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木馬》荒誕的愛情故事背後,是毛姆對人性的悲憫與寬容

2020-09-04 貝蒂讀書



《旋轉木馬》是英國作家毛姆先生發表於1904年的長篇小說。這本書是毛姆先生最溫情的體現,他一反常態,將往日作品裡對愛情的不看好通通拋諸腦後,用細膩辛辣的筆觸給我們講述了幾個荒誕又溫暖的愛情故事。到最後,該退出的人退出,該死的人死了,有情人終成眷屬。

《旋轉木馬》講述了三段由悲劇化為喜劇的愛情故事,牧師之女與將死詩人的短暫虐戀,紈絝公子哥與伯爵夫人的歡愉偷情,年輕有為的律師與寡婦的坎坷戀愛。他們的愛情跨越了巨大的年齡鴻溝,打破了世俗的固有偏見,令人荒誕的是,到最後他們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雖然毛姆先生給予故事中主角以完美的結局,但不變的依舊是他對人性的不斷探究。本書中,毛姆先生一如既往的諷刺人性的自私與貪婪。同時,破天荒的對人性的「惡」開始持有一種包容心態,這對於毛姆先生來說是一種挑戰,對我們讀者來說更是一種幸福。因為人性,本就不是「非善即惡」。


一 巨大的年齡差,彌補的是毛姆母愛缺失的人生遺憾

這本書寫於1904年,此時的毛姆剛好30歲,因為寫小說和戲劇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此時的他夢想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庭,但從小母愛的缺失,讓他特別沒有安全感,他嚮往愛情,又怕擁有愛情

毛姆的母親是一個漂亮的女人,父親卻是一個非常醜陋的男人,父親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娶了比他小二十多歲的母親。他們倆的結合在當時被稱為「美女與野獸」。他母親患有肺病,醫生說懷孕對肺病有好處,因此他母親接連生了六個孩子,最後死於生產。母親去世時,毛姆才八歲,因為從小患有口吃,他從人性那體會更多的是冷漠與嘲諷,只有母親,給了他無盡的溫暖。母親的去世,給毛姆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這種創傷一直伴隨他到五十多歲。

因此,毛姆把對母親的思念,轉化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書中所有美好女性的身上都有母親的影子

母親身材嬌小,有一雙棕色的大眼睛,一頭濃豔的金紅色頭髮,容貌精緻,皮膚姣好,非常受人傾慕。母親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小說閱讀者。



寡婦莫裡太太雖然個子很高,長得也不是特別美,但她優雅的舉止和高貴的談吐,無時無刻不吸引年少儒雅的律師巴茲爾。莫裡太太身上還有一種很溫暖的魅力,她極力想要保護別人。這對於從小缺乏母愛的巴茲爾來說,簡直是致命的。即使年齡相差十幾歲,即使自己已經有女朋友,巴茲爾還是陷入了莫裡太太的懷抱。

卡斯汀洋太太的嬌小有一張又瘦又小的臉,顴骨很高,頭髮雜亂,卻長得嬌小玲瓏。她是個熱情似火的美人,生性放蕩,無奈嫁給了自負無趣的議員丈夫。面對年輕帥氣,痞氣十足的紈絝子弟雷吉的大膽示愛,她毫不猶豫踏上了這段充滿激情的偷情之旅。

貝拉年過四十,雖然不再年輕,卻有一頭褐色的秀髮和灰色的大眼睛,作為牧師的女兒,她有著虔誠的信仰和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慈悲之心。來自單親家庭缺失母愛的二十歲小夥赫伯特深深地被仁愛善良的貝拉所吸引。赫伯特的純真和對信仰的忠貞,也讓貝拉忍不住墜入愛河。

三個年齡大到足夠當對方媽媽的女人,毛姆卻分別賦予她們母親身上的美好特質,也讓毛姆對愛情另一半的幻想在她們身上變得具象起來。她們的愛情,更多來說是一種親情的寄託,寄託了三個年輕人對母愛的渴望,也寄託了毛姆對自己母親的思念之情。

