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從四篇序言裡,看餘華的轉變,別怪我不再愛你!

2020-08-27 甜蜜的文史課

對一個曾經痴迷餘華的讀者,很難說我現在還喜不喜歡餘華。就像深愛過的人,畢竟之前的感情還是有,那種複雜的心情。


看半邊臉都認識的餘華

他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出版的時候還在上學,那會更偏向許三觀(老是會想到許三多,真像親哥倆)多一些,雖然也很艱難,但畢竟有著許多一家人的溫暖。說來你可能不信,許三觀的開頭在地裡吃西瓜那一段,作為一個農村人是常見的,一下子就感覺到了親近。許三觀這個人物形象或者說更貼近真實的生活,尤其是裡面俏皮的對話,有忍俊不禁的效果。《活著》給我的最初印象是太絕望了,冷的發抖,那時候對一個充滿朝氣的學生來說,是無法體會的。所以,得重看!

《活著》

黑色封面,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餘華的《活著》,裡面有四篇序言,這四篇序言的時間跨越從一九九三年七月,到二零零七年五月,有十四年之久。

這個版本因為這四篇序言,增色不少,從這四篇序言或者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嘗試扒一扒餘華的關於寫作的論述和心理變化的路程。

|中文版自序(海鹽,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我始終為內心的需要而寫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寫作,正因為此,我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一個憤怒和冷漠的作家。

前面已經說過,我和現實關係緊張,說得嚴重一些,我一直是以敵對的態度看待現實。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內心的憤怒漸漸平息,我開始意識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

抄的有點多了。他自己是樣什麼的,寫作是什麼樣的,最後一句還說明,自信心還是比較爆棚,年少輕狂撒,誰能沒有過這樣的時候。老子天下第一!

|韓文版自序(北京,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七日)

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來解釋這一部作品。 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讀者就是這時候出來發言的。

前面重點解釋了《活著》寫的啥。和第一次的序,相隔了三年,注意到了嗎,他有點迷茫了,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他說他講述了作家沒有意識到的,不再是前面那句高尚了,這幾年可能也接到了很多反饋,看到了自己沒有看到的東西的!你們說的也對!

電影《活著》劇照

|英文版自序(北京,二零零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作家的寫作往往是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個轉瞬即逝的記憶、一句隨便的談話、一段散落在報紙夾縫中的消息開始的,這些水珠般微小的細節有時候會勾起漫長的命運和波瀾壯闊的場景。

我想這就是文學的神奇,這樣的神奇曾經讓我,一位遙遠的中國讀者在納撒尼爾·霍桑、威廉·福克納和託妮·莫裡森的作品裡讀到我自己。

這一年,他還寫了一篇日本版的序言。裡面有一部分是這樣的:

賀拉斯的警告讓我感到不安。我努力說服自己:以後不要去議論別人的人生。現在,我要談論的話題是——誰創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應該是時間創造的。我相信是時間創造了誕生和死亡,創造了幸福和痛苦,創造了平靜和動蕩,創造了記憶和感受,創造了理解和想像,最後創造了故事和神奇。

我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雖然有點波瀾壯闊的場景,但我不能驕傲!並且文學的神奇,是我未曾料到的!是時間創造了記憶和感受,不是我!

|麥田新版自序(二零零七年五月十五日)

我在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有時候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而我自己寫下的作品,有時候也同樣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活著》裡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史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我想,這可能是二十多年寫作給予我的酬謝。

恩,我寫的只是我自己的感受。


這十四年裡,餘華從一九九三年第一次序說我寫了一部高尚的作品,到2007年說我寫的只是我的感受。從年少輕狂走到看盡滄桑,多麼的不易。可是因為這個不易,看完他的《第七天》之後,就不再對他有所期待了!因為他說的是轉變了,但作品沒有跟上來,沒有變得更加優秀。

從青蔥歲月一路走至人到中年,餘華從那個眼神犀利自信滿滿的青年到上面那張不認識的大叔,思想越發成熟,雖然說不再期待,但他有新作品,還是會關注一下,看看他是不是又寫出了一部高尚的作品。

