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落葉滿山!
《聊齋志異》中有一個《種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很有趣,小時候看這個故事的時候,也和大家一樣一笑置之,然後長大之後再看,卻對這個故事又有不一樣的感觸。
話說有一個鄉下人,推了一個車子到集市上去賣梨。因為他的梨子味道很甜,所以賣得就有些貴。
就在這個時候,就來了一個道士,這個道士穿得破破爛爛的,他直接來到這個鄉下人面前,向他討要一個梨子吃。
然而鄉下人不但沒給,還呵斥了他。但是那個道士也不惱,卻一直糾纏著他想要一顆梨子。還說一車梨幾百顆,給他一個損失也不大。
旁人也勸那個鄉下人,撿一個不好的梨子給那個道士算了,然而鄉下人就是不給。
一個店裡的夥計看不下去了,於是就掏錢買了一個梨子給道士。
道士很感激那個夥計,就對大家說,他要請大家吃他的梨。旁人問他自己有梨,為何還要別人的梨。那道士說:「他需要這顆梨核作種。」
於是,道士把梨吃了之後,就挖了個坑,把梨核埋了進去,又找來熱水澆它。
然而沒過多久,眾人見就見埋梨核的那個坑裡發出了樹芽,接著只見那樹越長越高,越長越大,轉眼間就長成一顆大樹,然後開花,再結果,再到果子成熟。
接著道士就把樹上的梨子摘下來分給了那些看熱鬧的人。
而在分完梨子之後,道士也把樹砍倒了,之後連枝帶葉的扛著樹走了。
而那個賣梨的鄉下人,在道士變戲法的時候,就一直跟著人群在看熱鬧。
等道士離開之後,他才猛然發現,他自己的一車梨,早已不見,就連車的車把手,都丟了。
鄉下人也在這個時候才明白過來,道士分給眾人的那些梨,分明就是他的,而那顆樹,也是他的車把手變的。
他想去追那個道士,然而那個道士早就沒了蹤影,吃了那些梨子的人,也都大笑起來。
這個故事選自《聊齋志異》,蒲公在後記上說故事中的鄉下人太吝嗇。
小時候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也覺得蒲公說得對,是那個鄉下人太吝嗇的原因,但是後來再讀,卻不贊同。
首先,那個賣梨子的人是鄉下人,大家也知道,梨子是一年一熟。當然,若是大家有道士那種法術,那自然得另外說。
但是這裡說的是這個鄉下人,他肯定是沒有道士那個本事的,所以他的梨子只能是一年一熟。
辛辛苦苦種的果子,拿出來賣,道士想要一個,不給還一直卻糾纏著。還說什麼你有那麼多,給一個又何妨?這話真的有點強詞奪理了。
要人人都這麼想,那大家都不要賺錢了,直接對所有的有錢人說,你們有那麼多錢,給我一點又何妨!
我在這裡只想問那個道士,憑什麼給?憑他四肢俱全卻要當乞丐麼?
倘若賣梨子的人給了他,萬一其他見這個方法可行,都紛紛效仿起來,人人過來都要一個,這生意還做不做了?這個鄉下人到時候又該怎麼辦?
鄉下人本來就是小本經營,怎麼經得起?
而且,在我看來,賣梨人捨不得給道士一個梨子,確實有些吝嗇了。但是買賣講究公平,人家自己的東西,一沒偷二沒搶,給梨子是情分,不給是本分,給不給都是人家的自由。
道士一味的糾纏,未經人家允許就把人家的梨子分了,慷他人之慨,這種行徑,和強盜有什麼不同?
所有人都笑鄉下人吝嗇,就連蒲松齡都批評那鄉下人吝嗇,然而有沒有人想過,也許這個鄉下人一家老小,就靠著這一車梨子生活呢?
不能以自己的眼光去評價他人,也許你覺得不值錢的東西,在別人眼中卻是救命的東西。
再說這個道士,世上為富不仁的那麼多,不去向那些人化緣,偏偏去為難一個靠賣梨子為生的人,何必呢?
在這個故事中,這個道士也憑著他的本事戲弄了賣梨人,其實他這和那些仗勢欺人的人沒有什麼區別,說他是強盜也不為過。
這個故事看起來是在進賣梨人吝嗇,但是我覺得更多的是在講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然而賣梨的鄉下人不吝於一個果子,雖然他沒有錯,但是叱罵就有些太不近人情了,想必他是沒有初心的。
看熱鬧的眾人,在嘲笑賣梨人的時候,也都忘記了初心吧。
最最可惡的是那個道士,心胸狹隘,睚眥必報,比那個鄉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是真真的毫無氣量,仗著本事作惡,這樣的人,哪裡還有什麼初心,還修什麼道,成什麼仙?
故事中唯有那個出錢為道士買梨的夥計,有初心有愛心,是這個故事中最暖心的存在。
好了,今天的故事講到這裡。
我是落葉滿山,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