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期,我的同學小米很少回家,除了暑假寒假這種必須回家的假期,其他時間都在學校,即使在宿舍呆著,也不回家。我深感奇怪,因為她基本天天跟家裡通電話,但是話裡話外透露著不想回家。
在畢業之際,她跟我袒露了心聲。那天只有我們兩個在宿舍,她接完電話,就抱著我哭了,哽咽地喘不上氣來。
我輕輕地抱著她,安慰她說沒關係,有什麼心事就說出來,別一個人承擔。這個平時善解人意的姑娘原來內心擁有巨大的痛楚。
她從小就是他們家的驕傲,爸爸媽媽關係不好,媽媽平時對她要求很嚴格,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做錯事就狠狠地打她,而她爸爸就象徵性地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她的事情就是家裡排第一的事情。
有一次她考了第二名,卻不敢回家,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回家,媽媽卻把她的獎狀撕掉,還讓她重新粘好,貼在書桌上最顯眼的位置,那一天,她哭的很傷心,她的媽媽兇起來,讓她害怕極了。
她說她愛她的母親,但也恨她的母親。
1、《為何家會傷人》中指出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不健康的家庭模式包括:①煩丈夫,愛孩子②「沒」丈夫,愛孩子③太愚孝,輕妻子。
顯然在小米的家庭中確實存在不健康的家庭模式,違反了健康家庭第一定律-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No.1。孩子勢必要跟家長分離,不適合也不能成為最愛。
2、此外,一個人的關係可分為:個人領域和社會領域,在工作中的權利不應該帶入家庭。
小米的媽媽就是有意識地掌控她和她爸爸的生活,在家庭中隨意使用自己的權利,用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女兒和丈夫。所以小米會覺得很愛媽媽,也恨媽媽。
如何避免把權利帶回家庭?
①要有明確的意識,將工作和家分開。
②不要把工作作風帶回家。
③保持整個家庭系統的平等。
④讓珍惜成為家庭的主旋律。
3、家庭關係會影響戀愛觀念,在潛意識裡,我們會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尋找戀人。
每個人都會經歷兩次「誕生」,第一次是從媽媽的子宮裡出生,第二次是戀愛。第一次是無法選擇的,第二次有選擇的機會,戀愛關係是親子關係的複製,幸福的童年,會複製幸福,痛苦的童年,可能複製痛苦。
擁有理想的戀人後,可能會重複童年的錯誤,或者修正童年的錯誤。戀人是選擇的機會,同時戀人是一個獨立的人,並不能按照自己的想像中的樣子一直走下去,如果有幸找到理想父母的樣子,一定要尊重這個個體,不要一直索取。
家庭是我們出生就具有的環境,是我們在外漂泊的港灣,同時也是我們不幸的開端。
隨著孩子長大,就不得不面對分離,分離將是每個生命永恆的主題,那麼怎樣面對孩子與父母的分離呢?
請看《為何家會傷人》的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