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的犀牛》:荒誕的愛情背後,蘊藏著「存在主義」的哲學內涵

2020-09-04 花生的書桌

「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 ,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 ,最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 」 ——杜拉斯

《戀愛的犀牛》是廖一梅編劇,孟京輝導演的話劇,1999年首演以來便在戲劇界引起巨大反響,20年來從國內到國外,不僅收穫了業內好評,還跨圈層地影響了無數年輕人,可以說是創造了中國戲劇史的傳奇。

《戀愛的犀牛》劇本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犀牛飼養員馬路愛上女鄰居明明,為了明明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劇中的馬路是常人眼中的偏執狂,愛而不得的愛情故事看起來荒誕至極,更讓馬路成為異類。

《戀愛的犀牛》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廣為流傳的經典臺詞和理想主義的愛情故事,還有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它讓年輕觀眾感受到了那種難得的勇氣和偏執,為了所愛之人,所愛之事去忍受孤獨、忍受世俗的荒誕,去和命運做抗爭的勇氣。《戀愛的犀牛》與其說是一出先鋒派的愛情故事,不如說是在向「存在主義」哲學致敬。

01 什麼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被公認為是一種關於具體個體的哲學。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強調人存在的價值,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

在存在主義看來,世界是荒誕的,人的存在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從而賦予意義。

存在主義的諸多議題,比如孤獨、存在、焦慮、荒誕,在《戀愛的犀牛》中深刻地體現了出來,話劇以愛情為主線,其內核卻向我們展現了現代人存在的狀態,探討著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的荒誕、個體的孤獨與自由、理想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抗爭等等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反思了拜金主義下的愛情觀、人生觀,功利主義下人們的焦慮、迷茫等等心理狀態。

02 「存在主義」在《戀愛的犀牛》中的體現

1.存在主義的內涵之一:關於存在

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將存在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種無意識的存在,是物質的存在;自為的存在是個體在世界上按照自己的欲望來塑造自己時所獲得的一種存在。薩特認為,人是自為的存在,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人會通過佔有物來獲得確定性,但有限的、固定不變的東西沒有辦法填滿無限的可能性。

犀牛飼養員馬路沒有父母、沒有朋友、沒有事業,在他看來,沒有人需要他,日復一日的生活枯燥且無趣,絲毫找不到存在的價值。直到一次偶然的遇見,女鄰居明明讓他發現了世界上有和他一樣孤獨的靈魂,馬路通過想方設法「佔有」明明,而獲得滿足感和存在感。

薩特認為,「人是一種徒勞的激情」,總是有一種激情推動我們去佔有、去追求,但我們希望得到的那種滿足其實永遠無法實現。「自在的世界」和「自為的世界」總是這樣對立又統一,因此我們總是處於矛盾與衝突之中。

馬路對於愛情的執著,讓他不惜一切去佔有、去追求明明,甚至偏執地將犀牛殺死,掏出心臟來交給明明,但這一切依然是徒勞的,理想的愛情與現實之間產生著種種矛盾,也許這就是「存在」的代價。


2.存在主義的內涵之二:關於孤獨

在存在主義看來,世界是荒誕的,人是孤獨的,孤獨是永恆的底色。在薩特和加繆筆下,那些自由選擇的人物都是荒謬世界中痛苦孤獨的個人,他們忍受著孤獨,在絕望、荒誕的環境中再現著精神自由和自由選擇。

《戀愛的犀牛》中,馬路和犀牛無疑都是孤獨的代表。在功利主義的當下,每個人都在尋求著標準化、利益最大化的選擇,而馬路卻格格不入地追求著永無結果的愛情;在犀牛館要被拆,所有動物都被運去新的犀牛館之時,唯有犀牛圖拉做出著反抗不肯去新館。馬路和犀牛圖拉,都在自由選擇之時,忍受著孤獨,他們的偏執不會被世俗理解,他們的理想主義被世俗所擯棄。

薩特說過:「孤獨是人類屬性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特徵,具有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的意義。」

從消極層面來看,馬路的獨孤使他與世界格格不入,沒有父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沒有體面的工作,孤獨感使他無法找尋到生命的意義;從積極層面上看,正是這份獨孤,讓馬路保有著對於純真愛情的渴望,讓他不與功利的世俗同流合汙,他不相信那些批量生產的愛情屬於,他不屈服於命運。