然而,親情畢竟不是愛情,在撕破愛情的面具之下,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真相。


二 荒誕的愛情故事,是對家庭教育的反抗和社會道德約束下自我缺失的虛偽批判

毛姆先生曾說:人是受野蠻的利己主義所驅動,而愛只是自然跟我們開的一個齷齪的玩笑,為的是獲得物種的延續。

1 追求刺激的婚外戀,是對家庭教育的無聲吶喊和反抗。

毛姆先生深諳人性的複雜與自私,因此,他認為世間所謂的愛情,只不過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肉體之欲而已。他看不慣虛偽的人們,他鄙視那些打著以愛之名來滿足自己私慾的愛情,他要揭穿這些愛情的真實面目。

雷吉,紈絝的富家子弟,生性風流,到處拈花惹草。母親管他很嚴,他表面上順從母親,卻一心想掙脫母親的管教,又擔心與母親鬧翻之後沒有經濟來源。因此,他到處與有錢的太太調情,讓她們對自己畢恭畢敬,把她們玩弄於鼓掌之中,這種感覺像極了母親對他的管控。

卡斯汀洋太太有個自大醜陋的丈夫,婚姻生活如一潭死水,她把對愛情的浪漫渴望轉向了婚姻之外。雷吉的放蕩不羈,正好滿足了她內心的渴望。為了追求偷情的愉悅和浪漫,她大把大把的錢拿給雷吉。而雷吉對金錢的渴望和對女人的玩弄,遠遠超過了卡斯汀洋太太的心理預期。最後,雷吉玩膩了卡斯汀洋太太,便一腳踹之。


都說一個人內心越缺什麼,便到處炫耀。

其實,雷吉的浪蕩歸結於她母親巴西特夫人,巴西特夫人自從丈夫死後,便把後半生的精力都花在培養兒子成才上,像極了當今望子成龍的父母。她到處誇耀自己培養了一個有紳士風度的兒子,她把雷吉培養成一名律師,也僅是因為律師可以穿著長袍出席各種宴會,成為人們羨慕的對象。她對雷吉的期望太高,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雷吉身上

殊不知,在一切謊言的背後,雷吉早已被她逼的快崩潰了,最終決定在母親做手術那天和貧窮女演員結婚,這是他對母親嚴苛教育的最大諷刺和反抗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然而,作為父母的他們一方面總擔心給孩子的不夠,另一方面,又迫切的希望把孩子打造成另一個完美的「自我」。他們從來不問孩子是否喜歡眼前的一切,有的父母很獨斷,他們不允許孩子有不同的聲音,必須按照他們規定的來。久而久之,孩子產生了叛逆心,學會了跟他們對著幹。而有的孩子,就徹底淪為「聽話孩子」,就像《無聲告白》裡的莉迪亞,早就死了,父母卻完全不知道。

善待孩子,讓他們活出自我,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2 痛苦的愛情糾葛,是對道德約束下自我缺失的虛偽批判。

在讀到巴茲爾與珍妮的愛情故事時,我以為毛姆先生會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結局。當我讀完之後,才發現毛姆先生的殘忍之處,他把最可能完滿的愛情給了一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悲劇結局。說實話,那一刻對毛姆先生充滿了鄙夷之情。

然而,當我讀了兩遍之後才發現,這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巴茲爾有著跌宕起伏的人生,早年喪父,母親改嫁,從小跟著奶奶長大。他母親是一個美人,卻因風流成性鬧得口碑巨臭,同時也毀掉了巴茲爾對母愛的幻想。他是律師,也是小說家,在他身上傾注了很多毛姆的身影。

家庭的不幸福,讓他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在酒吧邂逅了服務員珍妮,墜入愛河之後,珍妮愛的徹底,巴茲爾卻發現自己並不是真的愛珍妮,他真正愛的是高貴優雅的莫裡太太。在他決定與珍妮分手求愛莫裡太太時,卻發現珍妮懷孕了。在道德的約束下,他騙了珍妮並與之結婚了。


