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上學的時候經常從表哥家門口經過,那時候總感覺很羨慕他們家。
因為他家就在小鎮上,雖然不是幾層高的樓房,但也是磚石所砌的小平房,在八十年代山區清一色的泥土瓦房中還是比較耀眼的。
住在鎮上不說,聽說表哥和表嫂都有工資,就是不用上班做事每月都能領到錢,這可是比當時的鐵飯碗還令人羨慕的事情。
山區的孩子是沒有見識的,山區的大人們同樣沒有見識,所以不單單是我們,我們上一輩的大人們往往也是很羨慕嫉妒他的家庭,於是我聽到了一句經常被提及的話。
「部隊真是好,不僅給小武安排了個媳婦,還分了一套平房,什麼都不做,一個月下來比我們一年掙的錢還多。」
當年的我對掙錢還沒什麼概念,對分房子也就是羨慕他們的平房而已,可這「安排媳婦」讓我一直記在了心裡。
表哥退伍的時間大概是83年左右,因為那時候太小,我也不記得具體年代,只知道他的大女兒是84年的。
原因是在部隊受了傷,具體什麼傷,我也記不清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走路跛了,可能是腿骨,或者盆骨出了問題,從此變成了殘疾,但是基本生活能力還是有的。
後來漸漸長大,也真正搞清楚了「安排媳婦」的真相。
原來,表哥在部隊因公受傷,所以部隊是出工資請了一個小保姆來照顧他,兩個人都是年輕待婚,表哥在部隊表現也是很出眾,最能吸引小姑娘的心,加上表面傷勢很快就好了大半,能下地走路了,於是乾柴烈火,時間不長,兩個人就邀請親朋好友,正式結為夫妻。
對於表嫂來說,當然是一百個願意,上世紀八十年代,尚未改革開放,打工還未形成熱潮。
山區不存在工人,只有政府單位的人有工資,表嫂嫁給表哥了,她可以照顧他一輩子,自然兩人一生都能有工資。
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家庭了,很快他們育了一兒一女,和和美美。
表哥本身也不是個好吃懶做的人,當身體恢復大半,也開始勞作。
加上後來農村出門打工形成熱潮,表哥的文化水平不高,也沒有資本去做生意,所以也隨著大流出門打工,也就是現在的「農民工」,在周邊城市給人做苦力,蓋房。
不過那時候的農民工待遇可遠不是現如今可以相比的。
工資低不說,畢竟在家裡就是一分錢也掙不到,多少都算是有收入了。
最重要的是經常結不到錢,辛辛苦苦一年半載,都是給人打了白工都是很正常的情況,無論錢是工頭私吞了還是老闆沒付帳,反正最後虧的一定是工人。
老闆即使沒錢付帳,一般也會給包工頭一點甜頭,但是工人卻是沒法得罪包工頭的。
要麼不做了,山區缺地,沒一分錢進帳,在家種地的往往連幾塊錢的孩子學費都交不起。
另投他人或者另起爐灶?更不現實,另起爐灶吧,山裡人淳不淳樸不好說,反正是見識少,很少有人能在外人面前談笑風生,所以接活就很難了。至於跟著他人幹,不說天下烏鴉一般黑,只說,大家都講究一個鄉裡鄉親,不跟著本地工頭,跟著外地的,往往只能吃更大的虧。
所以,這麼些年下來,表哥哪怕拖著殘疾的身子一直打工,但是也並沒攢多少錢。
好在每個月有固定工資,可是表嫂基本一直在家帶孩子,不務農也不打工,兩口子帶著兩個孩子也就只是比普通山區百姓殷實一點。
前幾年,表哥的女兒,兒子先後成家,都在城裡買了房,老兩口卻依舊住在老家。
去年的時候,他們家的房子被拆了。
那套房子還是八十年代部隊安排給他養傷的房子,經過三十多年,他們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過改造,加層,自然不是原來那麼小。
可是房子只是安排給他們住,卻並不是屬於他們所有,所以被拆他們也沒有辦法阻攔。
其實也不用阻攔。
當今國家對退伍軍人的生活保障關懷還是很到位的。
就拿他們家來說,兩個人的工資每年都會增長,除開生活開銷,每年也能存上一筆,前幾年給兒女在城裡買房買車主要都是靠他們的工資。
而且這房子雖然被拆了,但是依然給了他們兩個選擇:
1.國家重新安排一套房子給他們養老,這個安置房跟當地建設被拆遷的安置房一樣的標準,也是很不錯了。
2.補償了一筆可觀的拆遷費。當然跟城裡動不動數百萬,數千萬是沒法比,可這畢竟是農村不是,對他們老兩口的養老完全是沒問題的。
總結:表哥一家的生活是越來越好,除了他自己沒有因為殘疾而放棄努力,國家對退役軍人的關懷也是逐年提高。
軍人是國家和民族的脊梁,是保護神,抗洪搶險始終戰鬥在第一線,國家對他們退役之後的生活保障也是另一種對國家民族的守護!
事是真事,為保護隱私,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