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小說《活著》閱讀分享

2020-09-10 夢幻亦真實

《活著》是作者在聽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時激發的靈感而即時創作的。作家寫作還是寫內心深處最想表達的一切觀點,餘華當時就已經意識到他在理解了事物後,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憤怒和不滿,而是做到對於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超然物外!我內心極其贊同這個觀點,這個觀點也絕不是餘華第一個先提出的。在閱讀薩特的作品時,我記得薩特也是這種觀點。不知薩特是不是第一個提出這個觀點的?


善與惡只一念之差,沒有絕對!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總是陳述事實,往往被他人認為是負能量,所謂的抱怨!其實不然,美好的事物總是遠在天邊,而身邊總是充滿了醜惡!而人類又往往無法忍受太多的事實!

閱讀《活著》看字面確實也是講述活著的人,是通過長壽的富貴回憶他目睹著自己的一個個最親愛的人的死去。餘華一點也不避諱死,書中沒幾句話就談到了死。《在細雨中呼喊》也談到了一個個的死去。死是無法避免又很自然的事。談死也是為了讓人更加珍惜生命,享受生活。餘華的作品具有悲劇的魅力,看似悲卻處處給人以感動、力量、希望、幸福、善良。


作者開始寫作時採用了第三人稱作為敘述者,可一直不成功。最後他選擇了第一人稱來講述故事,讓富貴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這樣「我」雖然過著苦日子,卻自己一點也不覺得苦。我看著有時候覺得富貴咋就那麼命苦,可心裡有時候又挺羨慕他的。尤其是他們日子特別窮,一家人都快餓死了,可他們每個人都為這個家盡各自的最大努力。

富貴的家族開始特別富有,他爸爸敗家子,吃喝嫖賭,沒敗完家。上梁不正下梁歪,到了富貴徹底敗了。人由窮到富容易適應,可從富到窮,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住的!富貴雖然開始也不適應,但是他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他完全放下富家公子的架子,非常吃苦耐勞。

在他富有時,老婆懷著孩子,他都又踢又打更別提罵了。可等他真正和老婆過苦日子時,她老婆都發現他變了。越來越懂得體貼老婆了。


富貴敗完家之後,他的父親很快就死了。家裡窮,他丈人心疼他懷孕的老婆家珍,就接回了家。在富貴富有時特別混帳,他每次都讓妓女背著他從丈人米行門前走過。家珍在丈人家生下了兒子有慶。算是一喜,家珍依然非常愛富貴。他們的女兒在他落魄後,被抓去當兵時發燒成了啞巴。在他打仗那段時間,他母親也得病而死。

他們經歷的是大煉鋼那段時期,生活隨著政策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富貴的財產是輸給了龍二,龍二過了4年地主生活就被槍斃了。富貴或許就是因禍得福呢!在槍斃龍二時,富貴還真是又怕又喜。

整個故事都是一天之內「我」做在地頭聽富貴講的富貴的一家。

富貴的兒子有慶特別擅長跑步,因為他每天來回學校家裡地裡跑個不停。有一天校長夫人生病需要獻血,有慶積極獻血結果抽血過多直接死亡。好人好報不可靠啊!孩子多無辜多善良多懂事。剛才離家前還風風火火活蹦亂跳呢!一會兒功夫,身體冰涼!簡直就是噩夢。


富貴的啞巴女兒,鳳霞出嫁時特別威風。女婿是個城裡人,勤勞致富,人心底善良,對鳳霞特別好。名字叫二喜,他是個偏頭。就是脖子伸不直那種病。鳳霞婚後過著幸福的日子,可沒多久因生孩子大出血死了。家珍在女兒死後沒多久就平靜的死了。生下了一個男孩叫苦根,就得叫苦啊!兒子跟著爸爸過苦日子,可到頭來苦根爸爸又出事故死亡了。

一家人都一個接一個的離開。剩下了富貴和苦根,一老一小。可就這樣的日子也沒過幾天,苦根生病死了。富貴覺得他是罪魁禍首,他敗家導致一家人都一一死去。

剩下他一個人,他就兌現了給苦根買牛的承諾。也是他看到那個老牛將要被宰殺時流淚,他憐憫老牛。畜生也是有感情的,我確實聽說牛在被殺時會流淚哭泣。


他叫他的老牛富貴,他與老牛相依為命。苦根活著時叫外公有時候也叫富貴,名字其實就是一個稱呼而已。我覺得這樣挺好,孩子喊的既親切又幽默。

故事非常悲,但一點也不悲觀!人在面對苦難時,沒有一點要逃離的感覺,無比自然和勇敢的面對苦難並戰勝苦難!開始覺得富貴是個十足的大混蛋,最後他成了英雄!他不僅在苦難中活了過來,而且幸福的體會著生命!