這段本不幸福的婚姻真相因孩子的去世徹底打破了,珍妮因為太愛巴茲爾變得敏感脆弱,她太過依賴巴茲爾,甚至把一生的幸福全部傾注在巴茲爾身上。這無疑加劇了巴茲爾對珍妮的厭惡之情。最後,巴茲爾徹底與珍妮攤牌,他要結束這無望和痛苦的婚姻,投入莫裡太太的溫柔鄉,珍妮在絕望之際選擇了投河自盡。

幸福的愛情模樣都差不多,但不幸的愛情卻千差萬別

珍妮如果遇到的不是巴茲爾,結局應該會不一樣。他們愛情的悲劇在於,一個太愛,一個不愛。巴茲爾明明不愛珍妮,卻為了自己的面子和作為一名紳士該遵守的社會道德,虛偽的與珍妮結婚,這是第一次將珍妮推入深淵。孩子死後,他用冷暴力對待珍妮,又用刻薄尖酸的語言刺激珍妮,當著珍妮的面說一直深愛著莫裡太太,這是第二次也是最直接的一次,殺死了珍妮。

愛情中,最怕的是將一顆真心付錯人。如果愛,請深愛;如若不愛,請別傷害。

多少男人又能真正做到,如若不愛,就明確告知對方的呢?如果巴茲爾早日告訴珍妮,珍妮也不會絕望而死。


三 美好結局下,謳歌的不僅是真愛的偉大,更是毛姆對人性的悲憫與寬容。

1 只有付出真心、不含雜質的愛,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貝拉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熱心公益,把自己的前半生奉獻給了慈善事業。赫伯特因為家庭的變故,讓本應享受大好青春的他不得已早早出來養家餬口。他雖然很窮,對詩歌卻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對上帝獻出了最赤誠的信仰。同樣的閱讀愛好和宗教信仰,讓他們相愛了,幸福之時卻被告知赫伯特得了家族遺傳肺病,明知無果。貝拉毅然離開父親,決定跟赫伯特結婚,最終陪伴赫伯特走完了生命的最後歷程。

他們的愛情是悲劇,也是喜劇。悲劇的是經歷了種種困難,依然不能在一起。喜劇的是,雖然他們不能在一起,被病魔折磨的赫伯特卻得到了安寧與慰藉。在死亡面前,他得到了超脫。貝拉經歷了足以令她回味一生的美好愛情,這對貝拉來說,足夠了。

相比書中其他幾對戀人,貝拉與赫伯特的愛情是最純粹和最平凡的。他們的結合只是因為愛對方,在生死面前,他們為了對方說那些善意的謊言,然而,他們心裡比誰都清楚,只是不拆穿而已。

有句話叫:向死而生。赫伯特因為貝拉強大的愛不再懼怕死亡,貝拉亦因經歷了這份愛情對未來不再迷茫。愛情給予人們最大的慰藉,是因愛變得無所不懼。


2 人類是軟弱的,知錯就改,是值得被原諒的。

毛姆先生把他的仁慈都放在了這本書裡,他原諒了那些在愛情中犯錯的人們,他給他們一個最溫暖的擁抱,告訴他們:這世界是值得熱愛的。

雷吉離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鄉,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城市,他不再放浪形骸。他找到了畢生熱愛的演員行業,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戲劇演員,他甘願從最底層的打雜做起,哪怕只是看到舞臺就夠他高興幾天了。不僅如此,他還遇到了一生摯愛的妻子勞裡亞,他們倆同是演員,永遠有說不完的共同語言。妻子勞裡亞並不是很美,甚至有些男人的凌厲,但雷吉卻心甘情願被她管束,變成了三好老公。

巴茲爾在珍妮死後的十八個月裡,進行了虔誠的懺悔,而後迎娶了心愛的莫裡太太。

看到這,不免覺得有些諷刺,為什麼珍妮的死反倒成全了巴茲爾與莫裡太太?太殘忍了。毛姆先生借萊伊小姐表達了他的觀點:

