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之情:能否揭開人性的面紗?

2020-08-30 杜陽林

一部關於人性難移的小說

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讓民眾惶恐不安。有人勇敢逆行、有人堅守奉獻、有人倉皇出逃、有人趁亂斂財……人間百態盡顯,出乎意料之外。疫下之情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眾生百相,如同小說《面紗》揭示的複雜人性。

一個因愛生恨的丈夫,將他的妻子帶到霍亂橫行的疫區,是一場處心積慮的報復,還是回歸悲憫的原諒和救贖?在無情的瘟疫面前,力量微薄的個人,會糾葛出怎樣的故事?也許比生死更為令人深省的,是對人性之中欲望、恐懼和悔恨等等的細微探究和精準描摹。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美麗傲慢的英國女子凱蒂,為了逃離母親的嘮叨,不致淪為「剩女」,接受了細菌學家瓦爾特的求婚。瓦爾特沉默內斂,凱蒂與之缺乏共同語言,婚後不久便和風流瀟灑的唐森有了感情。瓦爾特得知真相,展開報復計劃,將妻子帶到中國內陸的湄潭府,那兒瘟疫肆虐,霍亂盛行。瓦爾特到達後立即開展控制疫情的研究工作,情緒瀕臨崩潰邊緣的凱蒂,赴當地修道院,與修女一起照顧孤兒,漸漸懂得生命更深的含義。可就在這時,瓦爾特染上霍亂,不治逝世。

毛姆的小說,向來寫得冷靜深邃,《面紗》被改編成電影,觀眾淚眼朦朧,看到了疫情之下的艱難愛情,看到凱蒂對於丈夫的悔恨和愧疚,婚姻中遲來的真愛和心痛,但這也許並不是作家創作《面紗》的初衷。熟讀小說,會發現從頭至尾,凱蒂都沒有真正愛上她的丈夫,這不是一本純愛小說,更像是一本人性的小說,人性之矛盾和複雜,超過了死亡的寓意。

小說中有一段瓦爾特的情感直白,堪稱入木三分的經典絕倫:「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可即使是單方面如此清醒又放棄自尊的愛,也沒有換來凱蒂同等的愛情。在瓦爾特離世時,她對丈夫有尊重、有歉意,就是沒有妻子應有的愛。

毛姆以洞察人性為長,作品有極其尖酸冷峻的一面,他不憚於揭露赤裸的真實,讓世人看到「面紗」下遮遮掩掩的欲望、醜陋、偽飾,如蝨子見陽光,歷歷可見,無處可逃。


一種災難下的自我檢視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因為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人們開始重新反省自己的生活,審視頭腦中既有的一些觀念。有人告訴自己從此要敬畏大自然,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有人表示要珍惜眼前人,珍惜手邊的小確信;有人立志要鍛鍊身體強健體魄,以增強免疫力;還有人悟出了生命的可貴,痛悔此前虛度光陰,發誓今後要珍惜時間,過好人生的每一刻。

大家都在疫情的陰影下忙著思考和立誓,但這些感悟與誓言,到底會成為水上的文字,還是生命永恆的堅持?誰也不知道。

災難曾帶給人類太多痛苦,地震、颱風、海嘯;戰爭烽火、瘋狂侵略、血腥鎮壓;病毒、瘟疫、疾病……在平和靜好的歲月,人們難免有一種自矜之心,高看自己為「萬物之靈長」,作為藍色星球上最高等的智慧生物,已然是地球的主宰一般。災難兜頭而來,以雷霆萬鈞之力,迅雷不及掩耳之疾,真正付出了慘痛代價,人類才懂得自己的狂妄和脆弱,是多麼愚蠢與淺薄。身在痛楚和驚恐之中的人,忙不迭地檢視自我,回顧往昔,並且在人生的記事簿上,鄭重其事寫下:我將來會……

在災難之中懂得反思,無疑是人類的優良品質之一,可在立誓之前,自己到底是受了強烈的觸動,集體主義的思想影響,從而不甘人後,振臂高呼,還是這傷痛真正觸及到靈魂深處,帶來了內心深刻的革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轉變,一個在表,一個在裡,將來的走向也會迥然相異。一切都在於個人。

