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說《甄嬛傳》這部電視劇拍得好,可以成為經典呢?因為除了演員演技精湛,服化道具在線,基本尊重還原歷史之外,它裡面還涉及到了很多中國古代詩詞的常見意象,不光是多,它甚至還把一些重要的意象,可能表達出什麼樣的情感來,都給觀眾總結透徹了,比如最常見的菊花。
沈眉莊喜歡菊花是因為: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沈眉莊喜歡菊花的氣節。
雍正喜歡菊花則是因為:菊花可以獨立秋風,不與百花爭豔,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得住長遠。
而失寵後的甄嬛卻認為:宮中培植的菊花再名貴豔麗,到底是失了陶淵明所植菊花的清冷孤傲。
而重陽之日,甄嬛為太后備上了菊花糕與菊花酒作為表禮敬賀。
由此可見,菊花作為意象在古代詩詞中出現,第一個方向是民間的講究,劇中,菊花是用來敬老的而敬老之日正是九月初九重陽節,正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所寫,重陽節除了敬老以外,還要登高、思親,所以菊花還表達了一種思鄉之意。
而在文人墨客筆下,菊花卻另有意象,屈原曾經寫過菊花,他在《離騷》中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而在《楚辭》中,他為了寄託理想,寫道: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屈原借菊花表明了自己潔身自好、不隨流俗、不趨炎勢、永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的節操。因此菊花也能體現出君子品格。因此劇中的「寧可枝頭抱香死」拉,「耐得住寂寞,享受長久」,都是君子風格的體現。
而另一位與菊花息息相關的文人,就是隱士陶淵明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筆下的菊花有一種隱士的淡泊之感。而這些內容都是能在《甄嬛傳》電視劇裡找到情節依託的。
而《甄嬛傳》中,還有一個關於菊花的極個別的典故。甄嬛同安陵容感嘆:秋來百花殺盡,唯有華妃一枝獨秀。而「秋來百花殺盡」這個說法的典故出自哪兒啊?正是黃巢所寫的菊花的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在這個情節中,囂張跋扈,獨佔恩寵的華妃,確實與黃巢筆下菊花的那種殺氣騰騰之感很是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