凸凹是怎麼辦到的呢?
說實話,凸凹的作品我是看過的,無論是《甑子場》、《大三線》還是他任編劇的電視劇《滾滾血脈》,對於凸凹先生的文筆我是非常欣賞的,對於他構架故事解讀故事的能力我也是極為敬佩的,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憑空寫出35萬字,難道和許多網文一樣?來了次「架空」之旅?
真正讀完了《湯湯水命》,我對凸凹的敬佩更上了一個臺階,李冰的史料雖少,但這本書還真不是一本架空小說,它融合了古蜀國傳說、先秦百家思想、戰國權力交鋒,以及陰差陽錯的愛情故事,演繹出以水為命的李冰的傳奇一生。用凸凹自己的話說,運用的是「虛構向真實的步步緊逼」,有人評價「《湯湯水命》是借了歷史小說的外殼,寫出了作家心目中的『李冰外傳』。對此,我深以為然。
與凸凹面對面交流,談起寫作和李冰時,我能感受到凸凹心中對李冰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高度認同和由衷尊重。凸凹生在都江堰,除去在外遊歷的歲月,他在成都平原喝著李冰的水生活了34年之久,承李冰之遺澤,為李冰立言,是凸凹一直想做並且已經做了的事,而且他做得很好,很到位,至少看完這本書後,你不會感覺到突兀,而是真的認為,李冰或許真如書中所寫,就是那樣的人。
對話
承李冰之遺澤,為李冰立言
記者(以下簡稱記):為何產生以李冰為主角寫一部歷史小說的想法的?
凸凹:2017年四川首批歷史名人出爐,包括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十位。圍繞這十人,省裡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配套宣傳,包括為每位名人出版相關的書籍。當時我的朋友聶作平聯繫我,希望我能夠選一位歷史名人進行創作。最開始我心裡沒什麼底,因為以前雖然寫過兩部長篇小說,但古代歷史小說確實是第一次接觸,擔心自己能否駕馭。但與周邊朋友交流後,我還是接下了這個任務,算是給自己一個挑戰。
那會兒選擇面很廣,除了李白和杜甫,其他八位歷史人物任我選擇,剛開始我沒有選李冰,選的是天文學家落下閎,因為這個人的知名度更低,但事跡非常有看點,再加上我和落下閎都是工科出身,從事天上的工作(我曾在航天單位工作多年),所以比較有代入感和認同感。但思考了一夜以後,我最終選擇了李冰。一方面,我出生在都江堰,李冰作為家鄉的文化符號,從小耳濡目染,早已鐫刻進了靈魂深處,能為他寫書,我覺得很榮幸。另一方面,我成長於成都平原,天府之國數千年裡都享用著都江堰的遺澤,作為作家,我有責任用我的文字,讓李冰更為世人所熟知,吃水不忘挖井人嘛。
記:你選的都是比較冷門的歷史人物,是不是心裡早就排了名?
凸凹:哈哈,這個自然。每個作家創作時標準不一樣,有人喜歡寫熱門,李白、杜甫、蘇東坡、諸葛亮、武則天等,這些人物史料詳盡,經歷傳奇,能更快地入手進行寫作。我的想法有點不太一樣,這些知名度較高的歷史名人,資料多,寫的人也多,其中不乏大師級的作家和堪稱經典的作品,如果你去寫,很可能只是成為一個追隨者,作品也在茫茫書海中泯然於眾人矣。
所以我更青睞像落下閎、李冰這樣的冷門,正因為冷門,你創作出的作品很可能會成為開山之作甚至標杆。因此我的難度排名就是越冷門的越好寫,越熱門的難度越高。
虛構向真實的步步緊逼
記:李冰確實夠冷門,但你有沒有想過冷門到史料都沒幾章,生平事跡幾乎全無吧?
凸凹:這個問題確實是寫作中最大的難題,《湯湯水命》的最後,我附錄了李冰生平史料錄引,只有區區三頁,其中就只有司馬遷、揚雄、應劭、常璩、杜光庭等幾位漢唐時期史學家的寥寥數言比較具有可信度,明清包括近現代史學家的記載,其實也都存在爭議。連李冰到底叫不叫李冰都有存疑,再加上生卒年未知、出生地不詳,長什麼樣、性格什麼的也沒記載,除了治水,生平一片空白。剛開始創作的時候,簡直無從下手。我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把從秦滅巴蜀到兩漢幾百年時間的資料翻了個遍,把與李冰可能存在交集的人物、事件統統摘錄下來備用,再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設計組合,再通過合理的想像和虛構,終於構建起了《湯湯水命》的框架,然後才填補血肉。
記:這麼說起來,沒有史料的空白,反而給了你更大的創作空間?
凸凹:其實也可以這麼說,寫李冰的時候,我秉承的一個宗旨就是「虛構向真實的步步緊逼」。一方面,以我認定的符合邏輯評判的史料為龍骨、身形和邊界,這個是非虛構的原則和底線,如果你去突破歷史的邊界,那就成了架空歷史,這不符合本書的成書目的。另一方面,用切合時代、國情、郡情和社情信息的邏輯推理和美學手段,在非虛構的框架內,填充虛構的血肉、筋脈,讓作品變得有溫度也有厚度。
有人也曾問我,「小說而已,何必當真?」但《湯湯水命》這本書,我認為比史料更真實,比歷史更鮮活。現實中,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也未必就是事實的真相,而基於非虛構的合理推測和藝術加工反而可以獲得藝術的真實,這是一種高於現實的真實。
比史料更真實,比歷史更鮮活
記:你說這本書「比史料更真實,比歷史更鮮活」,你覺得讀者能從中讀到什麼?