「我原諒了他們,是因為他們都是人,都有人類的軟弱。我活得越久,越是對人類那完全、完全的軟弱而感到悲哀;他們確實試著要履行自己的職責,他們盡力去做誠實的人,他們尋找正道,然而他們卻又脆弱得可怕。因此我認為應該原諒他們,體諒他們。」

是啊,每個人都會犯錯,難道每個犯過錯的人就要一輩子抬不起頭嗎?顯然不是的,孔子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雷吉和巴茲爾都只是在愛情裡犯過錯,為什麼不能原諒他們呢?他們已經對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了懺悔。巴茲爾和莫裡太太在結婚前去珍妮墳頭送上了鮮豔的玫瑰花,他們並沒有忘記珍妮,他們並不是無情之人。只是,生活是向前的,活著的人終究還要繼續過下去。

芸芸眾生,不是除了善,就是惡,還有成長。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總會面臨很多苦難和經受很多磨難,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每個人都不能保證自己永遠不會犯錯,有時候原諒別人,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仁慈。

這個世界終究是屬於活著的人,不要永遠沉溺於失敗的過去,美好的未來才值得我們去追尋。


寫在後面的話

毛姆先生用婉轉的故事給我們展現了人性的軟弱和矛盾,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沒有隨意批判他人的權利,因為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未必就能處理的很好。

關於愛情,只有彼此真心相愛,才能獲得幸福。

傳說中,旋轉木馬是見證兩個相愛的人的愛情遊戲,只要兩個真心相愛的人同時坐在旋轉木馬上,木馬就會載著他們到一個完美的天堂,他們的愛情就會地久天長!

