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月1日的美國《生活》周刊刊發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是他的反擊之作,封面刊登了這位被命運折磨已久的老人,神情疲憊,嘴角略帶輕蔑,仿佛在告訴世人:我沒有才盡,這回你們還有什麼可說的?
生活時代周刊,刊發了封面海明威,和《老人與海》全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生活時代周刊銷量也猛增。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繼《過河入林》後寫的一部中篇諷刺小說,直接就奠定了海明威在文壇的地位,這也讓之前質疑海明威的那些人閉上了嘴。
《老人與海》講述了一個遲暮的老人聖地牙哥在海上漂了84天,居然一條魚都沒有抓到,在第85天的時候抓到了一隻和船一樣大的馬林魚,聖地牙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馬林魚綁到了船尾。眼看就可以飽餐一頓了,由於馬林魚的氣味吸引了鯊魚,鯊魚一路尾隨將馬林魚吃了個乾淨就剩下個骨頭架子。如果說這個世界最會開玩笑的那就是命運,隨時會給你希望,同時也會給你失望。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海明威的朋友曾點評過這部作品:「老人就是老人,海就是海,但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又無處不洋溢著象徵,老人是堅強勇敢的象徵,孩子是天真純潔的象徵,小鎮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烏託邦,大海作為人的對立面象徵著神秘的命運,鯊魚則象徵著邪惡的力量。」人物很少故事很簡單,但是卻很撥動心弦。《老人與海》給予了我很多人生啟示:
失敗和挫折都不可怕,跌倒了就要有勇氣爬起來,就算再次跌倒,又有何妨。聖地牙哥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也依然沒有放棄,在85天捕到了一條非常大的馬林魚。永遠不要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即使暫時沒有看到遠方的燈塔。與命運戰,與生活鬥,其樂無窮。
海明威
運氣只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就是給你好運氣也無濟於事,因為你沒有辦法將運氣轉變為實質。就如同給了你一個寶箱,但是你沒有鑰匙,那就跟破銅爛鐵一樣。在生活中沒必要每天祈禱自己能夠走運,每天做好自己,總會有走運的那天,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準備了。
不要想著運氣,可以想著我們可以憑藉著現有的可以做什麼
聖地牙哥是一位冒險進取的老人。他駕駛著小船駛向茫茫的大海,面對不可知的命運,他的選擇是接受和迎接,充滿了冒險精神,他願意成為一個行動的巨人。儘管對手的力量莫可名測,儘管失敗是必然的,但是好毫不氣餒。聖地牙哥將古今西方流行的格言「不冒險,無所得」發揮到了極致。
聖地牙哥是一位堅強剛毅的老人。他體能上的弱勢由於他嫻熟的技巧而得到彌補,然而人在大自然面前仍是那麼得弱小,無謂的抵抗註定是失敗的。老人平靜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體現出超越的人格魅力和更強大的生命力,完美地體現了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這樣一種崇高、偉大的「硬漢」精神。當小船一無所獲的駛回小港的時候,他曾經問自己,「是什麼把你打敗的呢?」回答是乾脆的、充滿自信的——「什麼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說,「是我走得太遠了」。這是一個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內在的意志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打不敗的失敗者」。在航線的最後聖地牙哥說出了震撼人心的話語:「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在生活中我們更應該不服輸,驕傲的頭顱,不應該向困難屈服,否則得到的只是苟且。只有給一切困難還以顏色,你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面對困境不要絕望,因為絕望是一種罪過,會腐蝕你的希望,最後變成為生活的奴隸,而不是主人。
聖地牙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後一位悲劇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漢形象的最後總結。他孩子式的簡單,他廣博的愛心,他的英雄氣概,使聖地牙哥立體於我們的思想裡,鮮活而豐滿。他是一個老人,他是老邁的,但我們卻無法從他的語言、動作,從他的內心讀出衰老的涵義。從哲學意義上來說,海明威在弘揚一種人類的行動精神,一種正能量;從美學意義上來說,海明威貢獻給人類的一種悲劇美,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崇高。這種「硬漢精神」讓我們在生活的艱辛中看到生存的意義,在戰爭的殘酷中看到生命價值的精神。古語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所以,我們何不死的有意義一些了?就像聖地牙哥那樣,就算命運很殘酷,但依然去選擇爭取,再瘦弱的肩膀也要撐起一片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