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 餘華 (第七天:我來你來)

2020-10-06 異世界Mover

第七天:離開的她,找來的他。(人人死而平等)

內容:

鼠妹穿上了這裡人用她的長褲改制的長裙離開了,她那一刻覺得自己是和伍超結婚去的。

鼠妹和我一路同行,去往殯儀館。她繼續講著自己對他的愧疚。

到了殯儀館,我見到了父親,因為李青幫我整理過臉部,父親也認出了我。父親很悲傷的說不出聲,半天問出一句,「是你嗎?」。我指了指是鼠妹。鼠妹分不清是應該高興還是緊張,又或者難過。

她離開了這裡,去往了她的安息之地。

我和父親開始了交流,最後我開心的離開殯儀館,回到死亡之地,我告訴父親會經常來看他的,就像在那個世界一樣。

在回去的路上,遇見了尋找鼠妹蹤跡來的伍超,他聽說這裡可以找到鼠妹,他很開心可以見到她了。我認出了急切的他,他不再花花綠綠的頭髮,而是亂糟糟的,充滿了興奮。

我告訴她:「你見不到她了,她離開了這裡,她很開心,她很愛你,正如你愛她一樣」。

我和他一路行走,他講述他追求鼠妹的經歷。

...

突然他戛然而止,看見了我剛來這裡的感覺,流淌的河水,青草遍地,樹木鬱鬱蔥蔥,有核的果子,心臟的樹葉。

我告訴他到了。這裡沒有貧窮富貴,悲傷疼痛,沒有仇沒有恨...,好像一切都沒有了。

他問我:「這裡是什麼地方。」

我告訴他:「這裡是死無葬身之地」。

- 《第七天》 餘華

----倉促留下痕跡,原文更加精彩。

-- 不帶主觀去敘述,各有感受。

相關焦點

  • 《第七天》- 餘華 (回望一生走向死無葬身之地)
    簡介:《第七天》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餘華繼《兄弟》之後,時隔七年後最新長篇小說。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後的七日見聞:講述了現實的真實與荒誕;講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 餘華《第七天》:荒誕的表象下,是真實的人間世
    &34;坦白講,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我最喜歡的作家就是餘華,他的小說大多荒誕、怪異、殘忍、暴力中透著溫情,雖然小說是虛構的,但總讓我感受到一種刺骨的真實。在第三個階段,餘華將關注點轉向現實社會,他的作品包羅萬象,露骨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第七天》以死者楊飛為第一視角,從殯儀館出發,用荒誕的筆觸講述了楊飛在七天裡的所遇,並最終抵達了美好的世界。今天我們就從敘述手法、文本風格和現實價值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第七天》這部作品。
  • 餘華《第七天》:我們的社會,苦難與溫情並行
    餘華:《第七天》可能是我距離現實最近的一次寫作,以後可能不會再這麼近了,因為我覺得不會再找到這樣既近又遠的方式。不同的是,餘華在《第七天》裡面所描繪的暴力和苦難,不再像之前的那些作品,或多或少的帶著歷史的傷痕和濃重的政治隱喻,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七天》裡,餘華給我們講述的是社會轉型時期的陣痛。
  • 餘華的《第七天》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餘華的《第七天》此前已經看過了兩遍,第一遍在2015年還讀書的時候,第二遍是2017年。最近剛好有知友邀請我回答讀完的感受。》的簡述:《第七天》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餘華繼《兄弟》之後,時隔七年後最新長篇小說。
  • 讀餘華《第七天》:透過現實社會殘酷的背後體味親情、愛情、友情
    餘華老師的《第七天》,對社會手術刀式地進行了深度解剖。作者利用虛幻的寫作手法,以楊飛死後因沒有墓地而游離現實和虛幻的世界裡為線索,通過其死後的前七天,巧妙地刻畫出社會眾生相。小說中,作者刻意把社會中各種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各種負面事件巧妙地銜接在一起,讀起來卻又顯得很自然,前文每一個伏筆,在後文一一得到呼應。
  • 《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前言:無意中翻kindle商店,發現了一部作品《第七天》,作者餘華。我一驚,餘華的書我看了不少,但一直不知道有《第七天》的存在,而該書是2013年出版的。我猜想是不是該書評價不好,網上一查,果然評分很低,豆瓣只有6.9。
  • 餘華《第七天》寫盡小人物的悲哀,哪裡人人平等?死無葬生之地
    作者是餘華,就是那個寫了《活著》的作家,張藝謀任導演,葛優鞏俐做主演的同名電影。《活著》當中主人公富貴的悲慘生活讓我們很多人都看到過現實的殘忍。而這本《第七天》,則通過「已故之人」的眼睛,讓我們看到荒誕又現實的社會。
  • 「黏黏書怪」今日推薦-餘華《第七天》死無葬身之地
    今日推薦的小說是餘華的《第七天》,提到餘華,他的《活著》被放在了神壇的位置上,他還有《兄弟》《許三觀賣血記》等佳作,像《第七天》似乎暗淡了許多。餘華的作品,充滿了絕望,壓抑,荒誕與死亡。就像餘華自己說過,從小住在太平間旁邊的他,對死亡有另一種認識。但是在餘華構建的絕望世界中,卻總能看到一點點光,如火苗般向上掙扎著。