我想,我們有多少人能夠像馬路這樣在充滿誘惑的世界中甘於孤獨呢?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忍受著孤獨,去堅信著自己一直相信的信念呢?唯有忍受孤獨,才能在荒謬的世界中忍受住絕望,從而看到希望。

3.存在主義的內涵之三:關於焦慮

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者克爾凱郭爾說過:「當人們覺得自己失去了所有可能,或者覺得自己無法做出正確選擇時,自然就會陷入虛無之感,這是伴隨人一生的症狀。」這種虛無焦慮的感覺,會始終伴隨著我們。

《戀愛的犀牛》劇本寫於1999年,人們處於迎接新世紀的浪潮中,正如劇中大家唱的新世紀之歌「在新世紀來臨前,我們要清掃沒用的垃圾,在新世紀來臨前,我們要推翻不切實際的幻想,在新世紀來臨前,我們要摒棄一切軟弱的東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面對不確定性時迷茫又焦慮,不知該如何去應對新時代的到來,所以只好跟著大部隊一起拼命向前奔跑。

克爾凱郭爾認為,「焦慮是對選擇的恐懼,意味著你仍然有所選擇,選擇並依自己的選擇而行動就是自由。」焦慮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是能夠體現我們對更好生活的渴望。

於是我們看到劇中大家面對焦慮的方式:眾人為了應對時代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選擇接受標準化、流程化的套路來適應新時代;馬路面對獨孤的焦慮選擇去痴迷地愛一個人。

我們無法評價劇中每個人做法的對與錯,也許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基於當下的最優選擇。而編劇和導演想給我們展現的,是在這個焦慮的時代中,不同人對待命運不同的選擇,劇裡每一個選擇背後,其實反映著真實世界的萬象,荒誕卻又真實。


4.存在主義的內涵之四:關於荒誕

加繆在《西西弗斯的神話》中描繪了悲劇英雄西西弗斯的故事:眾神為了懲罰西西弗斯,讓他在地獄裡每天將一塊巨石推向山頂,但每次即將成功之時石頭又重新墜落下來,又得重頭推起,日復一日,永遠不得成功。

加繆用這樣的悲劇故事告訴我們,「荒謬」是我們人生的常態,是一種永恆的狀態。就像《戀愛的犀牛》中馬路愛而不得的愛情,馬路再怎麼努力,依然得不到明明的愛。

但在加繆看來 ,西西弗斯不是悲劇人物,而是能夠去戰勝荒誕的英雄。即便他生活在荒誕的命運之下,他清醒的知道所做的一切的結局,但他依然執著地對命運做著抗爭,他用他的行動來表達對自由的探索、支配著屬於他自己的命運。

就像劇中的馬路,即便他知道明明不愛他,但依然一遍遍做著嘗試,甚至去戀愛訓練班、去和陳飛決鬥。在這場孤獨的愛情中,即使所有人都知道註定會失敗,馬路依然和他的犀牛一樣不妥協,和命運做著抗爭。

加繆說:」這個世界充斥著謊言和奴性,孤獨的荒草到處瘋長。無論我們每個人有怎樣的弱點,對自由和高貴的追尋永遠植根在兩種艱難的介入中:拒絕謊言,反抗逼迫。「

《戀愛的犀牛》的時代背景雖然充滿著荒誕與焦慮,但通過偏執狂馬路對愛情的執著與對命運的反抗,我們似乎能夠看到編劇廖一梅想給我們傳達的價值觀:再脆弱、再孤獨的個體,即便身處荒誕,也要依然有勇氣去反抗,去做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

03 評價

《戀愛的犀牛》創作於先鋒文學「熱」的時代,比起傳統戲劇,先鋒派更多的以表現主義、荒誕主義為特點,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戀愛的犀牛》被譽為先鋒戲劇的代表作。但與此同時,《戀愛的犀牛》更多了一份商業化的嘗試,將戲劇以更多元的方式呈現給大眾。

《戀愛的犀牛》展現了非常真實的當代社會現狀:浮躁的社會中,拜金主義佔據了一切,人們不再相信烏託邦的愛情。因此,劇本建構了一出烏託邦式的愛情故事,同時又融入了許多世俗的元素在其中,讓觀眾感受理想主義的愛情同時又感受到真實的世俗世界,這兩者相結合,吸引了一大批年輕觀眾,可以說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業化嘗試。

