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說》裡有一個13歲的女孩,從小就很喜歡寫小說,她從小都以「腹有詩書氣自華」為座右銘,從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寫小說,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寫了56本小說,將近30萬字。
一天,他的父親無意間發現了她的手稿,認為寫作這件事嚴重影響了她在學習上應該付出的精力。
於是盛怒之下,把她所有的小說都撕毀了。
在天台上,她以為當著很多人的面說出自己的心聲,能夠獲得父親的理解與支持。但是最後的結局是,父親用婉轉的態度,再次否定了她的夢想。
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的支持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格局能否達到什麼高度。
-01-
2018年比利時有一部豔驚四座的電影叫《女孩》,講述的是一個男孩身女孩心的蘿拉,從小都非常希望自己是一個女孩。
他非常非常的熱愛芭蕾,為了讓身體線條保持纖細能夠跳好女生的動作,他需要長期的服用雌性激素以抑制男性特徵的出現,並且為了不讓器官突出,他時刻都用膠帶纏住自己的特徵,以至於帶來了感染。
後來,因為太過於急迫想要改變性別,他選擇了極端的自殘方式來走向捷徑。
蘿拉的父親並沒有因此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個怪胎,而是全程都給予了支持,並且總在蘿拉因為性別發生困惑或者需要開解的時候,及時地給予他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
作為爭議巨大的變性人種,蘿拉的父親並沒有認為他的性別認知障礙是可恥的,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了思想支持和經濟支撐。
這樣的父母在現實裡無疑是很少見的。
多元化的自由時代,各種不被現實所接受的事件時有發生,在接受度方面,我們跨越了很多的界限,並且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承受得住人的異樣眼光。
但時至今日,變性人種始終遭受非議。像是大家所熟知的舞蹈家金星老師,作為知名的跨性別成功人士,在其微博評論區裡,照樣還是有很多諸如「你這個人妖」、「不男不女」的辱罵之詞。
這些帶著羞辱和尖刺的辱罵,讓中國的400多萬跨性別者,有超過至少十分之一的人嘗試自殺。
-02-
蘿拉的父親不得不說,是個非常理想的父親。很多父母在子女的夢想中,總是帶入了世俗的限制和主觀看法。
小時候,我們上語文課,接觸最多的選題就是關於夢想。上學的時候,總會有老師問,我們的夢想是什麼。
那時候大部分的學生,從警察到老師,醫生,太空人,各種各樣什麼都有。
有個父親因為自己兒子的夢想是一個服務員,他對兒子進行了強烈的批判和指責,甚至為了讓兒子改變成高大上的夢想,企圖用暴力來讓兒子改變意向。
各種在父母看來屬於高大上的職業的夢想,才稱之為真正的夢想。而諸如服務員之類,職業底層的夢想,卻從來都不被父母所看好。
習慣於否定的父母,從來都不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一切為了成家立業賺錢的行業才叫夢想。
在愛做夢的年紀,父母肆意地擊潰著孩子那些「遙不可及」的夢想,等於是在撕毀他們對於生活的希望。
在興趣班盛行的當代,家長注重的從來都是技能對於將來的事業是否有幫助,但是總是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甚至,在很多孩子出生的那刻,就已經安排好了孩子「通往羅馬」的路。他們只需要孩子朝著自己既定的路線走,並不允許有任何的偏離。
夢想對於我們來說,是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和仰望,是獲得自信的一種方式。
-03-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經典名言:「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參加過老師舉行的一個畫畫興趣班,老師當時很是讚賞我,認為我在繪畫方面很有天賦。
因為這句話,我的自信心獲得了極大地滿足。放學後,我滿懷欣喜地回到家裡,告訴爸爸,期待能夠獲得他的支持。
他當時的話,我記得很清楚,他極其嚴厲地告誡我,畫畫並不能當飯吃,學了也沒什麼用。
那一刻本在雲端飄的我,迅速跌入了地獄。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做過任何關於夢想的夢。
很多時候,子女的平庸都來自於父母的固定思維,他們用他們自己的標準來限制孩子的想像。
他們總習慣於用「有用」「沒用」來衡量孩子的夢想,一向都不太鼓勵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
他們自己因為現實疲於生活,連孩子的思維拓展也想要剝奪。殊不知,這等於父母親手斬斷了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的渠道,扼殺了孩子做夢的權利。
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沒有任何的天賦和特長。但是,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他們自己親手摺斷了孩子的翅膀,從可以翱翔的飛鳥變成了只能落地的走地雞。
-04-
有數據表明,有52%的子女在朋友圈裡屏蔽過父母,或沒有加他們為好友。
大部分父母知道了此事以後,並沒有反思自己的原因,反而對著子女多加責怪和問責。
我們對父母習慣於「報喜不報憂」,何嘗不是因為無法溝通呢。
有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任何言行舉止總是輕而易舉的就下定論,從來都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事情的原委。
孩子的夢想其實不容易建立,他們經過了很多日常的啟發,才能夠找到自己喜好的東西。但大部分父母輕易的就摧毀了,他們獲得的過程。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說:「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孩子尤其渴望欣賞,欣賞能夠讓孩子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父母之於孩子是微光,孩子之於父母也是微光。微光互相依偎,才能一起發光。
只有父母成為一束光,孩子的人生才會閃耀光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