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第七天》:荒誕的表象下,是真實的人間世

2020-09-05 白日夢赤橙

引言:

餘華一直都不是一個高產的作家,他的作品以精緻見長。自2008年出版《兄弟》之後,時隔五年,才推出了長篇小說《第七天》,這本書的扉頁上寫著&34;。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本書的惡評如潮。有人說這部小說只是社會新聞的堆疊,擔不起&34;兩個字,也有人說餘華已經到了江郎才盡的地步,更有甚者,有人說&34;。

餘華對此很坦然:

&34;

坦白講,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我最喜歡的作家就是餘華,他的小說大多荒誕、怪異、殘忍、暴力中透著溫情,雖然小說是虛構的,但總讓我感受到一種刺骨的真實。

餘華的創作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 ①20世紀80年代,形式先鋒創作,以《十八歲出門遠行》、《現實一種》為代表;
  • ②20世紀90年代,民間生存創作,以《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為代表;
  • ③21世紀以來,社會現實創作,以《兄弟》、《第七天》為代表。

從這三個階段來看,餘華一直在創新。在第三個階段,餘華將關注點轉向現實社會,他的作品包羅萬象,露骨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

《第七天》以死者楊飛為第一視角,從殯儀館出發,用荒誕的筆觸講述了楊飛在七天裡的所遇,並最終抵達了美好的世界。今天我們就從敘述手法、文本風格和現實價值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第七天》這部作品。

  • 敘述手法:通過&34;和&34;,使視角在&34;和&34;切換,使單薄的人物立體起來。
  • 文本風格:人性的溫情和現實的殘酷並存,依舊充滿了餘華式的&34;
  • 現實意義:通過亡靈世界的反襯,書寫現實的光怪陸離,追問個體存在的意義

今天我們就沿著這三條思路,重新來探討一下這本書的價值。

01 敘述手法:通過&34;和&34;,使視角在&34;和&34;切換

《第七天》起始於第一天楊飛對死亡時刻的尋找,終止於第七天對&34;的抵達。在這七天之中,借著楊飛的眼睛,在小說裡穿插了很多社會新聞。

乍一看,好像是社會新聞的堆疊,但其實,餘華用出色的敘述手法構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網絡時代新聞的敘述,這是&34;;而另一個,交給死去但還沒安息的當事人來敘述,這是&34;。

楊飛在&34;和&34;兩個時空來回切換,為我們展現了新聞敘述背後的真實,並且在其中運用了大量對話。這種高度情景化的敘述,讓虛構小說中的人物鮮活了起來。

故事從楊飛到殯儀館火化開始寫起,殯儀館鮮明地分成了兩處,一處是貴賓區域,談論自己的壽衣和骨灰盒有多高級;另一處是普通區域,在比誰的骨灰盒更價廉物美。

有錢的人死後能更好的安息,沒錢的人只能去&34;。

因為沒有錢買墓地給自己安葬,楊飛離開了殯儀館,他一路行走,遇到了前妻李青。

新聞是這樣描述李青的死亡的:女富豪李青因為捲入某位高官的腐敗案,昨天在家中的浴缸割腕自殺。

這樣的新聞往往奪人眼球,但當看客獵奇的心理得到滿足後,沒有人會在意這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隨著李青以亡靈的身份開始自述,我們才知道她為什麼選擇自殺。

李青是一個很有抱負的漂亮女青年,追她的男人很多。她看上了溫和但平庸的楊飛,度過了一段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這樣的生活看似牢固,實則不堪一擊。

在一次出差時,李青遇到了一個和自己志向相合的海歸,他們準備一起創業。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她和楊飛離婚,投入了海歸的懷抱。

不幸的是,她所託非人,很快又離婚了,還陷入了一段糟糕的關係。現實的困頓讓她選擇了自殺,在最後那個時刻,李青一直在想的是楊飛,是他們一起生活過的那套小房子。

當女富豪和情婦這兩個噱頭去掉以後,李青不過是一個有追求的女人,她有能力,也願意為了好生活去努力,可現實總是很骨感。

除女富豪自殺案之外,還有盛和路拆遷事件、男子襲警事件、醫療垃圾事件等等,通過楊飛和這些當事人的相遇,將這些事件像串珍珠一般地串了起來,並給出了與新聞截然相反的亡靈的版本。