相關焦點

  • 《活著》|福貴動蕩的一生,並不是他一個人這樣
    福貴的親人們相繼離去,只有他一個人堅強的活著,可見餘華賦予了他更多的堅韌!不對,他還有一頭牛!在序言中,餘華還說過,一首美國的民歌,寥寥數行的表達,我統計一了下,是兩百多個字,長成了福貴動蕩和苦難的一生,也是平靜和快樂的一生。很難想像得到,居然還有平靜和快樂兩個詞。
  • 餘華:你並不知《活著》創造的奇蹟
    餘華上班第一天就給人拔牙了,他的師傅是沒有上過醫學院的,師傅上來就讓餘華看拔牙,說你看一遍,下一個就你幹了。等到餘華上場的時候他很緊張,好在病人主要是農民,農民是到牙齒已經不得不拔的時候才會來,所以一看就知道是哪顆牙,很順利地拔下來。拔了整整五年,大概拔了一萬顆牙,實在是不想再拔了。
  • 餘華《活著》:再悲催的人生,都有幸福的存在
    多年以前,看電影版《活著》,唯一的印象大概就是,福貴的人生太慘了。而周圍看過原著的人紛紛都說,原著更慘。大概是出於對苦難的恐懼,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不敢去看餘華的書名雖然叫「活著」,故事的主人公福貴卻在一次又一次的經歷著死去。從一個衣食無憂的闊少爺,到賭光家產一貧如洗,經歷戰爭,從死人堆裡爬了出來;經歷大躍進,饑荒,文革;經歷最親最愛的人一個一個離他而去的切膚之痛。
  • 梨熟了嗎——評《活著》
    關於創作《活著》的初衷,餘華說他是在聽了一首美國民歌后決定寫下這部小說的。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 餘華《活著》:讀懂人生的真諦,不為身外之物而活著
    人,為什麼活著?人的欲望往往是無止境的,享樂的,貪圖的。我曾經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但卻不了了之。當我讀到餘華老師的《活著》這本書時,我才迎刃而解。他用犀利的眼光挖掘了人生活著的真正意義: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餘華小說《活著》閱讀分享
    《活著》是作者在聽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時激發的靈感而即時創作的。作家寫作還是寫內心深處最想表達的一切觀點,餘華當時就已經意識到他在理解了事物後,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憤怒和不滿,而是做到對於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超然物外!
  • 路遙《平凡的世界》和餘華的《活著》對比,餘華揭露的生活更苦
    《活著》裡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看法,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餘華的小說《活著》,我已經看了三遍左右。第一遍看時,書中的故事情節,不斷的吸引著我,情節的跌宕起伏,小說結尾的悲劇,唏噓不已。
  • 餘華《活著》,比起「前浪」,我們「後浪」幸運多了
    ​五四青年那天,一個名為《後浪》的視頻刷爆朋友圈,很多人給予了好評,但我留意到這樣的觀點,認為房價那麼高,還談什麼理想?我想如果他們看完餘華的小說《活著》,大概率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她好不容易遇到可以託付終身的良人,以為苦盡甘來,卻在生孩子時大出血,沒來得及看一眼剛出生的孩子便撒手人寰。受限於醫療條件,很多在現在看來容易醫治的病,卻沒能得到好的治療。我有個遠房親戚,就是因為一次高燒永遠地離開了愛他的親人。
  • No.1《活著》1:講述餘華的《活著》
    花了兩個中午,看完了餘華的《活著》,讀完之後,福貴悲慘的生活,讓我心情異常沉重,時隔兩周,現在才捋了捋故事情節。兩年後回家,老母親已經去世,大女兒因生病沒有及時看大夫,而變成了聾啞人。恰巧村裡搞土改,分了五畝地,眼見日子有點盼頭了,想不到善良的兒子因救縣長夫人獻血過多死亡,而縣長就是曾經的戰友春生。饑荒年代的到來,福貴不得不把唯一的聾啞女兒送給他人,折騰了幾回,最終留在了身邊。
  • 餘華繼《活著》之後《許三觀賣血記》
    餘華以諷刺而又荒誕的筆法,通過描述一個小人物生活點滴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故事結構緊湊,語言簡潔。餘華的小人物是那樣自然而然的流露,有一絲一毫的貶義。與那些世界經典名著相比,餘華雖然很有思想,但思想深度和語言的美度我個人覺得還是差一截。不過,能有這麼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已經非常值得欣慰了,但願只是我個人的偏見哈!更何況,我自己還一點也不會寫呢!沒資格隨便胡說,我趕緊閉嘴。餘華的作品有明顯的餘華個人風格,如果一個人能擁有這麼明顯的個性就說明他的作品相當成功了。活下來的人就是幸福的!