凸凹:在這本書裡,我通過人物關係的交織、矛盾的設置以及歷史事件的發展,合理構建起了李冰的生平。縱觀全書,你可以看成我回答了幾個問題。第一,李冰出生在哪,死在哪?第二,李冰治水的本事在哪裡學得的?第三,李冰憑什麼能當上蜀郡守?第四,修都江堰這麼大的水利工程,錢從哪來?技術難題如何攻克?第五,李冰是蜀郡守,除了治水以外,他還做了其他什麼事?這幾個問題基本貫穿了李冰的一生,你讀完之後,確實能對這位歷史名人有著比較全面的了解。
記:能不能簡單回答其中一兩個問題?
凸凹:比如說李冰生在哪裡?全國好些地方都號稱李冰故裡,甚至有人拿出家譜說李冰的籍貫是山西運城。對這個說法我是存疑的。因為這個家譜52代之前沒有記錄,它成為直接證據的可信度很低,你無法說是真的如此,還是後人將前代名人故意認成始祖。另外,修家譜主要是明清後的事情,你很難想像一般的人家會修出幾千年的家譜。
李冰和山西有沒有關係?這個我倒不否認。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李冰為什麼能擔任蜀郡守,而且任蜀郡守時年紀還不大(出土的李冰石像無須)?在秦國當官有著嚴格的考功制度,戰功或者耕功必須達到某個程度,才能擔任某個級別的官員,而蜀郡守相當於封疆大吏,非大功者不可擔任。那麼李冰必然有著很高的軍功。這個軍功從何而來?山西是戰國中後期秦趙魏戰爭的焦點,李冰會不會是在山西獲取過軍功並得以任蜀郡守?這當中就有很多可供小說家發揮的餘地了。我於是讓李冰來到汾水邊,介入了公元前289年司馬錯、白起攻打魏國垣城、河雍二城之戰,立了拆橋拔城之功。
記:「湯湯水命」四個字很有先秦古風,為何以其為書名?
凸凹:李冰擔任的秦國蜀郡守是一個很高的職位,他要負責的事情很多,修建都江堰和治水只是其中之一。我們不能單單認為李冰只會治水,他也許同時還是軍事天才、冶鐵高手或文學巨匠,但不管怎樣,與他相關的事跡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已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修建都江堰卻將成都平原這片水患叢生的大地變成了千裡沃土,時至今日人們依然享用著李冰的遺澤。
所以從這點來看,我認為李冰的命運就是水的命運,水的命運就是李冰的命運。正如書中李冰自述,「水長流,冰長流。水居何處,冰居何處。水近則冰近,水遠則冰遠。」用「水命」作為書名和全書的主線,實際上我想表達的是天人合一理念,是水文化與天府文化的有機和諧統一。李冰治蜀,就是向水學習的過程,用水的法則治蜀、興蜀。實際上不僅是李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都與水命息息相關,翻開文明的地圖,文明基本都在河流兩岸生發。所以,水定城,水定人。
從《湯湯水命》到《勞動萬歲》
記:在現代文學創作中,您覺得應該如何讓更多的歷史人物,尤其是資料缺乏的歷史人物走進年輕人的視野?
凸凹:在作品的結構、語言、敘述、細節上融入時代性,作者自己的三觀與時代同步,虛構與非虛構相互搭臺、站臺,唱好一臺戲,作品既好看又有思想性、藝術性,才能讓缺乏資料的歷史人物走進年輕人的視野。
記:李冰精神對於今天的社會,有著怎樣的意義?
凸凹:拋開小說的虛構元素不談,歷史中的李冰具備這三個素質:第一,他是一個好人,沒有任何正史野史傳說記載了李冰的「黑材料」。第二,他是一個好官,一心為民。第三,他博學多才,堅韌不拔,精益求精。我認為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這三點都是人不可或缺的優秀品質。
具體來說,首先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做一個像李冰一樣的人,有著高尚的個人品德和良好的個人修養,做事有分寸有底線,對前輩謙恭有禮,對朋友傾心相待,對後輩照顧有加。其次,無論身處哪個崗位,都應該像李冰一樣,一心為民,越是位高權重,越是不忘初心。第三,在工作中,在生活裡,應該像李冰這樣堅韌不拔,精益求精。據史學家分析推測,都江堰可能修建了20年左右,這當中需要承擔多大的壓力,承受多少的非難,可想而知。
記:《湯湯水命》完成後,您又馬不停蹄地為129位中國工匠造像,完成了《勞動萬歲》詩集的寫作,當中有關聯嗎?
凸凹:《湯湯水命》寫完後我久久不能平靜,長時間高強度的寫作讓我累得快虛脫了,甚至一看見密密麻麻的文字就煩躁,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開始了《勞動萬歲》詩集的寫作,這讓我重新燃起了寫作的激情與動力,因為我發現了兩本書之間的聯繫,那就是工匠精神。
2000多年前李冰修建都江堰,必然有眾多工匠經過了無數次的總結優化返工,不斷精益求精,這才有了魚嘴「四六分水、二八排沙」的巧奪天工以及精妙無比的竹籠、榪槎技藝……今天,中國的工匠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同樣精益求精、刻苦鑽研,用辛勤的汗水做出常人所不能及的成就,鑄造著中國夢,讓國家和民族向著更高的理想,更強更堅定地邁著矯健的步伐。勞動,讓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勞動,讓中華民族傲立於世界之林;勞動,讓我們的明天充滿希望。勞動不朽,勞動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