餘華給了這些已經死去的人重新發聲的能力,通過亡靈敘事,我們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和立體的人物形象。

值得讚嘆的是,餘華並沒有讓所有的亡靈都開口,比如過勞死的市長,他只是挑取了一部分卑微的,在社會中幾乎失語的人讓他們開口說話。

這種處理,讓我們看到冷漠不堪的現實世界和溫情脈脈的亡靈世界之間的對立。當人死亡後,他們擺脫了現實世界的桎梏,訴說出了真相,恢復了人性之善。

02 文本風格:溫情和殘酷並存,依舊充滿了餘華式的&34;

《第七天》作為《活著》的姊妹篇,秉承著餘華一貫的特色:荒誕。

餘華式的荒誕就是將生活裡的&34;擺到你眼前,成為可接受的&34;。

《活著》的荒誕就體現在福貴整個人生中集結了無數的悲劇,身邊的人一個接著一個離他遠去,他並沒有崩潰,仍然活了下去。

而《第七天》的荒誕是在於餘華通過無數的巧合,讓死者和楊飛多多少少都搭上了一點關係,把所有人物圈在一起,形成了&34;的故事。

在荒誕的筆觸下,既有對殘酷現實的諷刺,也有對人性中溫情的描繪,呈現了一幅千姿百態的社會生活畫面。

①現實裡的絕望與殘酷

第四天的時候,楊飛遇到了鼠妹,一個因為男朋友給自己買了ipone4s而自殺的女孩。

她和男朋友伍超都是生活在城市底層的小人物,每天面臨的是最基本的溫飽壓力。鼠妹願意為了男朋友去做坐檯小姐,伍超為了讓鼠妹安葬願意賣掉自己的腎。

鼠妹自殺的原因很簡單,男朋友欺騙了她,這讓她無法忍受。當她在網絡上公布打算自殺的消息時,網友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勸阻,反而以一種戲謔的方式給鼠妹推薦自殺的地點。

當被欺騙的不滿和對冷漠社會的絕望這兩種情緒結合在一起時,鼠妹選擇了自殺。

伍超得知鼠妹自殺的消息後,悲痛萬分,決定為她做最後一件事,給她買一塊墓地。他賣掉了自己的腎,並不幸感染而死。

鼠妹去了安息之地,亡靈們在殯儀館送走了鼠妹,就像送出嫁的新娘。

&34;

然後,亡靈們返回&34;的時候,遇到了剛死不久的伍超,這對戀人無論是&34;,還是&34;,都沒有一個完滿的結局。

我們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對戀人:遺憾。

餘華就像一個冷漠的旁觀者,將所有殘酷赤裸裸地擺在讀者眼前,字裡行間的絕望就像一朵食人花,吞咽著你的感情,讓你不得不信確有其事。

②人性中的溫情與善良

在《第七天》中,餘華還深刻揭示了人與人關係之間的異化,楊飛的原生家庭並不和諧,家人們之間只知道互相索取,但楊飛的養父楊金彪,給了他無盡的愛。

楊金彪是全書裡最讓人感動的人物,他就像《海上鋼琴師》裡撿到1900的黑人,用全心全意的愛澆灌著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

為了撫養楊飛長大,他終生沒有娶妻,力所能及地給予楊飛最好的。在楊飛的親生父母找上門來時,出於對他前途的考慮,讓他回親生父母的家。

楊金彪教育出來的楊飛,必然也是善良寬容的,他盡心盡力地奉養楊金彪,努力工作,給他買大房子。

可惜歲月不饒人,楊金彪得了癌症,為了不拖累楊飛,在感知到死亡的來臨時,他一個人默默地離開了。

楊金彪的善意是刻在骨子裡的,他與楊飛之間有著世間最美好的親情。這種人性的溫情與善良,我們在書中的許多人物身上都能找到。世界如此殘酷,可仍然有真情在,這是我們活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

03 現實意義:書寫現實的光怪陸離,追問個體存在的意義

餘華在《第七天》裡,對&34;的描繪極為溫情:

&34;

通過&34;和&34;環境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現實刺骨冰冷,死後的世界反而像個美好的烏託邦。

就像魯迅在《野草》中說的:&34;

這個烏託邦,就是無處容身的孤魂野鬼的救贖。但往深處想,沒有人知道人死後會是什麼樣子,那麼餘華虛構出這麼一個美好的死後烏託邦是為了什麼?

