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熟了嗎——評《活著》

2020-08-21 凡亦說之


第一次知道「熟了」一詞的其他含義是在《活著》這本書裡,最開始是福貴的爹死了,僕人王喜來傳話「老爺像是熟了」。讀到後面,福貴感慨「人也該熟了,就跟梨那樣熟透了該從樹上掉下來」,這才明白他們把人的「去世」稱為「熟了」。跟這個詞的意思相反,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福貴的人活著的一生,不是生活,也不是生存,就是活著。

有時候想「一生」這個詞語簡單到殘忍,無法傳達出來一絲一毫一個人從生到死的苦楚。他是如何從紈絝子弟開始到只有一隻老黃牛陪伴的滄桑老人結束;他是怎樣挨過身邊親人的相繼死亡;民主革命,大躍進,人民公社,文革等重大歷史事件給他這樣的平民百姓帶來了什麼。可是福貴全盤接受,聽不到他的抱怨,他甚至樂意對年輕人講述自己的經歷。

關於創作《活著》的初衷,餘華說他是在聽了一首美國民歌后決定寫下這部小說的。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就是烏雲,也有它的金邊」 ,這是非常美麗的天象,也是一個人美麗的生活,雖然福貴的生活像烏雲一樣,可他還是能擁有一條太陽照耀的金邊。或許是電影的原因,我心中的福貴就是雖誠惶誠恐卻帶著一絲笑容的葛優。

一百個「去死」的理由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覺得福貴有一百個可能會「去死」的理由。他敗完家產變成下地幹活的農民;他躲在戰場的坑道裡親眼目睹同伴死去;他被抓壯丁多年回家後,發現母親死了女兒聾了;他的兒子有慶為人輸血才十幾歲便死去;他的女兒鳳霞生孩子意外死去;他親手送走吃了一輩子苦的家珍;他的女婿二喜被砸死,只剩下苦根;他的外甥苦根吃豆子撐死,最後一個親人也離他而去……在貧窮飢餓的一生中,有無數個這樣的時刻,我都以為他會撐不下去,但他始終挨到了最後。

從前的我所理解的生命的意義,一定要是為了某一目的而拼盡全力活著,為了一件事情也好,為了挑戰自我也好。總之打動的我的故事主人公,從來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人,而一定是為了什麼而活著的人。

直到反覆回味《活著》這本書時,我突然開竅:其實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餘華寫在序言裡的那句拗口的話「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生命本身就值得尊敬,「想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種精神。這意味著對命運的接受和承擔,當生活一次次重錘在身的時候,他們仍能保持生命最原始的渴望:活著。


就是烏雲,也有它的金邊

另一個引發我思考的是,餘華在新版序言中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何我當初的寫作突然從第三人稱的角度轉化為第一人稱?」因為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裡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

他始終是微笑的,似乎都是溫情的回憶。

他說自己的妻子「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乾乾淨淨」,他炫耀自己的女兒鳳霞出嫁時最氣派,等到最後只剩他一人時,他說「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連書裡的年輕人「我」都感慨「我再也沒有見過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


那麼假如餘華當初堅持用第三人稱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呢?高中便看過電影,後來讀原著,單看福貴的一生,我的初次感受都是:太慘了。福貴無疑是個悲劇人物,被不幸的命運捉弄,受時代的狂風暴雨擺布,到最後孑然一人。可是多次閱讀後,我的關注點從「福貴的一生」轉移到「福貴」這個人身上。

但我們應當看到人在苦難面前展現出的品質,這是屬於生命本身的光輝,與時代無關,更與苦難無關。即使命運如此強大到不可逆轉,不可選擇,這其中可貴的仍然是我們,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安排,仍保留的一份對生命的渴望,如同被碾碎的堅果外殼中,那誘人的果仁留下的,一縷縷的細不可聞的芳香。


「活著」本身就有意義

這正是餘華的偉大之處:無論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還是《兄弟》,他的作品始終與現實相關,但他一直寫的都是現實面前的「人」,他寫人在現實面前是怎樣走過來的,又是怎樣走去。

