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圖/來自網絡,侵刪
01
朋友是醫院得產科醫生,見證了形形色色「大場面」地她,還是被一件小事打動。
一位產婦,因為身體因素不適合打無痛,只能全程咬牙硬撐著陣痛。
本以為她會和其他人一樣,痛的受不了時會大喊大叫,誰知,整個過程中,她一直都緊閉著嘴巴,實在無法忍受時,也只是輕微的呻吟幾聲。
朋友和其他同事見狀,以為她是為了最後的發力做準備,忍不住誇了她,「從來沒見過你這麼文靜的產婦,你真是太棒了!堅持啊!」
產婦虛弱地笑了笑,「你錯了!我其實特別想大吼幾句,就是擔心門外的婆婆會聽到,她年紀大了,心臟不好,我怕她受不了,麻煩你們和她說我的情況時,也要往好了說。」
聽到她的話,朋友不由得感嘆一句,「我還以為門外是你母親呢!你們婆媳真有意思,她在門口不停問你的情況,好幾次都拿出錢包,說自己帶夠了錢,該用的就用,一定要想辦法不讓你那麼疼!你倒好,寧願忍著也不想讓她擔心。不過,真有意外情況,我們還是要和家屬實話實說。」
產婦點了點頭,「那也儘量委婉點吧,本來我生孩子就有點突然,丈夫出差一時又回不來,都是婆婆忙前忙後,她也折騰大半天了,又趕上半夜,我怕她身體吃不消。」
就這樣,從傍晚送來醫院,一直到凌晨三點半平安生產,這位產婦都是強忍著疼痛,她的婆婆則在門外寸步不離的守候。兩個人,一裡一外,彼此牽掛,互相溫暖。
產婦和寶寶推出門的那一刻,她婆婆當即淚崩地撲了上去,那一句「閨女,你受罪了!」讓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
後來,即便是躺到了病房的床上,產婦的婆婆依舊放不下心,一會問她疼不疼,一會問餓不餓,手忙腳亂的在她和寶寶之間徘徊。
溫馨的場景,讓一向自詡「冷血」的朋友也感到了絲絲溫暖,她好心提醒了那位婆婆要注意身體,同時也不忘稱讚了她幾句,誰知,婆婆聽後笑著擺了擺手,「這有什麼啊?一家人不說兩家話,這都是我該做的!再說了,都同為女人,知道生孩子太不容易,我只是想讓她少受點罪。」
朋友給我說這件事情的時候,忍不住感慨,見過那麼多生孩子的人家,有嫌用無痛不能報銷、太浪費錢的,有的不同意兒媳剖腹產的,從來沒有見過關係這麼和諧的婆媳,那位婆婆,自己那麼大年紀,撐了那麼久,卻不捨得休息,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兒媳身上,她的兒媳也同樣心想著她、懂得感恩。
「真是好婆婆遇到了好兒媳,兒媳知道體諒婆婆,婆婆也知道心疼兒媳。其實嘛,本該如此,都是女人,應該有更多的同情心,要是人人都可以這樣換位思考的為對方考慮,哪還有那麼多婆媳矛盾。」
02
朋友的話也讓我陷入了深思。
一直以來,提起婆媳關係,很多人都倍感頭疼:不是婆婆抱怨兒媳不懂得感恩,就是兒媳怨懟婆婆把自己當外人。
尤其是在「生孩子」一事上,引發了太多的婆媳矛盾:有婆家只關心孩子而忽略兒媳導致婆媳不和的,也有婆家心疼錢而不顧兒媳身體,讓兒媳耿耿於懷的。
以至於提起生孩子,很多人都會說,嫁沒嫁對人,生個孩子就知道。
世人常說,男人是婆媳關係的調和劑,女人在婆家受不受「重視」,很大程度上取決她在男人心中的「地位」。
其實,在婆媳關係上,男人的遊說也只是「治標不治本」,遇到一個拎得清、有分寸的男人,婆媳矛盾尚且容易緩和;若是遇到沒主見、和稀泥的男人,婆媳矛盾只會越來越深。
真正好的婆媳關係,不管是否住在一起,都不在乎中間的那個男人,更多的還是需要靠婆媳雙方的共同經營,站在女性的立場換位思考的為對方考慮,而不是一方刻意挑剔的排斥另一方。
03
想起單位領導丹姐,也是因為「孩子」和婆婆的關係有所緩和。
丹姐和丈夫結婚九年,才有的孩子。
最開始是因為她不想生,想著先以事業為重,可過了五六年,因為身體、年齡的原因,想生卻一直懷不上。