相關焦點

  • 再讀餘華《活著》,解讀活著的意義(之一)
    很久沒有細細讀一本長篇小說了,今日重新打開《活著》,記憶透過文字活泛泛出來,忍不住記下幾筆,不求尋找閱讀的意義,僅僅是享受讀著的樂趣。 既然是難得的細細品讀,那我就記錄下整個閱讀足跡,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 餘華:你並不知《活著》創造的奇蹟
    他們兩個人繼續爭論不休,直到有一天餘華在情急之中突然編造了魯迅的話,衝著這個同學喊叫:「魯迅先生說過,太陽中午的時候離地球最近!」他啞口無言地看了餘華一會兒,小心翼翼地問:「魯迅先生真的說過這話?」餘華小學畢業時,適逢海鹽縣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父親為他辦了借書證,從那時起,餘華開始閱讀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
  • 路遙《平凡的世界》和餘華的《活著》對比,餘華揭露的生活更苦
    餘華在《活著》的麥田新版自序中寫道:我在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有時候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而我自己寫下的作品,有時候也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活著》裡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看法,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餘華的小說《活著》,我已經看了三遍左右。第一遍看時,書中的故事情節,不斷的吸引著我,情節的跌宕起伏,小說結尾的悲劇,唏噓不已。
  • 《活著》電影獲國際大獎,小說卻被出版社銷毀,餘華:感謝張藝謀
    提到餘華,就會提到小說《活著》,提到《活著》,就不得不提到張藝謀。現如今,《活著》是經典著作和電影,但當年可都是禁書和禁片。談起餘華和張藝謀的「愛恨」糾葛,實在是令人尋味。……《活著》——對於一部小說、一部電影來說可能是一個簡單的主題,但這個主題又非常大,正是小說中的這種東西感動了我。」小說是寫出來了,但沒有雜誌敢發表,天無絕人之路,餘華又遇見了貴人。
  • 大膽、荒誕、超現實、冷幽默、悲喜劇,閱讀推薦餘華《兄弟》
    閱讀了餘華的《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兄弟》後我個人認為還是《兄弟》的綜合成就更高。我在沒有看餘華的寫作時間順序之前,就猜測《兄弟》肯定是寫在這幾本書的最後的。看一位美女,她身材猶如少女,皮膚可以與少女相媲美,可她是否成熟,人們還是一眼就看出了她的實際年齡。
  • 一本書 一部電影 道出人為什麼而活著的真諦 值得每一代青年閱讀
    小說《活著》與電影《活著》提到餘華不可不提的就是《活著》;就像提到錢鍾書不可不說的就是《圍城》;提到路遙不能不說《平凡的世界》。他們都是各自最為人所知的作品,留給讀者無盡的悵惘,其中尤以《活著》為甚,即使你沒有看過這本書,至少也看過這部電影,或者在哪裡聽過這個名字。餘華曾經對《活著》的經久不衰有過這樣的解釋:「我應該感謝每一位中學老師,是他們一直在分享《活著》這本可能略顯沉重的書,一代推薦一代,才讓它如此受關注。」
  • No.1《活著》1:講述餘華的《活著》
    花了兩個中午,看完了餘華的《活著》,讀完之後,福貴悲慘的生活,讓我心情異常沉重,時隔兩周,現在才捋了捋故事情節。在那個年代,富貴所有的不幸,不是作者餘華刻意對小說故事的一種堆砌,而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在那個年代,富貴所有的不幸,讓我們讀到了他對生活的樂觀和堅韌。
  • 餘華:《活著》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說來也很慚愧,餘華的作品,至今我也只讀過這三本。但也正是這三本書,讓餘華成了我心中永不衰退的暢銷書作家,同時也刷新了我對小說這種虛構類作品的認知,讓我對「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這句話,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
  • 餘華《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明白的越早越好
    豆瓣9.2分,億萬人難忘的電影,福貴的人生只講了一半,小說更加悲慘1992年,張藝謀找到餘華,問他最近有沒有新作餘華把剛剛寫完的《活著》拿了出來,張藝謀成了《活著》的第一位讀者。這部影片被譽為一部活生生的中國當代野史,名副其實。
  • 餘華繼《活著》之後《許三觀賣血記》
    餘華以諷刺而又荒誕的筆法,通過描述一個小人物生活點滴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故事結構緊湊,語言簡潔。餘華的小人物是那樣自然而然的流露,有一絲一毫的貶義。,可就我個人閱讀經驗和感覺來公證的評價,我覺得他們的評價有過高之嫌。
