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餘華《活著》,解讀活著的意義(之一)

2020-11-09 綻放不停筆

很久沒有細細讀一本長篇小說了,今日重新打開《活著》,記憶透過文字活泛泛出來,忍不住記下幾筆,不求尋找閱讀的意義,僅僅是享受讀著的樂趣。


既然是難得的細細品讀,那我就記錄下整個閱讀足跡,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電影《活著》劇照


二十多年前,我通過電影《活著》認識了張藝謀導演鏡頭下的福貴和家珍,我當時有種被震撼的感覺,認為它是一部難得的國產好片,是張導電影裡最值得看的一部。如今,很多畫面和情節早已模糊了,但有一幕一直忘不掉:他們的女兒鳳霞產後大出血等待做手術,而那個產科大夫餓得逮住饅頭狼吞虎咽以致被噎死的畫面,深深印在了腦海。


書籍《活著》封面

時隔多年,我翻開原版小說,走進作者餘華筆下的福貴和家珍,才發現作者筆下的人物和導演鏡頭語言下的人物有明顯的差別。原作沒那麼溫暖,福貴沒有玩皮影戲,他在賭光了所有家產後,不得不屈身向地產新主人討生活。小說的開頭,如果我不是有意識提醒自己這是在看小說,真要非常嫌棄那個爛泥扶不上牆的福貴了。這什麼人哪,在妓院廝混整晚,還要讓妓女背著,到開米行的老丈人門前晃一晃,故意提起聲打個招呼,羞得丈人躲到櫃檯後面不敢讓他看見。


電影《活著》劇照


就這麼個人物,在作者筆下,從開始兩人的偶然相遇,到聽他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沒有過多的情節渲染,更沒有褒貶評判,只聽他記憶猶新地說著仿佛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一般,竟然散發出對「活著」的深刻理解:活著不需要理由和意義,普通人的活著僅僅就是活著,是經歷了滄桑苦難生死離別後,依然對生抱有執著的信念。

原著作者 餘華


在自序裡,餘華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二十多歲時的餘華,內心和現實是緊張和擰巴的狀態,他的筆下很少見溫情,不缺的是冷漠和憤怒,說得嚴重一些,他一直在用敵對的態度看待現實。他感慨「為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

他把「現實」和「實在」區分得很開,他試圖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看到人是怎樣從過去走過來的,又將怎樣走下去,他努力用文字連接過去和將來。走過叛逆的青春期,接納現實也許是繞不過的選擇,當他的憤怒漸漸平息,他開始意識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而這種高尚是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歌曲《老黑奴》簡譜


這種心態下,餘華偶爾被一首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創作的《老黑奴》打動,歌曲主角確有其人,他是福斯特妻子家的一位黑奴,福斯特與他有多年交情,在他生前答應過為他創作一首歌。

「快樂童年,如今一去不復返,親愛朋友,都已離開家園,離開塵世到那天上的樂園,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老黑奴 圖片來自網絡


老黑奴一生歷經苦難,但家人紛紛先他而去時,他仍然可以對這個世界放歌,毫無抱怨。任何時候都以友好看待世界,這觸動了餘華,給了他創作《活著》的支點。


年輕的作者到鄉下採集民謠,在初夏時分,躺在樹葉和草叢中的他,聽到了陣陣響亮的吆喝聲,一位老人一邊扶著犁一邊開導一頭老牛,他叫了牛一連串名字,令年輕人糊塗了,不是就一頭牛嗎?為啥有那麼多名字?這一問,老人狡邪地笑了,話匣子就此拉開。如果不是親耳聽這個叫福貴的老人娓娓道來,誰能看出他曾是富裕人家的少爺,因賭成性,致家道敗落,父親突然離世、妻子不得已離開,才回歸實實在在的日子,開始了以勞動養活自己的生活。


摘錄書中的幾個金句:

1. 一個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的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

2. 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

3. 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4.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天地耕的譁譁翻動,猶如水上面掀起的波浪。