2003年的非典疫情曾讓人心受到強震,今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傳染性更強,波及面更廣,再次暴露我們的一些陋習和對疫情認知的膚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常會出現重蹈覆轍的現象,就像在不同的時間,踏入相同的河流,並同樣跌倒,摔得鼻青臉腫。由於輕慢帶來的愚蠢和失誤,人類到底還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學會真正的反省和改變?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記取疼痛的教訓,使之成為前進路上的警示。


一場疫情是人性的放大鏡

災難像是一隻無邊無際的巨手,將所有一切都覆在其下,帶來了虛幻的「公平」。疫情肆虐,病毒並不戴上「有色眼鏡」來擇選貧富貴賤、男女長幼,在病毒面前一視同仁,特殊的情況,帶來一場特殊的靈魂動蕩。毋庸置疑的是,疫情變成了人性的放大鏡,讓真相和本質,變得更加赤裸坦蕩,也變得躲閃和虛偽。餘世存說過:「突發事件不僅是世界的臨時法庭,也是生靈們表演的舞臺。」在這場眾人皆被裹挾的洪流中,萬千生靈,粉墨登場,眾相貢獻出本真的表演。

我不太相信,一場外來的浩劫,可以輕易改變一個人的本性和信仰。即使會受到天翻地覆的轉變,也許並非那一場災難之功,而是草灰蛇線,在人性中早就能找到斑駁註腳,只是機緣巧合,外在「發力」,內在「用功」,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完成了一場特殊的人性轉變。易改的是江山,難變的是人性。

在疫情之中,我們看到了太多感人淚下的場景,為了救助病人而勇敢戰鬥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雙雙生病後彼此扶攜的八旬夫妻,將一生積蓄都捐出來的拾荒老人……但同樣,我們也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有患者在樓道走廊吐口水、以唾沫抹鄰居門把手,有人製造偽劣「黑口罩」謀求錢財,有人捕風捉影、謠傳寵物會傳播疫情而摔貓殺狗,還有故意隱瞞疫情傳染他人……

人性的善惡,並不會因為一場災難而徹底抹平,相反,疫情這面鏡子,映照出了皮囊之下真實的靈魂,有高貴正直,也有猥瑣卑鄙。它考驗的不僅是每個人的免疫力,還折射出人性百態,挺身而出的志願者,趁火打劫大發國難財的無良之徒,善良與醜惡,被疫情撕下了「面紗」,暴露無遺。在最危急的時刻,我們終於承認,人性的本色,其實是很難改變的,善惡都是人性的寫照,只是在特殊時刻,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本質真相。

就像《面紗》中的瓦爾特,他留給人間最後一句遺言是「死的是條狗」。他未能在生命最後一刻原諒妻子,更不能原諒愛上一個「二流貨色」的自己。他無比清楚地知道,凱蒂空空如也的心有多冷硬,她對他的傷害,成為比死亡更恐怖的懲罰。在經歷了生死的洗禮之後,凱蒂離開湄潭府,她與唐森再度相遇。此時的她,感到極為噁心,也對自己相當失望,可她依舊沒有控制住人性的弱點。

能看到自身存在的短板和缺陷,已經是人性反省自察的可貴。更為重要的是,明白要改變弱點,最終是靠自我堅強的意志。處境或經歷,對於人類本性的改變,實在是微乎其微,寄希望於一場疫病能「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的想法,真是太過單薄和天真。真正的改變,其實是植根於內心堅定不移的正信,從裡到外,從靈魂到舉止,從看待世界的目光到直面人生的態度,都能給出深邃通透的答案。倘若做不到這一點,立再多的誓,做再多的反省,也是枉然;對於人性,依舊看不穿,悟不透,想不真切,無從更改。


一份情懷激發的人文精神

生而為人,有著與生俱來、不需教導或訓練的行為和能力,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有五個層次的本能,分別是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本能。疫情剛剛爆發時,武漢封城,一切都在匆忙之中,人們慌張對應,身處漩渦的人,為「安全」之計,作出了最為人性的本能反應。

有的家庭,親屬之間互相傳染上了新冠肺炎,他們彼此攙扶,向著醫院蹣跚前行,卻被告知只能回家「自行隔離」,醫護力量不足以收治忽然湧出來的大量病人。缺少醫護的幫助,很多人在家中惶恐地等待病魔步步逼近,生死當前,有人嚎啕痛哭,有人氣憤咒罵。他們的行為舉止,其實都出自人性的本能。