  • 餘華《活著》:活下去就要承受一切,人類因此才生生不息
    《活著》,這本小說的起點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主人公叫福貴。餘華通過濃縮的苦難,來表達活著的意志、生命的頑強。接下來,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活著》這本書。這就是小說的故事,其實很簡單。這部小說叫《活著》,活著是見證,福貴說:像我這樣,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個死去,我還活著。但他的活,就必須要見證一個個人的死,經過一次次生離死別。
  • 《活著》:活著,卻又不止是活著
    在2018年9月,《活著》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在同年10月,還獲得「中國版權金獎」——「作品獎」。餘華作為現代「先鋒派」作者,十分擅長在悲劇和苦難中詮釋生命的真諦,用平靜的語氣講述著平凡世界裡的生老病死和底層小人物的命運。相比於原著《活著》的結局,在情感上我比較喜歡張藝謀的同名電影《活著》,因為二喜和苦根都活著,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倒不至於太過悲愴。
  • 餘華《活著》:再悲催的人生,都有幸福的存在
    大概是出於對苦難的恐懼,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不敢去看餘華的《活著》這本書。小說流暢易讀,語言平實卻充滿力量。字裡行間滿是悲戚卻又溫柔動情。▼餘華在韓文版序言裡說活著的確是一種力量,比起輕易的死去,活著更不容易。閱讀《活著》這本書,讓人對命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餘華的《活著》算得上是純文學作品中的暢銷書了,僅2018年售出200萬冊!張藝謀可以說是《活著》的伯樂,他是《活著》的第一個讀者。在讀完這一部小說之後,他非常希望能夠將其拍成電影,為了在拍電影的時候能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張藝謀就讓餘華在小說中再加一些內容,就這樣,餘華在原先6萬多字的基礎上,又加了4萬多字的內容。
  • 「衢州市民閱讀館」餘華:生活在變,寫的小說也會變
    初見餘華是在金華市的一家酒店門前。得知我的博士論文以他為題,想對他進行訪談,餘華提前很多天為我安排了會面時間。我的博士論文以《真實與現實——餘華小說研究》為題,重點在餘華的長篇小說上。任何一部小說都有兩個最基本的闡釋向度——作者本人和外部世界,對餘華小說而言這兩個向度有著明顯的彼此影響、交融的特點。
  • 小說《活著》的精神內涵是活著
    近日讀了餘華的小說《活著》。小說用主人公敘述的方式,展示了一個來自中國農村的叫福貴的男人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動蕩和苦難的,也是平靜和快樂。福貴的講述跨越了中國從國民黨時期到後毛澤東時期。那個年代中國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
  • 餘華《活著》,比起「前浪」,我們「後浪」幸運多了
    我想如果他們看完餘華的小說《活著》,大概率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看小說主人公福貴一家的故事就知道了。1.舊時代的陋習,讓人墮落不堪民國時期,只要有錢就能吃喝嫖賭,那時社會風氣敗壞,道德與法律意識淡薄。福貴的父親是方圓幾百畝地的地主,年輕時風流成性。上梁不正下梁歪,兒子富貴長大後也是吃喝嫖賭樣樣來。
  • 餘華《活著》,生而喧譁,生而孤獨,三感讓你看懂真正的人生
    看餘華的小說《活著》,第一感會讓人生出一種悲涼感,內心裡久久不能平復;第二感是在這種悲涼過後,有深深的苦痛感和絕望感,讓人心生彷徨;然而第三感,則是一切殆盡後的淡定和平和,讓人大徹大悟,有雨過留虹的感覺。
  • 餘華《活著》:讀懂人生的真諦,不為身外之物而活著
    人,為什麼活著?人的欲望往往是無止境的,享樂的,貪圖的。我曾經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但卻不了了之。當我讀到餘華老師的《活著》這本書時,我才迎刃而解。他用犀利的眼光挖掘了人生活著的真正意義: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餘華《活著》:福貴啊 就算世上只剩你一人 也得咬牙活下去
    多年前,餘華偶爾聽到一首福斯特創作的美國民歌《老黑奴》,被主人公曆經磨難但毫不抱怨的一生深深打動,1992年便寫出了這部偉大的作品——《活著》。 書名雖叫《活著》,卻是我看過的所有書裡,主人公親人離世最多的一本書,十幾年後的今天再次捧讀,落的淚似乎更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