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 餘華 (第一天:輪迴)

2020-10-06 異世界Mover

第一天:離開(原來那邊的世界依舊不公平)

概括:

我死於一場爆炸,獨自淨身後,前往了殯儀館等待被火化,原來那裡也存在著各種等級,火化的爐子、骨灰盒、墓地的各種比較。我沒有骨灰盒,沒有墓地,也就沒有了在這裡的價值。所以我離開了,我想起了我的死亡原因,想起了她,想起了父親,我要尋找在這個世界尋找ta們。


詳細:


我叫 楊飛 ,我接到通知我要早上9點去趟殯儀館,因為我的火化時間在9.30。
在一夜間歇的轟隆聲中醒來。濃霧瀰漫之時,我走出出租屋,路上發生了大面積的車禍。等我再回來的準備淨身的時候,殯儀館打來電話,催促我過去!淨身後,我穿上了殮衣,走去的時候,站在飄揚的雪花中,我想起來缺少了黑紗。我孤苦伶仃,只能自己悼念自己了。然後向殯儀館走去,那邊又打電話催促的問我是否還想不想燒,我說想。
當我到達那裡的時候,看見大廳一排塑料椅子,那邊還有一圈沙發的椅子。聽他們說沙發哪個是 +貴賓區+的區域,都是死亡的非富即貴的。
我進去一個只剩下骨頭的穿著破舊藍色衣服的人迎面過來,說:您來了。然後為我取了一個號A64,因為來遲了,所以把我的號碼推遲了,大廳裡都是等待被燒的人士,他們在討論著自己的骨灰盒和目的,貴賓區的他們在各自炫耀這他們的風水寶地、壽衣、骨灰盒。
有一位等了很久的人問:怎麼還沒到我們? 負責人說:市長在裡面燒?另一個侯燒者問:你們幾個爐子?「兩個,一個國產,一個進口。進口的貴賓服務,國產的為您們服務。」「市長是不是貴賓,那需要兩個爐子嘛?」「不需要,但是我只知道兩個爐子都停了。」一位貴賓問他:「市長的遺體告別還有多久」「我不太清楚,估計還有一會,請您耐心等候。」
一會後,市長出來了,他們把市長請到了豪華貴賓區,這是權力的位置,貴賓區的也不說話了。
大廳開始叫號了,連著十多個空號。身旁的藍色衣服站在我旁邊說:「空號的都沒有墓地」。
我沒有骨灰盒,沒有墓地,我問自己為什麼來這裡。
我重新回到了濃霧和雪花中,我不知道自己怎麼死去的,不知道去那裡。
走著走著走到了市政府門口,看見有200多人在哪裡抗議暴力拆遷。但是沒有橫幅,沒有呼喊的口號,他們在講述各自的不幸,他們不像是抗議,像是聚會。
當我走到盛和路的時候,想起來那個時候是人生低谷。
妻子離我而去,父親不治之症,辭去工作,在醫院附近買了一個小店鋪,父親不辭而別,我出讓店鋪去尋找他。走遍城市角落,直到沒有錢,才不得不思考以後的生活,才41歲的我,還有不少時光需要打發。我找到了一份補習的兼職,約好了今天下午去上課的,我換洗乾淨後去了哪裡,只看見一片雜亂的廢墟,只看見一些橫幅寫著「抗議暴力拆遷」。廢墟旁的一塊水泥板上有個小女孩坐在那裡,交談後才知道她叫鄭曉敏,正是我要補習的小女孩,她說她在等他的爸爸媽媽。她叫我打電話給她的爸爸,我說好的。然後我走到到一家飯館吃飯,看著一張報紙,一個叫李青的女富豪家中浴缸割腕自殺,她捲入了高官貪腐案,報紙上說她是這位高官的情婦,準備帶走她的時候,她自殺了,我突然不能認識接下來的字了。這時候飯店廚房起火了,我沒有動,然後我就待著死死的看著她離開的消息。一聲巨響後,我所能回憶的記憶只到了這裡。
最後的情景裡,我身心淪陷在這個叫李青的女人的自殺裡,她曾是我的妻子,那是一段美好又心酸的記憶。悲傷來不及出發,就已經到站了。
恍惚中,一個雙目失明拿著一根拐杖的死者,在詢問去殯儀館的路,我說他可能走錯方向了,我問他有沒有預約號碼,他問是什麼?我說是殯儀館叫號的。他點點頭轉身走去,我懷疑給這個雙目失明的死者指錯了方向,因為我還在迷失中。

