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人不會被命運打敗,只因有熱愛的能力

2020-09-10 疆南箭客



前言:提到海明威就會想到《老人與海》。想到《老人與海》「桑提亞哥」的硬漢形象,還有那句經典的話「人可以被消滅,不可以被打敗。」無數人曾被鼓舞震撼,英雄準則與形象,心中銘記。

海明威(1899——1961)美國著名小說家。

海明威創作了一系列硬漢形象的作品,描述主人翁面對死亡,不怕死亡,冷靜對待死亡的準則英雄的形象吸引著讀者。例如《永別了,武器》《太陽照樣升起》《老人與海》等。


小說表現了作家對世界和人之間關係的獨特認識。

小說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垂垂老矣,以打漁為生,我們能感受他艱難不屈的境況。他的夥伴是一個叫諾曼林的小男孩,八九歲的模樣。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捕到一條魚,我看著都失望至極。

為了捕獵到一條真正的大魚,桑提亞哥出了很遠的海,這樣一定會面對潛在的死亡的考驗。他非常老,沒有多少力氣了,他也不再認識以前曾經為他導航的星座,偶然迷茫多半堅定,不服輸的精神支撐著老人,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的大馬林魚。

馬林魚非常強壯,重量超過1500磅,桑提亞哥與它鬥爭,直到他的手被割傷、流血,直到他的視力模糊,直到他感到頭暈,他仍然與魚做鬥爭從來沒有一絲放棄的念頭,他孤身一人,沒有助手,給他加油鼓氣的人都沒有,惟有他的勇氣做伴。

大魚拖著船往海裡走,場面很像殊死搏鬥,老人沒有食物了,沒有武器,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簡直像奇蹟出現 ,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殺死了馬林魚,把它拴在船邊往回趕。

更大的搏鬥出現了,一群鯊魚前來搶奪他的大馬林魚。他又得開始苦苦抵抗了,就像生命中遇到的磨難,不能躲避。桑提亞哥精疲力竭,險些送命一一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

真正令人失去意志的不是這些壞事,而是緊隨其後的沮喪懊惱。把沮喪和懊惱驅散了,壞事就會在陽光下分解轉化消散。

最終老人擺脫了那些鯊魚,最終,老人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搏鬥之後的疲倦,使他很快進入夢想。夢中出現了那往昔美好的歲月。他太累了,但是他沒有被打敗。因為他表現了勇敢和力量,贏得了尊嚴,經過了考驗,所以,他是勝利者。


小說把主人公桑地亞哥置放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上,乘風破浪,直面生與亡,生與死的博弈中得出高尚的生命宣言:「人,你盡可以消滅他,但就是打不敗他」。他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因為他用行動做到了,這就是海明威的「硬漢」精神。

大海神秘莫測,充滿各種暴力,一個人與茫茫大海對照,那是多麼孤獨的處境。鯊魚,他人的冷漠,都是有形無形的暴力。老人自然是代表人類的一份子,與自然共處並頑強拼搏的一份子。老人與大海之間關係的描寫,就體現了作家對人與社會關係的理解,孤獨與苦難、失敗與抗爭的命運之途。

孩子諾曼林第一個來看望桑提亞哥,諾曼林一直是桑提亞哥的真正的朋友,老人的「硬漢精神」後繼有人。這是作者的一種美好夙願,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意願。因為人類永遠不會被命運打敗。

桑提亞哥「又一次夢見了獅子」,他的雄心壯志還在想,他的心裡充滿力量,人類身上的這種硬漢精神和超邁的人格力量永遠不會被打敗。

小說最後對遊客場景的描寫,說明一個人的英雄行為,並非能被所有人理解,對那些芸芸眾生來說,老人的故事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無聊談資。

桑提亞哥就是海明威心中的自己,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明威被稱為迷惘的一代。

為什麼這樣說?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等一群青年作家懷著革命民主的理想奔赴戰場,卻目睹了人類空前的大屠殺。原來「民主」「光榮」「犧牲」等口號都是欺騙、迫害、鎮壓。他們對社會、人生大感無望、痛楚。故通過創作小說描寫戰爭對人類的身心殘害,內心藏著太多迷惘、彷徨。

