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熟了」一詞的其他含義是在《活著》這本書裡,最開始是福貴的爹死了,僕人王喜來傳話「老爺像是熟了」。讀到後面,福貴感慨「人也該熟了,就跟梨那樣熟透了該從樹上掉下來」,這才明白他們把人的「去世」稱為「熟了」。跟這個詞的意思相反,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福貴的人活著的一生,不是生活,也不是生存,就是活著。
有時候想「一生」這個詞語簡單到殘忍,無法傳達出來一絲一毫一個人從生到死的苦楚。他是如何從紈絝子弟開始到只有一隻老黃牛陪伴的滄桑老人結束;他是怎樣挨過身邊親人的相繼死亡;民主革命,大躍進,人民公社,文革等重大歷史事件給他這樣的平民百姓帶來了什麼。可是福貴全盤接受,聽不到他的抱怨,他甚至樂意對年輕人講述自己的經歷。
關於創作《活著》的初衷,餘華說他是在聽了一首美國民歌后決定寫下這部小說的。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就是烏雲,也有它的金邊」 ,這是非常美麗的天象,也是一個人美麗的生活,雖然福貴的生活像烏雲一樣,可他還是能擁有一條太陽照耀的金邊。或許是電影的原因,我心中的福貴就是雖誠惶誠恐卻帶著一絲笑容的葛優。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覺得福貴有一百個可能會「去死」的理由。他敗完家產變成下地幹活的農民;他躲在戰場的坑道裡親眼目睹同伴死去;他被抓壯丁多年回家後,發現母親死了女兒聾了;他的兒子有慶為人輸血才十幾歲便死去;他的女兒鳳霞生孩子意外死去;他親手送走吃了一輩子苦的家珍;他的女婿二喜被砸死,只剩下苦根;他的外甥苦根吃豆子撐死,最後一個親人也離他而去……在貧窮飢餓的一生中,有無數個這樣的時刻,我都以為他會撐不下去,但他始終挨到了最後。
從前的我所理解的生命的意義,一定要是為了某一目的而拼盡全力活著,為了一件事情也好,為了挑戰自我也好。總之打動的我的故事主人公,從來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人,而一定是為了什麼而活著的人。
直到反覆回味《活著》這本書時,我突然開竅:其實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餘華寫在序言裡的那句拗口的話「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生命本身就值得尊敬,「想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種精神。這意味著對命運的接受和承擔,當生活一次次重錘在身的時候,他們仍能保持生命最原始的渴望:活著。
另一個引發我思考的是,餘華在新版序言中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何我當初的寫作突然從第三人稱的角度轉化為第一人稱?」因為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裡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
他始終是微笑的,似乎都是溫情的回憶。
他說自己的妻子「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乾乾淨淨」,他炫耀自己的女兒鳳霞出嫁時最氣派,等到最後只剩他一人時,他說「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連書裡的年輕人「我」都感慨「我再也沒有見過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
那麼假如餘華當初堅持用第三人稱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呢?高中便看過電影,後來讀原著,單看福貴的一生,我的初次感受都是:太慘了。福貴無疑是個悲劇人物,被不幸的命運捉弄,受時代的狂風暴雨擺布,到最後孑然一人。可是多次閱讀後,我的關注點從「福貴的一生」轉移到「福貴」這個人身上。
但我們應當看到人在苦難面前展現出的品質,這是屬於生命本身的光輝,與時代無關,更與苦難無關。即使命運如此強大到不可逆轉,不可選擇,這其中可貴的仍然是我們,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安排,仍保留的一份對生命的渴望,如同被碾碎的堅果外殼中,那誘人的果仁留下的,一縷縷的細不可聞的芳香。
這正是餘華的偉大之處:無論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還是《兄弟》,他的作品始終與現實相關,但他一直寫的都是現實面前的「人」,他寫人在現實面前是怎樣走過來的,又是怎樣走去。
如他在序言中所說: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活著》是一個高尚的故事,「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在豆瓣短評裡,很多人留言說曾經在無數個人生灰暗時刻,把《活著》讀了一遍又一遍。我涉世尚淺,還沒有機會切身感受這種力量,但使我對生命的理解又深刻了一些。餘華的文字冷酷又溫柔,他是一個寫下冰冷現實又給予溫暖的記錄者,告訴人們絕境時刻仍有在世間活著的意義。
在《活著》的韓文版自序中,餘華這樣寫道: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梨熟了嗎?梨什麼時候熟?在夕陽的餘暉中,福貴和叫福貴的老牛,拖著沾滿泥的腳緩緩遠去,你猜他們倆會不會在意這些問題呢。
文:凡亦說之
圖片來源於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