5. 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


今天先分享到此,書卷剛剛開篇,閱讀在繼續,讓我們慢慢走進福貴講述的跨越半個世紀的小人物的悲歡故事。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在豆瓣讀書的榜單中,《活著》這本書始終佔據靠前的位置。我讀到這本書,大概是七八年前了,裡面描述的生命的卑微感,仿佛戳中了我內心深處一直想要極力隱藏的稀惶,深感震撼。接著便一口氣讀完了另外兩本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兄弟》。
  • 防疫期間再讀《活著》
    《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講述了生活的艱難和人生的不易。讀書、行路總要有一樣在路上,防疫抗疫宅在家不能行路,那就讀書。再讀《活著》,讀過以後清楚明白,活著真好!活著,一切都有希望。全國疫情不斷更新,每天的數字讓人觸目驚心,那一個個冰冷的數字背後,不是痛苦的呻吟就是垂死的掙扎,更讓人害怕的是「死亡人數」的背後,那可是一個個鮮活生命的結束;悲痛之餘我們也應該看到越變越大的「治癒人數」唯一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數字,這是一次重生,這是一個奇蹟,也是一個個不斷出現的希望,這個消息是給所有患者活著的希望,相信,一切都會好的! 活著,就有希望!
  • 《活著》:活著,卻又不止是活著
    文│一本情感簿《活著》,發表於1993年,是作家餘華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由於家裡距離太平間很近,餘華經常睡到半夜時,被太平間裡失去親人的哭聲吵醒,那時候的他就已經可以分辨很多類型的哭聲。不僅如此,餘華還曾在夏天的時候去太平間裡睡過覺,只因為那裡面涼快。可能正是因為這些童年的經歷,才讓餘華對於鮮血和死亡有一種特別的認知,並且寫出《活著》這部作品。
  • 餘華《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明白的越早越好
    餘華把剛剛寫完的《活著》拿了出來,張藝謀成了《活著》的第一位讀者。這部影片被譽為一部活生生的中國當代野史,名副其實。就是因為活著是一件艱難的事,才會有不一樣的意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 《活著》|苦難中尋覓光明,才是活著的意義
    ——顧城活著究竟為了什麼,活著究竟有何意義。我想,讀一讀餘華的《活著》,或許你會有所感悟。當然不是,在我看來,作者把苦難貫穿整本書,自有他的意義所在。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自從我們邁入社會,這個定律就成了每天的常態,失敗通常也是家常便飯。富貴更像是被深度加工後的我們,是普遍困苦生活的縮影。
  • 大連開發區檢察:「好書我推薦」——《活著》(餘華)
    在某個陽光明媚的上午,一口氣看完了餘華的小說《活著》,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灰濛濛的腦海裡總是浮現出福貴那一張平靜又蒼老的臉,怎麼會有如此悽慘可悲的人生。  讀完後我平復了很久壓抑的心情,書的篇幅不長,沒有很多華麗渲染的詞彙,就像是作者在淡淡的為我們講述一個身邊發生的故事,但卻足以叩擊我們的心靈,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活著,好好活著」,也許書中福貴夫婦對縣長春生說的這句話給了我們答案,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活著,就有希望。
  • No.1《活著》1:講述餘華的《活著》
    花了兩個中午,看完了餘華的《活著》,讀完之後,福貴悲慘的生活,讓我心情異常沉重,時隔兩周,現在才捋了捋故事情節。在那個年代,富貴所有的不幸,不是作者餘華刻意對小說故事的一種堆砌,而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在那個年代,富貴所有的不幸,讓我們讀到了他對生活的樂觀和堅韌。
  • 餘華《活著》:讀懂人生的真諦,不為身外之物而活著
    人,為什麼活著?人的欲望往往是無止境的,享樂的,貪圖的。我曾經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但卻不了了之。當我讀到餘華老師的《活著》這本書時,我才迎刃而解。他用犀利的眼光挖掘了人生活著的真正意義: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餘華《活著》:正視生命的苦難,詭異的命運就扼不住活者的咽喉
    ——餘華《活著》是作者餘華於1992年寫的一部長篇小說。他的靈感來源於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面對家人的相繼離世,依然友好的和這個世界相處。餘華因這部小說獲獎無數。在富貴精神的強烈震撼下,隨著對文章的解讀,讀者也漸漸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思索和認識,對富貴為什麼活著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 「電影《活著》中的隱喻」結語:被閹割的"高尚"