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相關焦點

  • 短篇小說:旋轉的木馬(3)
    她原本可以與我一起安度晚年,可她的執念還在,肉身也沒有真正老透,還對男人抱有少女般盲目的幻想…… 她確實曾給我買過木馬。小小的,木刻的,粗糙的。我一直將那木馬帶在身邊。之前堅信,有一天這小小的木馬會旋轉起來,像真正的大木馬,迎著光,迎著風,旋轉,旋轉,旋轉,那麼歡暢和喜樂,像她陪我看過的電影。
  • 短篇小說:旋轉的木馬(1)
    作者:柳營;編輯:徐無鬼已獲著作權人刊發授權旋轉木馬我在被窩裡緊緊摟著我的木馬,雙手溼漉漉的,因為緊張和不安。木馬是她在小鎮上的一個手藝人那裡買的,五毛錢,木頭刻的。木馬只有巴掌那麼大,刻得很粗糙,但我喜歡。她說,以後帶你去騎真的木馬。有一次她領著我去看電影,電影裡出現一個遊樂園,小孩們騎在木馬的背上,旋轉,旋轉,飛快的旋轉。他們的笑聲那麼響亮,衣服那麼漂亮。
  • 從女性獨立意識覺醒,淺析《面紗》背後的生活隱喻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於1925年出版的一部中長篇小說,以「面紗」為題,向讀者展示了面紗背後的生活真諦。這部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中國,講述了女主人公凱蒂跌宕起伏的半生。凱蒂由於愛慕虛榮,在家族的壓力逼迫下,不得已下嫁給了細菌專家瓦爾特。
  • 毛姆《螞蟻和蚱蜢》|從幸運背後窺探人性的弱點
    《螞蟻和蚱蜢》是毛姆非常出名的一篇小說。小說以一篇寓言作為題目,文章也是從這篇寓言開始的。螞蟻一直在為儲備冬天的食物而忙碌,而蚱蜢則悠然蹲在草葉上,對著太陽唱歌。冬天來臨,螞蟻食物充足,而蚱蜢飢腸轆轆,只好找螞蟻來討要食物。寓言給人的啟示是:「在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勤奮會有收穫,遊手好閒則會被懲罰。」
  • 《戀愛的犀牛》:荒誕的愛情背後,蘊藏著「存在主義」的哲學內涵
    《戀愛的犀牛》劇本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犀牛飼養員馬路愛上女鄰居明明,為了明明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劇中的馬路是常人眼中的偏執狂,愛而不得的愛情故事看起來荒誕至極,更讓馬路成為異類。《戀愛的犀牛》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廣為流傳的經典臺詞和理想主義的愛情故事,還有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它讓年輕觀眾感受到了那種難得的勇氣和偏執,為了所愛之人,所愛之事去忍受孤獨、忍受世俗的荒誕,去和命運做抗爭的勇氣。《戀愛的犀牛》與其說是一出先鋒派的愛情故事,不如說是在向「存在主義」哲學致敬。
  • 我讀毛姆的四個大長篇系列——後記
    我慶幸自己在讀了馬爾克斯之後還能結識這樣會講故事的人。不同於老馬的天馬行空和於荒誕中寄意悲憫,阿毛擁有一種在平淡中洞見生活本質的能力,與前者同樣深刻!陳凱歌的《妖貓傳》拍得一般,但他讓黃軒通過糾結《長恨歌》故事背景真實與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與人們能夠體會到的真情實感相比,故事全是假的可能也沒那麼重要。
  • 《失明症漫記》:災難的背後,折射出關於人性與秩序的3重思考
    在這個荒誕又現實的故事裡,由一場瘟疫引發的社會秩序的崩塌及人性的淪喪,讀起來竟然讓人不寒而慄。本文將通過從人性到獸性再回歸理性的過程來探討: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脆弱的人性該如何守住最後的尊嚴,重建人生的秩序。
  • 豆瓣9.0《面紗》:毛姆剖析人性的著作,三次被拍成電影
    ---《面紗》《面紗》是英國著名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作品,故事發生在英國的殖民地香港。美麗、虛榮的凱蒂嫁給了刻板嚴肅,性格孤僻的細菌學家沃爾特,婚後不久,熱情浪漫的查理出現,兩人擦出愛的火花,她不可救藥的出軌了。
  • 疫下之情:能否揭開人性的面紗?
    一個因愛生恨的丈夫,將他的妻子帶到霍亂橫行的疫區,是一場處心積慮的報復,還是回歸悲憫的原諒和救贖?在無情的瘟疫面前,力量微薄的個人,會糾葛出怎樣的故事?也許比生死更為令人深省的,是對人性之中欲望、恐懼和悔恨等等的細微探究和精準描摹。
  • 《懷抱鮮花的女人》:魔幻現實主義的背後,是人性和世俗的撕扯
    但我們今天換一個角度,假如故事是成立的,真的存在這麼一個鮮花女人,那她到底代表了什麼,今天就從小說中的魔幻現實主義成分和小說的主題這兩方面對這篇小說進行重新解讀 。魔幻現實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對我國一系列作家產生了最重大的影響,這一流派的作家,把現實放置在荒誕的意象中,在光怪陸離中展現社會現實,是&34;。
  • 《人性的枷鎖》:4段既真實又殘酷的愛情,揭示4種不同的感情模式