相關焦點

  • 《第七天》- 餘華 (回望一生走向死無葬身之地)
    簡介:《第七天》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餘華繼《兄弟》之後,時隔七年後最新長篇小說。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後的七日見聞:講述了現實的真實與荒誕;講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 《第七天》- 餘華 (第七天:我來你來)
    第七天:離開的她,找來的他。(人人死而平等)內容:鼠妹穿上了這裡人用她的長褲改制的長裙離開了,她那一刻覺得自己是和伍超結婚去的。鼠妹和我一路同行,去往殯儀館。她繼續講著自己對他的愧疚。完- 《第七天》 餘華----倉促留下痕跡,原文更加精彩。-- 不帶主觀去敘述,各有感受。
  • 餘華《第七天》:荒誕的表象下,是真實的人間世
    在第三個階段,餘華將關注點轉向現實社會,他的作品包羅萬象,露骨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第七天》以死者楊飛為第一視角,從殯儀館出發,用荒誕的筆觸講述了楊飛在七天裡的所遇,並最終抵達了美好的世界。今天我們就從敘述手法、文本風格和現實價值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第七天》這部作品。
  • 餘華《第七天》:我們的社會,苦難與溫情並行
    餘華:《第七天》可能是我距離現實最近的一次寫作,以後可能不會再這麼近了,因為我覺得不會再找到這樣既近又遠的方式。不同的是,餘華在《第七天》裡面所描繪的暴力和苦難,不再像之前的那些作品,或多或少的帶著歷史的傷痕和濃重的政治隱喻,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七天》裡,餘華給我們講述的是社會轉型時期的陣痛。
  • 餘華的《第七天》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餘華的《第七天》此前已經看過了兩遍,第一遍在2015年還讀書的時候,第二遍是2017年。最近剛好有知友邀請我回答讀完的感受。也更清晰了~沒有故事的曹同學引用一下百度百科對《第七天》的簡述:《第七天》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餘華繼《兄弟》之後,時隔七年後最新長篇小說。
  • 讀餘華《第七天》:透過現實社會殘酷的背後體味親情、愛情、友情
    餘華老師的《第七天》,對社會手術刀式地進行了深度解剖。作者利用虛幻的寫作手法,以楊飛死後因沒有墓地而游離現實和虛幻的世界裡為線索,通過其死後的前七天,巧妙地刻畫出社會眾生相。小說中,作者刻意把社會中各種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各種負面事件巧妙地銜接在一起,讀起來卻又顯得很自然,前文每一個伏筆,在後文一一得到呼應。
  • 「黏黏書怪」今日推薦-餘華《第七天》死無葬身之地
    今日推薦的小說是餘華的《第七天》,提到餘華,他的《活著》被放在了神壇的位置上,他還有《兄弟》《許三觀賣血記》等佳作,像《第七天》似乎暗淡了許多。餘華的作品,充滿了絕望,壓抑,荒誕與死亡。就像餘華自己說過,從小住在太平間旁邊的他,對死亡有另一種認識。但是在餘華構建的絕望世界中,卻總能看到一點點光,如火苗般向上掙扎著。
  • 《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前言:無意中翻kindle商店,發現了一部作品《第七天》,作者餘華。我一驚,餘華的書我看了不少,但一直不知道有《第七天》的存在,而該書是2013年出版的。我猜想是不是該書評價不好,網上一查,果然評分很低,豆瓣只有6.9。
  • 餘華《第七天》寫盡小人物的悲哀,哪裡人人平等?死無葬生之地
    作者是餘華,就是那個寫了《活著》的作家,張藝謀任導演,葛優鞏俐做主演的同名電影。《活著》當中主人公富貴的悲慘生活讓我們很多人都看到過現實的殘忍。而這本《第七天》,則通過「已故之人」的眼睛,讓我們看到荒誕又現實的社會。
  • 《第七天》- 餘華 (第六天:誤會)