所有的作品都為了現實而寫的。《第七天》中映射了現實世界底層人民的境遇,活著的時候過不上好的生活,死了之後還不能安息,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存在的意義。

在痛苦的日子裡,我們的存在是為了什麼?

羅曼羅蘭說:&34;

《第七天》也同樣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就算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也要努力地活著,努力的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存在的意義。

結語:

要對一個活著的時代說話,對於任何一個作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餘華借著亡靈的口吻來對著時代說話,幫助人們重新確立存在的價值,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從《第七天》帶來的現實意義來說,這本書就不是一個敗筆。

相關焦點

  • 《第七天》- 餘華 (回望一生走向死無葬身之地)
    簡介:《第七天》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餘華繼《兄弟》之後,時隔七年後最新長篇小說。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後的七日見聞:講述了現實的真實與荒誕;講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 餘華《第七天》:我們的社會,苦難與溫情並行
    、《在細雨中呼喊》、《兄弟》再到《第七天》,我們都能讀到那些令人感到窒息的死亡、暴力和荒誕下的苦難。不同的是,餘華在《第七天》裡面所描繪的暴力和苦難,不再像之前的那些作品,或多或少的帶著歷史的傷痕和濃重的政治隱喻,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七天》裡,餘華給我們講述的是社會轉型時期的陣痛。
  • 餘華的《第七天》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餘華的《第七天》此前已經看過了兩遍,第一遍在2015年還讀書的時候,第二遍是2017年。最近剛好有知友邀請我回答讀完的感受。也更清晰了~沒有故事的曹同學引用一下百度百科對《第七天》的簡述:《第七天》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餘華繼《兄弟》之後,時隔七年後最新長篇小說。
  • 讀餘華《第七天》:透過現實社會殘酷的背後體味親情、愛情、友情
    餘華老師的《第七天》,對社會手術刀式地進行了深度解剖。作者利用虛幻的寫作手法,以楊飛死後因沒有墓地而游離現實和虛幻的世界裡為線索,通過其死後的前七天,巧妙地刻畫出社會眾生相。小說中,作者刻意把社會中各種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各種負面事件巧妙地銜接在一起,讀起來卻又顯得很自然,前文每一個伏筆,在後文一一得到呼應。
  • 「黏黏書怪」今日推薦-餘華《第七天》死無葬身之地
    今日推薦的小說是餘華的《第七天》,提到餘華,他的《活著》被放在了神壇的位置上,他還有《兄弟》《許三觀賣血記》等佳作,像《第七天》似乎暗淡了許多。餘華的作品,充滿了絕望,壓抑,荒誕與死亡。就像餘華自己說過,從小住在太平間旁邊的他,對死亡有另一種認識。但是在餘華構建的絕望世界中,卻總能看到一點點光,如火苗般向上掙扎著。
  • 《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前言:無意中翻kindle商店,發現了一部作品《第七天》,作者餘華。我一驚,餘華的書我看了不少,但一直不知道有《第七天》的存在,而該書是2013年出版的。我猜想是不是該書評價不好,網上一查,果然評分很低,豆瓣只有6.9。
  • 餘華《第七天》寫盡小人物的悲哀,哪裡人人平等?死無葬生之地
    作者是餘華,就是那個寫了《活著》的作家,張藝謀任導演,葛優鞏俐做主演的同名電影。《活著》當中主人公富貴的悲慘生活讓我們很多人都看到過現實的殘忍。而這本《第七天》,則通過「已故之人」的眼睛,讓我們看到荒誕又現實的社會。
  • 《第七天》- 餘華 (第七天:我來你來)
    第七天:離開的她,找來的他。(人人死而平等)內容:鼠妹穿上了這裡人用她的長褲改制的長裙離開了,她那一刻覺得自己是和伍超結婚去的。鼠妹和我一路同行,去往殯儀館。她繼續講著自己對他的愧疚。完- 《第七天》 餘華----倉促留下痕跡,原文更加精彩。-- 不帶主觀去敘述,各有感受。