    我看了餘華為小說的中文版(1993)、韓文版(1996)、日文版(2002)、英文版(2002)、麥田新版(2007)所寫的自序。在這些序中,餘華不止一次提到了小說的創作動機和主題。之所以說餘華是在一個創作衝動之下寫出了這篇小說,是因為小說在表達上似乎並未進行認真的推敲。對比再創作後的影片《活著》,小說中的語言常常顯得拖沓而不準確。此外,小說前面交代說佃戶王喜已經死掉了,結果後來又出現一個飼養員王喜,這明顯是小說寫作中的一個疏忽(請不要用同名來解釋這個疏忽),也說明當時創作並未去仔細推敲表達。
  • 餘華《活著》活明白,沿著想要的目標努力地活著,幸福總會光臨
    餘華代表作品《活著》活著,活明白,活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沿著自己想要的目標而努力。活著曾是張藝謀改編的電影活著,當年張藝謀問餘華,為什麼把福貴寫得那麼慘,難道你不怕觀眾受不了嗎?餘華說,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寫得這麼慘,當時不是這樣的結構,寫著,寫著就把福貴寫得這麼慘了。
  • 《活著》:人生沒有過多意義設定,生活是無奈選擇,活著就是英雄
    餘華說:生活屬於每個人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活著》是當代作家餘華的作品。故事講述的是農村人福貴從一闊少賭光家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幾番周折回到家。但厄運接踵而至,親人相繼死去,最後只剩下一頭老牛與他相依為命。
  • 讀《活著》:我們終其一生尋找的生存意義到底是什麼
    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一瞬間,卻讓他重新思考了活著的意義,更加懂得活著有多麼可貴。苦難,給了一個浪子回頭的機會。苦難一樁接著一樁,似乎要把福貴蹂躪得體無完膚才甘心。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 活著,就是最大的英雄主義
    活著記得第一次讀餘華是在高中的時候,《活著》最近又拿起來重讀,那時尚且年幼不諳世事,如今再讀發現餘華著實厲害,整體上餘華小說最大的特點是冷峻,這個詞想了很久,才覺得比較恰當,他就像一個拿著手術刀的醫師在一旁看著悲劇的發生,極其冷漠暗淡,似乎這一切都不是他寫得一樣,他是一個冷峻的旁觀者,這也能看出餘華的筆鋒的控制上有著極強的自控力,克制自己的情緒。
  • 《活著》電影獲國際大獎,小說卻被出版社銷毀,餘華:感謝張藝謀
    提到餘華,就會提到小說《活著》,提到《活著》,就不得不提到張藝謀。現如今,《活著》是經典著作和電影,但當年可都是禁書和禁片。談起餘華和張藝謀的「愛恨」糾葛,實在是令人尋味。《活著》寫完不久,張藝謀通過朋友找到了餘華,想讓他給新片寫個劇本。第2天,餘華把《活著》的樣稿交給了張藝謀,張藝謀讀完後,當即決定要把它拍成電影。不過,他覺得拍成電影有些地方還需要再寫一下。於是,餘華把樣稿拿回去繼續改,從7萬字增加到了11萬字,這就是我們今天讀到的《活著》,第1版什麼樣,我們是無緣見到了。
  • 紅樓夢裡的因果,從紫微鬥數看人活著的意義
    導言:現代社會似乎每一個人都在隨波逐流、僵硬麻木的活著。或許你在拼命的打工每個月還掉房子的貸款,或許你苟延殘喘的憋著一口氣還自己背下的債務,或許你在透支自己身體追求學業或事業有成。然而你問過自己一輩子要什麼嗎?人活著的意義是為了什麼?
  • 活著本身,就是意義!這個特別的春天裡,我真正讀懂了《活著》
    手裡剛買的餘華的小說代表作《活著》,封面已經被紛紛揚揚的雪花打溼。活著真難啊!《活著》的封面,好像正沉默地作證,這是我購買的第十本《活著》。一直喜歡餘華的作品,其中《活著》是我的最愛。我本來一直以為,《活著》中福貴這種命運,在現實生活中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一個人要多倒黴才會一次次遭受厄運呢?
  • 餘華《活著》,比起「前浪」,我們「後浪」幸運多了
    我想如果他們看完餘華的小說《活著》,大概率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他賭博成癮,把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家產輸了個精光(他後來才知道是龍二在賭局上做了手腳)。想到因為自己的過失,家產面臨抵債,不但不能光宗耀祖還連累家人,他寧願被父親打死以謝罪。但是父親不但沒有打他,還讓他親自擔著一擔銅錢去還債,好讓他明白錢來之不易,讓他重新振作起來。妻子母親不但沒有責備他,還安慰他。他感到十分愧疚,決心痛改前非,用勤勞的雙手踏踏實實地過日子。
  • 餘華《活著》,生而喧譁,生而孤獨,三感讓你看懂真正的人生
    看餘華的小說《活著》,第一感會讓人生出一種悲涼感,內心裡久久不能平復;第二感是在這種悲涼過後,有深深的苦痛感和絕望感,讓人心生彷徨;然而第三感,則是一切殆盡後的淡定和平和,讓人大徹大悟,有雨過留虹的感覺。
  • 餘華:你並不知《活著》創造的奇蹟
    1993年,餘華辭職,去了北京。不再擔心退稿的小說家餘華,和妻子擠在北京一間平房的單人床上,只能從《收穫》領取稿費400元。當張藝謀把《活著》的改編費預先支付了2萬元給他,他竟然擔心張藝謀會不會賴掉那剩下的5000元。25000元「巨款」壓在單人床的枕頭下好幾天,夫妻倆甚至以為這輩子都不會發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