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兩三天看完的《面紗》,我卻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就看完了。
前段時間剛讀了毛姆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那裡面同樣講了一個偷情故事,一位明媚的少女愛上一個有婦之夫,最後落得一個十分悲慘的結局。
私認為那本書在各個問題上都沒有足夠深入,當我再次看到毛姆寫出軌的故事,我便想當然地以為《面紗》是《蘭貝斯的麗莎》的升級版,以為它或許想探討愛情倫理,於是對這本書興味索然 。
事實證明我想得極其膚淺,《面紗》自然不是一本那麼簡單的書。
故事以女主基蒂的視角展開。
基蒂和父親、妹妹被基蒂的母親視為躋身上流社會的工具,基蒂的母親在基蒂身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只想讓她替自己找一個上流社會的女婿。
可是到了25歲基蒂還沒嫁出去,這時候她在母親的心中已經大大「貶值」,認為她留在家中只會花家裡的錢,只想她趕緊嫁出去了事,而這時基蒂平平無奇的妹妹卻找到了不錯的夫君,基蒂覺得自己會被大家恥笑,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下,基蒂同意了對他一見鍾情的沃爾特的求婚。
沃爾特是一個細菌學家,住在當時的英國殖民地香港,於是基蒂也隨他背井離鄉,來到了中國。
基蒂一點也不愛沃爾特,雖然他擁有很高的修養和學識,但他身材矮小,長相平平,沉默寡言,無趣至極,所以她迷上了風流倜儻、風趣幽默的查理,而查理是個41歲的有婦之夫。
沃爾特知道了基蒂和查理的姦情,給了基蒂兩個選擇:1.和他離婚,和查理馬上結婚 2.和他一起去霍亂肆虐的湄潭府。
查理自然不會他和太太離婚,更不會和基蒂結婚,基蒂看清了查理對自己的感情不過是貪歡,絕望地答應沃爾特去湄潭府「送死」。
在荒涼又危險的湄潭府,基蒂看到了世人對沃爾特的讚賞和尊敬,這和她之前以為的大相逕庭。
基蒂還看到了死亡之中的大愛,她看到修道院的修女們,背井離鄉,捨棄親友,不顧安危地奉獻湄潭府,永遠留在這裡,愛著世人,愛著那些被拋棄的孤兒,哪怕她們中的好幾個已經染上霍亂離世,可是她們的愛沒有變,她們的笑容也沒有變。基蒂意識到了自己和她們的差距。
漸漸地,基蒂明白自己不過是個虛榮又愚蠢的二流貨色,意識到查理也不過個花心又低俗的二流貨色,意識到自己對查理的愛是多麼荒唐可笑,意識到自己對沃爾特造成了多大的傷害,意識到母親密謀了一輩子追求的東西也是那麼的低級無趣。
而沃爾特,儘管鄙視著自己對基蒂的愛,但卻無法停止這樣的愛:」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他陷入這樣的痛苦中,讓自己「意外」死去。
他想帶基蒂共赴深淵,沒想到基蒂卻得到救贖。
這本書有很多層面,但我覺得其中最精彩的,是覺醒。我愛死了毛姆筆下的覺醒,然而這樣的覺醒總是引發爭議。
《刀鋒》的覺醒讓人覺得過於「虛無和理想」,而《面紗》的覺醒讓人覺得「羞愧難當」,因為大家沒有這些覺醒,自然感覺到了作品的背離和侵犯。
從毛姆的幾部作品的行文中可以看出,他是個深諳人性和人心的人,他看得明白人世間的美醜善惡,拈得清世人的智慧與愚昧,瞥得見人的真實與虛偽,他可以將一個人內心變化和精神世界塑造得及其生動精彩,我想,他應該是個境界很不一般的人吧,所以他的作品才會出現那麼多爭議吧!
「別掀開被那些活著的人稱之為生活的面紗。」
什麼是生活?金錢?權利?美色?欲望?
沒錯,這些就是我們口中的理想生活,但它們有意義嗎?一生追求這樣的生活就是幸福嗎?
因為這張俗世生活的面紗,我們自私、虛榮、嫉妒、貪婪、庸俗、輕佻、自大,我們被這些特點牽著鼻子走,喪失了清醒,喪失了自我,喪失了平靜,喪失了自由。
基蒂揭開了她生活的華麗面紗,她曾經以為自己多麼耀眼,沃爾特多麼無趣,查理多麼迷人,她對查理的愛多麼炙熱,失去查理她就失去了一切......
她曾經放肆地追求自己低俗的欲望,享受著那樣的華麗生活。當她揭開那層面紗,她看到了自己生活的醜陋模樣,她鄙視自己曾經的欲望和追求多麼低俗,她覺醒了,她在湄潭府得到了救贖。
她說:「我想要生個女孩,因為我想把她養大,不讓她犯我犯過的錯誤。我要把我的女兒撫養長大,讓她成為一個自由、獨立的人。把一個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愛她,養她,不是為了讓她將來和哪個男人睡覺,從而讓他心甘情願地為她下半輩子提供吃的、住的,這種事我是不會做的。」
而沃爾特,共具修養和智慧的沃爾特,那麼深愛著基蒂的沃爾特,因為基蒂的自私、虛榮、輕佻、勢力而陷入痛苦,最後滿懷絕望地死去,他的死也許將成為基蒂心中永遠無法癒合的一道疤,儘管她並不愛他。基蒂恨自己當初去追求那張華而不實的面紗。
所以,世人為什麼要去追求那張面紗呢?
毛姆用《面紗》打得許多人臉生疼。