    第六天:貧窮的愛情(一切都是誤會,他只是真的沒有看到)概括終於,鼠妹死亡的三天後,伍超回來了,而他也終於知道了鼠妹的離開,難以置信,安靜,哭泣,安靜,他的唯一想法就是給鼠妹買個好點的墓碑。而他唯一有的也是比較快的方法就是賣掉了自己的腎。
  • 《第七天》- 餘華 (第三天:親情)
    第三天:親情(孤獨一生,只為撿來的我)概括:我被父親從鐵道上撿到後,便一直將我戴在身旁!雖然有過一次相親,彼此都很喜歡,但是也因為我,而放棄了這份愛情。就這樣他一生未曾娶妻,雖然後來找到了生父生母,我還是覺得在他身旁更像是家。
  • 「衢州市民閱讀館」餘華:生活在變,寫的小說也會變
    如果將餘華的創作強制性地劃分為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短篇小說、90年代起的長篇小說和《第七天》這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書寫精神(理念)真實、真實與現實的融合、社會現實的變化過程,也是一個從歷史批判到自我實現,再到社會批判的變化過程。
  • 時間的循環.第七天
    文|書生第一天,清晨7點50從床上醒來,南天洗漱過後,騎車去上班。早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手臂上,有點燒灼感,南天沒太注意。半路上經過了一片樹林,鳥兒早早的在地上覓食,有一隻,兩隻……路過時,兩隻銜著蟲子的鳥兒看了他一眼,但是上班快遲到了他沒怎麼注意,急匆匆地走了。第二天,南天醒來看了一眼表,時間是清晨7點50,他急匆匆跑下樓,騎車去上班。這時一道陽光灑落下他的手臂上,這對於清晨的溫度來說有點熱,他這樣想著。
  • 《活著》|從四篇序言裡,看餘華的轉變,別怪我不再愛你!
    對一個曾經痴迷餘華的讀者,很難說我現在還喜不喜歡餘華。就像深愛過的人,畢竟之前的感情還是有,那種複雜的心情。《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出版的時候還在上學,那會更偏向許三觀(老是會想到許三多,真像親哥倆)多一些,雖然也很艱難,但畢竟有著許多一家人的溫暖。
  • 離開家的第一天
    這是我來到湖北的第一天,第二夜。我不知道是自己身體素質太差還是怎能樣,我也不太知道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水土不服。坐了高鐵好不容易到這裡,結果第一天就出現了問題,明明餓的要死,可是一吃就想吐,今天一天全憑熱水在撐著。我不知道這種情況會持續幾天,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因為心情的原因才吃不下,老媽勸我回去,畢竟身體比較重要。
  • 《第七天》- 餘華 (第二天:愛情)
    第二天:愛情 (我的離開並不是不喜歡了,而是知道了自己想要的。)
  • 鬼話連篇(九):道教陰間之旅,過「供養閣」,拜「蓮花臺」
    在我們的習俗裡,逝者下葬後,每隔七天,家屬們就要到墳前燒紙送錢,一直要滿四十九天。親人在此其間誦經,抄經,念佛菩薩明,請人誦經。請僧人做法事。將此功德回向法界,願亡者早生善道。亡者會迅速得福利。日常也可做,周年日誦大乘經。誦者得七分六功德,亡者得其七分一功德。
  • 餘華談幸福(二)
    餘華在談論幸福這個話題時,講了一個笑話。這是一個富人和乞丐的故事。有些人喜歡吃河豚,河豚是一種有毒的魚,說有四個富人去吃河豚,做好的河豚上來了,他們相互看看誰也不先吃。想看看誰先吃了沒死以後再吃。四個人誰也不敢先吃,就把河豚打包叫門口的乞丐先吃。
  • 超過七天,思念濃到擔憂
    擔憂是從思念開始的,思念太過於濃厚,且無我的親口音訊,這思念便日漸濃烈;日益濃,爸媽便愈加為我擔憂……而這一切的一切,皆因為從大一開始到二零一一年六月下旬,準備離開瀋陽的前兩天的這些在校的日子裡,每隔六天,我都會在第七天晚上打電話給家裡。
  • 餘華:你並不知《活著》創造的奇蹟
    父親經常在餘華睡著以後才回家,醒來之前又被叫走了。在餘華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幾乎每個晚上,他都會在睡夢裡聽到樓下有人喊叫:「華醫生,華醫生……有急診。」1967年,餘華在海鹽縣向陽小學上學,同時對醫院環境越來越熟悉,人們都覺得醫院裡氣味難聞,餘華卻很喜歡聞酒精和福馬林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