  • 餘華:《活著》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要說眾多作者中,誰能把小人物的心酸和悲苦刻畫得入木三分,我想非餘華莫屬。在豆瓣讀書的榜單中,《活著》這本書始終佔據靠前的位置。我讀到這本書,大概是七八年前了,裡面描述的生命的卑微感,仿佛戳中了我內心深處一直想要極力隱藏的稀惶,深感震撼。
  • 餘華《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明白的越早越好
    餘華把剛剛寫完的《活著》拿了出來,張藝謀成了《活著》的第一位讀者。這部影片被譽為一部活生生的中國當代野史,名副其實。人生中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活著,珍惜於當下,有所愛之人,愛己之人陪在身邊便是人生中最大的財富。
  • 《我是餘歡水》&餘華的《活著》:活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也許人的使命就是活著。活著去接受命運賦予你無力改變的一切,活著去改變你可以改變的,活著去承擔你的身份不斷變化帶來的責任,活著去接受幸福,連同苦難一起。當他見到自己敗光家產的時候買下自家地的龍二解放的時候被當成惡霸地主而槍斃的時候,慶幸道:幸好自己和父親是敗家子,不然如今自己小命都不保。他對自己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想著自己的後半生應該越來越好吧。
  • 再讀餘華《活著》,解讀活著的意義(之一)
    >二十多年前,我通過電影《活著》認識了張藝謀導演鏡頭下的福貴和家珍,我當時有種被震撼的感覺,認為它是一部難得的國產好片,是張導電影裡最值得看的一部。書籍《活著》封面時隔多年,我翻開原版小說,走進作者餘華筆下的福貴和家珍
  • 餘華《活著》:這個敗家富二代,他是一個英雄!
    很多朋友向我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家庭裡的雞零狗碎,婆媳矛盾,夫妻關係,生活的壓力,職場上的磕磕碰碰不禁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本書,餘華老師的《活著》。餘華老師筆下的富貴,是個極具悲劇色彩的人物。少年時家境殷實,生活富裕,娶了個又美麗又賢惠的好老婆家珍,但卻又嫖又賭,是個十足的紈絝子弟。
  • 餘華《活著》,生而喧譁,生而孤獨,三感讓你看懂真正的人生
    看餘華的小說《活著》,第一感會讓人生出一種悲涼感,內心裡久久不能平復;第二感是在這種悲涼過後,有深深的苦痛感和絕望感,讓人心生彷徨;然而第三感,則是一切殆盡後的淡定和平和,讓人大徹大悟,有雨過留虹的感覺。
  • 《活著》:活著,卻又不止是活著
    在2018年9月,《活著》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在同年10月,還獲得「中國版權金獎」——「作品獎」。餘華作為現代「先鋒派」作者,十分擅長在悲劇和苦難中詮釋生命的真諦,用平靜的語氣講述著平凡世界裡的生老病死和底層小人物的命運。相比於原著《活著》的結局,在情感上我比較喜歡張藝謀的同名電影《活著》,因為二喜和苦根都活著,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倒不至於太過悲愴。
  • 餘華《活著》豆瓣9.4分,抖音獲贊62萬,福貴的苦難你能抗幾關?
    畜生,從今往後家珍和你一刀兩斷,我們老陳家和你們徐家永不往來。我娘彎下身去求丈人:「求你看在福貴爹的份上,讓家珍留下吧。」我丈人衝著我娘喊:「他爹都讓他氣死啦。」家珍有孕在身,為了肚子裡的孩子著想,她只好上轎子回了娘家。家珍走後,福貴就和他娘、鳳霞苦苦地相依為命。
  • 透過餘華的《活著》,看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有多苦
    餘華小說《活著》的時代背景大概是新中國成立前後,所以它裡面所發生的事情,可能有40年代、50年代、60年代,甚至70年代的都有可能涉及到。而這些年代也是生活非常苦的年代,這種苦是生活在「現在這個和平且物質富餘時代」的我們很難想像的。如果看過《活著》這部作品的話,我們知道,裡面的主人公福貴大概是文學作品裡面最慘的人物。
  • 餘華:生老病死,愛別離。人生實苦,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情,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情。活著,是一件簡單輕鬆到只需要呼吸進食就可以的事情;活著,也是一件艱難沉重到每年80多萬人堅持不下去的事情。《活著》,是作者餘華的作品,斬獲國內外多項大獎,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傳播,同時也先後被改編為電影、話劇和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