但是海明威,沒有被迷惘佔據生命,他仍然有不屈的鬥爭精神,他的鬥爭是與困難與邪惡鬥爭。海明威把這種意願付諸文字間,他小說裡的拳擊師、鬥牛士、獵人、漁人等,都有一種百折不撓的性格,面對暴力和死亡,面對不可改變的命運,都表現出一種從容,保持並彰顯了人類的尊嚴。

英國的評論家貝茨說:

「海明威是一個拿著板斧的人」「他以誰也不曾有過的勇氣把英語中附著於文學的亂枝剪了個乾淨」。

他的作品透露著最明顯,最樸素、簡單的文字。給讀者體驗到人最真實最自然的一面。人性本就質樸,再輝煌的歷經,都可以用平實的語言表達出來,不需要添枝加葉,當然這需要作家的功底。

海明威曾說:

「我寫作時,站在那裡,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迫使我儘可能簡單地表達我的思想;等到要修改時,我就坐下來,這個舒適的姿態,容許我勾去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餘的東西。」

「冰山原則」的創作理論就是海明威提出來的。指的是人的語言對於人類的思想的表達就像冰山一樣,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把自身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

一方面,不需要表達完,讀者有讀者的看法。另一方面,語言相對於人的豐富感情來說,是匱乏的,無論如何是表達不夠的。

文字裡的感情都由讀者自己來揣摩,不同年齡段的人,不同思想層次的人,體驗的感覺有所不同。你能得到多少就擁有多少感受。


結語

生而為人,如此平凡渺小,為何那麼多熱血男兒能夠在困難重重的道路上,打破自身渺小皮囊的束縛,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因為他們不曾被打敗。