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戀愛的犀牛》時,不免會質疑,這樣的愛情在現實中真的存在嗎?在快餐化的時代中,也許這根本算不上愛情,這種偏執的單戀只是一種自我心理滿足。而在這一出愛情故事背後,導演更想告訴我們的,卻是更多關於存在、關於現實的哲學思考。

  • 對信念的堅守:在荒誕的世界之中,面對無數洪水猛獸之時,唯有保持那份執著和堅持,才能走下去。正如那些在困境之中的人,能夠打破逆境重生的,是那些堅守信念的、勇敢的人。
  • 對媚俗的諷刺:在人人講求最大利益的時代,不管是愛情還是友情都不再純碎,如何守住孤獨、如何應對焦慮,成了對這一代人最大的考驗。也許看完偏執狂馬路的故事,我們在震撼的同時,也會對自我進行一次深度的復盤與反思。
  • 對命運的反抗:在時代轉型期,個體如何去應對複雜的世界,如何在時代洪流之下找尋到自我存在的意義,如何對命運說不,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 《戀愛的犀牛》在其荒誕的愛情背後,蘊藏著存在主義的哲學內涵。一千個觀眾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每一個看過《戀愛的犀牛》的人,在不同的年齡和時間段再重溫這部劇時,會有不一樣的新感受。