如他在序言中所說: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活著》是一個高尚的故事,「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在豆瓣短評裡,很多人留言說曾經在無數個人生灰暗時刻,把《活著》讀了一遍又一遍。我涉世尚淺,還沒有機會切身感受這種力量,但使我對生命的理解又深刻了一些。餘華的文字冷酷又溫柔,他是一個寫下冰冷現實又給予溫暖的記錄者,告訴人們絕境時刻仍有在世間活著的意義。


在《活著》的韓文版自序中,餘華這樣寫道: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梨熟了嗎?梨什麼時候熟?在夕陽的餘暉中,福貴和叫福貴的老牛,拖著沾滿泥的腳緩緩遠去,你猜他們倆會不會在意這些問題呢。

文:凡亦說之

圖片來源於豆瓣


相關焦點

  • 《聊齋•種梨》:捨不得一個梨,結果丟一車梨,到底是誰的錯?
    還說一車梨幾百顆,給他一個損失也不大。旁人也勸那個鄉下人,撿一個不好的梨子給那個道士算了,然而鄉下人就是不給。旁人問他自己有梨,為何還要別人的梨。那道士說:「他需要這顆梨核作種。」於是,道士把梨吃了之後,就挖了個坑,把梨核埋了進去,又找來熱水澆它。
  • 聊齋13.種梨
    種梨原著 蒲松齡,改編 馬衛東有鄉人賣梨於市,鄉人堅持就不予,店夥計看不過去,自買一梨給道士,道士拜謝謂眾語:出家人不知吝惜,我有佳梨都來吃!有人說:你既有,剛才怎麼不自吃?道士嘻嘻舉梨子:我特需這梨核哩!雙手捧梨吃盡,把梨核拿手裡。
  • 「毒梨」不毒,奇聞趣事
    這棵梨樹說也奇怪,首次結了五個梨。老和尚高高興興地給梨子系上紙袋。怕讓蟲子吃了,照管得非常細心 。梨子也越長越大,差點把紙袋給撐破。已經熟透了,可以老和尚因初次結梨,看得很珍貴,總是捨不得摘。梨樹結了五個梨有一天,老和尚因事要到施主家去,臨走時吩咐寺院裡的其它小和尚說:「庭園的梨樹上,結的是毒梨,吃了會毒死人的
  • 聊齋故事:吝嗇小氣的賣梨人,捨不得一個爛梨,卻損失了一車好梨
    摳門李每天賣不了的梨,即使讓它最後爛掉,也絕不施捨給別人吃。有一天,摳門李正推著梨車在街邊賣梨,這時從遠處步履闌珊的走來了一老一小兩個乞丐。兩個乞丐走到梨車前,停下了腳步,小乞丐對摳門李說:「行行好,施捨給我們一個梨吧,我爺爺走不動了,我想給我爺爺吃,一個爛梨就行」,小乞丐用手指了指梨車上,一個已經爛了的梨。
  • 活著,就是最大的英雄主義
    活著記得第一次讀餘華是在高中的時候,《活著》最近又拿起來重讀,那時尚且年幼不諳世事,如今再讀發現餘華著實厲害,整體上《活著》對現實的刻畫還是相當深刻,歷史感很強,讀完讓人是會思考良多的。是啊,有慶再也不會跑在那條小路上了,他就這樣「 熟了 」 ,人的生命猶如瓜果,人死像熟透的梨,離樹而落。梨者,離也。
  • 聊齋:看道士種梨,賣梨的人傻眼了
    這個故事寫的是有一個鄉下人在市面上賣梨。他的梨特別好吃,賣得也很貴,小說是這樣寫的:「頗甘芳,價騰貴」,梨好吃,賣得貴,可以理解。但是價騰貴,就說明賣梨的人有點財迷了。他把梨定得太高了,貴得離譜,這個時候來了個道士,他出來的時候,「破巾絮衣」,戴著個破頭巾,梨都成熟了,他還穿著破棉襖。道士在賣梨的人的車前請求,你給我一個梨吧。鄉人什麼表現呢?「走開!」
  • 《聊齋志異》:吝嗇農夫不舍一個梨,最後滿車的梨無影無蹤