    作者:大黎《人性的枷鎖》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從小痛失雙親,在伯伯家寄人籬下地長大,求學期間經歷了親情、愛情、友情、宗教信仰、理想追求的枷鎖,迎來嶄新人生的過程。在這本書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菲利普的四段愛情故事反映出的真實人性。
  • 毛姆《人性的枷鎖》:青春裡的愛情傷痛,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
    當我們回望青春時,一定不會忽略愛情曾留下的恆久烙印。那些刻骨銘心的痛,在青春的成長裡緩慢又錐心的癒合。最終傷疤結成鎧甲,以胼胝重繭抵禦俗世紅塵。這就是毛姆的自傳體小說《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的愛情歷劫重生路。
  • 餘華《第七天》:荒誕的表象下,是真實的人間世
    楊飛在&34;和&34;兩個時空來回切換,為我們展現了新聞敘述背後的真實,並且在其中運用了大量對話。這種高度情景化的敘述,讓虛構小說中的人物鮮活了起來。故事從楊飛到殯儀館火化開始寫起,殯儀館鮮明地分成了兩處,一處是貴賓區域,談論自己的壽衣和骨灰盒有多高級;另一處是普通區域,在比誰的骨灰盒更價廉物美。
  • 《白夜行》——讓人心生悲憫的惡
    亮司的從樓梯上縱身跳下 故事也隨之嘎然而止,該怎樣形容呢這是一種冰冷絕望。小說的中昔日的情節一一閃過。小說主線以一場兇殺案為開篇,圍繞這一事件徐徐展開推理,敘事基調平淡而冰冷,在時間上也跨越了將近20年,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來作為推理小說這個故事內容算不上神秘離奇,在整篇情節中作者從各個細節入手不斷暗示各種陷阱手段的背後黑幕 在讀到中段部分,故事的正反角色便已經若隱若現,但吸引讀者讀下去的是牽扯這所有事件的最終動機。到底是什麼樣的動機醞釀了這般累累罪行。
  • 真實的犯錯,荒誕的經歷背後是對現實的拷問;生而為人請務必善良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荒誕,甚至是痴人說夢,但《解憂雜貨鋪》恰好講述了這樣的故事。《解憂雜貨鋪》的作者是東野圭吾,這個名字我們早已耳聞能詳。提到東野奎吾,我們就能想起他筆墨下各式各樣的懸疑案件,但《解憂雜貨鋪》卻是作者筆下為數不多的溫情小說之一。
  • 毛姆《面紗》:出軌,絕不會是單方面的原因
    ————傳記作家特德·摩根《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面紗」二字,便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 這華麗的面紗啊,人們就管這叫做生活。毛姆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都充分展現了毛姆筆觸的個人特色。他擅長書寫人性,揭露人性的弱點和拐點。
  • 閻連科《黃金洞》:黃金面前荒誕的世態,欲望之下扭曲的人性
    1《黃金洞》是閻連科的一個中篇小說,講了父子三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父親貢貴有一個能識金礦的絕活 ,他給自己家找到了一個黃金洞,靠賣金砂發家致富。貢貴突然醒了……故事的結局有點恐怖和荒誕 。這就是人性 。佩服閻連科敢說真話。在談到這部小說的創作時,閻連科說:父母親情、兄妹親情、夫妻親情,所有的人都會在一片黃金面前發生變化,這塊黃金可能確實讓每一個人都發生了變化這個小說今天看,我覺得還是有意義,至少對人性、對金錢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義的。有時候,現實比小說還荒謬。
  • 毛姆《尋歡作樂》| 愛是完全接納與尊重
    文學作品中,拋夫棄子的安娜·卡列尼娜、愛慕虛榮的包法利夫人、「交際花」茶花女……這些故事為何影響深遠?顯然離不開他們的精神探索與時代背景下的社會風貌。王安憶說「毛姆的風格非常坦蕩,不搞任何的玄虛,這是需要底氣才能做到的。」 《尋歡作樂》說的是什麼故事呢?流行作家阿爾羅伊·基爾接受已故的著名作家愛德華·德利菲爾德的遺孀委託,為愛德華·德利菲爾德寫回憶錄。為了更多了解年輕時的德利菲爾德,他求助於多年好友、年輕作家威利·阿申登(三個作家湊到一塊,小說裡淋漓盡致展現對文藝圈的嘲諷)。
  • 明朝奇案「婆奸媳」:荒誕的故事告訴我們,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看似無懈可擊的計劃,聽起來卻太過荒誕。當媳婦在睡夢中,突然見到「公公」,當即就嚇得坐了起來。那婆婆見狀,竟然還與媳婦糾纏不休。掙扎之中,媳婦用手撓花了「公公」的臉。婆婆也沒想到,她反應竟然如此激烈。擺脫之後,她就匆匆逃了出去。
  • 《雷雨》:一出荒誕的悲劇,藏著3種愛情真相
    雷雨》,是上高中的時候,那時候覺得這就是一出狗血又荒誕的悲劇。時隔多年,再讀《雷雨》,才發現這齣悲劇裡,藏著最赤裸的人性,也藏著最殘酷的愛情真相。而這3種真相,越早知道越好。可她高估了自己的愛情,低估了人性的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