人性的溫暖讓我們換位思考,在那個惶恐無助的境地,該如何迸發求生的本能,也就懂得去尊重他人的生存權利,而不是以虛妄的道德感,綁架那些無辜的民眾。正如武漢作家方方所說,「想想那個深夜被拒的農民,想想那個一人在家餓死的孩子,還有無數呼救無門需要幫助的人,以及流落在外像喪家犬一樣被驅趕的武漢人」。這種人性的悲憫已深入骨髓,這種痛失已令全國上下揪心。

極不和諧的音符,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國人,以人性的善意和大愛,盡全力幫助同胞。有酒店老闆特意騰出房間,收留「流浪」外地的武漢人;有外地誌願者千裡赴疫區,不分晝夜做盒飯,就為了讓醫護人員吃上一口熱湯熱菜;海外的中華兒女,幾乎買空了所在城市貨架上的口罩和防護服,火速寄回國內……疫情當前,激發出了感染者的求生「安全」本能,也激發了善良民眾的「感情」和「尊重」的人性本能,交織成了一首首悲壯的歌,在暗夜沉沉低吟,彼此扶攜取暖,走出黑夜的晦暗幽深。

毛姆在《面紗》中,展現了人和動物一樣具有的生理本能,執著的追求欲望,精神的空虛麻木,但最終在大自然的威懾面前,明白其渺小無力與人性的異化,從而開始一場艱難的自我發現和生命探索之旅,最終揭開人性的面紗,獲得精神的救贖。新冠疫情之下,多少人性中複雜而深刻的成分被激發,正如某援鄂醫生所說,趨吉避險是普通人的本能,但堅守一線是醫護人員的職責,更是本能!