老人會老去,從生命的角度來說,這不正是一種回歸嗎?生命更替,四季輪迴,猶如年輪在樹幹裡牢牢地又繞了一圈。那是生命曾經拼搏奮鬥的痕跡。

老人夢裡的回歸,是他不屈意志傳承下去的起點。那個跟隨老人的小男孩,也會像他一樣走向大海深處,去捕最大的魚。

海明威用文字代言自己內心的百折不撓,追求勝利,實質是追求光明。更重要的是,海明威通過硬漢的生存方式和生死哲學,啟示人們如何在現世中保持人性的閃光尊嚴。



相關焦點

  •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1952年9月1日的美國《生活》周刊刊發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是他的反擊之作,封面刊登了這位被命運折磨已久的老人,神情疲憊,嘴角略帶輕蔑,仿佛在告訴世人:我沒有才盡,這回你們還有什麼可說的?,海就是海,但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又無處不洋溢著象徵,老人是堅強勇敢的象徵,孩子是天真純潔的象徵,小鎮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烏託邦,大海作為人的對立面象徵著神秘的命運,鯊魚則象徵著邪惡的力量。
  •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一書堪稱是20世紀中最勵志的著作,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在移居古巴以真人真事寫的一篇中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古巴的一個老漁夫「聖地牙哥」,和一條大馬林魚的故事。老人為什麼要拼了命也要殺死大馬林魚呢!再加上他已經是一個年近古稀的風燭殘年老人,身體和體力已不如從前,儘管他曾經是一個從不服輸的硬漢。其實作者在小說的開頭,就描述了老人的家庭情況和他的身體情況,老人是一個消瘦憔悴,頸脖皺紋很深,臉腮上長滿褐斑的老人。他孤獨,他的眼睛像海水一樣藍,但充滿歡樂的自信。
  • 《老人與海》孤獨的硬漢老人,永不言敗
    孤獨的老人「老人看上去消瘦而且憔悴,脖子上有些很深很深的皺紋。」他的妻子已經去世了,沒有子女,附近有許多的漁民,只有一個男孩子常常來看望他。但男孩的爸爸不讓兒子繼續跟著老人出海捕魚。老人把飛魚當作在海洋上的好朋友,把捕捉的大馬林魚當成朋友,把夜晚天上的星星當做遙遠的朋友,有時會替鳥兒傷心,把海洋比作喜歡給人莫大恩惠的女性。男孩子是老人內心堅強的力量,當作朋友的魚兒星星等是老人心靈的寄託。
  • 夜讀 | 人可以失敗,但不能被打敗
    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老人與海》是他後期的代表作,他塑造了一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硬漢形象古巴老漁夫,集中體現了他的創作特色。當年他獲得普立茲獎,兩年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太美好的事情無法長久,他想。我現在真希望這是一場夢,我從來沒有釣到過這條魚,我獨自躺在鋪著舊報紙的床上。「不過,人可不是為失敗而生,」他說,「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 讀好文閱天下之《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讀過此書的人想必都感到渾身充滿了力量,對自身重新進行了洗禮一般。《老人與海》中曾說到「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不正是我們所崇尚的嗎!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曾遇到過挫折,也曾碰到過困難,有的人面對它們時選擇逃避,有的人卻迎難而上最終戰勝了困難。迎難而上的人讓我們欽佩,選擇逃避的人我們也不要對其譴責,而是鼓勵他們勇敢的戰勝自己,然後才能不懼一切。
  • 《老人與海》:解讀海明威的生態觀,重建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
    很多經典名著,每個人讀都會有不同的感悟,正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每一次讀也有不同的感受,隨著視角和關注點的不同,它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折射出熟悉或陌生的東西,使人領悟到新的內涵和深意。
  • 誰說敗局已定---讀《老人與海》
    不同於海明威之前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太陽照常升起》中,傑克缺乏生活理想,沒有精神支柱,沒有奮鬥目標;《永別了,武器》中,命運罪惡並無情地將亨利的愛情和幸福毀滅;《有的或沒有的》中,摩根無奈和徒勞地反抗命運,最終悲哀死去;《喪鐘為誰而鳴》中,喬丹也逃脫不了死去的命運。《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成為了一位失敗的英雄。讓人不禁感慨,誰說敗局已定?
  • 思緒從《老人與海》的故事中開始蔓延
    《老人與海》的故事非常簡單,寫了一個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的情況下,第八十五天給了他幸運,終於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太大,把他的小帆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但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 《老人與海》:人生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我們為何還要拼盡全力?