  • 《第七天》- 餘華 (第六天:誤會)
    第六天:貧窮的愛情(一切都是誤會,他只是真的沒有看到)概括終於,鼠妹死亡的三天後,伍超回來了,而他也終於知道了鼠妹的離開,難以置信,安靜,哭泣,安靜,他的唯一想法就是給鼠妹買個好點的墓碑。而他唯一有的也是比較快的方法就是賣掉了自己的腎。
  • 時間的循環.第七天
    早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手臂上,有點燒灼感,南天沒太注意。半路上經過了一片樹林,鳥兒早早的在地上覓食,有一隻,兩隻……路過時,兩隻銜著蟲子的鳥兒看了他一眼,但是上班快遲到了他沒怎麼注意,急匆匆地走了。第二天,南天醒來看了一眼表,時間是清晨7點50,他急匆匆跑下樓,騎車去上班。這時一道陽光灑落下他的手臂上,這對於清晨的溫度來說有點熱,他這樣想著。
  • 《第七天》- 餘華 (第三天:親情)
    第三天:親情(孤獨一生,只為撿來的我)概括:我被父親從鐵道上撿到後,便一直將我戴在身旁!雖然有過一次相親,彼此都很喜歡,但是也因為我,而放棄了這份愛情。就這樣他一生未曾娶妻,雖然後來找到了生父生母,我還是覺得在他身旁更像是家。
  • 假如告訴你:第七天必須回來!那必會發生不尋常的事,以至於……
    一,假如有人告訴你:第七天必須回來。那麼第七天一定會發生不尋常的事情。以至於……椿要去參加她的成人禮,家人告訴她,第七天一定要過去。否則就永遠不能回來。「漩渦是連接兩個世界的唯一通道,在第七天一定要過去……還有要遠離人類。」就在第七天的時候,一群魚被人類網住了。椿十分勇敢的咬斷了繩索,救了它們,自己卻被網住了。人類男孩望見了她,他帶著匕首來到椿的身邊。繩索真的好難斷啊,儘管椿也在努力地掙脫,她還是被繩索緊緊地糾纏。男孩的匕首一節一節的將繩索斬斷,椿獲救了。
  • 《第七天》- 餘華 (第一天:輪迴)
    第一天:離開(原來那邊的世界依舊不公平)概括:我死於一場爆炸,獨自淨身後,前往了殯儀館等待被火化,原來那裡也存在著各種等級,火化的爐子、骨灰盒、墓地的各種比較。我沒有骨灰盒,沒有墓地,也就沒有了在這裡的價值。所以我離開了,我想起了我的死亡原因,想起了她,想起了父親,我要尋找在這個世界尋找ta們。
  • 「衢州市民閱讀館」餘華:生活在變,寫的小說也會變
    如果將餘華的創作強制性地劃分為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短篇小說、90年代起的長篇小說和《第七天》這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書寫精神(理念)真實、真實與現實的融合、社會現實的變化過程,也是一個從歷史批判到自我實現,再到社會批判的變化過程。
  • 記錄生活,抗病毒的七天
    記錄生活,流水故事:第七天~[困]成功地把我也搞病了![尷尬]昨天一晚上比賽咳嗽[捂臉]早上起來頭疼的厲害[暈]周日他沒發燒那天早上,坐在陽臺上望著遠處雲霧裡那座山大聲要求說,媽媽,我要去山那邊去,爬過那座山!我說你確定?
  • 超過七天,思念濃到擔憂
    擔憂是從思念開始的,思念太過於濃厚,且無我的親口音訊,這思念便日漸濃烈;日益濃,爸媽便愈加為我擔憂……而這一切的一切,皆因為從大一開始到二零一一年六月下旬,準備離開瀋陽的前兩天的這些在校的日子裡,每隔六天,我都會在第七天晚上打電話給家裡。
  • 《第七天》- 餘華 (第二天:愛情)
    第二天:愛情 (我的離開並不是不喜歡了,而是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我們第一次單獨相處是很晚下班,她從樓上坐電梯下來,然後只有她自己,她叫我上去,然後就談起了這件事情。她問:「我是不是很冷酷」從她聲音裡的孤獨讓我突然難過,我說:」我覺得你很孤獨,你好像沒有朋友「。說完我就眼睛溼潤了,因為我一直告誡自己,她和我沒關係,但這一刻我還是突然為她難過。
  • 《第七天》- 餘華 (第四天:你不該騙我)
    第四天:貧窮的愛情(親愛的我們不該這樣)概括:貧窮的生活,因為一次欺騙,鼠妹失去了生命,她並不真的想自殺,只是希望他可以出現。衝動的警察因為一腳,被殺死,殺死他的人被判處死刑。在"死無葬身之地",他們成了最好的朋友。
  • 《活著》|從四篇序言裡,看餘華的轉變,別怪我不再愛你!
    《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出版的時候還在上學,那會更偏向許三觀(老是會想到許三多,真像親哥倆)多一些,雖然也很艱難,但畢竟有著許多一家人的溫暖。這個版本因為這四篇序言,增色不少,從這四篇序言或者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嘗試扒一扒餘華的關於寫作的論述和心理變化的路程。 |中文版自序(海鹽,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日)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
  • 他回來了(05)I第七天
    今天是周日,秦天已經在家自行隔離了七天,按照公司最初的通知,如果他身體沒有任何疑似症狀出現,明天就該去單位上班了。自從前天爬完山回來後,他每天的電話都是跟人接洽醫用口罩和醫護服。北京總部已經捐款3000萬人民幣,都柏林商會發起的這輪捐募,經總部批准,授予都柏林分行2500磅用於捐獻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