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人性難移的小說
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讓民眾惶恐不安。有人勇敢逆行、有人堅守奉獻、有人倉皇出逃、有人趁亂斂財……人間百態盡顯,出乎意料之外。疫下之情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眾生百相,如同小說《面紗》揭示的複雜人性。
一個因愛生恨的丈夫,將他的妻子帶到霍亂橫行的疫區,是一場處心積慮的報復,還是回歸悲憫的原諒和救贖?在無情的瘟疫面前,力量微薄的個人,會糾葛出怎樣的故事?也許比生死更為令人深省的,是對人性之中欲望、恐懼和悔恨等等的細微探究和精準描摹。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美麗傲慢的英國女子凱蒂,為了逃離母親的嘮叨,不致淪為「剩女」,接受了細菌學家瓦爾特的求婚。瓦爾特沉默內斂,凱蒂與之缺乏共同語言,婚後不久便和風流瀟灑的唐森有了感情。瓦爾特得知真相,展開報復計劃,將妻子帶到中國內陸的湄潭府,那兒瘟疫肆虐,霍亂盛行。瓦爾特到達後立即開展控制疫情的研究工作,情緒瀕臨崩潰邊緣的凱蒂,赴當地修道院,與修女一起照顧孤兒,漸漸懂得生命更深的含義。可就在這時,瓦爾特染上霍亂,不治逝世。
毛姆的小說,向來寫得冷靜深邃,《面紗》被改編成電影,觀眾淚眼朦朧,看到了疫情之下的艱難愛情,看到凱蒂對於丈夫的悔恨和愧疚,婚姻中遲來的真愛和心痛,但這也許並不是作家創作《面紗》的初衷。熟讀小說,會發現從頭至尾,凱蒂都沒有真正愛上她的丈夫,這不是一本純愛小說,更像是一本人性的小說,人性之矛盾和複雜,超過了死亡的寓意。
小說中有一段瓦爾特的情感直白,堪稱入木三分的經典絕倫:「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可即使是單方面如此清醒又放棄自尊的愛,也沒有換來凱蒂同等的愛情。在瓦爾特離世時,她對丈夫有尊重、有歉意,就是沒有妻子應有的愛。
毛姆以洞察人性為長,作品有極其尖酸冷峻的一面,他不憚於揭露赤裸的真實,讓世人看到「面紗」下遮遮掩掩的欲望、醜陋、偽飾,如蝨子見陽光,歷歷可見,無處可逃。
一種災難下的自我檢視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因為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人們開始重新反省自己的生活,審視頭腦中既有的一些觀念。有人告訴自己從此要敬畏大自然,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有人表示要珍惜眼前人,珍惜手邊的小確信;有人立志要鍛鍊身體強健體魄,以增強免疫力;還有人悟出了生命的可貴,痛悔此前虛度光陰,發誓今後要珍惜時間,過好人生的每一刻。
大家都在疫情的陰影下忙著思考和立誓,但這些感悟與誓言,到底會成為水上的文字,還是生命永恆的堅持?誰也不知道。
災難曾帶給人類太多痛苦,地震、颱風、海嘯;戰爭烽火、瘋狂侵略、血腥鎮壓;病毒、瘟疫、疾病……在平和靜好的歲月,人們難免有一種自矜之心,高看自己為「萬物之靈長」,作為藍色星球上最高等的智慧生物,已然是地球的主宰一般。災難兜頭而來,以雷霆萬鈞之力,迅雷不及掩耳之疾,真正付出了慘痛代價,人類才懂得自己的狂妄和脆弱,是多麼愚蠢與淺薄。身在痛楚和驚恐之中的人,忙不迭地檢視自我,回顧往昔,並且在人生的記事簿上,鄭重其事寫下:我將來會……
在災難之中懂得反思,無疑是人類的優良品質之一,可在立誓之前,自己到底是受了強烈的觸動,集體主義的思想影響,從而不甘人後,振臂高呼,還是這傷痛真正觸及到靈魂深處,帶來了內心深刻的革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轉變,一個在表,一個在裡,將來的走向也會迥然相異。一切都在於個人。
2003年的非典疫情曾讓人心受到強震,今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傳染性更強,波及面更廣,再次暴露我們的一些陋習和對疫情認知的膚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常會出現重蹈覆轍的現象,就像在不同的時間,踏入相同的河流,並同樣跌倒,摔得鼻青臉腫。由於輕慢帶來的愚蠢和失誤,人類到底還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學會真正的反省和改變?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記取疼痛的教訓,使之成為前進路上的警示。
一場疫情是人性的放大鏡
災難像是一隻無邊無際的巨手,將所有一切都覆在其下,帶來了虛幻的「公平」。疫情肆虐,病毒並不戴上「有色眼鏡」來擇選貧富貴賤、男女長幼,在病毒面前一視同仁,特殊的情況,帶來一場特殊的靈魂動蕩。毋庸置疑的是,疫情變成了人性的放大鏡,讓真相和本質,變得更加赤裸坦蕩,也變得躲閃和虛偽。餘世存說過:「突發事件不僅是世界的臨時法庭,也是生靈們表演的舞臺。」在這場眾人皆被裹挾的洪流中,萬千生靈,粉墨登場,眾相貢獻出本真的表演。