  • 大膽、荒誕、超現實、冷幽默、悲喜劇,閱讀推薦餘華《兄弟》
    餘華的語言也是類似的道理,《兄弟》從語言上講明顯的優於前面的三本書的語言。語言功底還是得一點點的積累和訓練,這種超越是無形的。《兄弟》既真實又荒誕,既悲又喜;內容既粗野又崇高;視野窄小,內涵又深刻。徐華寫作不是要揭穿或控訴什麼,他寫人類的行為,在一定社會環境下的個體和群體的人的行為。
  • 讀餘華的《兄弟》,說下我的感觸
    自己初識餘華先生,還是因為一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這部由葛優和鞏俐主演的電影給我了很深的印象,於是我就看了電影的同名小說《活著》,也就從這時知道了餘華這個人。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
  • 「衢州市民閱讀館」餘華:生活在變,寫的小說也會變
    如果將餘華的創作強制性地劃分為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短篇小說、90年代起的長篇小說和《第七天》這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書寫精神(理念)真實、真實與現實的融合、社會現實的變化過程,也是一個從歷史批判到自我實現,再到社會批判的變化過程。
  • 餘華《兄弟》: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異中
    餘華一、荒誕下的故事3、 餘華設置的第三個荒誕時代在悄然變遷,兄弟倆長成青年,李光頭進福利廠當工人,宋鋼進了五金廠當工人。原本,兄弟倆和和睦睦,日子過得很知足,而一個漂亮的姑娘林紅橫亙在兄弟倆之間,開啟了一場並不瑪麗蘇的三角戀。
  • 「隱秘的角落」裡,寫滿了人間真實
    用「木佛」的眼睛,寫人間百態我在一個床鋪下面待了很久很久。多久?什麼叫多久?我不懂。荒誕嗎?確實荒誕。在文章後的創作手記中,作者提出:荒誕小說是可以放下太多東西的大袋子。誠然,如果現實追不上理想,理想在別人眼裡就要趨於荒誕。
  • 時間的循環.第七天
    早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手臂上,有點燒灼感,南天沒太注意。半路上經過了一片樹林,鳥兒早早的在地上覓食,有一隻,兩隻……路過時,兩隻銜著蟲子的鳥兒看了他一眼,但是上班快遲到了他沒怎麼注意,急匆匆地走了。第二天,南天醒來看了一眼表,時間是清晨7點50,他急匆匆跑下樓,騎車去上班。這時一道陽光灑落下他的手臂上,這對於清晨的溫度來說有點熱,他這樣想著。
  • 《局外人》默爾索:想做一個真實的自己,為什麼就那麼難!
    故事看似匪夷所思,荒誕無釐頭,但卻又真實的存在。透過文字,探索故事背後真實的默爾索,我們能感受到他的人生觀,那就是:人活著,應該表裡如一,內心清澈透明,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哪怕外界是多麼的荒誕,也要保持自己的那份本真。
  • 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餘華的《活著》算得上是純文學作品中的暢銷書了,僅2018年售出200萬冊!張藝謀可以說是《活著》的伯樂,他是《活著》的第一個讀者。因此,對於2.5萬元這一筆錢,對於餘華的夫婦來說,簡直就是一筆巨款。餘華有點將信將疑,就在這時,讓餘華沒有想到的是,張藝謀很爽快的就先預付了2萬元。餘華將2萬元&34;翻來覆去數了很多遍,竟然還擔心張藝謀會不會賴掉那剩下的5000元。
  • 《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越是荒誕,成長越是艱難
    在我還沒有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許三觀賣血記》這個名字就給我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悲劇之感,像餘華的《活著》,雖為活著但是都在死去,許三觀也一樣,到最後不過會是悽悽慘慘的死去,讀完才發現,不是只有死,才能稱之為悲戚,普通人拼勁全力活著的樣子才最為苦楚。
  • 《活著》|從四篇序言裡,看餘華的轉變,別怪我不再愛你!
    對一個曾經痴迷餘華的讀者,很難說我現在還喜不喜歡餘華。就像深愛過的人,畢竟之前的感情還是有,那種複雜的心情。許三觀這個人物形象或者說更貼近真實的生活,尤其是裡面俏皮的對話,有忍俊不禁的效果。《活著》給我的最初印象是太絕望了,冷的發抖,那時候對一個充滿朝氣的學生來說,是無法體會的。所以,得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