    莊周與蝴蝶之間必定是有不同的,而這就是所謂的化物了。莊周夢蝶是中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命題,他從生與死,醒與夢之間,借用人與蝶的轉換,試圖探尋現實與虛幻的界限,強調客觀存在的現實性意義。「魚啊,我要跟你奉陪到死」,這就是他的內心獨白,他相信強者可以被現實毀滅,但不能被困難打敗。他發現,大魚仿佛是另外的自己,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在回家途中,被尾隨的鯊魚侵擾,當手中再沒有抗爭的武器,老人不得不面對獵物被吞噬的結局。他把大魚僅剩的骨架拖回到熟悉的漁港,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自己的小屋中倒頭睡去,外面是漁人們驚嘆的目光。
  • 《老人與海》:深海漁船上的那個老人,活在了我的心裡
    《老人與海》,美國作家海明威憑藉這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創作於1954年,至今有六十餘年,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小說。初讀這本書是在上高中的時候,或許那時人生閱歷尚淺,只能看到表象,而無法理解深層次的含義,再一次讀這本書,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感受,仿佛那深海漁船上的老人就在眼前,若隱若現,他那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讓我熱血沸騰。
  • 《局外人》: 沒有對生活絕望,就不會熱愛生活
    我的命運由他們決定,而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 而這種審判,在我們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我們生活中一定有一些旁觀者,她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欣賞生活這個編劇上演的一幕幕或悲或喜的場面,有時候看膩了,她們就會展現出偽善的一面,帶著同情和感同身受的口吻,安慰著她們認為需要關懷的心靈。旁觀者,最不吝嗇的就是同情。
  • 《熱愛生命》,人到底有多強大?
    「在艱苦的環境中他抱定的信念是:比爾不會扔下他不管。比爾一定會在藏東西的地方等他。假如不是這樣,那麼他繼續前行並與艱難困苦戰鬥就變得沒有意義,只有躺在地上等著慢慢死去了。」這其實是生存本能在心理上的爆發,懷著有希望的信念,才能支撐自己走下去、活下去。
  • 《怒海潛沙》中的人面臁、海猴子、旱魃、禁婆是什麼?有何來歷?
    每次探險都會碰見一些離奇的生物,在剛出的《怒海潛沙》中就出現了人面臁、海猴子、旱魃、禁婆這些生物。那這些到底是什麼東西,有何來歷呢?剛出現的時候就吸附在了阿寧的後腦下面,使阿寧喪失了行動能力,人面臁吸附人之後應該可以分泌一種毒液用以麻痺人的神經並加以控制。人面臁是南派三叔在《盜墓筆記》裡面杜撰出來的一種生物,在劇中船老大用牛毛灑在人面臁上面再用刀把它從阿寧身上分開了。人面臁吸附在阿寧身上的一面長了很多小牙,看上去像一張人臉。小說中船老大介紹說是鬼船上冤魂,用牛毛灑在上面就可以了。
  • 海上方的由來
    有一年長安一帶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千裡赤土,寸草不生。這時從西域來了一個胡僧,向皇帝進言說自己能夠祈雨,請求 皇帝允許他讓他來祈雨。皇帝很高興,就吩咐官員在昆明池修建了祈雨臺。一切準備妥當之後胡僧開始做法,每天都不懈怠。如此過了七天,昆明的池水位竟突然下降數尺,池水眼看就要見底。
  • 《老人與海》:生活中處處是鯊魚,你敢不敢掄起棍子?
    《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立茲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部中篇小說,篇幅並不長,可是不妨礙它成為經典名作。老人一個人用各種武器與鯊魚鬥爭。最後魚肉被吃光,只剩一幅魚骨頭。老人疲倦地回到了港口。
  • 想放棄時不妨看看《老人與海》(書摘)
    不知道是何原因,總有一種這樣的感覺:《老人與海》的故事已經很古老很古老,老的好像不是一篇小說,而是一個古老的流傳故事。這個古老的故事在某一階段仍會被偶然的記起。他渾身上下都顯得很蒼老,只有那雙眼睛,和大海是一樣的顏色,看上去生氣勃勃,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不一會兒就酣然入睡了,夢見了自己小時候去過的非洲,長長的金色海灘和白色海灘,白的刺眼,還有高聳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如今他每天夜裡都夢見自己生活在那道海岸邊上,在夢裡聽見海浪的轟隆聲響,看到當地的小船乘風破浪。
  • 小說:新婚當天,新娘身穿婚紗投海自盡,只因新郎做了這事?
    新婚當天,新娘身穿婚紗投海自盡,只因新郎做了這事?2020年冬。林氏集團破產,海城金融巨鱷林振嶽從林氏大樓頂樓一躍而下。曾經整個海城最為津津樂道的首富林家,一夕敗落。偌大林宅,傭人都在忙著收拾東西離開,所有人亂作一團,除了那個一身白色婚紗的女子。她,便是林振嶽的女兒——林言希。
  • 故事:村裡老人的命運
    踏著夕陽的餘暉照映著的長著雜草的小道,滿頭銀絲,卻滿臉笑容的老人,向我緩緩走來。她的步伐是那樣的緩慢,背是那樣的駝,眼神也早已喪失了青春的色彩,留下的只有歲月的痕跡。「奶奶,開門了,你又跑去哪了?」「這就來開啊,你不在家,我一個人也悶得慌,就找幾個老夥伴聊聊天了。」「聽說媽要回來了。」
  • 王松:因為熱愛,才有夢想
    天津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城市,它的文化就擺在明面兒,你看得見,也摸得著,但就是無法用一兩句話把它概括地說明白,就算本事再大的人,也很難一言以蔽之。我也聽一些人說過,天津是碼頭文化,或殖民文化,或漕運文化,或商業文化乃至工業文化等等等等,這些似乎都有道理,而且每種說法也都能舉出證據。
  • 《我的團長我的團》角色能力值補充版,全劇第一武力值登場
    第一版連結: 何書光:作為虞師警衛連連長,何書光的單兵能力還是很強的,加上有神器火焰噴射器加持,在南天門一戰中實際殺傷敵軍遠勝張立憲的巴祖卡。只不過何連長腦子有點灌水,加上實戰經驗幾乎為零,不會先做地形探查,直接就把糧庫燒了,害得突擊隊只能餓肚子堅守樹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