    話說有個鄉下人在集市上賣梨,那些梨子品相好,味甜汁多,是難得一見的佳品,可就是價格很高,想買梨的人一問價錢道士委屈的說:「這一大車梨,怎麼說也有幾百個吧,我就要你一個,何必發這麼大的火呢?」圍觀的人都勸他:「你就挑個最小的,不好的送給他就算了,也算是功德一件。」 可無論怎麼勸說,賣梨的咬緊牙關就是不肯,兩人甚至推推搡搡的差點打起來。
  • 聊齋故事——種梨
    聊齋故事——種梨有一個鄉下人來到集市上賣梨。他的梨很甜,但價格很貴。有一個道士破巾絮衣,站在賣梨的車前乞討他的梨子。鄉下人呵斥他也不離開;繼而非常憤怒,加以怒罵。道士說:「一車梨數百顆,老衲只乞討一顆,對於你這位居士也沒有太大的損失,為什麼發怒啊。」在一旁觀看的人勸他撿一顆劣質的給他讓他離開吧。鄉下人非常固執不肯給他。
  • 種梨(聊齋故事之一,翻譯及所得)
    有鄉人貨梨於市,頗甘芳,價騰貴。有道士破巾絮衣,丐與車前。鄉人咄之,亦不去;鄉人怒,加以叱罵。道士曰:「一車數百顆,老衲止丐其一,於居士亦無亦大損,何怒為?」觀者勸置劣者一枚令去,鄉人執不肯。肆中傭保者,見喋聒不堪,遂出錢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謝,謂眾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請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
  • 一個光鮮的梨撲通落地
    秋意很深的這個下午我和娘,走近了一棵長滿了果子的梨樹一向節儉的娘與以往一樣強悍一樹果子,不一會兒就被我們娘倆,摘了個精光大大小小,青黃不一的果子滿滿地,裝了兩筐一陣風來,又有一團葉落一個又黃又大的梨,
  • 聊齋志異精彩故事之種梨
    換了一個封面 有個鄉下人,在集市上賣梨。梨的味道非常香甜,但價錢很貴。道士說:「你這一車梨有好幾百個,貧道只討你一個,對你來說沒多大損失,為什麼還要發這麼大的脾氣呢?」觀看的人勸鄉下人拿一個不好的梨給老道士,打發他走算了,鄉下人堅決不肯。 路旁店鋪裡的一個夥計,見他們吵得不成樣子,就拿出錢買了一個梨,給了道士。道士拜謝,然後對著眾人說:「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東西。我有好梨,請大家品嘗。」有人問:「你既然有梨,為什麼不吃自己的?」
  • 聊齋:道士仙方種樹,吝嗇老闆丟梨
    一個鄉下人歡歡喜喜地推著一車剛摘的新鮮梨子來城裡集市上賣,他的梨雖然價格很貴,好在清新爽口又十分香甜,所以他的車子前面站滿了顧客,這個時候旁邊轉過來一個穿著破衣爛衫的道士,戴著破破爛爛的道帽兒,看意思想跟這位賣梨的鄉下老闆討一個梨吃,一直在那邊涎皮賴臉地懇求,不過老闆拿出鐵公雞的本事摳門得很,連路旁看熱鬧的群眾都看不下去了,覺得那窮道士可憐件的,於是都勸那老闆舍一個給他吃,一個梨能值幾分?
  • 白話新聊齋:茅山道士種梨記
    老子需要嗎?趙四嘴角譏笑,還連連對道士揮手道,「老子今天賣不完,明天還可以賣啊!趕緊狗蛋吧你。」路邊一個裁縫店的小夥子見道士可憐,便自己掏錢買了一個梨子送給他。道士連連一陣感激,然後對身邊看熱鬧的人說,「出家人慈悲為懷,承蒙這位好心的施主買梨送給我吃,老道我今日借花獻佛,就借他這梨子的種子,種一棵梨樹出來,請大家吃梨。」
  •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許衡老頭!