    本文由花生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瘋狂追夢人:以存在主義視角解讀《月亮與六便士》
      01.什麼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興起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首先由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後經薩特、 加繆發揚光大。 同時,薩特認為, 世界是荒誕的, 存在就是荒誕, 人是痛苦的。作為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的人, 其存在本身就沒有什麼意義, 但生活的價值是在於人在生活中創造的意義,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提高、自我造就, 讓自己活得精彩。
    • 《無名的裘德》|存在主義視角下的人生與愛情——我選擇我負責
      哈代的小說雖早於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出現,但他小說主人公荒謬的生存困境及他們對抗困境的選擇和行動與存在主義的核心不謀而合。存在主義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社會習俗,教育制度,宗教條例及裘德周圍的所有人共同構成了裘德荒誕的生存環境,如同一張網,將他網羅其中,無處遁形。正如小說中哈代借菲洛特張之口所說的那句話:「殘酷是自然界和社會無處不在的法則,我們無法逃脫它的控制。」
    • 從存在主義角度分析《小徑分岔的花園》:不可知的絕對,也是啟蒙
      我們人類追求的自由和平等,就在這種荒誕語境下實現了,每個人在向前的道路上都獲得了一種巨大的無限性,存在主義認為,這個世界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意義是要由我們自己來尋求的。當我們要在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裡去尋找意義,這就凸顯出了荒誕感。《小徑分岔的花園》表層偵探故事中的三條鏈環:「我」一心為了間諜活動的勝利去殺害博士,追殺我的馬登上尉一心要將「我」殺害,博士一心研究「我」曾祖父留下的思想與小說。這三個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最高價值,並以實現它為最終目的。也是因為這種絕對,導致了這個時間的分岔內,這段故事的結局。
    • 《旋轉木馬》荒誕的愛情故事背後,是毛姆對人性的悲憫與寬容
      這本書是毛姆先生最溫情的體現,他一反常態,將往日作品裡對愛情的不看好通通拋諸腦後,用細膩辛辣的筆觸給我們講述了幾個荒誕又溫暖的愛情故事。到最後,該退出的人退出,該死的人死了,有情人終成眷屬。《旋轉木馬》講述了三段由悲劇化為喜劇的愛情故事,牧師之女與將死詩人的短暫虐戀,紈絝公子哥與伯爵夫人的歡愉偷情,年輕有為的律師與寡婦的坎坷戀愛。
    • 在荒誕的世界面前,他怎麼成了荒誕的存在|加繆「局外人」默爾索
      法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爾貝·加繆的中篇小說《局外人》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小說主人公默爾索是個言談行為荒誕不經的「局外人」,小說揭示了世界的荒誕及人與社會的對立。真實的默爾索,其言行看似荒誕,不近人情,實則正好印證了這個世界是個荒誕的存在。
    • 千萬別想犀牛
      但要切記——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千萬別去想犀牛!」「犀牛是什麼東西?」年輕人很是疑惑,而且為什麼不能去想犀牛呢?智者笑笑,答道:「哦,犀牛嘛不過你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在我們國家沒有犀牛,它只生活在遙遠的非洲。」最後,年輕人費了大半天功夫,終於氣喘籲籲地爬上了那座高山的山頂。
    • 兒童睡前故事-犀牛和犀鳥
      小犀鳥在犀牛地大角上唱歌,幫它清理牙齒,犀牛保護小犀鳥的安全,讓它能夠無憂無慮的唱歌。這一天,小犀鳥正在幫犀牛清理牙齒,犀牛在沼澤裡懶洋洋的曬著太陽。一隻不知道從哪裡飛來的大石頭忽然砸到了犀牛的頭上。犀牛生氣的站起身子,咬牙切齒地準備尋找敵人。
    • 有聲繪本故事《犀牛戴眼鏡》
      老虎誤入犀牛的領地,並在樹上撒了尿。  犀牛大怒,說:"是誰把尿撒到我的樹上?快給我滾開。"  老虎說:"我不知是你的家,對不起了。"  犀牛低下頭,便撞了過去。  老虎被他撞倒在地,還翻了十八個跟頭。  老虎爬起來,又氣又委屈地走開了。
    • 《午後四點》:幽默、荒誕、懸疑,一本讓人淪陷的生命思考之書
      阿梅麗·諾冬在《午後四點》裡向我們講述了一個荒誕的故事,而荒誕背後透露的人性顛覆我們以往對自我、對世界的認知。或許智慧與蠢笨、文明與粗俗、美貌與醜陋,沒有哪一方更對,也沒有哪一方更高等。幽默荒誕的故事背後是現實寓言《午後四點》帶有很濃重的荒誕故事韻味,誇張、離奇、想像力豐富,作者將自己對生命的思考、對生活哲學的思考,巧妙地貫穿於荒誕故事之中。
    • 《雷雨》:一出荒誕的悲劇,藏著3種愛情真相
      雷雨》,是上高中的時候,那時候覺得這就是一出狗血又荒誕的悲劇。時隔多年,再讀《雷雨》,才發現這齣悲劇裡,藏著最赤裸的人性,也藏著最殘酷的愛情真相。而這3種真相,越早知道越好。可她高估了自己的愛情,低估了人性的醜陋。
    • 《衣櫃裡的冒險王》:驚險荒誕的背後,是對人生價值的終極探尋
      阿賈通過這些經歷,也最終明白了自己活著的終極價值,並且收穫了愛情。最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故事,拯救了那些因貧窮就自甘墮落的問題兒童,讓他們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這部影片從一開頭,就開始論述人生來不平等,每個人的命運各不相同。但同時,生命中又充斥了各種不確定性的機遇,這正是上帝給這些可憐的人們打開的一道逆天改命之門。這扇門有的人看不到更打不開,一輩子接受了命運的原始安排。
    • 《小王子》戀愛課:世界瞬息萬變,怎樣才能成為愛侶心中的唯一?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裡: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再者,奇怪的大人們呈現了一幅荒誕、虛無的人類生存景觀。在《小王子》中,聖埃克蘇佩裡通過刻畫這些異化了的人物,就人類的「存在」發出響亮的質詢:生而為人,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所系?
    • 讀餘華《第七天》:透過現實社會殘酷的背後體味親情、愛情、友情
      導讀:認知的盡頭是科學,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人類最終總想把自己解決不了的東西上升到神學,因為只有神學中才可以實現那些現實中沒有的美好。餘華老師的《第七天》,對社會手術刀式地進行了深度解剖。作者利用虛幻的寫作手法,以楊飛死後因沒有墓地而游離現實和虛幻的世界裡為線索,通過其死後的前七天,巧妙地刻畫出社會眾生相。
    • 豆瓣9.0分《局外人》|荒誕的世界裡,你我都是當局者
      《局外人》是加繆小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為整個西方文學-哲學中最經典的人物形象之一,可見其地位之重。 加繆被稱為「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局外人》本身的荒誕氣息難以遮掩,今天我將從局外人與當局者的矛盾與共存、多重荒誕性以及悲劇性結尾三個方面入手,淺談加繆的思想在《局外人》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