也因此,曾有一段時間,她和婆婆非常不和,儘管兩個人不住在一起,但因為她們性格都比較強勢,誰也看不慣誰。
兩個人「劍拔弩張」了幾年,任憑她的丈夫在中間來回勸說,依然起不了任何作用。
直到她婆婆得知了她的身體狀況,她們的關係才出現了轉機。
那是她剛懷上孩子不久,她的婆婆不顧任何人的勸說,執意要住到她家,照顧她養胎。
本來她以為按照婆婆的性格,再加上丈夫又是單傳,自己那麼久才懷上孩子,婆婆肯定會有意見和發不完的牢騷,誰知,婆婆的反應出乎了她的意料。
婆婆從住進她家的第一天,既沒挑刺兒,也沒說她任何的不是,每天除了關心她的身體,就是老老實實地做飯、做家務。
有一天丹姐下班回家,在樓下聽到了她的婆婆和小區的幾位老人聊天。
有人知道了她的事後,忍不住問她婆婆,既然結婚那麼久都沒能生個一兒半女,你就沒想過讓你兒子離婚再娶嗎?
她的婆婆不假思索地回復,「那怎麼能說得出口啊?我兒媳也不容易,為了要一個孩子,沒少吃藥,也沒少扎針,更是去了很多大醫院,她呀,別看表面裝作沒事兒,其實心裡比誰都難受、比誰都著急。咱們都是女人,知道這種滋味兒,咋能在人家難的時候把她趕走呢?」
丹姐說,婆婆的這番話,讓她當場淚流滿面。
回到家後,她很難得的和婆婆談了一次心,為自己「小心眼」地去想婆婆怎麼刁難自己而道歉,也為婆婆能換位思考的體諒自己而致謝。
她的示弱反倒也讓婆婆一改往日的犀利,婆婆坦言,以前看不慣她是覺得她太拼事業、不顧家,可後來一想,沒有女人可以平衡好事業和家庭,尤其是看到她為了要孩子而費勁心思的做法,作為過來人,真的覺得很不容易。
就這樣,兩個女人都逐漸糾正了自己的心態,嘗試著去經營與對方的關係,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一直到現在,丹姐和婆婆的關係都很好,她們雖然也有過摩擦、吵嘴、鬥氣,但絲毫影響不了兩個人的感情。
04
一直以來,只要提起婆媳關係,很多人都會說婆媳是天敵,仿佛婆媳之間註定要水火不容。
婆婆與兒媳同樣作為女人,本應更好的能理解對方,而不是像仇人一樣,互相提防。
很多人期待著能遇到一個好婆婆、或者好兒媳,然而,她們眼中「好」的定義大都是喜歡根據自我的喜好去判斷。
婆婆們會覺得聽自己話的、與自己脾氣相投的,或者是自己看起來順眼的,離好兒媳的標準近一些;
兒媳們則認為能像自己母親一樣,真正為自己著想、考慮的,或者是任勞任怨、出錢出力的是好婆婆。
這樣的想法,暫且不說容不容易實現,只是,換個角度想一想,有誰喜歡一直按照別人的要求去生活呢?
塗磊老師曾說:「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對於婆婆,你已經是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了,為什麼不能理解媳婦呢?對於媳婦,你才開始熬,總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婆婆的,何必那麼較勁呢?」
其實,婆媳之間,除了要將心比心,還少不了共情能力。大家都是女人,都做過別人的兒媳,都經歷過生兒育女,在要求對方怎麼樣時,不妨想一想,如果對方把這些要求全部放到了自己身上,自己會毫不猶豫的完全做到嗎?
不是說,作為婆婆,兒媳就應該處處尊重,也不是說,作為兒媳,婆婆就應該一味遷就,任何時候,唯有雙方同時進一步、知退讓,婆媳之間才能更加和諧。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婆媳之間,任何時候,給對方的愛,都是間接給自己積攢的善,更是給自己留下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