以人性的本能,來守護生命與健康的人們,引導了全社會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使個人活動與社會要求協調一致,產生巨大的向心力,也讓中國的抗疫成效,贏得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理解和支持。即使這一路艱辛苦楚,風雨如晦,揭開人性的「面紗」,一份同胞情懷激發的人文精神,讓我們依然能感知那份人性的溫暖,也更加懂得了生命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豆瓣9.0《面紗》:毛姆剖析人性的著作,三次被拍成電影
    當被丈夫發現後,情人揭開虛偽無情的面紗不願為她捨棄地位、聲望、家庭,她被丈夫帶到了霍亂的發生地,一開始,他的確想殺死她…通過凱蒂的故事,作者想要告訴你:女人要自我覺醒,才能成長,不要被虛榮、情慾所控制,內心的安寧只能自己給自己。
  • 豆瓣8.7分,揭開華麗的《面紗》,塵世的婚姻大多讓人不忍直視
    《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塞姆賽特.毛姆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是毛姆「根據自己於1919-1920年遊歷中國的親身經歷創作而成的」,於1925年首次出版。 小說以中國香港和內陸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女人在婚姻中的迷失和自我成長。
  • 從女性獨立意識覺醒,淺析《面紗》背後的生活隱喻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於1925年出版的一部中長篇小說,以「面紗」為題,向讀者展示了面紗背後的生活真諦。這部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中國,講述了女主人公凱蒂跌宕起伏的半生。凱蒂由於愛慕虛榮,在家族的壓力逼迫下,不得已下嫁給了細菌專家瓦爾特。
  • 《局中人》大結局:詳解沈放是如何一步步揭開靈芝計劃的神秘面紗
    今天,我將繼續帶領大家走進《局中人》原著小說的大結局劇情,給大家詳解沈放是如何一步步揭開靈芝計劃的神秘面紗以及特級保密「靈芝計劃」背後的終極大秘密到底是什麼。希望我的分析,能夠給喜愛這部電視劇的朋友們,帶來一些啟發與幫助。
  • 《面紗》:女性精神覺醒從不做「二流貨色」開始
    不一樣的出軌故事計劃兩三天看完的《面紗》,我卻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就看完了。前段時間剛讀了毛姆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那裡面同樣講了一個偷情故事,一位明媚的少女愛上一個有婦之夫,最後落得一個十分悲慘的結局。
  • 毛姆《面紗》:出軌,絕不會是單方面的原因
    ————傳記作家特德·摩根《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面紗」二字,便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 這華麗的面紗啊,人們就管這叫做生活。毛姆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都充分展現了毛姆筆觸的個人特色。他擅長書寫人性,揭露人性的弱點和拐點。
  • 豆瓣9.0分《面紗》:一生必讀的婚姻經典,讓你看到愛情的真相
    比如《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就是以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人性的枷鎖》是以毛姆本人為原型的一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刀鋒》則是以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為原型的。《面紗》是以中國為創作背景,描述了美麗可愛卻愛慕虛榮的英國姑娘凱蒂,在家庭和世俗的壓力下,為了避免成為「剩女」而草率的嫁給了木訥無趣的細菌學家瓦爾特,之後又與風流倜儻的已婚男子唐生發生婚外情,並在自我救贖的過程中獲得精神自由的故事。
  • 《典當行·狂瀾》:如夢似幻中,揭開人性的面紗
    通篇讀完整部小說,幻想著這個未來世界的同時,隱約能看到的是透過科幻情節映照出的人性枷鎖。而這也許是科幻題材最吸引人的部分。科技是雙刃劍,決定刀刃方向的是人性二戰期間,奧本海默作為「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之一,親眼見證了蘑菇雲的升起,他瞬間想到的不是榮譽加身,而是一句詩:「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
  • 希波克拉底誓言之惑——《暗黑醫院》
    雖然生活著眾多苟延殘喘的患者,但這樣一個醫院卻越發顯得寂靜與詭異,此時詭異的犯人「小丑」劫持著受傷的女孩愛美進入醫院,醫生、護士、患者、罪犯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密室之中開始了多方博弈的心理戰,當一名死者出現在他們中間時,逃生的欲望使得彼此變得更加警惕與謹慎,而男主角速水秀吾在守護愛美的同時卻發現了這個醫院的驚天秘密——不僅僅利用收容無依無靠患者換取補貼,背地裡還犯下了違背人性良知的罪惡。