我不太相信,一場外來的浩劫,可以輕易改變一個人的本性和信仰。即使會受到天翻地覆的轉變,也許並非那一場災難之功,而是草灰蛇線,在人性中早就能找到斑駁註腳,只是機緣巧合,外在「發力」,內在「用功」,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完成了一場特殊的人性轉變。易改的是江山,難變的是人性。
在疫情之中,我們看到了太多感人淚下的場景,為了救助病人而勇敢戰鬥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雙雙生病後彼此扶攜的八旬夫妻,將一生積蓄都捐出來的拾荒老人……但同樣,我們也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有患者在樓道走廊吐口水、以唾沫抹鄰居門把手,有人製造偽劣「黑口罩」謀求錢財,有人捕風捉影、謠傳寵物會傳播疫情而摔貓殺狗,還有故意隱瞞疫情傳染他人……
人性的善惡,並不會因為一場災難而徹底抹平,相反,疫情這面鏡子,映照出了皮囊之下真實的靈魂,有高貴正直,也有猥瑣卑鄙。它考驗的不僅是每個人的免疫力,還折射出人性百態,挺身而出的志願者,趁火打劫大發國難財的無良之徒,善良與醜惡,被疫情撕下了「面紗」,暴露無遺。在最危急的時刻,我們終於承認,人性的本色,其實是很難改變的,善惡都是人性的寫照,只是在特殊時刻,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本質真相。
就像《面紗》中的瓦爾特,他留給人間最後一句遺言是「死的是條狗」。他未能在生命最後一刻原諒妻子,更不能原諒愛上一個「二流貨色」的自己。他無比清楚地知道,凱蒂空空如也的心有多冷硬,她對他的傷害,成為比死亡更恐怖的懲罰。在經歷了生死的洗禮之後,凱蒂離開湄潭府,她與唐森再度相遇。此時的她,感到極為噁心,也對自己相當失望,可她依舊沒有控制住人性的弱點。
能看到自身存在的短板和缺陷,已經是人性反省自察的可貴。更為重要的是,明白要改變弱點,最終是靠自我堅強的意志。處境或經歷,對於人類本性的改變,實在是微乎其微,寄希望於一場疫病能「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的想法,真是太過單薄和天真。真正的改變,其實是植根於內心堅定不移的正信,從裡到外,從靈魂到舉止,從看待世界的目光到直面人生的態度,都能給出深邃通透的答案。倘若做不到這一點,立再多的誓,做再多的反省,也是枉然;對於人性,依舊看不穿,悟不透,想不真切,無從更改。
一份情懷激發的人文精神
生而為人,有著與生俱來、不需教導或訓練的行為和能力,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有五個層次的本能,分別是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本能。疫情剛剛爆發時,武漢封城,一切都在匆忙之中,人們慌張對應,身處漩渦的人,為「安全」之計,作出了最為人性的本能反應。
有的家庭,親屬之間互相傳染上了新冠肺炎,他們彼此攙扶,向著醫院蹣跚前行,卻被告知只能回家「自行隔離」,醫護力量不足以收治忽然湧出來的大量病人。缺少醫護的幫助,很多人在家中惶恐地等待病魔步步逼近,生死當前,有人嚎啕痛哭,有人氣憤咒罵。他們的行為舉止,其實都出自人性的本能。
人性的溫暖讓我們換位思考,在那個惶恐無助的境地,該如何迸發求生的本能,也就懂得去尊重他人的生存權利,而不是以虛妄的道德感,綁架那些無辜的民眾。正如武漢作家方方所說,「想想那個深夜被拒的農民,想想那個一人在家餓死的孩子,還有無數呼救無門需要幫助的人,以及流落在外像喪家犬一樣被驅趕的武漢人」。這種人性的悲憫已深入骨髓,這種痛失已令全國上下揪心。
極不和諧的音符,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國人,以人性的善意和大愛,盡全力幫助同胞。有酒店老闆特意騰出房間,收留「流浪」外地的武漢人;有外地誌願者千裡赴疫區,不分晝夜做盒飯,就為了讓醫護人員吃上一口熱湯熱菜;海外的中華兒女,幾乎買空了所在城市貨架上的口罩和防護服,火速寄回國內……疫情當前,激發出了感染者的求生「安全」本能,也激發了善良民眾的「感情」和「尊重」的人性本能,交織成了一首首悲壯的歌,在暗夜沉沉低吟,彼此扶攜取暖,走出黑夜的晦暗幽深。
毛姆在《面紗》中,展現了人和動物一樣具有的生理本能,執著的追求欲望,精神的空虛麻木,但最終在大自然的威懾面前,明白其渺小無力與人性的異化,從而開始一場艱難的自我發現和生命探索之旅,最終揭開人性的面紗,獲得精神的救贖。新冠疫情之下,多少人性中複雜而深刻的成分被激發,正如某援鄂醫生所說,趨吉避險是普通人的本能,但堅守一線是醫護人員的職責,更是本能!
以人性的本能,來守護生命與健康的人們,引導了全社會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使個人活動與社會要求協調一致,產生巨大的向心力,也讓中國的抗疫成效,贏得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理解和支持。即使這一路艱辛苦楚,風雨如晦,揭開人性的「面紗」,一份同胞情懷激發的人文精神,讓我們依然能感知那份人性的溫暖,也更加懂得了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