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細細讀一本長篇小說了,今日重新打開《活著》,記憶透過文字活泛泛出來,忍不住記下幾筆,不求尋找閱讀的意義,僅僅是享受讀著的樂趣。
既然是難得的細細品讀,那我就記錄下整個閱讀足跡,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電影《活著》劇照
二十多年前,我通過電影《活著》認識了張藝謀導演鏡頭下的福貴和家珍,我當時有種被震撼的感覺,認為它是一部難得的國產好片,是張導電影裡最值得看的一部。如今,很多畫面和情節早已模糊了,但有一幕一直忘不掉:他們的女兒鳳霞產後大出血等待做手術,而那個產科大夫餓得逮住饅頭狼吞虎咽以致被噎死的畫面,深深印在了腦海。
書籍《活著》封面
時隔多年,我翻開原版小說,走進作者餘華筆下的福貴和家珍,才發現作者筆下的人物和導演鏡頭語言下的人物有明顯的差別。原作沒那麼溫暖,福貴沒有玩皮影戲,他在賭光了所有家產後,不得不屈身向地產新主人討生活。小說的開頭,如果我不是有意識提醒自己這是在看小說,真要非常嫌棄那個爛泥扶不上牆的福貴了。這什麼人哪,在妓院廝混整晚,還要讓妓女背著,到開米行的老丈人門前晃一晃,故意提起聲打個招呼,羞得丈人躲到櫃檯後面不敢讓他看見。
電影《活著》劇照
就這麼個人物,在作者筆下,從開始兩人的偶然相遇,到聽他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沒有過多的情節渲染,更沒有褒貶評判,只聽他記憶猶新地說著仿佛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一般,竟然散發出對「活著」的深刻理解:活著不需要理由和意義,普通人的活著僅僅就是活著,是經歷了滄桑苦難生死離別後,依然對生抱有執著的信念。
原著作者 餘華
在自序裡,餘華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二十多歲時的餘華,內心和現實是緊張和擰巴的狀態,他的筆下很少見溫情,不缺的是冷漠和憤怒,說得嚴重一些,他一直在用敵對的態度看待現實。他感慨「為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
他把「現實」和「實在」區分得很開,他試圖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看到人是怎樣從過去走過來的,又將怎樣走下去,他努力用文字連接過去和將來。走過叛逆的青春期,接納現實也許是繞不過的選擇,當他的憤怒漸漸平息,他開始意識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而這種高尚是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歌曲《老黑奴》簡譜
這種心態下,餘華偶爾被一首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創作的《老黑奴》打動,歌曲主角確有其人,他是福斯特妻子家的一位黑奴,福斯特與他有多年交情,在他生前答應過為他創作一首歌。
「快樂童年,如今一去不復返,親愛朋友,都已離開家園,離開塵世到那天上的樂園,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老黑奴 圖片來自網絡
老黑奴一生歷經苦難,但家人紛紛先他而去時,他仍然可以對這個世界放歌,毫無抱怨。任何時候都以友好看待世界,這觸動了餘華,給了他創作《活著》的支點。
年輕的作者到鄉下採集民謠,在初夏時分,躺在樹葉和草叢中的他,聽到了陣陣響亮的吆喝聲,一位老人一邊扶著犁一邊開導一頭老牛,他叫了牛一連串名字,令年輕人糊塗了,不是就一頭牛嗎?為啥有那麼多名字?這一問,老人狡邪地笑了,話匣子就此拉開。如果不是親耳聽這個叫福貴的老人娓娓道來,誰能看出他曾是富裕人家的少爺,因賭成性,致家道敗落,父親突然離世、妻子不得已離開,才回歸實實在在的日子,開始了以勞動養活自己的生活。
摘錄書中的幾個金句:
1. 一個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的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
2. 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
3. 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4.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天地耕的譁譁翻動,猶如水上面掀起的波浪。
5. 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
今天先分享到此,書卷剛剛開篇,閱讀在繼續,讓我們慢慢走進福貴講述的跨越半個世紀的小人物的悲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