  • 毛姆《面紗》:愛與責任,能換來超乎一切的幸福
    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以善於解讀人性著稱,代表作有《月亮與六便士》《人生的枷鎖》等。1920年,毛姆到中國訪問,並以中國為背景寫就了小說《面紗》。在《面紗》中,毛姆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愛與救贖的故事。 細菌學家沃爾特深愛著妻子凱蒂,而凱蒂卻與一個叫湯森的人發生了婚外情。沃爾特悲憤之下,將凱蒂帶到了瘟疫肆虐的湄潭府,救治疫區的病患。
  • 陳情令:魏嬰始終對藍湛有所保留,是他揭開最後一層面紗,幹得好
    後來魏嬰為了救溫寧他們叛離正道,藍湛依依不捨前去阻攔,人沒攔下還流下了離別的淚水,那次離別是藍湛最害怕的的事。沒想到就是這個意外活下來的溫寧,幫藍湛揭開了魏嬰最後一層面紗。藍湛終於揭開了魏嬰的最後一層面紗,他更心疼魏嬰了,這個魏嬰,就是那個他願意全心付出不求回報的魏嬰,真實得不能再真實。
  • 撥開迷霧般的《面紗》:看清婚姻、真愛本來面目,重現責任要義
    《面紗》是英國著名小說家毛姆,繼《月亮與六便士》之後又一力作。故事的主人公凱蒂是個愛慕虛榮的女子,為了避免陷入大齡剩女的困境,嫁給了性格孤僻的醫生瓦爾特,婚後生活空虛寂寞,隨即出軌風流成性的已婚外交官查理。婚外情被揭開後,作為懲戒丈夫給了她兩個選擇:要麼離婚後跟查理結婚;要麼跟隨自己去往霍亂肆虐的農鄉行醫。
  • 《慶餘年》多個穿幫鏡頭,揭開神廟使者的神秘面紗
    神廟因為葉輕眉的到來,揭開了神秘面紗,不過是現代軍事博物館,在廢墟中遺留下來的,準備控制人類進程,當然也是最神秘的地方,隔開現代和後現代的標誌,因為未知才神秘。比如,司理理在逃亡的路上,她的前面出現了車輪胎印,這可是現代小轎車呀,作為現代博物館的神廟,狙擊槍都有,小轎車應該也不再話下。
  • 鎖龍井:孫耀威實力出演民國時期人性與迷信造就的一場抗疫與打怪
    而左醫生也終於找到了治療瘟疫的配方,證明瘟疫是病,絕非迷信之人口中的詛咒這麼一個故事。當然,我更多的是從中看到了面對災難時人性的抉擇和光輝面還有醜陋面。面對兇殘的怪獸,孫毅誠和左醫生等為救村民及同伴,可以不惜生命勇敢對抗怪獸,在大義上做到了捨生取義將生命的意義進行了升華,而鎮長一眾自私自利不惜去害別人來保全自己。
  • 《面紗》: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他冷靜、深刻地剖析人性的弱點,無情地嘲弄和諷刺這人世間的人情冷暖、道貌岸然。令人讀來總是深覺被那些刻薄的言辭戳中要害,宛如在燦爛春日的櫻花飛舞被一陣不講道理的急雨從頭澆下,臆想中的美好世界陡然破滅。《面紗》是作者以上世紀20年代遊歷過的中國作為背景創作,名字來源於雪萊的十四行詩中的一句——「請別揭開這謂之生活的華麗面紗」,暗示許多人都戴著虛偽的面具生活。他筆下的女性角色,常常庸俗、物質、愚蠢,甚至還常常被男主人公刻薄地譏諷一番,小說《面紗》也是這樣。講述了一個生於鐘鳴鼎食之家、不諳世事的英國女子匆忙結婚、出軌,到自我救贖的故事。
  • 《局中人》大結局:揭曉靈芝計劃的神秘面紗,沈放終將羅立忠剷除
    今天,我將繼續帶領大家走進《局中人》原著小說的大結局劇情,給大家詳解沈放是如何一步步揭開靈芝計劃的神秘面紗以及特級保密「靈芝計劃」背後的終極大秘密到底是什麼。希望我的分析,能夠給喜愛這部電視劇的朋友們,帶來一些啟發與幫助。
  • 金錢下的人性
    而今,趁著生活閒暇,偶爾翻之,愛不釋手。故事簡單,第十四代地主,現代銀行家,一面努力工作不斷向上攀爬,一面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家裡的孩子們都是家族攀爬的墊腳石,但是遺傳的荒淫,讓他對子女也產生懷疑,骨肉相殘,官商黑幕,一層層湧現。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所有思維,路徑,當然最總要的是商業結構。
  • 《面紗》基蒂:痛苦令人覺醒,自由勇敢才是通往安寧之路
    導語:《面紗》講述了一個英國女子基蒂嫁給細菌學家瓦爾特後思想轉變的故事。基蒂對丈夫無感情,結婚後很快出軌,但是卻被情人拋棄,被迫和丈夫一起去霍亂之地湄潭府。但是在那裡,她遇到了從來沒有見過之事,自我開始覺醒,走向了自我成長之路。
  • 《妻妾成群》:深宅內院,女人爭寵,揭開了人性隱藏的醜陋一面
    這部《妻妾成群》曾被改編成張藝謀導演的電視劇《大紅燈籠高高掛》,表面是在寫宅院內女人的恩怨情仇,實際也道盡了在舊的制度壓迫下人性最醜陋的一面。然而,父親遺物的丟失,卻揭開了這宅院背後女人的心思。因為認識了老爺的兒子飛浦,頌蓮第一次感受到了宅門背後的暖意,後又看到飛浦吹簫的場景,讓頌蓮心中突然燃起了對愛的渴望與憧憬。頌蓮也想起了父親留給她的遺物-簫,可等到她去找時,發現簫丟失了。
  • 超自然新劇《惡魔之地》會成為下一部HBO熱門劇?
    HBO今夏重磅新劇《惡魔之地》(Lovecraft Country)已於昨日正式揭開面紗,官方日前發布了一款幕後特輯,劇中多位主角紛紛現身解讀各自的角色。 《斯巴達克斯:競技場之神》(Spartacus: Gods of the Arena)的Misha Green出任劇集運作人,並同J·J·艾布拉姆斯(J.J. Abrams超自然新劇《惡魔之地》)和喬丹·皮爾(Jordan Peele)等聯合擔任出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