    一日眾人逃難途中看到一棵梨樹,上面結滿了果實,一個個鮮甜可口的梨!眾人紛紛爭搶摘梨,吃的不亦樂乎,只有許衡這個老頭,獨自坐在那裡忍受著饑渴,一動不動!大家都很奇怪,有人問他,你怎麼不摘梨吃呢!難道你不渴嗎?許衡老頭說,梨樹不是我的,我怎麼可以隨便摘取呢!大家都說,這兵荒馬亂的,梨樹的主人早跑了!許衡老頭說了一句:「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 農民街頭賣梨卻被道士騙光,圍觀大眾:幹的漂亮
    有個鄉下人在集市上賣梨,它的梨又大又甜,但是價錢卻十分貴。一位道士穿的破破褸爛,走到鄉下人的車前乞討,那鄉下人呵責他,讓他走開,道士不走鄉下人十分憤恨的斥罵道士,道士說:「你這一車梨有好幾百個,老道不過是向你討一個,對你而言也沒有多大的損失,你罵我作甚?」旁邊看繁華的人都勸鄉下人給道士一個不好的梨,打發他走算了,可那鄉下人吝嗇,執意不肯。
  • 補齊課本中故事之孔融讓梨
    說到孔融讓梨,大家都知道,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那是老師要求必須背會的一課。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孔融從小就非常聰明好學,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他與兄弟們一起吃梨,盤子裡有很多梨,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要拿一個最小的呢?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就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 梨花色白,不易成妝,甄嬛的姣梨妝不及上官婉兒的梅花妝俏皮靈動
    還記得《甄嬛傳》中四郎給嬛嬛畫的姣梨妝嗎?嬛嬛睡夢初醒,四郎看見嬛嬛的肌膚吹彈可破,心思一動,拿起筆來在嬛嬛的額頭上畫了一個姣梨妝。用粉色的胭脂勾勒出梨花的形狀,在梨花中間用鮮紅色點綴一個紅點,這就是京城中流行的姣梨妝了。姣梨妝的原型其實就是梅花妝。
  • 項目建設:梨鄉山居精品酒店項目建設快速推進
    梨香山居精品酒店項目負責人 李誠柯現在正在進行酒店部分1到5號樓的內裝和外裝,預計年前能夠完工並投入試運業。梨鄉山居合院區,一排排的合院坐落在步道兩邊。梨香山居精品酒店項目負責人 李誠柯目前合園總坪已完成百分之九十,預計本月底呈現效果。
  • 聊齋:清朝一果農街頭賣梨,遭無良道士坑害,咎由自取還是活該?
    故事講的是有一個鄉下人在賣梨,他的梨是非常甜的,可他賣的價格也是相當高的。有一次這個鄉下人在賣梨的時候,就看到一個道士過來,這個道士穿得非常簡陋,看起來沒有錢,他見到鄉下人的梨攤,就想過來討要一個梨。賣梨的人怎麼也不肯給他,大聲呵斥驅趕,那道士也不走,反而表示你這梨攤有幾百個,給我一個也沒什麼問題。可是賣梨的人堅決不肯,這個時候倆人的爭執,也引來了不少旁觀的人,很多人也勸那個賣梨的人,挑一個爛的梨給那個道士也沒什麼損失。
  • 827《攻略病嬌反派》《兇案現場直播》《妖孽也成雙》《阿梨》
    1很多人推薦說好看,也有人說難懂,大家自行排雷吧退戈 的新文很多人安利,喜歡這類懸疑的集美可看,東奔西顧就不用多說了,他的經典文太多了,前期也推過很多看過的集美歡迎排雷,安利,推薦1《攻略病嬌反派的正確姿勢[穿書]》躺春茶2《兇案現場直播》退戈3《妖孽也成雙》東奔西顧4《阿梨》李寂v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